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意境论的当代展望

2016-03-16 16:4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味意境美学

陈 杰

(江汉大学, 武汉 430056)

中国摄影意境论的当代展望

陈 杰

(江汉大学, 武汉 430056)

本文在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展望了摄影意境论当代发展的可能,提出了以品味、意境、风格为核心概念体系,系统地构建和拓展了摄影意境论的理论框架,从摄影艺术本体特性出发,深入探究了现代摄影意境理论的体系和发展。

摄影艺术;品味;意境;风格

中国摄影发展之初,除影像记录的功用外,还兼具艺术赏玩特性。刘半农在《半农谈影》中就谈到了意境与摄影的关系,首次在摄影这一艺术门类中提及意境。后来的中国摄影师本能地将意境应用于摄影创作,将“意境”这一似乎并不太容易描摹、言说的范畴,推崇成为中国摄影艺术的核心概念。摄影中对意境的追求,目的在于使摄影作品,具有超越具体有限的场景,进入无限哲思之中的可能,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具体于意境体味,常又感到捉摸不透,来去不定,不易言说。但当意境确实来临时,却可睹物生情、见人生思、甚或自生哀乐,以及关于人生、历史、宇宙的感知或顿悟。

2006年,袁毅平提出了摄影意境论,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摄影对意境的运用,认为意境是摄影创作的构成因素和美学特征,从创作的角度提出了意境的创造、运用。意境运用于摄影创作,是将“情”的提炼、升华同“景”的迁想、体悟相结合,从而使得摄影创作化景为情、情景交融。自觉进行意境的思维和发现,在生活中寻找艺术之源并进行意境提炼,创造时代新的意境。当然,摄影意境论一开始就是区别于“摄影唯意境论”的,袁毅平也认为:摄影作品具有深邃意境,其固然是好作品,但有些不以意境取胜,而以其他品格取胜的作品,也可以是好的摄影作品。[1]摄影意境论更适于艺术摄影,它的产生是将源于西方的摄影和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的理论性探索。

一、意境论历史的回顾和审视

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2](《辞海》,1979年版)此概念同袁毅平(2006)提出摄影意境论的意境概念大致相同。意境被推崇为中国摄影艺术的核心概念,既是中国文化范畴内关涉诸多学科的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审美特征的概念。意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境界,仿佛来去飘忽,不可捉摸,本身就有虚实相生、深邃幽远的特征。

历史地溯源,意境这一概念其根源可能较多受到老子和庄子的学术思想影响。在汉代以前,意境潜在的作用于文艺创作,使得文艺作品往往能够微言大义或言近旨远。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开始有了“意象说”和“境界说”的理论雏形,这源于晋人的审美意识完成了自我和自然两者审美的统一。刘勰认识到了“意象”的“共存互融”,在意与象、情与物的审美方面得以统一。荀粲则发现了“象外之意”。唐代,“境”被发现并应用于文艺的创作实践中,成为评价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具有美学和艺术成分的概念、范畴。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几乎完成了意境论的理论建构。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诗境”三类:情境、物境、意境,其中“意境”又是两层含义:“象内之象”和“象外之象”的统一。“象内之象”是实境,是“意与境融”,这是继承刘勰观点,近于皎然的“情缘境发”。“象外之象”是虚境,如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这是继承荀粲观点。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说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又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这就说明了意境难以言说,似有若无的特性。明代的朱存爵认为“意境融彻”的是主张意境的主动营造。清代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发挥景物”和“舒写胸臆”是同等重要的。近代文学家林纾提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美学家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以意胜“有我之境”和以境胜“无我之境”这两种不同审美规范并重。

意境美学从唐、宋时就开始影响我国周边文化相近的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意境概念、理论也开始向这些国家传播。近现代随着中国文化流向欧美西方诸国,西方国家也逐渐开始对意境美学思想有所认识和研究,也能够在某些文化研究领域有所见解和认识,这多少代表着一种研究趋势,表明了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深入理解,意境理论将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完善、丰富及发展,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所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与宇宙净华,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神境。”[3]这同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谓“诗意的栖居”何其相似。

二、当代摄影意境论理论的现状、问题和解决路径

关涉意境,艺术或者说具体于摄影,不能仅仅单纯地限于事物的形象、色彩、线条等的表现,而应着重于艺术创作者的美学提升,它是关于美的一种近于哲思思想的深度提升,因此本质上联系艺术家的人格、人品和修养。从表现的角度看,意境也被认可为是表现手法的完善,意境能够充分、主动地打破了客观物象在特定的物理时空中的局限,提供给欣赏者艺术想象的宽广新天地。在作品有限的空间和形象中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最终使得艺术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得以实现。

