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思考

2016-03-16 18:06郑秀红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郑秀红

(莆田学院思政部,福建莆田351100)



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思考

郑秀红

(莆田学院思政部,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自身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受传统文化流失、大学教育偏向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通过确立人文精神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等基本策略,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包括知识、法律、道德、习俗、信仰、艺术等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它是人类某个民族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是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精神。[1]人文精神是东西方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探索不可解析的问题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它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元素。从某方面而言,人文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精神。[2]人文精神关心人的发展,它的对象是人,是理性探寻人存在的合理性、人生活的价值观、人类生存的前途命运等各种问题,追求人的潜能发掘、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展现人丰富的内心世界。[3]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求美,这与大学使命是一致的,现代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任务,培养青年一代求善求美的精神,发掘青年人的本质和潜能,凸显青年人的个性与特色,培育青年人丰富内涵和全面发展。要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高校需要文化内涵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求善求美的精神。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人才培养中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情操,构建完善的人格,激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自觉追求,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使高校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一、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推行文理分科,重理轻文,偏重专业技能教育,缺乏人文精神教育,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伦理、法律规范、传统文化等人文精神缺乏系统教育,忽视了对青年学生的心灵完善与精神的完整建构,产生了一系列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导致青年学生认知敏锐,新信息、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但由于思想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走极端;有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心,但急于求成;以及感恩之心、道德信仰的缺乏,导致青年学生社会价值感的普遍降低。[4]因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培养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道德情操,重塑求善求美的情怀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一)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在重视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文精神的素养,塑造具有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与高尚情感、传承优秀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现代科学智慧,开拓创新品质,塑造个性思维;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是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人文精神来源于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新时代的先进思想,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善、求真、求美的统一,帮助青年学生学习人生经验、领悟人生哲理;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是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没有立足之地,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没有立足之本,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立足、延续的灵魂。[1]

(二)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不同的大学虽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目标不同,但都共同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都担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青年学生的重任。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出大批具有科学知识、创造精神、个性发展、道德人格、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的青年学生。人文精神是高校实现功能的条件,是高校发展的动力,高校需要不断去丰富人文精神,促进自身发展。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科学脊梁,还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5]高校聚集着一批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人,人文精神很容易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形成一股合力,消除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塑造高校的社会示范品质。[5]人文精神不仅使高校能够长期保持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状态,而且能起到向外辐射外化的作用,传承传统文化,创造优秀文化,引领社会发展。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分析

(一)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缺失

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教育而弱化人文素养教育。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主,偏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了政治教育,而弱化了道德修养教育,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出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虚拟化。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部分大学生心灵沟通的精神家园,通过上网来缓解压抑的情绪,以期来获得内心平衡,减少了与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二是社会冷漠化。大学生处于激情燃烧的年龄,但因为信仰危机,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冷漠,心理承受力弱,不能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三是内心失落感。当今社会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容易产生失落感。[6]

2.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缺失

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片面强化物质利益驱动而弱化科研精神教育。当代社会给个人提供了多样的机会,同样也带来了压力、浮躁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教师由于科研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科研压力大、职称评聘竞争激烈和面对太多的利益诱惑等原因,同时,由于人文精神缺失导致了科研的功利性现象,片面强化物质利益驱动而弱化科研精神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追求科研数量。由于利益导向,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追求数量现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不科学,弱化了“追求闲逸爱好的自由探索”和“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求真精神、探索奥妙的科研精神。二是盲目迎合现实需要。高校科研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评价作为导向,以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大学排名、职称晋升等为评价形式,导致科研人员为了迎合现实评价需要而从事科学研究,以达到“合格”的目的,引起了高校科研出现更多的问题,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出现科研功利化现象。三是弱化科研育人的功能。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个性化特征,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教育效果,导致科研的教育性被淡化,教育价值难以得到体现,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人文精神缺失导致了科研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出现抄袭或剽窃现象、篡改及伪造数据、项目造假、随意署名、一稿多投、滥用科研经费等现象,违反了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行为。[7]

