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朝阳亚文化特征及成因

2016-03-16 18:55李岩
文教资料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亚文化朝阳中原

李岩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辽宁 朝阳 122000)

探析朝阳亚文化特征及成因

李岩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 朝阳122000)

辽宁朝阳作为辽西走廊,地处中原文化辐射地,是多民族杂居、多宗教融合地区。从战国末年中原人的迁入,到清朝“流人”的迁入,朝阳文化的边缘化特征愈发明显,加之本地经济落后,使朝阳文化失去了话语权,彻底呈现亚文化特征。

朝阳文化亚文化特征成因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亚文化特征之体现

朝阳是一座历史古城,秦、汉时称为柳城,东晋、十六国时期改称为龙城,北魏、隋、唐时称营州,辽、金、元时又称兴中府,清初称三座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正式改为朝阳。古代朝阳本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典型的亚文化区域。而这种亚文化特征又明显呈现出“弱文化”的态势,即既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独立性,又没有明确的大文化即主流文化的特质。首先,语言是一种汉语方言,没有独立的民族特征。大杂合的民居状态,使各种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不得不屈从于汉语言的主体地位。其次,朝阳文化“民间性”与主流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和主动向主流文化发展的趋向,使朝阳文化愈来愈失去本来的滋味。如乡土文化风范的没落。一般的乡土文化都是以淳朴憨厚见长,但是朝阳乡土风范却呈现出独有的特色,淳朴的民风透着豪爽与直率的侠义之气,比如,朝阳人善饮,以酒会友,猜拳行令,放浪形骸,颇具江湖豪气。80年代以前乡土文化尤为突出,最明显的文化现象是乡土文学在辽西地区的广泛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自80年代起,朝阳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城市中,开始了现代都市文化的旅程,充满侠文化特点的乡土文化就此走向衰落。朝阳城市文明成为大都市文化的摹本,但是却不具备原生城市文明的文化底蕴,因而略显沉滞和落后。最后,在经济浪潮中的落后地位,使现今的朝阳缺乏话语权,更加重了自身对原来文化的质疑,所以历届朝阳地区的领导者,在一边打破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格局,一边试图建立现代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对朝阳文化的建构基本缺乏蓝图,因而,朝阳文化缺乏后继活力和创造力,使这个在物质发展方面迅速增长的小城市缺少历史的韵味和独特的城市风尚。

二、朝阳亚文化之历史成因

1.地理成因

在古代,朝阳属于边塞区域,远离中原。从地貌特征考察,朝阳属于山区,处于内蒙古黄土高原与沿海松辽平原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东向侧坡。境内地形受大兴安岭余脉影响,形成努鲁儿虎山、松岭、大黑山、大青山4条主要山脉。全市土地多为丘陵山地,只有小块山间盆地和沿河冲积平原。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河滩及河谷盆地。风沙土主要分布于老哈河沿岸及朝阳市北部[1]。不具备草原和大漠的地貌特征,因而,边塞典型的风光在朝阳没有明显的地域表征,所谓北方边塞的游牧文化也不足够成为朝阳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根据朝阳这种独特的边塞区域特质,古代少数民族应该主要以狩猎和农耕为生,而不是以游牧(即使放牧也只是小规模的散牧状态)为主,所以塞外草原文化和大漠文化的特质并不适合朝阳文化的风貌,况且,朝阳地区历来是多种少数民族杂居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人口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迁移事件,民族分布状况趋于稳定,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朝阳民族分布基础。据统计,朝阳市现在共有19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蒙古族、满族、回族、锡伯族等。这样一种多民族无区域差别的“杂”居状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汉语体制必然成为交流的社会选择,而长期汉化的驯化过程,逐渐形成汉文化的生存心理,但是民族的先天禀赋自然融进中原文化的血液中,进一步弱化了大文化的强势影响。

