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2015年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 欣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研法总结了2015年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2016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提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继续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规划的效应研究、完善国土空间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与实践研究、继续注重土地整治研究、深化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等方面。
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2015年,国内学者针对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中国知网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15年国内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展望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发展趋势。通过检索土地利用、土地分类、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等关键词,检索出学术文献3150篇,从中筛选出16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学报》、《地理科学》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利用调查与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
2015年,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战略目标,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要求,国内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以“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为主题,围绕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展开。
(1)注重土地的生态分类 创新土地调查数据评价研究
土地分类、调查与动态监测是开展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的基础,国内学者在土地的生态分类与土地调查数据评价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洪武扬等在分析现有土地分类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土地分类标准缺少对土地生态属性和保护土地的考虑,提出要从分析土地要素特征与选取分类标准等路径构建土地分类新体系,制定分类命名与编号原则。[1]张红旗等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并制定了各类用地的提取方案,初步绘制了中国“三生用地”的空间分布图。[2]季佳佳等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采用缺陷扣分法确定隶属度,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计算权重,定量区分各省(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质量等级;采用缺陷扣分法确定隶属度、层次分析和Delphi相结合的权重计算方法,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3]
(2)延续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效应研究关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
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为基础,探讨其内在驱动机制及生态环境效应是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延续性主题。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方面,赵俊三等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成耦合模型总体框架,并对该耦合模型进行应用实证研究[4]张荣天等以中国省域(除港、澳、台)作为研究案例区,从投入和产出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模型测度 1994—2012 年中国省域单元耕地利用效率值;综合利用 ESDA关联模型、R/S分形模型等方法分析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特征,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揭示效率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5]
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分析方面,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生产力、碳排放、生态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潘佩佩等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土壤、气象及农业统计数据,借助AEZ模型和GIS开展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分析及评价。[6]周嘉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并从改善冬季供暖期碳排放状况、努力发展“碳汇”建设、加强居民低碳生活理念树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7]
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面,张利等首先采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构建了曹妃甸新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然后基于 GIS 和 CA-Markov 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并借助于2005年和2013年2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图对曹妃甸新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与无生态保护2种土地利用情景下2021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预测和模拟。
(3)深化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着重土地整治研究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耕地质量评价展开。范树平等以承接产业典型代表池州市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开发程度、开发效益4个准则层,构建产业用地空间适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经典域、节域,借助 Matlab7.0、ArcGIS、Excel 等数理软件,评价不同产业类型用地适宜程度,科学指导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徐康等从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甄别敏感因素及稳定因素,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补充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修正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以海南省陵水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证分析。
土地整治研究方面,阎叙酉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01-2013年綦江区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实际研究,建议綦江区将周边零散乡镇纳入整治范围,减少土地整治空间差异,增加土地整治空间相关正效益。石峡等以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作为实证,运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研究土地整治农民需求层次特征及影响因素,他们认为土地整治中农民需求呈现层次化、差异化特征。
(4)重视土地利用规划效应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效应方面,主要有碳效应、管控效果、环境影响方面。陈晓玲等根据海东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通过实地土壤数据和基于碳平衡理论框架对该区域规划现状年、规划目标年的土地利用碳储量、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得到了碳效应参数,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碳效应。李建龙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对濮阳市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进行了分类,而后建立了濮阳市各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表,进行了濮阳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孟祥舟等在深入系统论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内涵、目标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用途管制中的引领调控和主导作用、实施最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统筹协调各层级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实施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相结合五个方面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孟鹏、冯广京等针对“多规冲突”的现象,研究分析“多规冲突”的根源;借助“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专家研讨,结合相关研究分析,研究提出“多规融合”的原则和方法。
在考察2015年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6年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重点如下:
(1)提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国外已经开始采用无人机技术代替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测量,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先进技术。在土地利用遥感测算方面,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遥感影像解译新方法,实现建设用地内部地类的快速识别,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2)继续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规划的效应研究。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规划对大气、土壤、碳排放、水循环影响,开展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完善国土空间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与实践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来统筹推进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为此,要从规划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研究,并进行“多规合一”的内涵、原则与方法研究。
(4)继续注重土地整治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未来的土地整治研究应符合规划要求,从土地整治方法、土地整治评价等方面来进行。
(5)深化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可以基于现有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预测和模拟,从而使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更趋于合理。
[1]洪武扬,徐雅莉,罗婷文.土地生态分类体系反思与重构[J].Sepical Repart专题.
[2]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资源科学,2015,(7):1332-1338
[3]季佳佳,赵冬玲,杨建宇,王修贵,杜 萌.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4):90-96
[4]赵俊三,袁磊,张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多尺度驱动力耦合模型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5,(6):58-66
[5]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机制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278-287
[6]潘佩佩,杨桂山,苏伟,王晓旭.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5,(8):991-998
[7]周嘉,杨琳,董美娜,姜丽丽,王颖,臧淑英.基于土地利用的哈尔滨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5,(3):323-327
李欣,女,1991.01,汉,河南省清丰县,湖南省委党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