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无言的力量
——论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行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李 琴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又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方都是该过程中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似乎无人能撼,人们在衡量课堂教学效果时总会更加严格地考量教师的语言讲授能力和专业水准,而相对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语言之外的一系列沟通因素带来的效应。本文旨在从学生的时间观念、空间利用、肢体动作、情感交流等因素来探析他们的非语言交流行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非语言交流;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心理暗示
谈及大学英语教学,许多人会聚焦于授课教师的“教”,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学”。他们认为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就学得好,只要教师的语言功底扎实,正确指引学生专心听、开口说、大声读、认真写,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令人满意。实则不然。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近十年,每当被从事其它专业教学的老师羡慕“英语课怎么上都不至于无趣”时,都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兼顾了知识性与趣味性,是否真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
平心而论,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笔者的业务能力和语言功底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每一个新学年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英语基础也越来越好,但是,教学效果却并没有迈上一级新的台阶。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若加以正确引导,这些行为可转化成极大的正能量,使师生共赢;否则,它们会给大学英语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非语言交流,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以外的其它方式进行沟通,比如聋哑人的手语、交通警察的指挥手势、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吃相、穿衣风格都属于非语言的范畴。
关于非语言交流的定义,西方学者伯贡与赛因曾提出,“非语言交流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供职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意识地接受并可能进行反馈。”
还有学者认为,非语言交际指在一定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生成,也可以有环境造成。
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由语言说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非语言交流行为是一种超强大的无言的力量。利用好这股无言之力,会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察到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行为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时间观念。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一个缺乏时间观念、时不时迟到早退的学生会影响周围一批人的学习效果。笔者曾教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中,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勤奋好学、自觉提前到教室晨读、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某些不够守时的理工科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一些英语故事给学生灌输“最重要的事情最先做”、“今日事,今日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观念,希望能帮助他们抓住时间、利用好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对某些时间观念不强的学生还是有极大启发作用的。
2. 肢体动作。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一位并不熟识的女同学,无论是上课、上自习还是在食堂用餐,她总是面带微笑、端端正正地坐着,那优雅的坐姿为她增添了许多色彩。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见多识广,崇尚自我,即便是在课堂上,也可能十分随性地来个“葛优瘫”。殊不知,慵懒的状态是可以传染的,一旦四肢过度放松、眼神涣散、哈欠连天、耳朵形同虚设,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肢体动作,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例如,大学英语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有时甚至直接用汉语说“我不知道”、“我不懂”、“我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他们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来代替生词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想想幼儿园外教给毫无英语基础的孩子上课时的沟通方式,再想想不懂中文的外国顾客在北京秀水街跟服装店老板讨价还价的场景,其实不难发现语言只是一个交流工具,而不是影响交际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夸大语言本身所导致的交流障碍,而忽视了肢体动作这种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性。
3. 空间利用。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一般的学校教室空间有限,应尽可能将教学对象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笔者曾受益于小班教学,大学本科时期,全班仅二十余人,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个人展示都易于操作、检验,大家比学赶帮超、其乐融融,老师的课堂管理也显得轻松自如;研究生时期,求学海外,曾惊叹于学校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师生面对面围坐而谈的习明纳(seminar)、使用率颇高的鸽笼式文件架(pigeon-hole)和永远爆满的第一排座位。毋庸置疑,空间的有效利用,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因素。
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若每个班六、七十名学生挤在一个小教室里,教室的座位都不能移动,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顾此失彼,学生也会有一种施展不开的压抑感。若一味地追求小班教学,又有可能出现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成本大幅增加等问题。那么,想方设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设备、尤其是空间资源,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也是学生们应该积极面对的事情。
笔者发现,大一新生在走进英语课堂时会尽可能地坐前三排,积极占取“有利地形”,一些大二的学生喜欢往后排座位走,他们往往会因害怕跟老师近距离接触而放弃第一排座位。有些学生会认真地擦黑板、抹桌子、维护教室的整洁,而有些学生会缺乏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经常不经意地留下一堆生活垃圾。他们对空间利用的不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进而折射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事实上,教室的空间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座位、讲台、电脑、音响设备等可见物的使用,还有课堂氛围、班级纪律、师生心理距离等隐性空间的延展。倘若师生能齐心协力、合理布局,可以在有限的显性空间下充分拓展隐性空间,为语言教学创造出无限可能。
