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下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机制

2016-03-16 13:53
关键词:内外部探索性创新能力

李 俊 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下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机制

李 俊 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必须积极嵌入到某个网络节点,才能充分利用和获取创新所需要的内外部资源。在运作当前事业和适应未来变革的压力下,企业双元性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内部创新资源,也受所嵌入网络的资源、能力及其关系的影响。基于成熟领域和新领域的双重需要,企业应洞悉内外部网络效度及其关系治理的变化,将组织发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联接一体,建立适应企业网络特征和变化的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机制,为提升双元性创新能力寻求新的路径。

企业网络能力;网络关系;双元性创新;双元性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来自竞争环境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和市场的高度融合性,对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关系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依靠自身研发力量的封闭式创新,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网络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不仅依赖于内部资源,也受所嵌入网络所提供的资源和能力的影响,网络化背景下企业不能游离于创新网络之外,而应积极嵌入到某个网络节点谋取创新所需的外部资源[1]。在复杂的创新网络中,企业面临着不同知识基础的创新资源,需要在利用成熟技术和探索新技术之间作出选择,并选择与之相适宜的组织环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双元性创新能力

March首先将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与组织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认为两类学习活动是组织学习的内容,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而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可以实现价值观念、技能和知识的共享,并形成有组织特质的文化和记忆,进而内化为组织惯例并对组织行为产生持续影响[2]。Tushman和O’Reilly明确提出双元性组织的概念,认为这类组织同时具有在成熟市场上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以及在新的市场上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3]。Benner和Tushman指出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是两种重要的创新类型和方式,前者强调对既有知识的利用和改进,包括改善运营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执行效率等活动;后者重在对全新知识和全新领域实施彻底性变革,包括开辟新的市场领域、应用新的技术、提高管理柔性、持续的试验和创新等活动[4]。

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双元性创新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挖掘性创新以组织现存知识为基础,强调现有知识的再利用;探索性创新则突破现有知识范围,追求未知领域的全新学习和试验探索。由于组织资源具有稀缺性,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活动的技术轨道各异,对知识资源的利用方向不一,故而两类创新活动存在相互竞争和冲突[3]。如果企业过分注重其中一类创新活动,会陷入创新管理悖论的怪圈,组织应将两种创新方式加以平衡和协调,兼具有效运作现有资源和适应未来变革的双重能力,以实现高水平的、持续的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5]。

(二)企业网络能力

Hakansson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改善自身在网络中所处位置,以及处理某些网络关系的能力[6]。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处理网络节点上各企业间关系并有效获取企业创新所需的关键资源、确立和管理外部关系网络的重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7]。能力是一定资源条件下通过累积性学习而获得的,网络能力是一种高效资源,可以通过学习机制获得,通过建立合作或者联盟关系可以巩固企业间关系,但网络能力须加以内化才能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8]。频繁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加快知识传播、吸收和应用,并建立信任进一步提升组织学习的意愿和跨部门合作的效果。

接触到网络资源并不必然提高创新能力,企业还必须有效管理并激活网络资源,将其与企业创新路径较好匹配。创新网络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其主要联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9],企业网络能力的提出将创新网络研究从网络层面推进到企业微观层面,为企业管理和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功能提供微观基础。通过与外部企业建立关系,利用创新网络中与对外部节点企业的互动能激发新的创想,可以获取异质知识和资源、加速创新进程、分担创新风险和成本,进而提升创新能力[1]。由此可见,企业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内外部网络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

(三)本文的研究问题

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企业内外部网络资源及其关系整合备受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网络能力与创新产出的统计对应关系上。企业网络能力对双元性创新能力的传导和辐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做如下研究:一是解析企业网络关系及其能力的主要内容和测量维度,探索在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下双元性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揭示企业网络能力对双元性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二是分析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活动和资源配置的新变化,研究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效度的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机制,为探索双元性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寻找新思路。

二、企业网络能力对双元性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一)企业网络能力的维度解析

企业网络能力分别来源于企业内部层面的交互作用和外部层面交互作用,其实质是企业处理网络关系的能力。徐金发等提出网络能力的本质是通过寻求和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并认为网络能力有三个维度,即网络构想能力、网络关系组合能力和网络角色管理能力[10]。任胜刚等把企业网络能力细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四个维度,并从合作治理方式和内部网络效度角度分别考察内外部网络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1]。可见,网络关系的组建和网络能力的形成有两个层面:其一,组织内部各单元间的沟通和协调以及各单元内部的互动和交流;其二,跨组织间的互动、外部合作及内外部资源整合。