3.社会服务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缺失

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片面强化扮演职业角色而弱化社会角色教育。高校社会服务是通过大学教授的社会责任来实现的,大学教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以独立身份对社会表现出公共关怀,体现出公共良知,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是社会的眼睛,肩负着批判社会、捍卫正义的社会使命。教授出于自身的良知和正义,从知识的理性出发,以社会公正为评价标准,以社会需要、社会价值为尺度,行使批判社会的历史责任;从人生体验的合理性判断出发,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唤醒民众,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大学科研成果通过社会转化,利益回报需要但不是第一位的,更多地要将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与科学情怀。由于长期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教授更多扮演着职业角色,更多承担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创造,而社会角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既有高校发展、高校管理过程中的内在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外在原因。

1.传统文化的流失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深刻地规范、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当社会处于动荡、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8]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在多灾多难中奋进不息,从未中断,这与我国的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在这种文化中包含着一些永恒的文化精神支撑和推动着整个民族不断向前。近一百多年来,随着外源文化的进入及部分中国文化精神的相对落后,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冲击中,使得一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没有得到提倡或传承,慢慢流失。[9]高校亦处于这种剧烈的文化冲突之中,在面对迎接新文化、创新文化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特殊责任和使命,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和高校的管理过程。

2.大学教育的偏向

人文精神教育以培养人、完善人性为根本目的,主要内容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同时,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以公共理论课为主,对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重智育、重分数,忽视了人格养成和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成效。[10]

3.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核心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主义盛行,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难以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依据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引导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培养学生,弱化了人文精神教育。特别是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削弱了高校师生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弱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效果。市场经济强调优胜劣汰,使高校师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更多关心个人利益,面对着膨胀的个人欲望,人性的弱点以及复杂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不牢固的精神防线与道德判断变得愈加脆弱。由于人文精神认同的混乱,特别是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部分师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缺乏价值定位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虽然对社会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深恶痛绝,但又随波逐流,造成大学教育人文精神失落迷茫。[1]

三、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确立人文精神教育观念

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但却共同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通过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和实践,促使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实现高校历史使命;共同担负着人才培养责任,培养大批有鲜明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能力、有道德人格、有自我完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因此,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贯穿在高校教育和高校管理过程中每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管理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要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协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补充的教育机制,提倡文理渗透,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培育综合性、高素养人才。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内容包含:一是加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加强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三是加强文学、艺术教育,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四是加强人文实践,历练品格意志,培养人格修养。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高校管理和高校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更应该渗透和延伸到所有专业教育学科之中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历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融会在教学科研中,融会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研究环境、人文学术环境、文化艺术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环境,把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始终。[11]

(三)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高校校园的人文环境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教育载体,校园人文环境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性情陶冶、境界升华、修养养成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是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节、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等形式,让高校师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在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强化。[12]

参考文献:

[1]王潇寒.健美操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发挥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8(50):145-146.

[2]尤溪虎,王玉花.高校管理工作应凸显人文精神[J].教育探索,2007(12):68-69.

[3]蔡贤军.论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理论月刊,2005 (7):34-36.

[4]乔谦.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对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1):89-92.

[5]翁绳凤,王彦,肖家铭.呼唤高校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3):22-26.

[6]张丽英.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97-198.

[7]李雪燕.基于诚信背景下高校教师科研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05-108.

[8]陈志.从传统文化的流失看中学美术的教育的发展[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2.

[9]姜迪萍.文化精神视域下的师德失范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31.

[10]戌松明.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2-47.

[11]胡钦太.论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J].高教探索,2003(1):58-60.

[12]陈立媛.建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力[J].社科纵横,2012 (4):137-138.

(责任编辑:陈虹)

Countermeasures on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Xiuhong

(Fundamental Section of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Putian University,Putian,Fujian 351100)

Key words: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umanistic spirit;humanities education

Abstract: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is the need of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tself,is the leading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due to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fluence of the bia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market econom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ersonnel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there is lack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process,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e spirit education concept,strengthen the humane spirit education,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so on basic strategy,strengthen the humane spiri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4-0082-04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B102)。

作者简介:郑秀红(1967-),女,汉族,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