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与舆论效应

2016-03-16 09:12郝明工
关键词:网络新闻卢梭新闻媒体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1331)



网络新闻传播与舆论效应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1331)

网络新闻传播通过发挥空前的传播优势,使舆论生成与舆论导向趋于一致,从而有利于在舆论表达之中形成舆论效应,以进行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自我调控。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效应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舆论的生成,还是舆论的引导,都是与新闻传播活动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之中,新闻媒体在为舆论生成提供大众化的表达阵地的同时,也通过舆论引导为舆论生成提供双向性的表达调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舆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而新闻传播活动的公开性与即时性,无疑使“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能够通过这一最为广泛与迅速的社会传播方式及时形成舆论效应,最终产生具有全社会性的舆论影响,乃至舆论压力,从而实现“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自我调控。

这就表明,无论是舆论生成客体的新闻媒体,还是舆论引导主体的新闻媒体,只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进行表达之时,趋向主客体之间的一致,才有可能使舆论效应达到最优化。正是在这样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舆论不仅成为伏尔泰所说的“世界之王”,更是成为卢梭所认为的公众自我调控的绝对力量——“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由此而来,随着“在现代国家或国际生活中,舆论成为一个常用词”,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新闻出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457页。在新闻传播活动之中,新闻媒体如何表达“公众的意见或言论”以促成舆论效应的形成,也就同样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不过,在现代国家或国际生活中,舆论成为一个常用词,直接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关。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将“公众”与“意见”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复合型的词组Opinino Publique ,即“舆论”,由此指出舆论是超越一切法律的法中之法:“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1页。

问题在于,卢梭所说的与舆论相关的公众,只能是作为公民的社会大众;而社会大众均被视为公民,则只能出现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公民的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才由可能变成现实;与此同时,与舆论相关的意见,便是与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民意见。因此,舆论之所以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纷纷看好,无论是伏尔泰所说的舆论为世界之王,还是卢梭所认为的舆论乃法中之法,其根本关键就在于舆论表达了“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的普遍意志,这样的公民意志只能是“公意”,而不能是“众意”。这是因为,卢梭认为只有“公意”才是“普遍的意志”,是人民在签定社会契约过程中“有机结合的意志”,因而“公意”以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永远是公正的;而“众意”以个人利益为基点,人民的思考有可能被腐蚀,甚至受骗,难免出错。尽管“公意”来源于“众意”,但是,为了“公意可以永远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不会犯错误”,卢梭提出应该采取消灭集团利益、禁止结社等等措施,以杜绝以“众意”取代“公意”,*[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3、39、41页。进而避免形成虚假的舆论效应,对社会公共生活产生恶劣的舆论影响。

然而,卢梭为了保证舆论始终公正,不惜以剥夺个人自由权利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就使人看到:一方面,即使是启蒙思想家的卢梭,也不可能避免法国王权专制主义的某种有形或无形的传统性影响;另一方面,卢梭对于舆论进行“公意”与“众意”的区分,在客观上已经触及到舆论效应的两面性,也就是舆论效应的正面性与舆论效应的负面性,从而导致了这样的真假舆论之分 ——不仅有表达“公意”以形成正面性舆论效应的真舆论,而且也有表达“众意”以形成负面性舆论效应的假舆论。

现代社会中舆论效应的形成,首先由于在社会等级转变为社会阶层之后,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职业差别,不同阶层之间的群体意见没有根本上的利害冲突,因而比较容易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达成一致性的意见。其次是由于社会环境越来越开放,各社会阶层之间达成一致性意见,不仅需要的时间较短,而且空间扩展的速度也较快,促使舆论能够不断地发生新变化。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以空前的社会传播效率促进了舆论与社会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同步,社会的任何变动都立即体现为舆论的变化。因此,舆论成为有关社会现实发展的一种公众标帜。

对此,国外学者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在18世纪思想革命之前,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现象,与掌权者没有什么关系,很明显,1650-1800年间,洛克、卢梭、孔多塞、杰斐逊和其他思想家的平等主义和多数主义的思想,在这个时期起的作用就是扩大政治权利基础。在这之前,公众想些什么是无关大局的——公众在决定政策上,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使自己的意见产生影响。对政治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强调,更重要的也许是18世纪的技术和经济的变革,使一向无发言权的公众有可能起到影响政府政策的作用。当公众开始左右政策的时,公众想些什么就显得重要了。”*转引自童兵《西方国家舆论监督理念与制度的演变》,《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第10期。

这就表明,舆论效应的真正形成与社会现代化保持着同步性,随着舆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对于舆论如何认识,也就越来越重要。进入19世纪,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到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都纷纷对舆论进行自己的界定。黑格尔认为:“公共舆论是人们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中有一切种类的的错误和真理。”俾斯麦则说:“舆论是在报纸或会议上叫喊得最明显的每日思潮。”黑格尔的界定,基本上是对卢梭的界定进行了一次哲学转化,特别指出必须对舆论进行真假之分。然而,俾斯麦的界定,更强调了舆论效应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来形成的,由此可见其政治家本色。在众说纷纭之中,开始了对舆论进行术语性的辞典界定,这就是《美利坚百科全书》中率先所作出的界说——“舆论指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转引自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北京:新华出版社,第351、352页。。

