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史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2016-03-16 16:40:25张珊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史论音乐史音乐学

张珊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史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张珊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本文结合地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以专业属性与人才培养的本位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学生需求、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为依据,提出了史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具体包括:搜集资料,看、唱、听,分析与写作,表演与创编,评论,撰写音乐欣赏教案,音乐欣赏模拟教学等。

音乐学(教师教育);史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中的史论课程主要有《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后续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两门课程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做了详细陈述。

《纲要》对《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课程性质做了明确说明:将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中国音乐部分)、《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西方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史论课程如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更好地发挥其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入手深入探讨。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发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史论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史无赏”[1]。虽然《纲要》印发已经十年,但地方高校的史论课程任然普遍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史论讲解为主,“音乐欣赏”严重缺失,“史”与“欣赏”的结合在教学中落空。第二,以播放音乐代替音乐欣赏。虽然课程名称的表述形态已经清晰呈现了“史”与“欣赏”的平等并存关系,但教学现实状况是在史论讲解中插科打诨的播放音乐片段,音乐有没有被听到不得而知,音乐欣赏、音乐审美则无从谈起。第三,能力训练的缺失。偏重史论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与音乐实践严重脱节,导致符合职业化培养目标的能力训练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课程目标无法落实,进而对合格的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依据

(一)专业属性与人才培养的本位目标

长期以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中,音乐性被放在首位,师范性被放在犄角旮旯。虽然近年来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回归师范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专业不能再像音乐表演专业那样办下去了,但音乐学科的“教师教育”不是简单的更改课程名称或增加几门课程,地方高校从转变观念到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确定办学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国际上教师教育“回归实践”的思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2]依据音乐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属性,其人才培养的本位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正如《方案》的培养规格所提出的: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和人才培养的本位目标要求在教学实施策略中引入实践教学。

(二)《纲要》中的课程目标

《纲要》中对《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课程目标均作了五点陈述,如《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中国音乐传统体裁的特点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正唯物历史观,热爱中国音乐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上述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史论课程已经跳出了单一的音乐历史知识积累的局限性,更加突出借助于音乐历史发展脉络的呈现过程,在“为教而学、为学而教”的辩证关系中,在“教学做合一”①的观念指引下,完成音乐认知积累和能力训练。五点课程目标对课程设置和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如何在《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是围绕音乐体验建立音乐认知,实现师范生能力训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

基础音乐教育的深入改革,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频繁出现的基础音乐教育单位人才空缺和无人可用的局面深刻暴露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的严重脱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念,倡导“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实践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充分代表了基础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势必推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实施中密切贯彻音乐实践,努力实现“在全程化的教学实践中实现高师音乐与基础音乐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3]

(四)学生需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是教师实施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今天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中的史论知识已经无需教师在课堂上做过多长篇大论的讲解。无论是照本宣科的音乐历史知识堆砌,还是过深、过难的史学理论讲解,都会拉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更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普遍需求和个体差异带来的能力缺失的弥补,实现课程的多元化价值,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实践教学体系理论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师教育中,按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课程编制和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固化为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进而转化为合格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化的师范课程和教育模式。”[4]当下地方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无法独立完成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象,充分说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六)《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提出了九点具体意见,第二点“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中明确指出:“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史论课程虽然不属于教育实践课程,但实现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史论课程责无旁贷。上述意见为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启示: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方案》、《纲要》的具体要求,通过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展开发挥课程应有功效。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结合上述依据,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角度设计和实施。

(一)搜集资料

“拿来主义”的观念虽然在现代教学观念中饱受批判,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史论课程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资料,如乐谱、音响、影像资料,不同风格、演奏家的版本,音乐会演出与评论等。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求所有资料的获取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借助于学生知识结构、音乐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应对。由此以来,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音乐资料,且搜集资料的不同结果强化了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观念。

(二)看、唱、听

看、唱、听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第二步。长期以来,播放音乐是史论课程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实际效果往往形同虚设。全新的音乐作品,即便学生认真聆听,一遍听下来,瞬时记忆能够捕捉到的音乐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音乐欣赏”在课程教学中落到实处?笔者认为,看谱、唱谱、看谱听音乐是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的基本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对音乐形态的感性积累,为后续实践环节奠定基础。