Ritter等认为企业利用、管理和发展外部网络关系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网络能力包括资格条件和任务执行两个维度:前者由专业资质和社交资质构成,即企业拥有何种从事网络关系的知识和技能条件;后者由特定关系和跨关系任务执行构成,即企业如何通过协调、管控和运作网络等提升自身能力[7]。国内学者陈光学沿用Ritter的两维度划分,研究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作用的影响,并引入市场变动、技术变动和竞争强度三个调节变量。Ritter的两维度划分涵盖企业嵌入网络关系中的行为、条件、运行和内容;企业通过建立广泛、有效的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可以增强组织成员主动性学习意愿。外部资源的渐进植入和利用,结合技术轨道对新旧知识的重构和取舍,形成企业的专属资源和创新能力,因而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企业,其内外部关系的建立及其管理机制须纳入创新运行机制中加以考察。

网络关系的利用使组织资源相对不再稀缺,从而使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在时间上的平衡和空间上的平衡成为可能,即跨时间和跨空间的双元平衡。创新网络中关系嵌入的强度对组织的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都有正向影响作用[12],两类创新的交融在组织层面或系统层面比在单个的或子单元层面上更容易实现[13],通过组织间的合作或交易,每个组织都能从中得到互补资源,最终实现整体的或系统的平衡。组织对现有知识的重复开发,如果能够与互补知识结合则会更有效,所以组织对互补知识的吸收会促进现有知识开发和利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能激发对成熟技术的利用。

(二)网络内部关系控制

实质上,网络关系并不能涵盖网络能力的全部内容,网络结构的作用在网络能力分析中也应作为基本要素加以考察[14]。组织结构是组织运行的载体,不管如何划分和采取何种表现形式,目的总是在保证组织效率的基础上,增加组织一种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寻求组织运行与结构特性相匹配。挖掘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建立在不同的工程和科学原理上,对组织资源产生不同流向的利导趋向。就组织内部来说,首先是两类创新活动对创新资源的争夺,导致资源配置上的冲突和差异;其次是对组织特征的不同要求以及对组织文化适应性的差异,使得组织内部结构须与创新路径相匹配。组织的关系整合能力通常表现在对组织资源配置、战略选择偏好、矛盾冲突管理以及对团队成员的信任和肯定等,具有高度整合能力的高层团队能够促进组织内部群体协同、高效地实现组织任务,提升组织绩效[15]。嵌入到某个创新网络节点后,企业须用更灵活的手段进行组织情境分析,从而对组织权变能力提出要求。基于资源配置的杠杆效应和规模效益,团队成员更倾向于超越个人利益,在认知一致性基础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改进创新路径的适配度,所以创新网络中高权变能力能激发双元性创新能力。

(三)网络外部关系治理

在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中,追求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通过与外部网络不同强度的合作能实现内部创新资源的快速价值化。Teece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的不同程度合作行为能提升组织能力[16]。在外部网络关系中,企业寻求外部技术合作,与高等院所、科研机构结成强联接关系,有利于企业快速识别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原有技术和产品进行改进。企业嵌入的外部网络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的信息优势[1],能让员工依托现有技术领域和知识基础获得特定领域的深度知识。如产学研联盟关系中经常性的技术互动、知识交流、系统开发,能够促进复杂知识的扩散和学习,提高网络节点的学习水平。

网络弱联接关系能够大大降低知识和技术的获取成本,对搜寻全新的知识最有效;强联接关系则需要耗费巨大的维持成本和转换成本,对传递现有的知识最有效[17]。强联接关系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使分享网络成员间的核心技术成为可能,成员间的频繁接触使得网络关系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差异化越来越小,长期下来各节点间的异质性知识大为减少,以至于企业投入高昂的成本,耗费大量资源投入探索性创新活动,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可见,网络关系的强联接能够促进挖掘性创新却并不利于探索性创新活动。弱联接关系的互动频率较低,极少受网络关系的约束,成员间保持着独立性,便于脱离既有知识范畴去搜寻全新知识,从而有利于探索性创新。网络关系在促进组织学习时提供性质完全不同的全新知识,由于探索性创新的本质就是为企业提供脱离现有知识范畴的全新知识,所以网络关系的弱联接能促进探索性创新。

企业间交流的知识简单或复杂程度,会影响企业通过网络关系的联接强度所获得的收益。网络关系的弱联接成员的信任度较低,存在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对风险的防范和戒备阻碍了企业间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扩散,多是停留在技术层次较低的程度上,因而外部网络强联接关系对企业网络能力与挖掘性创新能力的关系有一定促进作用。企业间复杂知识的传递难度较大,传递方传递的意愿不足,不会轻易与关系不够紧密的伙伴分享。同时,复杂知识的互动又需要很强的背景知识和辅助知识,企业间关系较弱也不利于信息的传递,网络成员间从外部弱关系中改进和提升既有知识的动力不足,从而不利于挖掘性创新活动的进行。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要求分散化、专用性、不同分工的知识和技术只有通过网络联接才能生存,无论是组织内部单元还是组织间层面,网络关系的构建都与最终价值获取多寡有关,因之企业应与外部建立不同强度的网络关系,以实现挖掘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的平衡,使网络能力服务于创新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企业双元性创新能力形成机制

