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继续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2016-03-16 14:21宋姗姗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英国学院技能

宋姗姗

(曲阜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英国继续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宋姗姗

(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英国是世界上继续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继续教育从无到有,从匮乏到充实,从分散、不正规的民间课程到系统化、制度化的体系,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继续教育已成为英国教育系统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正朝着需求导向化、职业技能化、利益相关者合作密切化的方向发展,在增强公民职业素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英国;继续教育;历史演进;发展

“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一词在《1944年教育法》中被英国官方确切使用并定义为:“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人们提供的全日制教育或部分时间教育,以及很少量业余时间的休闲活动”,它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组成英国的教育体系。此时,继续教育已经指代一个完整的义务教育后教育体系。英国是世界上继续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享有“继续教育之乡”的盛誉。从《1944年教育法》对“继续教育”的定义可知,继续教育体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由三个部分构成,既有基于院校的继续教育,也有基于工作场所的职业培训,还有少量的基于社区的成人休闲教育”。[1]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受众广泛,在提高英国国家整体的文化与技能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在“继续教育”一词被收入英国教育辞典之前,继续教育体系就在不断的酝酿与发展之中。对于英国继续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国继续教育的本质与意义,进而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萌芽阶段

英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20年代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是继续教育的萌芽阶段。“进入19世纪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技术更新及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2]英国社会各界包括工人阶级开始意识到其技能素质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因而开始关注技能教育问题。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英国继续教育发轫于两端,一端是技工讲习会运动,另一端是劳工阶级的自救运动。[3]

(一)技工讲习会运动

自伯克贝克1823年在格拉斯哥创建第一个“技工讲习会”以后,技工讲习会运动在半个世纪里迅速发展为一场波及全国的教育运动。技工讲习会成立的初衷是为贫困的工人、技术和手艺工人等提供学习科学和技术的机会,它所提供的不同种类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其实已是继续教育的雏形。虽然后来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大多数技工讲习会将办学对象转向中产阶级,从而背离最初的办学宗旨,但是仍有一部分技工讲习会坚持最初的目的进行技术教育,其中一些就在19世纪后期发展成为重要的技术院校。技工讲习会运动也是第一次以席卷全国之势在英国刮起一股“技术之风”,这为英国之后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技工讲习会运动实质上成为英国继续教育萌芽的摇篮。

(二)劳工阶级的自救运动

“19世纪中叶劳工阶级的自救运动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实行互助,是英国劳工阶级在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权益的斗争过程中的产物”。[2]在当时大部分行业雇主极少给工人提供任何形式培训的情况下,很多互助协会就成为向劳工传授技术知识的场所,实际上起到成人职业学校的作用。同时,互助协会针对当时工人阶级缺乏文学、科学、文化和政治教育的现状为其提供补偿性教育,使当时的文盲率大大降低,这为以后继续教育的开展降低了难度。

(三)国家初步干涉技术教育

继续教育能够由民间分散的课程过渡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下叶国家对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并且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干涉。这一时期导致国家干涉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英国在经历1851年伦敦博览会的鼎盛之后,其繁荣的工业景象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即技术教育的不足。“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1%,只及美国的一半(4.3%),甚至还不如德国(2.9%)”。[4]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警觉,使其认识到加强国家对技能教育的引导已迫在眉睫。二是在19世纪以前,职业和技能教育大多以“学徒制”的形式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组织管理,技工讲习会运动虽然使这种局面得到改善,但是仍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需要国家统一支持与协调。三是19世纪下叶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主流思想地位受到质疑,以斯密为代表的英国传统政治经济学主张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集体主义浪潮的兴起,这使得国家资助并干预教育成为可能,包括对技术和继续教育的资助与干预。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府于1853年成立科学工艺部,“负责推动科学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发展,许多技工讲习会就被其转变为技术教育学校,成为国家进行技术教育的基地”。[2]1889年议会通过由皇家技术委员会起草的第一个《技术教育法》,“该法确立了初等教育后技术教育的合法地位,正式强调各地方政府应保证学校后的继续技术教育的提供”,[2]并授权于1888年成立的郡和郡级市议会征收“一便士税”以资助技术教育。从此,“国民技术大厦的建立终于有了认真的开端”。[4]