舆论的“公开表达出来”是舆论效应形成的基本前提,而舆论“公开表达出来”的最佳途径无疑是新闻传播活动,这就意味着在舆论与新闻媒体之间具有了一个共同契合点,新闻媒体能否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促进正面性舆论效应的最终形成,将在决定着“公众的意见或言论”是否真正得到公开表达的同时,又决定着新闻媒体是否真正具有舆论表达的权威性。在这里,所谓新闻媒体表达舆论的权威性,是建立在这样的传播基础之上的:新闻媒体必须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表达真舆论,由此而得到公众的社会认同。这样,新闻媒体在舆论表达中的社会认同度越高,其权威性也就越高,其所形成的舆论效应的正面性也就越强。由此而来,正面性的舆论效应也就成为衡量新闻传播活动之中新闻媒体表达舆论的现实尺度,而舆论正是通过舆论效应来促成舆论影响的产生,以最终实现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自我调控的。

那么,在新闻传播活动之中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表达,如何才能形成具有正面性的舆论效应呢?

对此,有论者认为“独立新闻人”的出现,将为真舆论的表达提供新闻传播的个人保障。不过,在“独立新闻人”与现行的主流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着体制性的鸿沟,怎样才能克服这一体制性的新闻传播活动鸿沟呢?现实的唯一出路就是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出现的个人网站。

该论者以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为例,指出正是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 在1998年1月17日,率先报道了这一“世界独家新闻”:“在星期六晚6点最后一分钟,《新闻周刊》枪杀了一个重大新闻——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该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到1月19日晨,“德拉吉报道”指出总统的情人就是莫尼卡·莱文斯基;20日晚又披露:联邦调查局特工手中的一盘电话录音显示,莱文斯基称自己的一条深蓝裙子上沾有总统的精液。对此事件,大多数主流媒体此时仍保持沉默,但到了21日早晨,《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相继介入,各大通讯社、电视网、互联网网站蜂拥而起。至此,“德拉吉报道”已经成为白宫官员和媒体人士每天必看的网站,它的点击率超过了 2.4亿,当年跻身世界新闻网站前20名。于是乎,这个体制性的新闻传播鸿沟被后起之秀德拉吉填平了。其结论就是——独立新闻人与独立媒体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否则独立新闻人是不完整的,在与主流媒体竞争中难于抢占先机。*张威:《独立新闻人的演进——兼谈〈新语丝〉对主流媒体的冲击》,《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

问题在于,能否由真舆论而形成正面性的舆论效应,更多地取决于媒体而不是个人,因为任何个人都是无法“独立”形成舆论效应的,而体制内的新闻媒体也是无法真正“独立”通过舆论表达来形成舆论效应的。因此,与其说从新闻人到新闻媒体的“独立”,还不如说新闻媒体到新闻人的“中立”,更符合网络新闻传播的现实。

正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有助于 “人人都是记者”的新闻传播之梦的逐步实现。舆论的表达不再是属于体制内媒体的垄断专利,网络新闻传播网站的出现,不仅以海纳百川的中立姿态,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个人参与新闻传播活动,而且更是以兼容并包的中立方式,进行着舆论的表达以形成正面性的舆论效应。这就难怪这位论者要在讨论“独立新闻人的演进”的同时,还得“兼谈《新语丝》对主流媒体的冲击”。具体而言也就是如同这位论者所说:“方舟子称得上是完成中国独立新闻人转折的关键人物。他创办的《新语丝》由一个文学网站发展到以揭露中国学术界弊端著称的新闻网站,5年来披露了500多起涉嫌造假事件,其中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履历造假事件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事件先后将两所名校的教授轰下台,显示了独立新闻人和独立媒体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威力。在事件中,主流媒体处境尴尬——先是广泛失语,随后又集体跟进,推波助澜,最终影响了事件的结局。”*张威:《独立新闻》人的演进——兼谈〈新语丝〉对主流媒体的冲击,《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

可是,所有这一切,并非是方舟子“独立”完成的,而是其始终坚持“中立”的个人立场,使《新语丝》保持了中立的表达姿态与表达方式,才促成了舆论效应迅速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影响与实质性的舆论压力,成为“学术打假”中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中坚网站。事实上,正如方舟子在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在网络上能够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不像传统媒体那么受限制。网络不受地域限制,国内发生的情况国外可以即时知道,国外的意见也可以即时反馈到国内。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可以即时获得读者的反馈意见。网络也很容易搜索、收集、储存资料。所以网络是打假很好的工具。突然发现国内学术界浮夸、虚假那么盛行,又见不到有人出来揭露,就想到在自己的网上做一番揭露,让公众知道事情的真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参见《方舟子:独孤求胜 不依不饶》,《湘声报》2009年4月3日,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508/00/22784_3412483.shtml.

这就表明从新闻媒体到新闻人之所以能够保持 “中立”,无非是能够尊重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而网络新闻传播为这一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成为舆论效应形成的最重要的当下途径。

(责任编辑:李 莉)

Netnews Communication and Its Public Opinion Effect

HAO Ming-go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The netnews communication has displayed its unprecedented superiority, which is helpful to unify the produc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so as to be conducive to boasting the public opinion effect in th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and to conducting the self-regulation of citizens in social and public life.

network; news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effect

2016-07-15

G206.3

A

1674-5310(2016)-11-0123-04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卢梭新闻媒体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