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

2016-03-16 14:21刘春苗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梁漱溟农民职业

刘春苗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

刘春苗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20世纪前半期,我国掀起乡村建设的浪潮,梁漱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梁漱溟独特的农民教育思想体现在建立政教合一的组织机构、注重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和实用性、强调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彰显农民主体性等方面。分析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探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漱溟;农民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一、引言

20世纪20年代左右,我国农村经济严重衰落、广大农民遭遇破产。许多有识之士高举“建设新农村”、“救济新农村”的大旗开始探索新出路,这为梁漱溟独树一帜的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1931年,梁漱溟出版《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将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化。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的根源不是政治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失调”,农村和农民是中华民族兴旺的基础,民族的唯一出路在于乡村建设。他立足于社会伦理本位与职业分途的独特认识,积极从事乡村建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邹平乡村建设的开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众教育,将农民与知识分子有力地结合起来,调整村学、乡学教育组织,极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解决农民、农村问题。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体系中的农民教育思想是现代农民教育的精髓,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有裨益。

二、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

梁漱溟认为,农民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农民教育必须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机构即乡农学校,提供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内容,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彰显农民主体性等。

(一)建立政教合一的组织机构

梁漱溟认为,缺乏团体意识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谋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仅靠农民是不行的,需要建立政教合一的乡农学校改变中国涣散无力的局面。乡农学校是乡学、村学组织的统称,由教员、学长、学董和学众四个基本组织构成,每个基本组织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教员全部由知识分子担任,是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对农民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学长处于监督地位,学董执行实际事务,学董、学长均由县政府公开礼聘。基本组织的领导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目的是培养农民的民主精神和主动意识。乡农学校将政治、经济、教育和科技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是政教合一的组织,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农学校以社会现状为切入点,对农民进行教育,除恶习,讲礼俗,树新风,重建乡村伦理。同时还集中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鼓励将新技术运用到农村建设方面,注重村乡之间的联系互动。农民接受教育之后,自觉性大大提高,主动成立民兵组织,实施乡村自卫,维护社会治安。乡农学校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使全国发展成为一所社会化大学校。

(二)注重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和实用性

梁漱溟认为,“不能脱离社会改造谋职业教育”,换言之,农民教育要以社会为本位,注重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乡农学校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乡土课程。公共课程包括基础知识、军事技术、精神讲话、唱歌等,要基于农民的情况,开设例如识字教育最大的功效就是扫盲,“不考虑他们生活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考虑他们已经获得知识的效果和未来的运用,而只是教他们如何阅读、写作和计算的基本知识”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1]开展精神讲话课程的目的是使教员和农民能够平等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教员将儒家思想传授给农民,改变其原有的消极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乡土课程是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而量身打造的课程,如职业教育、农业改良等。对于多山地地区,教授农民山地造林技术;对于多匪患的地区,教授农民防匪患的方法。此外,梁漱溟还开设成人教育特别班,针对不良村民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注重教育方法多元化

梁漱溟在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讲授法、启发法及情感陶冶法等教学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一,课堂讲授法。梁漱溟强调课堂讲授法要联系实际情况,在调动农民主动性的基础上实施,而不是单纯的灌输。“识字,这是普遍都有的功课,因各地农民多是不识字的,所以成为了普遍的必要”,[1]识字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此外,梁漱溟把讲学归结为课堂讲授法,在“习与智长,化与成性”的氛围中,将为人与为学的道理一点一滴的讲授给农民。其二,启发法。梁漱溟认为,启发式教学必须在深入了解农民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确实有效的推动他们创造性学习。启发法作用于道德教育就是自律,比如对性情急躁、自我约束力差的农民,要设法引导他们平静下来,启发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深刻的反思,长此以往就养成自律的习惯。其三,情感陶冶法。梁漱溟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的“君子儒”,就必须打破封建的教育制度、师生之间的隔膜,即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教师独特的人格感召力感染学生,反对机械的灌输。他认为教育是着眼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寓教于乐是根本性原则,要特别重视“精神陶炼”,目的是召唤农民内心深处的灵魂,唤醒农民萎靡的精神,培养昂扬斗志,激发生命潜能。此外,他还编制了《精神陶炼歌》:“思想、思想、思想,养成纯洁与清高。升官发财自和利,丝毫切勿要!精神、精神、精神,养成牺牲和奋斗。直接献身与地方,间接把国救……”[2]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知识分子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无疑成为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梁漱溟认为,历史的革命浪潮总是将农民和知识分子截然分开、各不相谋,这是农民教育问题不能解决的最重要原因。“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主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的儒雅之士,能够维持中国秩序,能够引导农民前进的方向;知识分子下乡,传授给农民新知识、新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农民教育必须依靠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参与主体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一定效果。梁漱溟认为,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依赖于知识分子源源不断地获取和更新知识。一是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它不仅是乡村建设研究单位,更是为学校培养师资的重心所在;二是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当时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少之又少,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大批热爱教育的教师、技术人员、退休人员怀着满腔热血争当志愿者,坚持为中国教育献出最后一份力量;三是定期组织学生下乡。为了提高师资的专业能力,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下乡教育支援,一方面缓解乡下师资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专业能力。