(四)私人主办的技术教育兴起

这一时期企业和私人主办的技术教育也是英国继续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家已开始介入教育事业,但是对于个人主义至上的英国,很多企业和私人主办的技术教育仍然对国家的资助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以免因得到国家资助而失去自身对技术教育管理的自主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仍然由民间及企业负责进行。“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举办夜校,对工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况已经开始日益普遍”。[2]“这一时期产生的厂办学校已与旧时的学徒制有着极大的不同,其教学内容专业性强,可以使工人学以致用,且教学大都在车间现场进行,学用结合,以干带学,它继承了早期学徒制的岗位学习传统, 并引进了由大生产带入的集体学习法,对今后英国的企业培训具有重大影响”。[2]另一方面,为了使当时的各种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1879年,在利飞端公司支持下,“伦敦城市基尔特会”成立,后来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者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文凭发放单位。此外,私立技术学校在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19世纪50年代,谢里丹·莫斯普拉特建立利物浦化学院。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创办伦敦同业工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次年在芬斯伯里开办英国第一所技术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工工程系、化工系等多种系别,显示了很强的应用性,1884年又创办南凯兴敦中心学院,以培养工程师、建筑师和工程经理等人才,后来此学院与皇家矿业学院、皇家科学学院合并成为著名的帝国理工学院。[4]1882年霍格创办一所多科技术学院,其实这就是后来“高等继续教育”主要阵地的源头。

二、初步发展阶段

1900年—1944年是英国继续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继续教育规模虽然无显著扩大,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继续教育从四分五裂、没有统一标准的状态发展成为系统的教育体系,成为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后第三大国家性的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此时期一个重要进步就是非高级继续教育中初级技术学校的建立和发展,1905年—1907年,北英格兰建立首批初级技术学校,1913年,初级技术学校得到官方承认,并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

(一)争取继续教育权利的努力与考验并存

20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处于混乱状态。“1902年教育法成功地实现了混乱行政机构的有序化,并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5]1902年,《巴尔福法案》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提供基础教育后一切形式的教育,包括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从管理体制上为建立与普通中小学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可能。“然而在当时中等教育体系不完善、继续教育体系还未建立的情况下,绝大部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只能在夜校中进行”。[2]实际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高达96%的继续教育学生完全依赖夜校制度进行学习”。[4]晚间学习的性质注定继续教育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1918年,《费舍尔法案》规定为脱离全日制教育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补习教育,为其开设高级职业实用课程。由于此时经济大萧条和失业危机已开始侵蚀英国,学生家长和雇主都对青少年以半脱产或脱产形式进行日间补习教育态度冷淡甚至持反对意见,因此这一计划并未被很好地执行。然而有识之士努力发展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决心并未搁浅。1928年,马尔科姆委员会发表题为《教育与工业》的报告,对过分依赖夜校部分时间制教育的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敦促政府和社会重视发展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日校性质的继续教育,同时劝说雇主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视雇员的脱产补习进修。但是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于1929年开始,这份报告的建议未能得到贯彻。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央教育局发布题为《技术教育中的合作》的报告,试图再次重启这一议题,原计划投资一定资金发展技术和继续教育,但不久“二战”爆发,此计划不得不停止实施。

(二)继续教育体系得以确立

“二战”给英国以沉痛的打击,同时也使英国认识到防务领域存在着重大缺陷,造成这一缺陷的最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科技培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跟不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这一新的启示促使英国人把科学、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去认识”。[4]因此1944年《巴特勒法案》通过,正式使用“继续教育”这一术语,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为16岁以上公民提供继续教育,确立了继续教育体系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这一法案中,与继续教育有关的具体规定有两个。一是“要扩大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并给予更严格的限定,必须为义务教育年龄以上的青少年提供足够的继续教育服务设施,包括创办和维持郡立学院(County colleges),以便为15岁—18岁年龄组的青少年每年接受320学时的部分时间制义务继续教育创造条件”。二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当局共同为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和其他各种津贴,以便能够扩大师资培训和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2]

三、快速增长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高等继续教育的地位得以提高,培训数量大增,工人的脱产学习规模也持续扩张。