意境美学从20世纪70、80年代到现在一直是我国美学研究的“显学”,其相关著述可谓多不胜数。然而关涉“摄影”与“意境”文章却并不多,其中,只有袁毅平较全面地提出了摄影意境论,其他多是从特定视域探究意境对某一类别摄影的具体影响,没有深刻地思考和挖掘摄影的中国美学特征,这些研究共性,多少有有点像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这些既有的研究,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也可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但也有显见的不足之处。

首先,此类研究因着重实用,常拘泥于经验性的归纳,轻视创新和缺乏体悟,因此,这种经验的归纳也导致了其学理方面的研究不足,主要在于广度和深度上。在广度上,目前即便相对成型的摄影意境论,也并未涉及应同其问题密切相关的中国美学范畴,如哲学、美学、情态、气质、品味、风格、特色等问题、概念。在深度上,尚未对摄影意境问题、概念深入到中国美学文化精神内部进行研究、探索和讨论,往往就意境而论意境,使得研究甚至言说都陷入逻辑循环怪圈。

以上这些不足之处,更容易导致研究缺乏逻辑关联,显得概念混杂不清。此类研究中多有概念使用含混问题,如经常将“境界”和“意境”这两者混用,容易造成两者的歧义。此外,关于“意”、“象”、“境”和“风格”等概念,也有混杂不明的问题。当然,这里可能存在着概念的误读,但更多地则是说明了现有研究视野的确有待拓展。总之,对意境的理论研究多局限于文学领域,特别是诗学领域,很少有从摄影、影像本体出发的理论研究,其中少量涉及摄影意境问题的研究也多是类型摄影关于意境的经验性认识,通常是具体于作品,以经验感触认识为主,缺乏上升到关于哲学、美学、艺术学等理论层次的深刻研究,对于统摄于摄影理论、实践、创作各层面,统一的意境理论体系则根本没有涉及。

一般认为境界较意境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为了从概念层面对两者作更为明晰的区分,不妨以“品味”代替“境界”。而“风格”则可以看成“境象”的主体谱系,就是对于主体意境来说,“风格”就是主体的“境象们”,也就是创作个体的意象系统的综合。境界是所谓的精神空间,它是主体思维的整合,是艺术家凝聚于创作作品美的方向类型,又是艺术家就现实、人生、宇宙等主体性沉思和体悟,最终从方向上接近于主观审美类型,就是所谓的“品味”。意境是关联于品味和风格的,风格也是对“象”的形而上学的把握。特别是对于摄影来说,主体范畴中的意象,更多地属于艺术范畴内个体性视觉知觉概念。风格是个体艺术经验形成的意象谱系的个性综合。意境既联系着“象”和“味”,又使得这两者在概念范畴上区分。当代的摄影意境论发展和完善,应是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弥补现有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着重于关于品味、意境、风格体系整体建构,而使其相对完善。

品味一词最早语出《礼记·少仪》的“问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由对各种肴馔的品赏、体味,延伸到对艺术、文艺等作品的体味,是对其整体、复杂的情调和境界的发现、认识和把握,是将品味从饮食感觉上升到对美学范畴复杂的认识。

品味较之于意境,在美学范畴中完成了审美类型性的聚焦,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性的综合,因此其似乎更便于言说,这也是品味成为中国美学更应关注的核心概念的原因。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美学经典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等,其实更多的是围绕“品味”这个概念展开的。品味指的是意境的“真味”,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中说“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真味”是自然景观和艺术、文艺作品等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意境的延伸。这种延伸又表明了从风格到意境,再从意境到境界(品味)的一种逻辑维度关系。逻辑地将难以言说意境,深化为品味,就相对容易体会,甚至于言说了。

风格,一般是指特别的艺术风格,其被关注的是其较独特的个体时空特色及个性。艺术风格通常有这样两种区分:艺术作品风格和艺术家的风格。艺术作品风格,特别是从摄影的视角看,是从自然物象到意象的升华过程,意象加工所赋予作品的艺术特色,使作品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达到意境上的融洽和谐。

从物象到意象,是物象由多到少的精简过程,是主题的提炼和创作题材的选择过程,所形成的意象和长期创作综合形成的意象谱系,成为风格表现的主体基础,展现出艺术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表现于具体的作品则是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意象是统一的,而其意象谱系的运用、发展则反映了艺术家对创作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手法等的主观运用,也由此而逐渐形成艺术家的风格特色。艺术家的风格就是其艺术个性,往往各不相同。艺术表现需要相互区别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需要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个性的形成是从物象到意象,由意象到意境,由意境到品味的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艺术修养的积淀,包括对宇宙、自然、世界和社会等的不断认识和感悟,并同其世界观、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艺术审美类型、修养、关注又同创作主体的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甚至于艺术家个人天赋和情趣有关,而最终凝聚在艺术作品中。