(三)分析与写作

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第三步是分析与写作。音乐欣赏仅仅停滞在通过看、唱、听建立的对音乐作品的感性积累是远远不够的,《纲要》中的课程目标也无法实现。所谓分析,是对音乐形态,如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做理性分析,是对音乐形态感性认识的理性提升。所谓写作,是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写作音乐作品分析短文,锻炼和提升学生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描素音乐形态的能力,为后续撰写音乐欣赏教案,积累音乐欣赏策略,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提升音乐理性认知水平。

(四)表演与创编

表演与创编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第四步。依据大卫·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强调过程性,强调实践和参与。……倡导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中去,”[5]笔者认识,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围绕音乐实践展开,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音乐表演,如演奏(唱)音乐作品或主题,激发学生抓住原始音乐形态的核心要素进行改编、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对音乐形态的感性认识,为音乐欣赏教案设计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五)评论

今天,文化的多元化观念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也推动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如何借助历史发展、文化传承、专业技能积累等因素,正确看待、理解音乐风格多样化并存,树立辩证唯物历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此,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第五步是评论。这里的评论并非专业音乐评论,而是强调在对同一首作品不同风格、不同表演形态的讨论和评价中,从音乐的材料、形象、价值、功能等角度,深入了解音乐的美学特征,实现音乐历史学习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建立多元音乐文化观。

(六)撰写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涉及大量的音乐作品。搜集资料,看、唱、听,分析与写作,表演与创编、评论五个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步骤,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而言,完成了音乐历史知识的积累,训练了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形态分析能力,提升了音乐理性认知水平,建立了多元音乐文化观和对音乐美学特征的初步了解。但对照《纲要》中的五点课程目标,鲜明体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属性的撰写音乐欣赏教案,掌握音乐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尚未实现。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第六步是撰写音乐欣赏教案。撰写教案前的音乐作品选择,要充分考虑史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基础音乐教育、教材的密切联系。音乐欣赏教案的设计和撰写要密切结合前期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对音乐作品的已有认识,遵循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重点考虑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通过教案撰写锻炼和提升音乐师范生的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并为音乐教学法课程、教育实习做好史论课程应有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

(七)音乐欣赏模拟教学

音乐欣赏模拟教学作为模拟性实践,虽然与真实的基础音乐教育的音乐欣赏课堂有一定的差距,却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音乐认知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有意识的思考如何设计音乐欣赏策略,展开音乐欣赏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后的师生讨论、点评与自我反思有助于授课者本人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而依据“教育学现象学”②和“默会知识认知论”,课堂教学中开展音乐欣赏模拟教学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课堂效率,帮助更多学生积累音乐欣赏策略和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后环节,音乐欣赏模拟教学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隐性意义和音乐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属性。

注释:

①来自于陶行知的“艺友制教学理念”。陶行知认为:艺友制是对于传统徒弟制的一种改造,它是新教育方式之一。在学做合一情况下,艺友是跟着师傅在做上学的徒弟或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先生。转引自:何茜:《借鉴艺友制思想促进高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艺术百家》2011 年第1期,第232页。

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认为:教育学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转自张荫尧:《基于课堂生活: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22页。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成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种类型。他认为“意会知识比言传知识更基本,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依靠不能言传的理解我们就什么都说不出来 。”转自张荫尧:《基于课堂生活: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23页。

[1]张珊珊.<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问题探讨[J].音乐大观,2012,(11).

[2]王景.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3,(10).

[3]何茜.借鉴艺友制思想促进高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艺术百家,2011,(1):232,234.

[4]李丹妍.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5]王倩.以戴维·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解析爱尔兰小学音乐教材之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2016,(4).

责任编辑:胡栩鸿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History Course

ZHANG Shan-shan

(School of Art and Music,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This article combines teaching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history course in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and the standard target of talent training,the requirements of basic music education, the students’ needs,the theory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TheMinistryofEducationonStrengtheningNormalEducationPracticeAdvice.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design procedu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history course, including collecting information, reading, singing, listening, analyzing and writing, performing and creating, commenting, composing music appreciation lesson plans and simulating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history course;practical teaching mode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2016-09-25

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205)

张珊珊(1982-),女,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学(西方音乐史)。

G423.07

A

1674-344X(2016)11-0111-04

猜你喜欢
史论音乐史音乐学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音乐学人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8:18:44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2-15 23:22:38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54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36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人民音乐(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29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