(一)高等继续教育飞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企业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不断提高”。[4]因此政府特别重视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从《伯西报告》到《巴洛报告》再到《技术教育白皮书》,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时期政府教育政策的重心所在。基于当时国内土木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之类人才稀缺的局面,面对重新组合科学技术教育的任务,1945年英国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伯西报告》,提出应大力培养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建议选择大量的技术学院开设较高等级的技术课程,这就是所谓的“高等继续教育”的开端。到1956年,已有数10所高级技术学院建立。这些高级技术学院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多科技术学院的基础,也导致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的二元分化。同年发表的《巴洛报告》对《伯西报告》中关于加强高等技术教育的设想表示支持,支持创立若干所高层次的技术学院,开设全日制学位课程,并加强工科系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技术资格的地位。这两个报告的发表对英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的科技教育发展已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56年的《技术教育白皮书》建议学习高级课程和进行日间制脱产学习的人数都要增加一倍,并且要为全日制工读交替制的学生设立新的全国性的技术文凭资格,同时明确表达了政府创立高级技术学院的意图。由此,全国的技术院校被分成四个层次,即地方学院、区域学院、地区学院和高级技术学院,其中高级技术学院处于技术院校金字塔的顶尖,共有10所,以开设高级证书课程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全部升为科技大学。“在高级技术学院成立后的短短6年时间里,高级技术学院全日制高级水平的学生人数即从1956—1957年的4 700人增至1962—1963年的10 300人”。[4]同时继续教育中的多科技术学院也得到十足的发展。根据《罗宾斯报告》中的建议,英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双轨制,并为“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等“大众型高等教育”设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使技术学院技术文凭授予与学位授予不再分割开来。

(二)国家对职业培训的一系列探索

在职业培训方面,项目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工程学、军工生产和军队服务方面,并且“日间补习学校”计划在1944年法案之后又重新兴起。1948年,政府颁布《就业培训法》,建议各地方教育局设立“青年就业服务”项目,为中学毕业生提供职前培训,这是英国第一个有关培训的法规,“代表着国家在二战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剧变引起的失调中第一次给出了回应,是对英国社会和经济重建做出的一个大胆的尝试”。[3]国家的注意力开始从单纯的关注学校学习慢慢转向就业培训,为以后一系列工业培训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工厂内部单独学徒制培训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培训又重新以民间工商界开展为主,各行业内部的培训水平的差别及培训分布的不均导致问题不断出现。

由于上述自发的培训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20世纪60年代培训重新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1964年通过《工业培训法》,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培训的质量并把培训与广泛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及需要联系起来,这一要求奠定了未来英国职业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调。该法表现出政府试图在工业界引起人们对培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重视,也表现了政府为使培训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所做的努力。该法实施后,“企业的培训有了较大发展,学徒培训及青年工人培训项目中的每周一日脱产学习制得到了推广,依法成立的工业培训董事会利用从各企业征集的培训费大力推行各种形式的培训”。[2]在《工业培训法》颁布5年后,英国的培训人数大量上升,“仅制造业就增长15%以上”。[6]

1964年颁布的《工业培训法》取得一定成就,但并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因此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教育界和工业界各方面的质疑。据调查,“当时受完义务教育的16岁后离校青年中有一半以上不具备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并且只有30%的人愿意在就业前接受系统的继续教育或者职业培训”。[3]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于1973年又出台《就业和培训法》,决定成立“劳力服务委员会”(MSC)进而缓解这一问题。MSC以三分制(企业、工会、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原则组织建立,强化以合作为基础的社团主义模式的职业培训,但无疑政府部门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因此MSC是国家意志在职业培训上的直接体现,它在政策制定和培训设计规划方面是高度集权化的。这一时期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干预达到一个顶峰。

四、改革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英国继续教育的改革阶段,政府针对继续教育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采取弥补措施。促进这一时期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英国在市场适应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劳动者的工作技术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客观上促使英国改革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二是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掀起一股“新职业主义”浪潮,强调教育与培训要与产业的发展密切联系,同时要让年轻人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它兼具了教育与培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国改革继续教育的主观动力。

(一)职业资格制度初步形成,学校和就业之间的联系得以建立

保守党在1979年大选中获胜,经过两年的彷徨与徘徊之后,劳力服务委员会在保守党的领导下重新调整培训政策,于1882年推出“新培训方案”。这一方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和就业之间建立永久性的联系纽带;改革学徒制培训;增加成人培训的机会”。[2]政府和劳力服务委员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加强学校教育和就业之间联系的工作中。在此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是1986年英国政府接受《英格兰和威尔士职业资格回顾》的建议并斥资正式设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简称NCVQ),专门负责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的认证工作,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表现为考评依据、以证书质量管理为生命的一种新型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简称NVQ)”。[7]后来委员会制定5级划分的国家职业教育文凭方案,证书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证书所代表的“能力”程度状况。此后,英国继续教育学院和伦敦城市基尔特会等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术课程已经基本上向国家职业教育文凭的标准看齐。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提供17 000个职业资格,“涵盖了工程、海洋、汽车、电力、电子、机械等广泛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8]此外还有“普通国家职业证书”(GNVQ)、“职前教育证书”(GPVE),并逐步将普通国家职业证书与普通教育接轨,在中学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搭建起桥梁。除了证书制度,劳力服务委员会还推行“技术职业教育方案”、“青年培训计划”等,有效缓解了经济危机导致的青年严重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

