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李斯列传》的叙事特点

2016-03-16 18:32:1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李斯司马迁史记

凌 璐 丝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浅议《李斯列传》的叙事特点

凌 璐 丝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运用了多种叙事特点和技巧,以观鼠之境遇来以小见大,预示李斯的人生哲学;又以“五叹六说”为叙事关节点;而李斯的人生发展实为秦朝的兴衰史;司马迁叙事一向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李斯列传》中的人物对话更使叙事生动,历史跃然纸上,使后世得以借鉴和警醒。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李斯;叙事特点

司马迁《史记》不愧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彩。从汉到今,通读之亦可,选读之亦甚多。所记述的历史人物多达四千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约有一百多个,而李斯便是这一百多个历史人物之一。李斯不仅是秦朝的政治家,而且其文学功底也较为深厚。“传中载李斯有六篇文字,初说秦王,次谏逐客,次议焚书,次说二世行督责,次短赵高,次狱中上书。六篇之文,凡李斯功罪起废,本末具在,此亦一篇之层次节奏也。而文字古奥峭坚,奇肆酣畅,先秦绝工之文,遂为本传生色。”[1]221司马迁在描绘李斯人物传记时,对史料的取舍、形象的塑造、前后的照应与对比等都有很好的把握,正如在其《太史公自序》中所言:“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2]4694均体现了司马迁在这篇名作中的刻意用心,精细谋篇之处。前人对《李斯列传》从文学角度、史学角度也发表过许多评点性的文字或者专篇论文,如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凌稚隆《史记评林》及《史记纂》等,清代学者吴见思《史记论文》、高嵣《史记钞》等。著名学者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著名学者张大可《史记新注》和《史记百家汇评本》,张大可与丁德科的新著《史记通解》,台湾地区学者如杨家骆《史记今释》、李伟泰《史记选读》、李振兴《史记选集鉴赏》等著作,均有对李斯传记文字的评点合综论等。专门撰写论文来探讨《李斯列传》的如刘奕华的《浓缩在“五叹”“五书”中的历史与情感》等。细细品读《李斯列传》经典正文,查阅有关前人的研究文章,有感于司马迁对李斯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叙事特点的独到奇特,特撰此文。

一、以小见大,预示人生哲学

太史公在本传的开篇记述了李斯任郡小吏时,观厕中鼠和仓中鼠生存状况的截然反差而不由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2]4630吴见思评:“一篇大文字,反‘鼠’字起,奇甚。”[2]4631叶玉麟曰:“斯毕生得丧,在入仓观鼠一段,全罩通篇。”[2]4631叶玉麟的点评可谓精确之至。太史公由鼠这一微小的意象入手,以小见大,以微妙的手法表现人物心理,甚是奇巧。表明李斯在直面生存境遇的选择时,人生观由此展现,其毫不犹豫的决断必须竭尽一生去追求声名利禄,追求外部环境的富足,摆脱其眼中的卑微地位和贫穷状况,以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极度倾慕荣华富贵的心理,是李斯日后跟随荀卿习帝王之术的根本动机。由此可见他建功立业的初心,并不是造福天下苍生,这里也早已预示了李斯的悲剧性人生结局。其在学成之时对各国力量进行缜密的估量,择强秦这个平台欲建功,临行前对荀卿的一番辞语中道:“处卑贱之位而不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2]4630此段别语中李斯“得时无怠”的人生观已基本确立,诟“卑贱” 与悲 “穷困”等话语,也揭示出李斯对生活现状的极度不满和自卑心理,这直接决定了李斯人生轨迹的走向和他今后的处世哲学,在后来面对赵高的利诱之时,也是由于这种性格和心理弱点直接导致其摒弃忠廉,力保功利从而加速秦朝的灭亡。太史公也由此为后世权利决策者和有志之士留以反思和借鉴。

