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
(福建商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林萍
(福建商学院思政部,福建福州350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思想性与人本性相统一、一元为主与多元共生相统一、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地域性与育人性相统一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广场、特色文化景观、历史景观、地域文化景观等建设中,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途径,彰显大学环境文化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环境文化;路径
大学环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大学人作用于大学环境的结果,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包括大学物质、人文、网络等环境文化要素的总和。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是一系统工程,它与校园整体布局、文化品位以及大学的历史风貌等都有关系。它既有实物载体,又有文化思想和建设理论,是思想性、艺术性、整体性紧密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部分大学并没有把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之上,在环境建设规模上大兴土木,文化思想观念上不予重视,没有结合时代特征、学校发展理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来进行建设。那么,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建设大学的环境文化,提升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品位,是值得深刻思考的。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主要从物质环境文化层面对校园设施文化、景观文化、场馆文化等方面,探讨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负有重要职责。高校汇集了大量的青年学生,是人才芸萃、精英群聚的地方。在高校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以点带面,由高校扩展到全社会,让高校群体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在全社会发挥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等教育建设规划,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使高校群体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而大学环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宣传的重任,承载着育人的功能。
2.大学环境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大学环境文化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建构,形成各种富有文化神韵的实体形象,对置身其中的群体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使他们不断地调节各自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赋予大学物质环境、思想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物化形态、无形的力量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陶冶他们情操,提升思想境界,最后内化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自信和道德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核,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从三个层面规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影响,是党和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1]它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保证。
大学环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如何培育和践行,需要我们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定的规则,使其引领的实效性得到最大可能地发挥。
1.坚持思想性与人本性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赋予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以薪新的思想内涵,决定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方向。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中既要体现其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创设一个既能体现其先进思想的导向功能,又能满足大学人利益诉求的物质文化环境;坚持思想性与人本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尊重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学环境文化。
2.坚持一元为主与多元共生统一的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这种多元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尊重并坚持主流文化的核心性、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真正做到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还保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多样性原则,真正体现价值体系中的一元为主多元共生统一的原则”[2]。因此,在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坚持主导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文化的积极作用,只有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才能在师生中形成坚实可信的价值认同和强大牢固的精神合力。
3.坚持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所大学的环境文化往往是几代甚至几十代大学人在历史发展中共同努力、长期建设的结果,这些文化带着深深的历史烙印,记载着大学的发展历程,在不断丰富拓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发展特性。新时期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环境文化传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历史,有选择、有批判地继承历史存留下来的物质文化财富;另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发展的姿态丰富文化的内涵,以传承与发展相统一的维度鲜明地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使大学环境文化在建设发展中赋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思想性。
4.坚持地域性与育人性相统一的原则
大学环境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地域性和育人性。由于每所大学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差异,每个学校的校园设计和景观布局以及整体风貌都各不相同,处于不同地域的大学文化会深深地烙上环境的印记,集中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大学环境文化作为大学人作用于大学环境的结果,比如大学校园的布局、场馆、雕塑等无不蕴含大学人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这些不仅能充分展示当代的价值所求、学校的人文精神,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成员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使师生在思想上、人格上得到陶冶提升。因此,大学物质文化的地域性和育人性不只是表现大学物质载体的外在表征,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大学物质载体背后所蕴含、折射出的精神与思想。
近年来,各个高校抓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不断扩充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学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自特色逐渐显现,文化底蕴逐渐深厚,为广大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但当前我国大学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原本的价值追求,重物质轻人文,出现简单化、趋同化等现象。
(一)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简单化现象明显,缺乏时代性、思想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政府加大对大学物质环境建设的投入,新建改建了一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场、多功能娱乐厅等教学设施,不少大学的教学条件和科研设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有些大学在校园建设上追求规模,大兴土木,却忽视了赋予建筑以文化的内涵,不注意营造它的历史传承性,没有融入时代特征,没有形成个性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校园建筑群落。如有的高校虽然斥资建起了各种雕塑,却缺乏对雕塑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挖掘、探讨和宣传,没有展现出环境建设的精神文化价值,使学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使大学环境文化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建设状态,发挥不出大学文化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而这种片面强调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忽视大学内在精神打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原本的价值追求,最终将导致大学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大学环境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严重,主题不明确,特色不鲜明
