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虑”走向平和
——对《赫索格》主人公精神旅程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

2016-03-16 19:08刘琦琳
文教资料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危机精神

刘琦琳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20)

从“焦虑”走向平和
——对《赫索格》主人公精神旅程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

刘琦琳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20)

《赫索格》描写了主人公赫索格从心理危机产生到心理逐渐平和这五天的精神探索的痛苦旅程。作者主要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威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主人公赫索格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人格健康理论分析了赫索格如何运用自我交流,缅怀往事和自嘲的幽默等方式使心灵得到平和,进而理清紊乱的思绪,在兄弟之爱、朋友之爱的强大支持中重新站立起来,实现自我重生。

赫索格 心理分析 动机与人格理论 表现行为 内心活动

引言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因他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现代社会人性的探讨,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关注,被冠以“人文主义小说家”的称号。作为犹太裔作家,贝娄很自然地背负起了自己种族历代所遭受的排斥隔离及二战时大屠杀这种历史沉重感,这种沉重感从他的作品里总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但贝娄是一个乐观的作家,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虽经历一番精神苦难,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般地恢复过来。《赫索格》的同名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在遭遇到妻子和最好朋友的共同背叛后,又接连受到律师、医生、亲戚朋友的欺骗,精神痛苦到无法正常生活,苦闷情绪无处诉说,开始游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抑制不住地疯狂写寄不出去的信,不论何时何地,写给任何他随心想到的人,在纸片上写下任何他的不满,以此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出口,从而使自己能够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中去。笔者从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理论角度对主人公的整个精神旅程做了较为深入的心理分析,解读赫索格何以产生心理危机,又是如何走出心理危机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一、赫索格精神危机产生的原因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研究认为,任何一个产生心理危机的人可以从他生存动机中找到危机的根源或者原因,那就是带有威胁性的剥夺所产生的挫败感,例如威胁人的生存方式、人格自尊、自我实现等人类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1]。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正是遇到了这种威胁性的剥夺,由此引发了心理危机。从表层原因来看,赫索格精神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遭到了第二任妻子玛德琳和好朋友瓦伦丁·格斯贝奇的共同背叛,人格自尊严重受到威胁;从深层原因看,这只是一个导火索,最重要的原因是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使他无法定位自己的身份,没有坚定明晰的价值观,因此对人类生存意义至关重要的自我实现就无从谈起[2]。

首先,从文化层面讲,赫索格成长于正统的犹太家庭,犹太的传统已深深扎根于他的灵魂,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所以他一直处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感觉自己作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代言人受到了威胁。一方面自己从小是以贫穷的移民身份来到这个国度,他的本族文化教他如何面对苦难、隔离,另一方面自己如今已显然成为在美国社会看来是成功的外来者,他的学术成就被美国社会接受,他所接受的美国教育促使他迫切想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不能处理好自己在这两种文化中的位置,成了一个矛盾体,他指责唯利是图的物化的美国社会,但又享受这个社会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在别人眼中仍然是异己,但他的行为及判断事物的道德价值观却不自觉地带有犹太传统的烙印,但自己的一些所作所为在正统的犹太人父亲眼中早已是离经叛道,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他迫切想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是他精神危机的根源。

其次,赫索格的性格是造成他精神危机的一个原因。因为一个拥有健康的独立自主性格的人是有能力经得起婚姻爱情的失败,受欢迎程度的降低,但这种健全的性格建立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尊需要的不断满足的基础之上[1]。显然,从赫索格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与环境来看,他不具备这些条件,反而塑造了他较为孩子气的自私,依赖和喜欢逃避的性格,在他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母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尽一切可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甚至可以说溺爱,而赫索格也很任性地享受母亲这种爱,在赫索格眼中,母亲是可怜的、充满忧郁的,而她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忧郁的性情不知不觉地投射到了赫索格的身上,教会他如何逃避残酷的现实,赫索格回忆起母亲曾说她用左边脸面对现实但有时用右边脸逃避它。在母亲病重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赫索格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房间里,用读书使自己逃避应该面对的一切,对母亲只是敬而远之,但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他,母亲的这种纵容使赫索格养成了遇事逃避,不知道承担责任的习惯,只知道如何接受爱,但不懂付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意识。在他遭遇精神危机时,甚至想过把儿女托给自己的哥哥照顾。