二、以 “五叹六说”的叙事结构为关节点

太史公在李斯人生奋斗发展的阶段,使用了诸多哀叹之语,从而揭示人物心理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奋斗实现这些愿望。这些也是整个《李斯列传》行文的关节点,使文章结构井然有序,前后层次明晰。关于这一点,正如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所云:“李斯凡五叹,而盛衰贵贱,俱于叹中关合照应,以为文情,令人为之低回。”[3]621而清人李景星在其《史记评议》中有较为全面的分析:“盛衰在秦,所以盛衰之故则皆由于斯。行文以‘五叹’为筋节,以‘六说’当实叙。”一叹为观鼠之叹,即“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2]4630这里昭示了李斯的人生观,前有所论说,此处不再赘述。而李景星则认为“是其未遇时而叹不得富贵也”[3]629。二叹:“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2]4637三叹:“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2]4652四叹:“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也:‘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2]4678五叹:“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2]4679而“六说”则是李斯人生发展不同阶段成功的阶梯,主要有:记说秦王,著李斯入秦之始也;记谏逐客,著斯留秦之故也;记议焚书,著斯佐始皇行恶也;记劝督责,著斯导二世行恶也;记短赵高语,著斯之所以受病,藉其自相攻击,以示痛快人意也;记狱中上书,著斯之所以结局,令其自定功罪,以作通篇收拾也。以上所谓“六说”也。[2]4697这些与前面所述的“五叹”均是司马迁叙事结构的关节点。

另外,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也以真实叙事的方式,将李斯每一个阶段提出的不同上书文章一并收入。这既体现出司马迁《史记》记事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同时也保留了秦代文学家李斯的主要文学作品,具有秦代文学文献学价值。这些除了对话中的“说”以外,主要是通过上书的形式保存在行文之中。出自《李斯列传》而被清人严可均辑存于《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里,其中包括《上书谏逐客》《上书对二世》《上书言赵高》《狱中上书》《议烧诗书百家语》[4]222-232。虽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收录了李斯的石刻文章,篇目《议烧诗书百家语》与前有所重出,但我们得承认,《李斯列传》保存了秦代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代表作品,从而让相关的文学史教材,在提到秦代文学时,不能不提李斯,提到李斯又不能不提到保存于《李斯列传》中的《谏逐客书》等著名作品。

三、以赵高为陪衬,李斯传实为秦兴衰史

本篇虽名为《李斯列传》,但太史公对赵高这个秦朝历史中关键人物的大篇着墨也使本传实有李赵二人合传之名。李斯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入秦,凭借自己的才学辅佐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后又帮助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攘四夷”,以巩固天下霸业。李斯的官职也由一介小吏,一路飞黄腾达,终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群臣无不逢迎。然而当李斯长子李由返归咸阳,“门庭车骑以数千”的盛况却令此时久居官场的李斯哀叹道:“物极而衰,吾未知所税驾也。”[3]624李斯的人生转折由此而始,同时秦王朝的兴盛也随着李斯仕途的下滑开始分崩离析。在秦始皇驾崩后,奸臣赵高开始密谋另立胡亥为嗣,一手策划了沙丘政变,赵高先是劝诱昏庸无能却又妄想得到帝位的胡亥,以“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3]624的言论曲解史实以成其蛊惑之说,在胡亥看似无奈的应允之后,赵高又将李斯拉上贼船,曰:“不与丞相相谋,恐事不能成。”史珥评:“载高此语,所以著丞相成乱之罪。”[2]4656可见赵高发动政变之时早已经过细致的谋划,其得以侍奉始皇右侧,得取信任后又抓住李斯热衷富贵利禄的品性,以“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3]625来施压于李斯,进一步以“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3]625攻击李斯的心理弱点,而在赵高一步步为李斯布下密网之时,李斯也犹如一只毫无警觉的猎物,最终陷入了这场巨大的阴谋中。因此赵高依仗权势更加无所顾忌的实施自己的计划,先是以“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3]626为理由劝说秦二世施行严刑峻法,杀死了大臣蒙毅和秦国十位公子,十二位公主,使秦二世居于孤立无援之势,秦二世修直道驰道,兵役劳役赋税日益严苛,陈胜吴广发兵起义,秦朝帝业风雨飘摇,而此时愈加看中爵位俸禄的李斯曲意阿顺秦二世的心意,上督责书变本加厉得使二世施行苛刑酷法。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利,赵高进谏秦二世,使其不再上朝听政,完全沉湎于声色享乐之中,挑拨秦二世与李斯之间的关系,设计以严刑逼供害死李斯,至此,赵高已独揽秦朝大权。太史公对“指鹿为马”这一典故的描写更是突出当时秦二世昏庸不治的怯懦以及赵高对权利的掌握已达到周围人人自危的程度。太史公对赵高的重笔描述,实际是对秦亡史的深刻反思,同时以赵高阴险毒辣的小人形象反衬李斯的软弱妥协。方苞曰:“赵高谋乱入李斯传,以高之恶,斯成之。秦之亡,斯主之也。”[2]4695秦朝的灭亡是李斯、赵高二人共铸,李斯对赵高的妥协退让将秦朝江山推向了悬崖。司马迁如此着墨是希望后世知晓秦灭的具体过程,探究秦灭的个中缘由,为后世留以借鉴和警醒。正如张大可、丁德科《史记通解》所云:“司马迁深刻细腻地描述了胡亥的昏庸无道和赵高的阴险毒辣,用以衬托李斯的软弱妥协,把秦王朝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丑恶内幕揭露得淋漓尽致。”[5]3042