三、当代摄影意境论理论发展的价值、目标和难点

中国当代摄影意境论,首先应是在现有的摄影意境论基础上,提供一种可行的理论拓展途径,即在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对摄影理论的品味、意境、风格体系进行建构,研究意境同品味、风格关系问题;相关的审美趋同、审美类型等关系问题;摄影中的品味、风格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艺术品味同摄影,以及品味、意境、风格各自同中国美学的关系问题等。其次,同这种理论发展相适应,从实践层面,得到一种自洽地、统摄于摄影的理论品评、实践运用、创作趣味等的应用性的建构,以便能够解决目前摄影意境论在应用方面“可望而不可即”的实践缺陷,使得除摄影意境追求外,还涵盖品味、风格的品评标准、实践基础和创作方向。

当代摄影意境论研究目标,在于完善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系统地构建以品味、意境、风格为核心概念体系的理论框架,厘清其核心概念的定义、内涵及其关系。深入探究现代摄影意境理论,挖掘其体系蕴含,发掘其关系脉络,从摄影艺术本体特性出发,系统地研究意境同品味、意境同风格,这两对概念关系问题,形成狭义摄影意境论。关照摄影美学,全面系统地认识“品味”同“风格”的有机联系,形成广义摄影意境论,并通过体系对摄影的理论、实践、创意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应用性研究。

当代摄影意境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构建问题;二是从摄影艺术本体特性出发探究其艺术的现代意境理论问题;三是在摄影美学视域下对广义摄影意境论系统建构,即以意境为结点,全面认识摄影“品味”同“风格”的有机联系。

当代摄影意境论发展重点是“如何建构”的问题,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摄影意境论”上,即核心概念“品味”、“风格”依然从属于“意境”概念,最终服务于“摄影意境论”体系化的建构,形成对摄影的理论、实践、创意等问题统摄应用的可能。

当代摄影意境论发展的难点是如何全面把握以品味、意境、风格为核心摄影意境论的理论构建。其困难在于:

其一,摄影意境论大多从某一应用角度,探究意境对其影响,并未挖掘关涉于意境的深刻美学特性,对此美学理论支撑尚有待完善。

其二,中国传统艺术品味论发展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已经完成了对品味类型非常细致、多样、丰富的例举,大致涵盖了品味类别,但其类型——每品自身有无联系?它们如何联系?等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共识,对此值得深究。

其三,研究所谓“风格”概念在于在摄影意境论体系中地位问题,及摄影风格同意境、品味联系,摄影风格在概念上更侧重于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更在于运用形状、色彩、位置、空间和光线等等视知觉等范畴,即便对于视知觉这类研究的基础概念,也是在认识上有主观差异的,由此,研究必须在理论梳理和现实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恰如其分的风格类型系列。

四、当代摄影意境论的理论基本思路和方法

当代摄影意境论具体而言,研究思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根主线,两大板块,三个问题”。就是在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为依托,以建构品味、意境、风格体系的摄影意境论为框架,以摄影意境论体系性地应用、服务于摄影的理论、实践、创意来展开研究。

“一根主线”是将“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构建”作为主线和基本命题。以文献分析方法为主,从现代意境理论的角度,最终拓展完成摄影意境论的理论体系建构。这根主线既贯穿于当代摄影意境论发展研究的始终,又将“两大板块”和“三个问题”连接起来,使整个研究成为一个整体。

“两大板块”是摄影意境论发展研究由“品味、意境关系体系”和“风格、意境关系体系”两大板块组成。“品味、意境关系体系”着重从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以归类分析法为主的解决摄影意境论的建构问题;“风格、意境关系体系”则强调从摄影艺术的本体特性出发,以案例分析法等个案研究来解决摄影意境论的建构问题。这两大板块互为关联,具有内在逻辑性。

“三个问题”是指摄影意境论发展中有三个核心问题不能回避,即意境联系于品味、风格所构成的摄影意境论对理论、实践、创意问题统摄性地问题解决;在品味、意境、风格体系中摄影意境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的类别特征的“对位”问题;品味、风格体系性在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现代意境理论本身的代表性问题。