受实用性创办目的影响,我国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跟风现象严重,同质化现象明显。很多大学不是在办学的特色上做文章,而是好大喜功,追求建设豪华校门、教学建筑物、植花草、竖雕塑,大多数校园景观大同小异、“千校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园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校园内的文化景观不能很好体现学校的文化历史、办学特色;不能彰显时代内涵。很多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大学精神文化外在形式的设计雷同,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没有突显出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特色和良好的历史传统。环境建设趋同化趋向导致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
因此,新时期大学环境文化建设需要一个理论来建构,使其从理论高度引领大学环境建设的文化取向,让平庸的环境思想化、简单的建筑特色化,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以我校为例,着力推进以下几个建设项目: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广场设计和建设,体现广场文化的价值主导
大学文化广场作为学生集会活动的场所,既能够提供大型活动的使用,又在平时闲暇休憩中以特有的方式向置身其中的大学人传递着某种思想和价值标准,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些年来我们结合新校区建设,把校园广场文化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规划实现彼此的整合与互动,在广场建设中树立文化意识,体现价值观导向。通过建设“福商广场”“五福广场”“健身广场”等,让师生从“百福”与“百商”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既要感知“幸福”的要义,又要超越其历史含义,赋予其更高的时代价值,从追求个人的小幸福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迈进,激励莘莘学子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理念去收获自己的幸福,造福五洲,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通过建设“太极广场”,让师生品味太极,认知天地万物都在“阴阳调和”中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和谐的依存关系,体会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平等共存、生生不息的太极精神,感受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凝聚力量,同心协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路径,打造校园精品的特色文化景观
特色文化景观是大学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设施和人文景观,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文化景观,是大学景观文化的精华,也是大学向外宣传典型形象的代表。近些年来我们结合新校区建设,着力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景观,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场馆。通过打造“教箴墨韵”书法馆,集百位中国书协会员书写的格言于一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笃信、公正无私的修身之道;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学等等,书法馆以其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不仅让师生在艺术鉴赏中获得感悟,同时赋予了场馆以时代气息和思想内涵。通过打造“瓷韵漆意”艺术馆,以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教育家、思想家为题材创作的“百子”瓷器,以及由本校教师创作的选取中国十大历史名街为蓝本的“百街”漆画,把历史人物和历史名街变成可以观赏的具体实物,让广大师生在欣赏中不仅学到许多历史人文知识,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而且感受圣贤们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通过建设“廉政文化展示馆”,开设廉政讲堂、廉政格言、廉政书刊、廉政视听等专栏,讲述历史上正反廉政事例的警示,抒发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倡导谦谦君子廉洁之风、忠诚爱民清正之气,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景观的育人内涵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中“应将地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融合到物质文化的各个要素中,打造大学物质文化的独特风格,以达到发挥物质文化育人意蕴的目的”[3]。福建商学院作为福建省商科类专业院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闽商人才,享有“百年学府、闽商摇篮”之美誉。为此,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中以闽商精神为依托,创建闽商文化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育现代闽商人的文化引领,凝炼出当代闽商学子“大爱感恩、诚信守约、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价值追求;学校新校区地处历史上朱熹结庐讲学之地,为此以建设“书香广场”为载体,将古代人求学晋级历程、读书境界等,以浮雕的形式展示闽商历代学子的孜孜追求,不仅传导了闽商所持有的“敢拼会赢”的特质,也促使商专学子在书香文化的滋养熏陶中胸怀国家、奋发进取,将自己学业上的拼搏与努力融入对核心价值的不懈追求。
(四)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途径,赋予校园历史景观以时代内涵
校园历史景观是学校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景观以其浓厚的历史感为学校营造独特文化氛围,承载着学校始终如一的文化精神。近些年来我校通过“福商物语(校史)”馆建设,以绘画、文字、照片的形式,“图说物话”地解读学校发展脉络,直观地反映学校发展变迁的历史风貌。当学生们驻足在一幅幅历史画卷面前,看到学校在各个阶段发展的艰辛或辉煌的历程,看到历代商专人爱国护校、挽救危亡的各种行动,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影响,会激励学生爱校、爱国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宣传栏,体现大学环境文化的精神主导
加强高校文化宣传设施的建设,使大学文化活动能够得以蓬勃开展,不断拓展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的空间。通过完备的文化设施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能够完善自我、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在校园当中,应当采用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站、文化长廊、LED屏幕栏等方式,宣传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师生在校园中随处感受其氛围,进而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内涵。
新时期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应当突出精神主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中,给学生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使学生在身处其中深受感染、陶冶,并且自觉融入其中,不断培育践行、发展凝炼。
[1]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9.
[2]岳丽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
[3]沈学玕.地域文化视角中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路径[J].黑河学刊,2013(11):36.
(责任编辑:陈虹)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University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LINP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of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12)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university,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and is also a practical nee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university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that include the unity of thought and human nature,single and multipl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religion and education.Also,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square,characteristic cultural landscape,history scenes and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And that construction should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publicity approaches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highlight the spiritof the time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university.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university;path
G641
A
1674-2109(2016)07-0087-05
2016-03-01
2015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5B042)。
林萍(1967-),女,汉族,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