朝阳亚文化特征的成因与朝阳闭塞的关外之域不无关系。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及哲里木盟接壤;南与辽宁省锦西市及河北省秦皇岛市毗连;东与辽宁省阜新市、锦州市为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交界[2]。可以说朝阳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几大区域的中心地带,但是这种格局,也注定其历史存在的必然状态——因时而需。当社会有大的历史变迁,便成就其重要性的枢纽地位,一旦社会稳定,便成为塞外边城,被边缘为无名小镇。因此,朝阳地区尽管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一旦社会安定,它的繁荣与否,并不会影响整个社会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历代王朝主要以“守”势待之,随着政治文化的变迁顺势而治,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历史变革,使这个边塞小域显得过于安定。虽然朝阳在古代曾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其中“卢龙—柳城”道、“古北口—平冈”道、“无终—平冈”道、“傍海”4条古道通达朝阳地区,是辽西走廊的核心地区,是中原与东北连接的重要纽带,但它所起的作用只是联通和中转,只作为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的缓冲带,不能成为文化的主产区,没有主导文化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山区民众分散而居,没有核心的本地势力和大贵族权势相威胁,因而使这个边塞要地在朝廷的建构中,一直处于亚发展区域,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一旦被主流同化,又缺乏主体的变通,因而闭塞保守、惯性思维等文化心理特征较突出,与主流文化求变求新的发展态势稍欠一致。

2.军事要地

朝阳作为行政区域首先是因为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突出作用。由于朝阳地区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道,是中原朝廷统治北方少数民族的前沿重地,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其战略上的地位,将此地设为行政区域,注重防御建设。而北方少数民族想要入主中原,这里更是一个必争之地。因此,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和军事要地。

在东周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元明清等时期朝阳地区都设有行政建置,尤其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族在朝阳地区以龙城为都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三燕”政权。在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军事中心,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得以凸显。而在文化建构方面,并没有突出的事业,历来封建王朝从建制到管辖,主要从军政角度考量。因而作为军事要塞所必然经历的人口不固定性、流动性导致朝阳文化在大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反倒形成了朝阳文化的独特气质,即极具包容性和易同化性。但是,也使朝阳文化呈现出一定的亚文化特征。

3.人口迁徙

从战国末年中原人开始迁入朝阳,有关文献记载北齐、清朝都有大规模的中原人口迁入。北齐时,“文宣至营州,使博陵崔柳使于高丽,求魏末流人……柳以五千户返命”[3]。后讨伐契丹又将契丹战俘,安置于此。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方式。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所以山东等地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后因民族矛盾、自然灾害等原因,清统治者决定开垦东北,实行了“招民开垦”政策,鼓励没有土地的农民和流民到东北开垦,致使大量汉族涌入东北,史称“闯关东”。由此可见,中原人的闯入并不是自觉的自上而下的历史变迁,而是被迫的民族迁徙,是战争安置和自然灾害求生的结果,且迁徙主体以底层“流民”、平民为主。于是,寻求稳定的精神心理,自然而然会急于在文化冲突中寻求妥协和相融。所以,在迁徙中汉文化“进关”中并没有显示强势入侵的态势,中原文化贵族化特征不突出。而平民的顺从、韧性、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小农心态较为显著。

4.现代化进程

在现代化进程中远离文化突出的古文化中心,缺乏文化建构的历史积累,因而亚文化的弱化态势更为突出。朝阳在建城过程中并没有选择红山文化发达的地区。“据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地区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进人类文明社会的门槛,由此成为中国北方红山文化的高峰。大型坛、庙、冢的方位布局及营制规模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超越氏族之上具有国家雏形的社会组织,出现了等级和权利观念”[4]。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上,已经放弃了对远古文化的追踪就更谈不上文化建构了。同时尽管朝阳地处三燕旧地,但是,三燕文明已经随着汉化的历史同化,只留下三座古塔的物质引证,并未显现独特的文化特质。

总之,朝阳文化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它是在各种民族、宗教、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作为军事要地,包括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朝阳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弱文化”的态势,既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独立性,又没有明确的主流文化的特质,作为亚文化特征而存在。

[1][2]赵大光,等.朝阳年鉴(2014)[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518.

[3][唐]李延寿.北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394.

[4]赵大光,等.朝阳年鉴(2014)[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519.

项目名称:朝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项目《影视文化与朝阳地域文化的建设与推广》,skgh2015046。

猜你喜欢
亚文化朝阳中原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沁园春·赞中原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不许耍赖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