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斌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登封 452470)
关于高校图书馆德育空间的几点思考
周斌斌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登封452470)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空间。在德育实践中,高校图书馆德育空间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个层次的空间,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
高校图书馆德育德育空间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目的。高校图书馆、教学与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共同支撑了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应有之义。本文依据空间理论,对高校图书馆的德育空间进行了思考,以期对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的机构。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与会的世界图书界学者对图书馆的职能进行了广泛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认为图书馆有“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教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四种主要职能,后来把“提供文化娱乐”功能增补进来。目前,这五种职能得到了各国图书馆学者的普遍认可。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有所不同,除了具有上述五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自身的特殊职能,那就是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任。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职能,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职能。例如:200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了高校图书馆的任务:“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表明德育一直都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应有之义。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要求,图书馆在学校教学时间内,开馆每周应不低于90小时,假期也应有必要的开放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全天开放;网上资源的服务应做到全天24小时开放。这是国家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高校图书馆进行德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德育过程的开展离不开德育空间,德育空间在德育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高德胜教授在《论空间的德育意涵》一文中指出,空间是道德教育研究遗忘的一个领域。空间里弥散着社会关系,具有伦理诉说功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悄悄地发挥着道德上的影响。简言之,德育空间理论就是把环境、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置于一个系统空间进行综合考量,并以此研究上述四种因素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实践中,高校图书馆德育空间是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次的统一。
(一)高校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与大学生德育
高校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是德育空间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主要由内外空间两部分构成。外部物理空间构成,是指图书馆在校园整体布局中的方位,图书馆与教学区之间的距离,图书馆的体积,图书馆的整体建筑风格,图书馆与附近建筑的和谐度,图书馆外的道路、广场、树木、亭廊、喷泉、假山等这些元素。我们可以做一个想象,如果这些元素符合对比统一、韵律生动、对称均衡、比例适当、尺度怡人、序列丰富、虚实分明这些建筑美的基本原则,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那么,每一个大学生,无论是远观,还是走在这样的空间里,首先得到的就是美的享受,因为,美本身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愉悦情感。美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也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一环。图书馆优美、典雅的外部空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娱乐、休闲的人造自然空间,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处处时时都能体现美的园林。高校图书馆外部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审美领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在鉴别美的实践中懂得美的价值,并且培养美的情感。
高校图书馆内部物理空间构成,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对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分割与组成。内部物理空间构成的原则,第一是实用性原则。这也是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目的是馆藏布局合理、馆员工作方便、读者使用高效。第二是服务全面性原则。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馆内设施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使图书馆的功能最大化,例如:图书馆要有借阅区、学习区、复印区,电子资源的查询下载区、教师或学生研修区,学生休闲区、读者服务区,等等。第三是个性化原则。根据个性化原则,针对某些学生群体设定一定的空间,如协作学习室、学习引导室、微格教学室、视听影像室等,服务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图书馆服务模式也由过去的“借、阅、藏”一体化变为更加现代的“借、阅、藏、学、研”一体化[1]大学生读者初次步入图书馆,首先会关注图书馆的就是整体环境,但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空间。当他们发现有一个久已希望,舒适典雅的空间,他们会有一种美感和满足感,继而形成“我喜欢这儿,我要到这儿来”的心理冲动,其实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意识。此时,我们完全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内部物理空间已经发生了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感性的,或许难以持久。所以,要想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还需要进一步考察高校图书馆的心理空间。
(二)高校图书馆的心理空间与大学生德育
物理空间是一种物质存在,而心理空间则是一种心理存在。心理空间是人的意识对物理空间的主观反映,并由人的意识积极建构出来的心理活动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中,提出心理空间的概念,是因为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读书与反思的空间,而这样的空间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完成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全过程,单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上,道德知识的灌输是必要的,这是完成道德教育中“知”这一环节的重要步骤。但是,要把“知”内化为学生“情”和“意”,有两个途径可以参考,一是读书,二是反思。这里讲的读书,不是读专业书,因为那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不是读流行文学、网络小说等书籍,因为那是人生的消遣。这里讲的读书,专指对人文经典的阅读,简言之,就是文史哲。人文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关注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的终极问题,如天道、人伦、生命、人性、善恶、生死、价值、意义等,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几千年来,历代先贤都对此做了积极探索和总结,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的道德文明的高度,与这个民族人文经典的厚度有关,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一定和人文经典的滋养大有关联。在一个高校里,人文经典的集聚地就是图书馆,而图书馆的某一个分区,甚至分区的某一固定位置,可能就是学生读书的乐园,在这里他与人文经典同行,与历代先贤隔着历史的时空进行亲切对话,此时,他在自己创设的心理空间里,静静地品尝着历史积淀的德性之水,生长着自己的德性之根。
在图书馆阅读人文经典,是学生与历史的对话。而道德修养的提高还需要反思,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而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而人文气息浓厚的反思空间,也就是一块进行反思的心理空间。“自我对话属于内部对话,发生在个体的心灵深处”[2]。换句话说,道德教育中的自我对话是学生自我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缺少这个心理过程,很难达到道德教育的预设目标。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学生心理的自我对话,仅仅从外部简单而生硬地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填塞给学生,只能是一种粗糙的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触及灵魂,从而在认识上和行为上发生质的改变。要产生自我对话的心理活动,一个首要的条件就安静的空间,静则生慧,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常识。在拥挤的大学校园里,一个绝佳的反思空间就是图书馆,在安静而充满人文精神的空间,人会排除许多的心理羁绊,“心鹜八极,神游万仞”。“八极”和“万仞”,其实是心理空间的形象化表达。
(三)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空间与大学生德育
1893,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分工论》中首次提出“社会空间”一词,意指社会群体生活居住的地理区域。德育要在社会空间中最终完成。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空间,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德育和德育实践提供的准社会化空间。
实践是道德形成的基础,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德育工作要创造准社会化的空间环境,将实践性的活动引入德育过程之中。例如,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时事报告会、征文活动、社会热点图示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与辩证思维能力,为大学生创建自由、开放的精神家园。这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着超越经验、触动灵魂、升华精神的巨大作用。高校图书馆也可以依托其文献资料体量巨大的自身优势,大力开展馆藏文化教育,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为学生读者创造滋养心灵、思想火花碰撞的空间,这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再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志愿者提供劳动的机会,其实这也是道德实践的机会,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公益事业的主人翁精神和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集体观念。上述实践活动都是在德育课堂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在高校图书馆这个准社会化的空间里,却能高效进行。
总之,作为高校人文荟萃的空间,高校图书馆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这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所在,也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所在,我们绝不能忽视。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德育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化,其德育功能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这应该是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常新课题。
[1]王庆雯.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4):30-32.
[2]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