四、界限分明,以前后分叙李斯人生成功和悲剧

李斯前面三说为人生成功阶段。例如第一次游说秦始皇获得成功,人生就由“郎”升职为“长史”,“即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因遣谋士赉持金玉以游说诸侯”[2]4631。第二次游说成功,是就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请一切逐客”而上书游说始皇。最终“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2]4636。而第三次游说成功,则是就越人淳于越进谏而始皇下议,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辞”[2]4637。后“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4637。司马迁简述李斯儿女与始皇儿女的联姻,将李斯的地位之高提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李斯的喟然而叹则预示处他人生高峰的转折点。秦始皇驾崩之后,李斯在赵高的威胁引诱之下共同伪造诏书,推胡亥上位,迫害死公子扶苏、蒙恬等一众忠臣良将。秦二世昏庸残暴,在赵高的怂恿下残杀手足,陷害大臣,赵高也趁此时将自己的政治势力扩大,秦二世曾问李斯如何能够一生享乐,李斯为了避祸固权,写下了《论督责书》。赵高在二世与李斯之间不断挑拨离间,李斯终于察觉赵高的逆反之心,写下《言赵高书》劝谏二世,而此时赵高获取二世信任已久,反噬李斯,李斯就此锒铛入狱,纵然在狱中他再次上书,细说自己对秦的显著功劳和一番忠心,终不能逃脱被势力庞大的赵高逼供就屈,惨死街市的命运。

五、详过程、略结果的叙事方法

李斯与赵高相遇共侍始皇,始皇病危,赵高密谋篡权,先说服生性软弱纯良的胡亥:“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3]624直指人性贪婪的弱点,胡亥一再推脱,而赵高却试图以歪曲史实告诉胡亥:“顾小而忘大,必有后害。”[3]624强说胡亥同意后,赵高又试图笼络李斯:“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3]625恐吓威胁李斯,李斯曰:“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3]625但赵高却不断抓住李斯惧怕失势这一心理,攻其弱点。李斯虽一心尽忠,对始皇感恩戴德,但却抵挡不住自身对权势的渴望,终因畏祸贪权而与赵高同流合污,李斯太息,矫诏书,司马迁将赵高、胡亥、李斯谋逆皇位的过程以大量的人物对话详细叙述,从侧面展现出这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潜在心理,表现出人性的懦弱、贪婪、狡诈,预示了秦朝由此走向衰微。李斯死后,赵高依仗自己位高权重,故意为秦二世献上一只鹿,并说是马,二世的左右侍从皆言是马,太卜也迫于赵高的压力说这是秦二世斋戒时不虔诚,才使自己眼光迷惑,秦二世竟毫不怀疑,听信谗言。二世狩猎时杀死平民,赵高又借题发挥,劝谏二世远离皇宫,方能远离灾祸。赵高指鹿为马,欺君甚重,荒谬至极,但因其权势庞大,从侍从到官员,无人敢反驳。 此两段叙述过程详,结果略,以人物冲突展示了秦灭亡的过程与缘由。

六、引用对话,显示人物矛盾冲突

司马迁在描写赵高劝诱胡亥,李斯篡权时,主要以人物对话为描写重点。胡亥一开始并不为所动,“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3]624但赵高的野心已暴露无遗:“方令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3]624而胡亥心知篡权乃“不义”“不孝”“不能”之举,赵高则歪曲前人历史:“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3]624为其大逆不道的阴谋披上正义的外衣。胡亥禁不住赵高的煽动和至高权力的诱惑,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3]624赵高知胡亥已默许,便加紧诱说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李斯的态度初始时明确硬朗,似是绝不容有违逆始皇之举:“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3]625赵高便利用蒙恬的将才之高,以及与公子扶苏关系密切来打击李斯的自信,使出身卑微的李斯瞬间产生危机感。“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3]625则更加重了李斯对于失势丧命的恐惧。接着赵高又吹嘘夸耀胡亥的帝才:“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3]625李斯曰:“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3]625表示自己对始皇忠心耿耿,不容赵高作乱。赵高则继续劝说李斯应居安思危。李斯曰:“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3]625面对赵高的百般劝诱,李斯仍表示作为臣子应当安分守己,尽忠尽责,而赵高窥探出李斯之心已有动摇,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3]625进一步告诉李斯圣人当因势而变,顺应潮流。李斯以晋易太子,三世不安反劝赵高:“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3]625赵高则表示只要上下齐心,便可使秦国事业长久兴盛。又再次恐吓李斯:“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3]625李斯抵挡不住赵高的步步紧逼,垂泪太息,应允了赵高。通过这两段对话,读者足可见赵高的狼子野心,他利用胡亥年龄尚轻,性格软弱,不懂国事先使其默许,后又利用李斯一心尽忠却又难以抵挡对权势渴求的挣扎矛盾的心理,逐步击破其心理防线。赵高侍奉秦始皇已久,步步小心谨慎,对人的心理观察入微,这是他能够劝诱成功的关键,本段文字利用人物对话特意凸显了人物矛盾,加强了文字的戏剧效果,情节引人入胜,将秦国由盛而衰的重要政治事件结合李斯生平,秦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来描写,以警醒后世应以忠孝治世,警惕野心家的阴谋。