(一)网络环境下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失衡与解困

根据March、Benner和Tushman等人的观点,企业从事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在知识基础、技术轨道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冲突,而开展创新活动又要求二者共容。企业过于从事挖掘性活动会陷入次优均衡状态,过于从事探索性活动会陷入创新成本不断攀升的创新陷阱[2]。两者的资源争夺和路径冲突实质上是以零和博弈的方式对组织稀缺资源的竞争。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组织结构是资源转化为目标的一种手段,由于组织目标的不同,企业的权力结构、沟通渠道、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组织结构作为企业配置各类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承载,其结构特征对创新过程和效果都有重要影响。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无法在组织内获得自然的平衡,所以组织必须进行取舍[2]。高度专业化的业务流程,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以效率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促使创新活动沿着现有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轨道上进行改进,创新形式往往表现为稳定的、渐进性的挖掘性创新活动;各组织单元较为松散、灵活,权力结构、组织文化、学习方式等都具有灵活、自由、异质化特征,使创新受主流业务技术轨道的约束较少,有利于用破坏性创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促进探索性创新。由于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变革日益加剧,技术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创新本身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既需要稳定的组织结构,又需要动态的协调机制,不管采取哪一种结构形式,最终都应迎合有效配置资源以激发更多创新之需。

从创新路径的选择看,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均涉及知识交流和学习、技术改进和知识的重构,其根本区别在于创新是否在同一技术轨道上发生,挖掘性创新循着现有技术轨迹对成熟技术渐次改进,探索性创新则转移到一个不同的技术轨迹上。企业偏重运用成熟技术满足当前主流市场需求,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全新领域的探索,一旦市场上出现突破性技术,现有市场也将被取代。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行进时,其技术演化过程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不断优化,也有可能在错误路径上迅速滑坡而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状态。这时再改变技术轨迹相当困难,只有借助外部力量,引入外生变量才能扭转局面。双元性组织能够解决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两者之间的冲突,这类组织是由兼具高度差异化和松散藕合性质的子单元组成的机构,不同的子单元分别开展这两类创新活动[4],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空间分离的方式对组织资源权衡取舍。长期来看,组织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可以有选择地专注于其中一个方面、放缓另外一个方面,即利用时间上的差异循环来实现两类创新的间断平衡,这实质上是通过时间分离的方式实现双元性创新平衡。

基于网络的观点认为,在组织内外部网络环境下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并不一定是March认为的竞争关系,也可能是Gupta等人提出的正交关系或互补关系[13]。企业面临的网络作为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能聚集起更多前所未有的资源和信息,促进网络成员的独占性资源和信息更具包容性,从而使更多的网络成员享用这一环境下知识的获取、利用和整合权利[18],企业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属性为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通过组织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形成不同领域的战略联盟,可以实现探索性和挖掘性创新活动[17]。Shaprio和Varian认为组织可以利用内部资源,也可以使用外部资源,其供给弹性存在无限大的可能性,稀缺的资源在组织内外部网络环境下不再稀缺,此时挖掘和探索是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基于局部还是整体网络层面,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和特征都会对企业创新的行为和结果产生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机制

网络作为介于市场和科层间的松散形式,通过聚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和资源,加剧更大范围内的知识获取、利用和整合,提升了信息和资源的转化效率和程度,产生一种优越于市场和科层制的网络能力[18]。组织结构系统是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设置的分工协作体系,表现为节点单元、空间位置、要素传递、过程控制、业务流程和互动机制等。基于组织内部网络治理的逻辑,企业创新要素从最初投入到最终产出的过程中,需要组织结构运行系统与技术创新运行系统协同一致,一方面保证创新资源的有效匹配和流动,一方面保证组织系统的有序运转和优化。Ritter认为组织内部的物力资源配置、网络关系导向的人力资源配置、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组织内部互动沟通机制的构建是企业发展网络能力的四个前提。来自技术变革的力量,促使组织运行系统在资源配置和创新过程中凝聚成资源整合力,将物力要素、人力要素和文化要素等资源融入企业创新过程,结合内部生产条件和技术途径,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形成持续的创新力量。

