张无尽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陕西 西安 710061)
唐代的诗僧王梵志、寒山和贯休
张无尽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陕西 西安 710061)
唐代诗僧以王梵志、寒山和贯休为代表。王梵志的诗歌重视惩恶劝善,风格浅显平易而时带诙趣,寓嬉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开创了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寒山的诗以佛禅思想为主要内容,有些诗歌描述世态人情和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贯休少儿即有诗名,他的诗歌寄托了佛门人士的理想和情趣。
诗僧 王梵志 寒山 贯休
历史虽然是严肃的、严谨的,但总给人留下了太大的想象空间,尤其像唐代那样伟大、瑰丽的历史巨人,即便已越千年,但历史风烟中的某点遗存总让人欣喜和感动。唐代最感人的莫过于唐诗。唐代是个诗意时代,王杨卢骆是诗意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是诗意的,刘禹锡、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是诗意的,更重要的是连僧人都是诗意的。本文简要谈谈唐代的三位诗僧王梵志、寒山和贯休及其代表作品。
王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大约生活在隋末到唐初,僧人,生平事迹不详。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风格浅显平易而时带诙趣,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嬉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可以称之为通俗诗派。王梵志的诗因语言浅白,多劝善告诫语,在唐初有一定影响,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诗作多为此类风格,顾况、白居易、皎然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王梵志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是《吾富有钱时》,其诗云: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这首《吾富有钱时》以平淡无奇家常话,假设了有钱、无钱两种情形,将骨肉亲人的态度变化对比出来。全诗理清词浅,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具有发人深省的特点。全诗十八句,可分三层。首六句为概括叙述。围绕一个“钱”字概述妻室儿女态度好坏。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衣服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经商,则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中间四句,则为细节性形象刻画,进一步刻画金钱对人性的残蚀,因为金钱而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你的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后六句写无钱时的遭遇,以其构成的巨大反差,对比概括出了全篇主旨。当我偶然陷入贫穷之时,你们的脸色为何变得这样难看,要知道人在最穷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极富的机会。他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就看看来时的报应。诗人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运用日常语,通过巧妙的对比描写,虽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不仅如此,作者以生活化的常见现象揭示出了金钱对人情、人性的巨大残蚀的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无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王梵志的诗歌意义则更为深远。
寒山,自号寒山子,长安人,大约生活在贞观年间。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山长住天台山寒岩幽窟中,与拾得、丰干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称“国清三隐”。寒山的诗以佛禅思想为主要内容,有些诗歌描述世态人情和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寒山最具代表性诗作是《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由于出身富贵人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寒山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由于仕途蹬蹭,再加之隐居修心,寒山的审美趋于冷幽。他的诗常写远离红尘的幽谷寒山、空灵苔迹,充满禅意。《杳杳寒山道》是寒山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主要写他幽居天台山寒岩时周围的静谧、空灵、悠远的景致,反映出他超然物外,绝世独立的高妙情怀。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描述山道的形势和位置。山路幽远盘旋,在山岚雾霭中时隐时现,盘绕在寂寥空幽的山涧边。“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远处空谷悠响,“啾啾”的鸟鸣声时时传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空灵。“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淅淅”,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一番山水便是一种境界,诗人的超然世外的高妙境界则使他灵魂凝住为永恒,淅淅的风拂面而不知,纷纷大雪积于身而不晓。不仅如此,“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参悟玄机,朝朝见日而不见日,年年度春而不知春,不知时序的变化,不辨春去秋往,完全沉浸在禅意之中。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迭字领起,虽然句式略显单凋,但由于是拟声拟形词,反而多了形象感。随着迭字所模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静谧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
贯休(823—912年),生活在唐末到五代这段时期,俗姓张,字德隐,婺州兰豁(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出家,先在洪州游学,后漫游江西、吴越等地。天复三年人蜀,为蜀主王建所重,号为禅月大师。贯休从小聪明伶俐,博闻强识,十五六岁即具诗名。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远近闻名。有《禅月集》传世,现存诗共计735首。《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贯休在乡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诗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这两首诗写农家景、农家情、农家生活,画面和谐自然,宁静幽美,似为世外桃源,多了人间理想。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就显得“寂寂”。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第二首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这就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诗的后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
诗人笔下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描写了农家宁静的生活。禅说百姓日常即为道。贯休的山村景象,也不免寄托了佛门人士的理想和情趣。
[1]郭绍虞.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