七、前后照应的叙事手法,着重塑造人物形象

在《李斯列传》之初,司马迁仔细描述了李斯年少之时“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3]621,而发出人生是否能够功成名就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感叹。李斯在学成之时,辞于荀卿时说:“斯闻‘得时无怠’。”[3]621他的人生观决定了其在仕途之路和人生关键转折点上所作出的选择。他预估了当时各国的实力,选择秦国以施展才智,至秦,乃求为丞相吕不韦的舍人,可见他竭力与达官贵人交好。李斯在前半生抓住各种有效机遇,对秦始皇的游说与上书也展现了他的才华超众。《谏逐客书》中李斯力陈用客之利,逐客之弊。使秦始皇改变主意,废掉逐客令,复李斯官。李斯不仅一路追求既定的人生目标,使自己加功晋爵,为了力保自己的政治地位,他进一步上书秦王,提出压制舆论、箝制思想、加强专政、实行愚民政策的建议。秦始皇采取了他的策略,使李斯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3]624。“一方面对老百姓和异己者进行排挤打压,另一方面谋一身一家的尊荣利达。”[6]264这些举措均照应了开篇李斯对人生境遇的定论。司马迁在描述李斯对秦始皇死后之事的处理时可看出李斯顾全大局,忠于始皇,稳中不乱的大气。然而在随后的人生选择中,李斯的种种作为再一次印证了李斯要做仓中鼠,不做厕中鼠,“贤或不肖是自处之道不同所致,而无关品格高下的荒谬观点”[6]261。李斯走向懦弱、叛变的过程,既是赵高的阴险狡诈和秦二世的昏庸不治所促使,但根本缘由是李斯一生致力于功利的思想,对贫乏物质生活的恐惧所致。在李斯与其中子将被行刑之时,“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3]631。司马迁通过对主人公生平经历与其思想上的呼应描写,塑造了李斯令人可悲、可叹、可惜的形象。

司马迁不仅善于利用多种手法,包括常用的照应法等[7],对传主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而且使整个叙事过程生动活泼,故事感人。在《史记·李斯列传》中,他将秦朝的兴起和衰落结合李斯一生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进行描写。以小见大,叙述结构独特,以秦国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为陪衬,运用大量语言描写,彰显人物个性,李斯的人生轨迹走向在其关仓中鼠与厕之鼠时已有预示,他竭尽所能到达政治生涯的巅峰,他的作为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秦帝国的兴盛,而随着他与赵高的不轨合谋,也使秦国在短暂的兴盛后加速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 [清]牛震运.史记评注[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

[2] 韩兆琦.史记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张大可.史记百家汇评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4]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张大可,丁德科.史记通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 黄绳.史记人物画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7] 凌朝栋.论司马迁《史记》叙事中的照应——以《史记·项羽本纪》重要叙事写人照应关系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7-21.

【责任编辑 朱正平】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BiographyofLiSi

LING Lu-si

(School of Humanit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In Biography of Li Si, Sima Qian used a variet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kills, viewing the situation of rats to see big things through small ones, to indicate his philosophy of life. “Five times of complaints and six times of persuasions” as the narrative joints, the development of Li’s life i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Qin Dynasty. Sima Qian used the reasonabl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roper details in Biography of Li Si, which makes the dialogues very vivid. Hence, the history of the Qin Dynasty stands vividly to reveal on the paper,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alert.

Key words: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Li Si;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凌璐丝(1990—),女,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记》选本研究(11XZW005)

收稿日期:2015-12-07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5-0088-0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猜你喜欢
李斯司马迁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李斯造小篆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只爱黑白红
花样盛年(2014年3期)2014-03-19 15: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