再者,赫索格自我实现受阻,人格自尊遭到践踏,也加剧了他的精神危机,现在的他无论在事业还是家庭上,成了一个失败者,与之前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前学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学术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自己的书成了大学生们的教材,名字也进入了美国名人录,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传统贤惠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孩子。本想继续写一部轰动学术界的书,如今,却成为一个被自己深爱的人抛弃,被自己信任的朋友欺骗,无法正常思考,正常生活,游荡在社会角落的空荡荡的人。马斯洛认为,人类和其他事物最显著的区别是,人类的需要、偏好、残留的本能是脆弱的、含糊的,很容易因为文化、学习、别人的偏好等外界因素影响而迷失自己。赫索格正是处于社会现实所带来的迷失自我当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出口,在彷徨、在努力着以知识分子的方式找寻自己。

二、通往心境平和的精神旅程

以人格健康理论看,赫索格的人格是不够健全的,因为他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不懂得承担责任,也不懂得如何爱人,在受到精神打击后,甚至拒绝被爱,所以赫索格要走出自己的心理危机,必须敢于面对,走出切实的步子。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是有能力跳脱出自己狭隘的精神世界重新审视这个物质世界,重新塑造自己。

小说作者索尔·贝娄曾说过:幽默是犹太人比较独特的面对困境困难的一种态度。赫索格在自己的困境中也保留这个特征,他用自嘲、自我贬低的方式缓解痛苦的压力,平衡失衡的心智,人本心理学者LaCapra曾这样解释幽默,认为幽默是受害者对极端痛苦的一种自然反应,它既可以缓和紧张的形势,又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3],赫索格正是用这种幽默使自己获得一种存在感,保持一种同情心不至于麻木不仁。在与女儿的对话中,他充分发挥了幽默的才能,给女儿讲有关“最多最多”的故事,逗女儿开心,拉近了父女间的距离,对女儿的爱意溢满心间,增强了为人父的责任感。

从动机理论角度分析,赫索格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行动上的。尽管小说中他的实际行动很少,但每一次的行为动对他走出心理困境都是一种推动,去葡萄园和蕾梦娜家里,使他意识到需要理清自己混乱的思绪;飞往芝加哥计划谋杀,虽然没有行动,但这次学会原谅;决定回到乡下伯克夏的旧房子,使他最终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另一种则是思想上的,思想上的行为则是内部世界的。赫索格写信及缅怀往事是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他的这种自我交流可以看做是自我反省。在自我交流中,他努力试图理清混乱的思绪,从混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同时在蕾梦娜的帮助下,他逐渐打开心扉,试着改变自己,接受蕾梦娜的爱,也反思自己对第一任妻子的愧欠,开始选择接受和面对现实。这说明这时赫索格已经从精神危机的困境中迈出了一大步,他已经会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事物。

在回到自己伯克夏的旧房子里,回到大自然中,他似乎变得清明起来,虽然还在写信,但已经不那么狂热,开始与村里的人接触,请他们打扫自己的房间,而自己主动打电话邀请蕾梦娜来家里做客,并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在夏令营结束后来到这里,陪儿子一段时间,把家里的钢琴重新油漆当做礼物寄给自己的女儿,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开始考虑重新工作,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这都说明赫索格开始接受自己,融入社会,承担其应有的责任,重新面对未来的生活,就如小说结尾描写的那样,他等待着蕾梦娜的到来,此时的他已不像以前那样有止不住的想法和写信的冲动,此刻他没有任何话想说想写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至此,他恢复了正常的精神状态,以一个全新的自我面对未来的生活。

结语

索尔·贝娄立足当代的中心向人性和道德发出问询,通过小说人物的情感与经历展示自己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主人公赫索格的迷失、找寻,对物质化社会道德堕落的谴责,以及在此过程的成长正是作者以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的反抗。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苦难精神旅程的分析,对当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道德堕落的社会,人们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与信念,才不致在这个社会中迷失自己;要承担起作为人类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只有心怀大爱地面对生活,才能过有意义的人生。

[1]Abraham H.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

[2]Lauren Cardon.Herzog as“survival literature”[EB/OL]. Saul Bellow Journal,2004.

[3]Edited by Abraham Chapman.Jewish-American Literature[A].New American Liberary,1974.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危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拿出精神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危机”中的自信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