网络环境下市场具有开放性,过去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完全依赖自己,在创新过程中严格控制、严加防范的技术范式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宜,企业的创新平台也必须是开放性的[19],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创新取代原来的封闭式创新,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创新资源在企业间分散和流动,组织资源不再是单纯的内部流动,还必须在组织外部寻求创新的机会并有效内化吸收。企业通过内外部网络关系,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能力,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日益明显[20]。基于组织外部网络发展的逻辑,企业通过关系推动、巩固和优化企业双元及多元合作关系,促使合作活动顺利进行,并在合作过程中积累合作经验、降低投入成本和获取异质知识,促进价值资源在企业间流动和转移。有效的新产品开发战略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间的良好沟通,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网络成员等多层次关系获取创新资源。网络能力有助于评估企业不同外部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未来价值,能够动员和协调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能力,满足协同创新要求,达到创新工艺和改善流程的目的。

网络成员间的联盟行为或形式是企业探索性活动和挖掘性活动的一种分类形式,联盟伙伴间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起较为稳定和紧密的网络关系,既可以实现现有资源和技术的互补,降低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也能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共享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市场,实现技术的新突破[21]。网络关系中涉及探索性能力与挖掘性能力的平衡以及资源如何在网络成员间进行配置,无论理论上是实践上来看,这种基于联盟行为的强联接或弱联接关系对双元性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联盟形式进行知识共享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其结盟目的。基于组织内外部关系网络属性的形成轨迹,源自组织内部技术变革和组织适应的原初动力与源自组织外部获取异质资源和竞争优势的竞争压力相联接,通过内外部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治理控制,形成要素层面的创新资源跨越时空的整合、过程层面挖掘性能力与探索性能力的聚合,并在组织内外部网络关系层面创新力量的融合下,激发组织的双元性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整体战略能力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对网络内外部网络环境的管理、掌控和利用,建立起内外部网络关系沟通互动机制,从而将组织网络发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联接一体,在当前领域和全新领域都能更好地捕捉战略机遇,凝聚成超越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网络融合能力和双元性创新能力,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竞争能力,双元性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成为企业突破创新管理悖论的有效路径;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由单纯的竞争逐渐转向复杂的竞合局面,企业间的关系由点对点逐步发展为以企业为中心的点对面关系、以产业为中心的链式关系和以行业、市场和集群地为中心的网式关系。随着实践的需要和研究的深入,对双元性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也逐步从组织个体层面扩展到组织间层面,从单个的企业主体扩展到复杂的网络成员间。在复杂的网络关系中,企业通过与外部网络不同程度的合作能实现内部创新资源的快速价值化,为企业充分利用当前的成熟资源和谋取未来创新的制高点、获取竞争优势提供可能。

[1]Gulati.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293-317.

[2]March,J.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87.

[3]Tushman,M.L.,& O’Reilly,C. A.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8-30.

[4]Benner,M.J.,& Tushman,M. L.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238-256.

[5]Simsek,Z.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Towards A Multilevel 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597-24.

[6]Hakansson H,Snehota I.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3):256-270.

[7]Ritter T,Gemünden H G. Network Competence:it’s Impacti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9):745-755.

[8]张延锋,李垣.能力、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2(4):1-5.

[9]Freeman,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499-514.

[10]徐金发,许强,王勇.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1):21-25.

[11]任胜刚,宋迎春,王龙伟,曹裕.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100-109.

[12]魏江,郑小勇.关系嵌入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性调节效应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6):168-180.

[13]Gupta,A.K.,Smith,K.G.&Shalley,C.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693-706.

[14]邬爱其.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演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141-149.

[15]Smith,W.K.,& Tushman,M. L. 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522-536.

[16]Teece.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59.

[17]Lavie,D.,& Rosenkopf,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797-818.

[18]Uzzi,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1):35-67.

[19]Chesbrough,H. Managing Open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1):23-26.

[20]Ritter T,Wilkinson,Johnston.Managing in Complex Business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3):175-183.

[21]Hill,C.W.L.,& Rothaermel,F.T.The Performance of Incumbent Firms in the Face of Radi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257-27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odel of Ambidexterous ability: Based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terprise network perspective

LI Jun-hua

(Business School,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 and changeful for enterprises in network economy era. ,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innovation resources, the enterprises must actively embedded in to a certain network node. Under the double pressure of the current oper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ange, how to develop and promote ambidextrous abilities becomes the focus. Based on the network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twork and its effect on the ambidextrous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network relationship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its governance. By constructing the influence model of the Ambidexterity based on the validity of enterpris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twork, the paper analyzes how to generate the enterprise ambidextrous ability from its network mechanism,thu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ploring the ascension path of ambidextrous ability.

enterprise network competence;network relationship;ambidexterity;ambidextrous ability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2.017

2015-1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GL0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50761);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52400410454);河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项目(11144)

F273.1

A

1000-2359(2016)02-0082-06

李俊华(1979-),女,安徽临泉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内外部探索性创新能力
某军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启示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油田企业内外部综合治理及生产要害部位的治安防范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污水检测的内外部质量控制分析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