然而通过培训缓解失业问题只能是暂时的,并不能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接受完培训之后依然不能就业的情况使很多学员丧失信心,这给培训造成很大困难。在1984年就有学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就业。在社会上已有的工作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有限的情况下,普及培训只是一种徒劳的浪费。”[9]但劳力服务委员会对青年的培训并非只是出于应付失业率的缓兵之计,它更是政府切实希望提高青年技能素质所做的努力,表达了政府希望改变传统的学术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培训计划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创立一种所缺乏的积极的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这正是“新职业主义”思想的直接体现。

(二)继续教育市场化进程开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开始脱离政府的控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继续教育产品供给的规模和类型,继续教育市场化进程正式开启。然而此时的“市场化”已不同于以往完全“自由放任”的传统,政府并不是对继续教育置之不理,而是“为学习者和企业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与投资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10]从此,“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模式成为英国继续教育和培训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基于学院的继续教育方面,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解除了地方教育当局提供高等教育课程的责任,将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从继续教育中分离出来,成立“综合技术和高等教育学院基金委员会”,负责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申请和补助事宜;1992年的《继续和高等教育法》决定让国家教育系统内“全日制(包括工读交替制)、整块时间脱产和部分时间白天脱产的学生至少占学院学生总数15%的所有继续教育学院”独立,使其脱离地方政府的管理,为继续教育专门设立经费分配和管理机构“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多科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相继脱离地方政府或教育当局的管辖而独立,作为管理机构的基金委员会的成员中地方企业人士也占绝大多数,这都意味着政府决定以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来引导基于学院的继续教育的发展。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撒切尔政府于1988年撤销劳力服务委员会,这意味着“英国政府放弃了70年代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失业培训模式,开始将技能培训让渡给市场,依据市场机制来保证满足经济需求的培训规模”。[11]之后政府在全国设立82个培训和企业委员会(TEC),将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和责任还给本应属于它的企业。TEC本身并不提供培训,它通过作为政府和培训机构之间的“中介”来发挥作用,根据与教育和技能部签订的合同制定培训计划并得到政府拨款,再将政府拨款与培训计划一同下发到培训机构,而这种拨款是建立在以“产出”为基础的竞争之上的,体现了浓厚的市场色彩。TEC的成立标志着“英国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从供给导向模式转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模式”。[12]

五、发展趋势及走向

20世纪末期,“技能短缺”问题对英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增无减,因此新世纪以来,继续教育和技能学习始终被置于政府战略的核心地位。英国继续教育担负着满足国家高级技能人才需求的重任,面对如何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提高效率、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面临新局面、新挑战,新世纪的英国继续教育明显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需求导向化

在21世纪的继续教育系统中,雇主和学习者的需求将首次被置于核心地位,满足雇主和学习者需求成为继续教育的目标。为了满足雇主操作层面的需求,国家开始制定一些项目如“培训即获利”计划,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实际工作场所的培训;为了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体系允许学习者依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学习计划,并根据学习者的选择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2001年成立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被要求引领更人性化的需求导向服务系统,通过改革使资格认证框架更加灵活,以便对雇主和学习者的需求反应更加灵敏,同时为雇主和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咨询与支持服务。2002年政府发表《为了每个人的成功——改革继续教育和培训》,重新树立继续教育的服务目标,指出要以雇主和广大学习者以及整个社会的需求为导向。[13]2010年在卡梅伦政府的领导下,英国连续发表多个有关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的报告,无一不强调满足企业雇主和个人需求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整合企业、政府及个人的各种需求与条件,采取学徒制及“基于社区的学习” (Community-based learning),协调企业和个人双方的利益。

