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五)

2016-03-16 18:32:13段国超,丁德科,李克让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成王周公史记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五)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主编:段国超、丁德科

副主编:李克让、程正江、崔康柱

撰稿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丁德科、王亚玲、王炳社、王忙有、白建西、田晓荣、冯望岳、叶玲、仝梅菊、成荣强、李克让、严安政、张晓明、张念红、吴占文、何新国、杜振虎、岳庆华、段国超、党艺峰、贾巨川、贾耀林、 郭楚伟、崔康柱、梁建邦、 曹永贞、曹书生、曹强、 程正江等。

吕尚

西周初期齐国始封国君,亦西周开国大臣。本姓姜,因祖籍东海人,东海古为吕地,系四岳后裔,故又从封地姓吕,名尚字子牙。初隐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姬昌访贤射猎于渭水之滨与之相遇,对话后大喜,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又名太公望,又名吕望,也称太公尚。文王载与俱归,任为太师,其子姬发(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吕尚助文王姬昌修德以倾商政,辅佐武王姬发完成灭商大业。西周建国后,吕尚因功封齐,有太公之称。太公至齐通商工之业,便鱼虾之利,人心多归齐,蔚为大国。管、蔡作乱后,西周王室还给齐国以专征伐之大权。

太史公司马迁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埌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司马迁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吕尚的历史贡献!(《齐太公世家》1477)

秦襄公

秦襄公(?—前766),西周时人。秦成为诸侯国的第一任君主。嬴姓,其名失考,在位十二年(前777—前766)。前778年,襄公之父秦庄公去世,庄公长子世父把太子的地位让给弟弟襄公,于是襄公继立为秦国国君。襄公元年(前777),嫁其妹缪嬴于西戎丰王。次年(前776),西戎包围犬丘,世父领兵反击被俘,一年后被放回。襄公七年(前771),周幽王无道,诸侯反叛。申侯(幽王废太子)招西戎、太戎联合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又带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被平王封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他。从此,秦国才成为诸侯国,开始跟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又用黑髯赤身小马、黄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畴祭祀天帝(《十二诸侯年表》记:“初立西畴,祀白帝”)。襄公十二年(前766),襄公讨伐西戎到岐山,卒于军。其子文公继位。(《秦本纪》178)

秦庄公

秦庄公(?—前778),西周时秦人先祖。嬴姓,名其,一云名“也”,第五任秦邑主,在位44年(前821—前778)。前882年,第四任秦邑主秦仲在为周王朝讨伐西戎时被杀,其长子庄公继位。周宣王召见庄公兄弟五人,让他们率领七千兵卒讨伐西戎,西戎被击败。周宣王于是再次赏赐庄公等秦仲子孙,把包括其先祖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的土地,一并赐给他们,任命他们为西垂(今陕西岐山以西)大夫。庄公长子世父让位太子,其弟襄公继位。(《秦本纪》178)

散宜生

西周文王、武王时大臣。宜生闻文王姬昌敬贤礼士,即往归之。曾与闳夭、太颠辅佐文王。文王被纣囚禁,他们求美女奇物献给纣,使文王得以被释归国。宜生后又辅佐武王姬发灭纣。武王灭纣后在社坛祭天地即位时,他曾与太颠、闳夭在旁边执剑护卫。太史公在评价西汉功臣萧何时,曾赞萧何曰:“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争烈(比美争辉)矣。”可见散宜生在周王朝建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周本纪》116)

召公

周厉王相。周召公爽之后,名虎,姬姓,亦称穆公虎。厉王暴虐侈傲,国人谤之,王钳民口。召公劝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不听,国人莫敢言,三年叛,袭厉王。厉王及太子靖匿藏召公家。国人围之,召公即以自己的儿子代太子赴难。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卒,太子靖立,是为周宣王,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法先辈遗风,国大治。宣公六年(前822),召公率兵伐淮夷,得胜而归,诗人作诗以颂其功。(《周本纪》142-144)

召公奭(shì)

西周燕国第一位国君。亦称召康公、燕昭公。周文王庶子,姬姓,名奭,封邑在召,称召伯或召公。始佐武王伐殷,武王立,封于燕。奉命营建洛邑,分陕而治,主陕以西。成王时,周公摄政,召公不悦,作《君爽》以讽之。又数从成王巡狩,到侯甸、卷阿,作《卷阿》诗以颂。其治西方,得民心,曾经巡行乡邑,于棠树下听狱、决政事,臣民各得其所,无有失职。周康王二十四年(约前1003)卒,百姓作《甘棠》诗颂其功。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召公世家》1549)