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构建、发展,研究的内容颇多,涉及的面也很广。因此应采用哲学、美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工作。具体而言,应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从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关涉品味、意境、风格的摄影文献、史料等出发,从理论角度来对待和分析摄影意境问题。归纳分析法是通过中国哲学、美学关于意境的相关资料;世界摄影史和摄影的资料(特别是东方和中国);相关摄影作品等图文资料,归类解决摄影意境论的概念建构问题。案例分析法是运用典型现代意境论的理论,现代摄影家及摄影作品为例,探索摄影意境的内涵。

五、当代摄影意境论的理论发展的基本内容

当代摄影意境论的理论发展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构建问题。二是从摄影艺术本体特性出发探究其艺术的现代意境理论问题。三是在摄影美学视域下对广义摄影意境论系统建构,即以意境为结点,全面认识摄影“品味”同“风格”的有机联系。

1.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构建问题。

这是当代摄影意境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奠定了研究展开的基础,又可分为如下部分:

(1) 中国摄影意境的美学探源与中国文化渊源、艺术审美习惯等问题,包括:摄影意境的美学探源;摄影意境观的文化艺术分析,即关照文化的传承性与艺术的兼容性这两个基点,研究摄影意境与中国艺术精神。

(2) 研究中国摄影意境论的当代展望,多元文化视阈中的当代摄影意境论之思,中国摄影意境的当代美学意义等问题。

(3) 从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研究中国摄影意境的美学品格,包括表意空间的艺术创构的含蓄蕴藉的情感张力、有意味的镜像语言呈现、生命之思的审美建构、超越时空的灵境启示等。

2.从摄影艺术本体特性出发探究艺术的现代意境理论问题。

这是解决通常意义上的摄影与意境问题,又可分为如下部分:

(1) 现代意境论的产生和发展,包括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意境论中的品味、意境、风格理论体系的发掘、阐释、解读等。

(2) 摄影 “意境”的美学本体 、摄影艺术的本体特性即纪实性、瞬间性、 图像性等,中国摄影意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意境与再现关系及其意境论的统一。

(3) 当代语境下摄影意境的解读:情景及意境的基本结构;品味及意境的境生象外;风格及源于生活的意境生成,摄影品味、意境、风格体系的动态性及整体性;关于刘半农、郎静山、 张印泉、 胡伯翔、 陈传霖等品味、意境、风格体系性解读。

3.摄影美学视域对广义摄影意境论系统建构。

这是以意境为结点,全面认识摄影“品味”同“风格”有机联系问题。通过其广义体系对摄影的理论、实践、创意等问题进行具体地应用性研究,又可分为如下部分:

(1) 摄影意境论中品味、意境、风格联系性问题,各概念属性关系及其“对位”。

(2) 品味类别自身关系及其同意境、风格的联系逻辑,品味至少包括: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4]这24类品味类别。

(3) 意境类别自身关系及其品味、风格的联系逻辑, 意境至少包括:高度写实主义平衡效果、高度写实主义张力效果、丰富色彩效果、丰富空间效果、枯竭形状效果、自然形式效果、光亮运动效果、光滑光线效果,这8类意境类别。

(4) 风格类别自身关系及其品味、意境的联系逻辑,风格(艺术及视直觉)至少包括:平衡、张力、色彩、空间、形状、形式、运动、光线,这8类风格类别。

(5) 体系性联系类型的“对位”风格,如风格中“形式”包括:形式风格:定向、改变、倒立、投影、立体、选取、重迭、平面、深度、倾斜、现实、自由、逼真、透明、对抗、简化、现实、 装饰、形象、想象等;自然形式效果意境类型:串色、轻柔、温和、自然不饱和色彩、清淡色彩、模拟交叉冲印等;品味类型:冲淡、自然、实境等。

本文是在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对中国摄影意境论的发展可能,进行了较宏观的理论展望,目前,这一展望还较为简略,但毕竟其提供了一种理论发展的方向及可能性。因此,也希望对此的体系性的细致阐释,将来会有另文相续发表、阐述。

[1]袁毅平. 摄影意境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12).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1979年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8.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3.

[4]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胡栩鸿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otography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CHEN Ji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This pap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eor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the tast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tyle as the core,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ing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hotography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so as to, from the ontological photograph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 a in-depth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modern photography artistic conception.

Chinese aesthetics; photography art; taste; artistic conception; style

2016-09-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品味、意境、风格的体系建构:中国美学理论视野下的摄影意境论”(15YJA760004)。

陈 杰(1970-),男,湖北武汉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哲学及科学学。

J401

A

1674-344X(2016)11-0041-05

猜你喜欢
品味意境美学
品味年画
盘中的意式美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外婆的美学
品味桂峰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纯白美学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