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调整研究

2016-03-16 14:35陈小方
环球市场 2016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常态城乡

陈小方 龚 凡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调整研究

陈小方 龚 凡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国主流学界认为我国经济已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下一阶段便是要准备向成熟经济的逐渐过渡。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正面临着诸如城乡差别、城乡失衡发展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我国新常态经济大背景,着重分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并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提出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可行性建议。

新常态经济;城镇化;二元结构;转型发展;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

1.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情况

1.1 我国新常态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1.2 新常态经济特征判断与城乡二元结构

笔者注意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了“经济新常态”的9大特征。其中,中央对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未来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新判断——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我国低成本(尤其是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中国主流学界、政府等方面认为中国农村比城市有着更多的人口,意味着中国农村存在大量且无法吸收殆尽的富余劳动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之后,认为中国农村仍然有高比例、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的观点,已经缺乏经验证据,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劳动力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如今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村向城市输送非农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由此成为劳动力成本提升的一个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此时出现的非农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速度缓于城市(城镇)人均工资增长的速度的状况,代表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下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力也不再显著。因此,当前中国已经不能再单纯地依靠加大劳动要素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而应寻求技术进步和人才投入。

2.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分析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存在着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一)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二)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普遍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

(三)城乡分割式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抑制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

(四)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2.2 城乡二元结构出现的原因

当前中国主流学界对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出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统购统销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

第二个观点则是白永秀先生在讨论其成因时将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四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840-1949),白永秀先生认为,西方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五个方面造成了中国城乡关系方面的变化:农村自然经济被破坏、城市与农村功能区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被纳入城市体系中、城乡间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乡差距加速拉大。

第二阶段(1949-1978),此阶段中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政策(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业生产集中制度、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阻碍了中国“三农”的发展,导致城乡分离和分割的局面日益加深。

第三阶段(1978-2003),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市内部“二元社会”开始形成等原因进一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四阶段(2003至今),一方面由于改革累积效应和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城市偏向的政策还很难改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使农村资源向城市集中再次助推城乡分离;再因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发展再次受限。

2.3 城乡分割的危害

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由来已久,有其发展的历史根源,曾经在社会与经济建设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然而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我们逐渐发现,这种城乡分割、对立明显的二元结构日渐露出各种弊端,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3.1 城市化滞后(被动城市化)。乡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方面,在二元结构背景下,在我国加速发展城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效流动受到阻碍,由此导致城市化进程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这也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结果引起国民经济在结构比例上失调,出现工农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错位。

2.3.2 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影响区域经济起飞和发展,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程度,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和经济效益下降。由于城乡分割的出现,城乡联系断裂,互动性不强,城市对乡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这样的现象极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速和质量,导致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与城市相比存在滞后效应,使得新的城乡关系迟迟不能建立。

2.3.3 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流动。传统的城乡户籍制无法对城乡民造成微观主体的经济激励。城乡户籍制虽然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政府对居民的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然而其代价却是抑制了人们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及其产生的活力。

2.3.4 造成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的社会隔离状态,增加了经济社会的整合难度。进而激化了劳动力过剩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同时造成的工农业收入分配不均和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3.5 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实行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使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在农村本已严重超载的土地上,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得不到流动机会,当地的自然资源便成为他们维持生计、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对象。由此直接导致他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采使用,最终使得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3.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改善

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来说即有以下五点:

3.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滞后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转移,从而制约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同时也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为消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3.2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乡镇企业技术更新、转型升级。此外,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尽快形成农村工业产业化和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期实现产业集群(集聚)效应。

3.3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城镇化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可以充分发挥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

3.4 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通过新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农业流动人口的生活个工作管理制度完善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城乡体制的深化改革,从而创造有利于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

3.5 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借鉴日本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验,通过提高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使其进入城市后,能较快适应非农就业,融入城市生活。

[1]周晓津.中国城乡富余劳动力的供给边界与规模测度[J].改革,2008,09:148-154.

[2]刘玉梅.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1:225.

[3]王颂吉,白永秀.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及影响因素——基于产业和空间两种分解方法的测度与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08:92-103.

[4]王勇.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成因探析[J].社科纵横,2012,04:42-44.

[5]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2012,05:67-76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常态城乡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