卫釐侯

卫釐侯(?—前813),西周时卫国国君。姬姓,史佚其名。卫顷侯之子。卫国第九任君,在位42年(前855—前813)。卫釐侯十四年(前841,《卫康叔世家》作卫釐侯十三年),周厉王“专利作威,佐乱进祸”,致使国人财力穷尽。于是国人举行暴动,攻厉王,王逃于彘(zhì,今山西霍县)。太子靖匿于召公(召穆公,名虎)之家,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乃以己子代太子,太子得免。是时,周厉王在彘,召公、周公(周公旦之后)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自是西周分崩离析。自是年起,中国历史始有准确年代。卫釐侯二十八年(前828),周厉王胡死于彘,太子靖立,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卫釐侯四十二年(前813),卒,卫武公立。(《卫康叔世家》1591)

熊渠

西周时楚国国君。芈(mǐ)姓,熊氏,名渠。熊杨之子。楚国第六任国君。周夷王七年(约前863)(《史记·楚世家》未系年,从《今本纪年》),熊渠甚得江、汉民心,于是兴兵伐庸(古国,在今湖北竹山西南)、扬粤(即扬越,在今湖南长沙北,湖北沔阳南之间),至于鄂(今湖北鄂州)。立长子康为句亶(ɡōu dǎn,今湖北江陵县)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cī)为越章王。雄居江、汉之地。周厉王元年(约857),周厉王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乃自去其王号。(《三代世表》502,《楚世家》1692)

祭公谋父

西周时穆王的大臣。字谋父。周公之后,封于王畿内的祭国,故称祭公谋父。穆王要率师攻打犬戎(戎族的一支,居住地在今陕西西部一带),祭公谋父谏说:“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先王之于民也,茂正(正大)其德而厚其性,阜(丰富)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懂得利和害的所在),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先王教育人们专心求利而避害,感戴思德而惧怕刑事,所以先王能够世代保有天下,日益强大)……夫先王之制,邦内(国都郊外五百里以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侯服的外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先王的制度:国都近郊,叫作甸服;甸服外面,叫作侯服;侯服外面,叫作宾服;夷族、蛮族居住的地区,叫作要服;戎族、狄族居住的地区,叫作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即甸服的官吏要参与祭祀天子的祖父、父亲;宾服的君主要献上祭祀天子始祖的祭品;要服的君长要纳贡;荒服的君长要承认周王朝的正统)。……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归顺以后,犬戎族一直按规定朝见周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祈求挫折乎)?”穆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从此以后,荒远部族再也不来朝见周天子了。(《周本纪》135)

郑桓公

郑桓公(?—前771),西周时郑国第一任国君。姬姓,名友。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周定王二十二年(前806),桓公受封于郑(西周畿内邑,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在封地33年,百姓深感方便而爱戴他。周幽王八年(前774),桓公被任命为周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桓公爱护百姓,深得周民和黄河、洛河一带老百姓的拥戴。郑桓公三十四年(前773),周幽王宠褒姒,朝政废弛,诸侯思叛。为逃避祸患,桓公采纳周太史的意见,请求周幽王批准迁徙其封地百姓于洛河以东。虢 (ɡu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二国欣然献出10城让他们居住。桓公终于建立起新郑国(今河南新郑)。郑桓公三十六年,桓公被犬戎杀害,谥曰“桓”。(《郑世家》1757、1758)

仲山甫

西周时周宣王卿士。鲁献公次子,爵为侯。谥“穆仲”,封于樊(今陕西长安南),故又称樊穆仲、樊仲山父。是周宣王中兴的大夫,以贤德著称。前817年春,宣王欲立鲁武公次子戏为鲁太子,仲山甫谏曰:“废长立少,不顺(不合礼制);不顺,必犯王命(违反周先王制订的立长遗训);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命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政权及威信)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背弃主上)。”宣王不听,结果还是立了戏为太子,戏立,是为懿公。后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懿公,周王杀伯御,仲山甫推荐懿公弟称作鲁国君,说:“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恭逊敬神),敬事耆老(谨事长老);赋事行刑(处事行法),必问于遗训(先王遗训)而咨于固实(祖宗成法);不干所问,不犯所咨(凡咨询过的就不违反)。”宣王说:“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前789年,仲山甫劝阻宣王在太原(一说在今山西省阳曲,一说在今宁夏固原)“料民”(清点人口)、征兵,说:“民不可料也。”甜宣王不听,卒料民。《诗经·大雅·丞民》中有“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句,是歌颂其功德的。(《周本纪》145,《鲁周公世家》1527、1528)