4. 情感交流。假如有两位大学英语教师A和B,二人教育背景相似、教学水平相当、综合实力不相上下,他们最明显的区别是性格迥异:A待人热情真诚、活泼开朗、具有亲和力、与学生交流良好,B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与学生只谈学习不谈其它,学生会更愿意选谁的课呢?根据历年的教学反馈信息,大部分学生会偏爱A老师。同样的道理,假如班上有两名学生C和D,二人家庭背景相近、学习成绩差不多、都想学好英语出国留学,不同的是C从不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中、总是积极勇敢地参与课堂活动、与师生相处得十分融洽,而D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时不时愁眉苦脸、眼神茫然、极易走神,这两位谁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相信答案已不言自明了。
纵观周围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因为不喜欢班上某位老师而不愿意学好他或她教的那门课,此类情况并不罕见。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情感交流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缺乏求知欲、沉默寡言,不管老师说什么都面无表情;有的学生个性张扬,随时准备成为全场的焦点;有的学生随大流,别人反应平淡他也会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之情,如此等等。无论怎样,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应着力于知识的吸收、文化的滋养、眼界的开拓,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而不应过多地放大自己的小情绪或者赌气拒绝老师同学的人文关怀。
5. 手机网络。本世纪初期,当手机、互联网还尚未如此普及之时,笔者看到周围的同学们都热衷于在图书馆读纸质书籍、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奋笔疾书。那时候只要一天不读书,就仿佛虚度了数日光阴,只要落笔忘词,就花大力气巩固知识。不知从何时起,手机俨然成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手机下载各类软件,从早到晚,机不离手。上课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单词,不经思考、立即用手机查;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可能趁机在手机里用微信或QQ调侃几句;老师讲到一个新知识点时,他们咔嚓一下,把投影仪上的电子课件拍下来、省去用笔做笔记的精力。至于课后时间里,他们用手机看新闻、玩游戏、打车、叫外卖,就更是乐此不疲了。
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们过分地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甚至到达走火入魔的地步,看似是紧追时代潮流、快速适应这个信息时代,实则是缺乏自制力的一种表现。他们每天接触大量的资源,头脑里记住的有用信息却少之又少。在课堂上,他们离开了手机,就发现很多汉字不会写、很多英语单词不会拼也不会读,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以上几点是本校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体现得较多的、影响面较广的几种非语言交流因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会积极引导学生克服消极的非语言交流行为、建立良好的非语言交流习惯,让他们知道语言之外还有天地。
诚然,处于丰富发展的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可能丝毫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教育界从业者耳熟能详的“罗森塔尔效应”充分验证了心理暗示、师生情感交流等非语言沟通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巨大影响。笔者通过较长时间观察、对比和分析后亦发现学生们积极的非语言交流和消极的非语言行为会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非语言交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和讲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应停留于课本单词和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许多非语言的交际行为;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自觉思考、主动探索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不要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老师身上,也不应停留于机械重复与模仿,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非语言交流因素,突破重重阻碍,攻克语言大关,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有人说大学英语课堂交流很难,其实,语言本身不是问题,因为“无言”亦是力量。
[1]Burgoon, J.K., Buller, D.B.& Woodall, W.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9.
[2]陈观瑜. 非语言行为优化英语教学效果[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1,23(3):120.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李彦红. 浅谈手势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5, (30).
[6]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王银良. 教学方法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杨真洪,包家珍. 论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14(4).
[9]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陈君丹
Speechless Power: The Impact of Students’ Non-Verbal Behavior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lass
LI 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Language teaching is a complicated and distinctive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It seems that, for a long time, teachers play an absolutely dominant rol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Therefore, when judging the teaching effects, a stricter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set up for teachers rather than students. This essa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tudents’ non-verbal behavior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lass. Their time concept, space utilization, body movemen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etc., will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ffects; mental suggestion
2016-09-10
李 琴(1983-),女,湖北大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及英语教学。
H319
A
1674-344X(2016)11-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