(二)职业技能化

职业技能教育始终是英国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面临新世纪对于技能人才更高的需求量,英国继续教育将仍旧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2001年英国大选中新工党的竞选纲领中“技能”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33次;成功连任后新工党将原有的“教育与就业部”(DfEE)改为“教育与技能部”(DfES),并成立“学习与技能委员会”(LSC)代替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行使继续教育的经费划拨、管理和分配职能。2010年卡梅伦政府设立“技能资助局”(SFA)和“青年学习局”(YPLA)接替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工作,由技能资助局专门为继续教育中的技能培训提供资金,确保公民和企业在高度增长的经济社会中发挥好自己的角色,保证其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培训。英国对于继续教育中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名称变换就可窥见一斑。2010年前后卡梅伦政府先后发表一系列报告,为继续教育中技能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中在《新挑战,新技能,继续教育与技能体系改革计划: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报告中,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分别对其在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系统中所担负的责任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与确定,指出政府应为学习者、企业及办学机构提供可靠的咨询信息,即管理层面应加强战略化管理,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对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师资专业化水平进行单独评估;执行层面要增强学院的自由度与灵活度,取消官僚管制,确保投入的经费被有效利用。[14]2010至2011 学年,技能教育的大力提倡在英国取得一定成效,“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数量与上个学年相比增长了50%以上,且全部年龄层及水平层都有所增加,政府也空前加大了经费投入”。[14]

(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密切化

“英国政府、企业、工会、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继续教育中缺乏合作机制的现象由来已久”。[11]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问题使保守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难于应付,在撒切尔后期新职业主义的影响下,自由市场理念盛行,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采用放任主义的政策,然而恶性竞争却导致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低下。20世纪末上台的新工党发现社会合作机制的缺失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各自为政现象的负面影响,意识到技能短缺问题本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非合作博弈的结果,而“由于技能投资的公共物品属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11]1999年新工党发表《学习走向成功》白皮书,明确规定,“地方学习合作组织将位于新的继续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这能保证职业技能培训系统能够充分对地方利益相关合作伙伴和社区需求负责”。21世纪以来的技能战略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后来为加强利益相关者在技能教育战略中的合作,英国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联盟(Skills Alliance)。该联盟是一个新的社会技能合作机构,用以将与政府合作的主要社会经济伙伴(如教育与技能部、贸易和工业部、就业和养老金部、财政部等)和实施伙伴(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就业附加服务中心、区域发展署、学习提供者联盟等)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推动继续教育技能战略的实施。

[1]英国学徒制政策与实践考察报告[EB/OL]. http://www.cj-edu.com.cn/show.aspx?id=7353&cid=10,2013.12.

[2]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50,195,204,211,206,207,283,302,316,307.

[3]Hylandm, T.&Merrill, B. The Changing Face of Further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Inclusion and Community Values in Further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3:6,10,12.

[4]徐辉,郑继伟.英国教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90,195,194,278,279,337,327.

[5]曹爱萍.1902年教育法[J].黑龙江史志,2010(3):7-13.

[6]John Sheldrake.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training in Britain[M]. England:Taylor & Francis Ltd,1987:36.

[7]黄日强,邓志军.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经验[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55-59.[8]左其琨.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赴英考察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3):56-59.[9]P·Ryan.The new training program in recent two years[R]. London:Lloyds Bank R-eviews,1984:35[10]Theresa Crowley Bainton.United Kingdom:Encouraging employer investment [EB/OL].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employment/

skills/training/publ/ uk.htm.[11]王雁琳.政府和市场的博弈——英国技能短缺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58,195,213.[12]John Ahier&Geoff Esland.Education,Training and the Future of Work Ⅱ[M].Routledge.1999:20.[13]DFES.Success for All: Reforming 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B/OL].http://www.dfes.gov.uk/learning&skills.[14]BIS.New Challenges, New Chances.Further Education and Skills System Reform Plan: Building a World Class Skills System[EB/OL].http://www.bis.gov.uk/assets/biscore/further -education -skills/docs/f/11 -1380 -further -education -skills -system -reform-plan.pdf.

(责任编辑:刘奉越)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ritish Further Education

SONG Shan-shan

(School of Vo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

The United Kingdom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the most developed furt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he further education of UK has come through more than 200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which has experienced a time from sleepy to enrich, from scattered and irregular folk course to a systematic, institutionalized system. British further education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ritish education system, it is moving towards a demand-orient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and a more closely cooperation among the stakeholders. The further education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itizens and cultivating senior skilled people.

British; further educ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development

G720

A

1008-6471 (2016) 03-0077-08

10.13983/j.cnki.jaechu.2016.03.016

2016-04-30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策略研究”(编号:12YJC880057)

宋姗姗(1990-),女,河南新乡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木理论。

猜你喜欢
英国学院技能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劳动技能up up!
英国圣诞节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画唇技能轻松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