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复合名词中动词名用的认知解释

2016-03-16 16:42张俊睿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逆序复合词现代汉语

张俊睿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语言与文化】

OV复合名词中动词名用的认知解释

张俊睿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如“冰雕”“环境保护”一类的复合名词或名词短语,有学者将它们定义为“OV逆序复合名词”,认为它们是按照述宾结构逆序倒装而成的。“OV逆序复合法”与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有紧密联系,但没有任何标志就发生的宾语前置现象却十分少见。缺少有力的历史语料例证便断定OV复合名词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为原型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需要以其他汉语语法现象为依据作出合理的解释。汉语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语言事实古已有之,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形成动词零形式名词化的语法现象。

OV复合名词;述宾逆序构词法;动词名词化;概念转喻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诸如“冰雕”“环境保护”等一类复合名词或词组,有学者对它们的构成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部分在语义上具有述宾关系,但在组合时却并未遵循汉语一般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的顺序,而是逆向排列,由于这类词和词组都是名词性的[1],将它们称为“OV逆序复合名词”。同时,这些研究者将构成这类OV复合名词的方式归纳为“述宾逆序复合构词法”,即“OV逆序构词法”,认为这是现代汉语构词时的一种指称性语法手段。

一、OV式复合名词与述宾逆序解释的不足

述宾逆序复合结构中蕴含的施事与受事间的指称性关系虽然在OV复合名词或词组中比较普遍,但将这种关系作为OV复合名词构词依据的观点仍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持“述宾逆序构词法”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语法手段是汉语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论证一种新的语法现象需要追溯它的原始形式和演变过程。在古代汉语中,与述宾逆序结构紧密相关的是宾语前置现象,但其出现一般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在构词层面没有形式标记的宾语前置是很少见的。因此,不妨从汉语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角度对这类复合词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它们的构成规律及特点。以“冰雕”一词为例,“雕”作动词的古字通常为“彫”,“刻画,装饰”义,如《论语·公冶长》中“朽木不可彫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古代汉语的语料中未出现相应名词性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从动词向名词转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明确收录“雕”具有“雕刻艺术或雕刻作品”的名词性含义。

动词转化为名词也是汉语学界的一个传统话题[2],曾提出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发“语法功能的转化”,具体说就是名词化,如“吃的、戴眼镜儿的”。除了借助结构助词“的”以转化成名词性成分,汉语中的很多动词不需要任何外在形式的变化就在语篇中充当名词性成分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OV式复合名词就应属于这种情况,它们的构成形式属于偏正式,原本是动词的成分作中心语,并放弃原有的动词的语法特征,获得名词的语法特征和意义,这个语法过程可以通过还原修饰语和中心语间隐现的助词“的”加以验证。

二、动词名词化的概念转喻解释

汉语OV式复合名词中处于V位置的成分虽然本义只有动词的词性,但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具有相应的名词词性,只是表现形式与原本的动词形式相同。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利用新兴理论去解释传统问题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概念转喻的观点解释汉语动词的名词化现象就是这样。[3]引入认知语法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为论证的依据,发现动词名词化的转指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一转喻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过程转喻施事、过程转喻工具、过程转喻受事与产物、过程转喻移动者。其中,“雕塑”“保护”这类名词化了的动词属于过程转喻产物或结果这一类型,其他实例还包括“包裹、决定、计划、组织”等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词性的词语。

根据概念转喻理论,“雕塑”“保护”等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是由过程转喻受事或产物结果,这与OV式复合词中它们表现出来指称语义关系的施事成分恰恰相反。出现这种分歧是由于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认知语法和概念转喻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完整的词,而“指称性述宾逆序”的观点是在将复合词由整体切分成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得出的。显然,以完整的词作为研究对象比将已经凝固成型的整体认为切分后进行分析更具有说服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于OV式复合词,“述宾逆序”是它们显示出的内部结构之间的语义特征,而不能将其视为构词的依据;真正使现代汉语中出现这类词语的原因是人们在一定生活体验基础上,形成于认知体系中的一系列符合转喻机制的概念原型。

[1]肖娅曼.OV式与汉语的一种指称性语法手段[J].汉语学习,2007,(5):25-32.

[2]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16-31.

[3]高航.认知语法与汉语转类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6.

【责任编辑:周 丹】

H146.2

A

1673-7725(2016)11-0185-02

2016-09-10

张俊睿(1989-),男,辽宁沈阳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逆序复合词现代汉语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有界线性算子的Drazin逆的逆序律
西部裕固语的并列复合词
关于矩阵广义BottDuffin逆的逆序律
新中国70年汉语逆序词研究(1949—2019)
对外汉语教学中AB-BA式逆序词教学分析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