周成王

周成王(?—前1027),西周国王。武王之子。姬姓,名诵。亦称“太子诵”。约公元前1064年,武王死,成王少,无法理国事,由周公摄政。七年(前1059),开始正式处理政务。同年,诏命召公到洛视察地形,又使周公旦亲往营建洛邑,以成就父亲的遗愿。洛邑营建完成后,接受周公建议,亲往举行祈福典礼。后因天下未定,很快即西归镐京,东伐淮夷。三十七年,举文武、武王时功臣后嗣而加以封赏,四月间病重,恐太子不任,命周、召二公辅之。卒,谥“成王”。(《周本纪》131-132)

周公

周公(?—前1053),西周宗室大臣。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周公。又称鲁公。周文王时,周公历子亲孝,笃于仁义,与诸兄弟相异。武王即位,周公即辅佐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四年(前1066),周公追随武王,率大军向殷王朝进军,推翻了殷王朝,受封于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使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克殷后二年(前1064),天下未定武王有疾,周公自以为质,设三坛,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旦代王发之身”使武王痊俞。武王卒,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卒而反叛,即代成王摄政。召公怀疑他有异心,天下流言四起,以为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作《君爽》表白忠心。然管、蔡二叔与殷王子武庚联合作乱,周公奉成王命,兴师东征,诛管叔、武庚,放逐蔡叔,收殷遗民以封康叔。成王三年(前1061),周公凯旋,向成王复命。康叔向周公问政,周公作《康诰》《酒诰》《梓材》教以为政之道。成王六年(前1058),周公开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项宏伟事业。周公为政,“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天下归周。周公以周族原有的制度为本,参照殷礼,加以损益,制作礼乐,建立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典章制度。其内容共有五项:一曰吉礼,祭祀敬事邦国诸神之礼仪;二曰凶礼,哀忧患,丧亡殡葬之礼仪;三曰宾礼,朝聘盟会之礼仪;四曰军礼,兴动众之礼;五曰嘉礼,婚冠宴饮之礼,使礼乐相配合。这种制度维护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礼用以区分上下,而乐则协和上下。七年,周公还政于成王,奉命去营建洛邑,作《洛诰》《多士》,警告殷遗民应归顺新朝,又作《毋逸》勉励成王勤于政事。十一年(前1053),周公病卒于丰(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岸)。临终请葬于周,以表明自己不敢离成王之意。既死,成王以周公勤劳王事,其德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葬于毕(今陕西西市西北),从文王,以示不敢以周公为臣。谥号文公。(《鲁周公世家》1515)

周共王

周共王(前1019—前935),西周国王,一作周恭王,姬姓,名繄扈(yì hù),亦作伊扈。前947年,共王继其父穆王为周王。共王曾出游到泾水边,密康公(密国国君,姬姓)跟随。时有三女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之母要康公将她们献给周王,言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美女三则为“粲”。君王尚且不娶同胞三姐妹,小人物拥有宝物,就会被灭亡。密康公没有听母亲劝告,一年后,共王即灭密国(今甘肃灵台西南)。据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共王时铜器卫鼎、卫盉(hé)记载:裘卫在三年中租田一千七百亩。可见当时贵族间已有土地租借。共王在位十三年(前944—前935),卒(据台湾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其子懿王姬囏(jiān)继位。(《周本纪》140)

周厉王

周厉王(?—前828),西周天子。姬姓,名胡。其为人好利残忍,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忧患的荣夷公为卿士,使之执掌国事,暴虐侈傲。厉王尽专山林川泽之利,断绝人民渔猎樵采之源,因此国人谤王。召公即告诫厉王说,“民不堪命矣!”厉王反而使卫国巫者监谤,以巫者通神,有谤必知,凡谤者必杀之。于是,国人不敢说话,道路相逢以目对视。厉王很高兴终于没有人再非议朝政了。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三年,国人暴动,诸侯相叛,共攻厉王,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即死于该地,谥号“厉王”。(《周本纪》141-144)

【责任编辑梁红仙】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史记〉人物大辞典》编纂与研究(15SKZ04)

猜你喜欢
成王周公史记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06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天子无戏言
洒脱成王
“周公制礼”平议
周公,你好
中国收藏(2014年3期)2014-03-12 02: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