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教育:中学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6-03-16 18:55:58胡佳
文教资料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公民中学生德育

胡佳

(西华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公民意识教育:中学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胡佳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力意识、责任意识三个方面。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中学德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学德育学校德育公民意识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明确规定,中学德育的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1]。因此,公民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一、公民及公民意识的含义

(一)公民的起源和内涵。公民是舶来词,起源于古希腊文“Polites”,是“Polis”(城邦)的衍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2]109。公民一词在英语中为“Citizen”,它也是由英语中的“城市”——“City”演变而来,意指城市居民。在西方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市民阶层成为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公民一词被赋予了具有现代色彩的民主、平等、自由含义,并从特指城市居民变为泛指一国民众。后来,“公民”一词作为法律和政治概念被广泛引入各国宪法和法律法规中。我国的“公民”一词,是清末西学东渐的成果。清末民初之际,公民的概念是 “以个体为本位且在国家中具有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思想、法律意识、契约精神和科学理性思想的个人”[3]120。这就很接近我们现代公民的含义:一般而言,公民意指一个国家里,具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成员。

(二)公民意识的含义。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主体意识。即公民对自己所在国家及自身主人身份的认同和感知,包括爱国主义和国家自尊心、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等,这是正确认识自身和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基础。二是权利意识。指公民对作为国家的主人而应该享受的个人权利的认识。包括人身安全、财产权、平等自由权等。三是责任意识。指公民对自己作为主人而应对国家所承担的基本义务的认可,包括道德观念、遵纪守法意识等。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

二、开展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中学生一般在12岁到18岁之间,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急需确认自身形象、自身角色和自身价值,并开始将视线投注到社会、政治和自身发展上,常常思考“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因此,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一大关键期,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的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德育课程应当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公民意识教育,帮助中学生培养公民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公民形象,让中学生对自身公民角色产生认同感。

(二)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4]。这就直接揭示了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联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人人”,不是指人民、群众,而是指公民。1949年,我国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用的是“人民”一词,但从195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我国就正式在法律中启用了“公民”一词,并沿用至今。建国之后,我国高度重视“群众”、“人民”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公民”概念的宣传教育,“群众”一词出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频率远远超过了“公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公民”的理解和认同,以至于许多人将“公民”混同于“群众”,甚至意识不到“公民”的存在。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群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人民则是“公民的集合体”[5]92。无论是指人民大众,还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群众”一词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性的,主要是一种政治身份,不具备现代法学的意义,意义范围也小于“公民”。此外,公民意识要求公民具有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与权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因此,公民意识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是推动国家民主法治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衡量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尤其是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三)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古代,人与人之间以宗法制为基础,被限制在森严的伦理等级制度中,孕育出了浓厚的臣民意识,民众以臣民的身份简单地服从于国家权力,并且基本上只有各种义务,而无实际的有效权利。臣民意识是封建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核心,一直蛰伏在国民的心理意识中,绵亘千年。公民意识与传统的臣民意识相对,是现代政治秩序和法制观念的体现,“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兴旺与稳定,不仅依赖于其自身‘基本结构’的合理性,还依赖于其公民的品质与态度……如果没有具有这些品质的公民,民主国家将很难统治,甚至将变得不稳定”[6]324。个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才能自觉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职责和使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臣民意识转变为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就是让中学生摆脱陈腐落后的封建伦理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是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交通工具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愈发密切,不论是公民的社会活动还是国家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国之中,这必然要求培养出了解国际形势,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开放、进取心态和终身学习的心向的世界公民。此外,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正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还有助于中学生强化主体意识,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增强中学生对于国家和自身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在中学德育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教师公民素养的提高。教师的公民素养对开展德育工作,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重要作用。提高教师的公民素养,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开展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一些中学教师存在公民意识淡薄,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技能、经验欠缺等问题。因此,通过在职培训,全面、系统地提高教师公民意识的认识水平和教育实践水平十分必要。二是要通过引进国内外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先进经验,举办高质量的公民意识教育讲座、观摩课,订阅相关学习资料,为教师提高公民素养提供多种平台。三是要鼓励教师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和课题研究的新方向,在研究和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公民素养和公民意识教育水平。

(二)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一是要善于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公民意识的教育应当被包含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积极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二是要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之外,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辩论会、读书交流会及话剧等表演活动,寓教于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公民意识教育。

(三)注重实践教育。实践是中学生将公民意识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德育课程不但要注重教授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注重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一是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服务,从而获得生活体验,培养公民意识;二是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如:组织学生参与法制宣传,志愿服务、模拟法庭等;三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小事着手,贯彻现代公民精神和行为规范。

(四)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7]39。校园的物质形态,校园管理的制度、方式和理念,校园的风气和文化,师生的行为等都将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属于德育的隐性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这种隐性教育有时会产生比正式课堂更大的影响。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中,要重视隐性教育的建设,从整体上把握,在细节处下工夫,创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受到现代公民意识和精神的熏陶感染。

(五)公民意识教育与学科课程建设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已经引起了小学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者的注意,在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公民意识教育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学,公民意识主要集中在品德课和政治课里关于法律的常识学习中。总体说来,比之小学阶段各学科中公民意识教育的欣欣向荣,中学学科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分量不大,公民意识教育没有贯穿于政治课程建设中,也很少体现在其他学科中。因此,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学科课程建设相结合,将现代公民的精神贯穿于学科教材的编制和教学中,对于加强学科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01).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郑大华,朱蕾.论辛亥时期的国民观[C].北京: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201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01).

[5]姜涌.公民的主体意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6][加]威尔·金里卡.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

猜你喜欢
公民中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论公民美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