(五)彰显农民主体性

梁漱溟认为,农民缺乏自觉性具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缺乏社会价值判断,中国社会深受世界变革的影响,反映到农村就是农民盲目跟风、缺乏价值判断力;二是受各种困难的连续打击,农民面临着精神“破产”,导致缺乏自觉性。他指出“乡下人自己要明白现在乡村的事情要自己干,不要和从前一样,老是糊糊涂涂地过日子,迷迷糊糊地往下混,这样子是不成了”。[4]农民在思想上意识到自救,然后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乡村建设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主动性,同时使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提高农民的自觉性。梁漱溟提出三个提高农民自觉性的具体方法。其一,使农民树立自觉意识。梁漱溟认为,生活不是目的和手段,而是在于它本身,因此每个人都要看到光明的未来,遵循自己内心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要通过教育使农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状态都得到整体提高,达到自觉的目的。其二,建立农村组织。没有组织,农民就如同一盘散沙,单靠自己是不会改变命运的。农民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目标性,通过有组织、有方向的自我管理,农民就会自觉产生一种为自己利益而行动的意识。其三,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所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经过农民的集体协商,这样就增强了农民责任感、归属感,农村自救才能成功。

三、启示

梁漱溟针对中国基本国情并结合民族特点,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基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虽然这一理论本身有不足之处,难以将农民以及整个社会完全推向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他提出的一些乡村建设主张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发挥教育机构的功能

如梁漱溟所言,凡是有成效于社会的教育活动,便要积极发展。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能,新型职业农民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的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教育机构既能传播知识文化又能培养劳动技能,更好的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来说,农村教育机构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认识到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已经被社会淘汰,只有经过职业培育,成为脑力与体力于一身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二是创新教学手段。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三是办学机制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办学,采取厂内办学、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和分阶段学习的办学机制等。四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促使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如采取董事会决策管理体制,有利于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育机构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切合实际

梁漱溟开设的乡土课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教育内容产生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5]只有教育内容最大程度的切合农民的实际生活时,才能最有效的触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当前农民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并没有结合农民的自身特点,因此需要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第一,与用人单位合作,了解社会需求,设置符合时宜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培养出一批与经济建设、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意愿相适应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建立知识与技能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与新技术有关的课程。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注重科学素养教育,加大科技培训内容,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三,增加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目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由于农村闭塞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小农观念,一些陈旧陋习仍然大范围存在。因此,要增加关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内容,将集体主义精神灌输到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提高农民的素养。

(三)教育方法多元化

梁漱溟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量身打造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操作性强、灵活度高的教育方法。[6]首先,运用讲授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将讲授、提问、讨论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提问可以激发农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互相讨论有利于在和谐的氛围中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农民的创造创新能力,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次,运用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可以激发农民学习农业知识、技能的热情,转变他们原有的“种地经验丰富,不需要学习”的观念。最后,运用直观教学法。针对素质不高的农民,采取“农业技术家教”的教育方式,进行手把手地直观教学。梁漱溟指出,要将手、脑、眼有效的配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教师在直观教学时,要注意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农民的视野。

(四)注重提高教师素质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观念问题的解决是其进行深入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师应该了解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将其贯穿于一生,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等,紧跟时代的步伐,教会农民如何在缤纷的大千世界生存、合作和进步。其次,树立专业发展观念。从新手到合格教师再到专业型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教师要时刻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认识到未来专业发展对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在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进步,在各种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智能。再次,树立自我学习观念。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观念变得异常重要,教师更应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种自发自为的过程,是对内在学习动力的转化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教师要进行批判性思考,采取合理的策略,冷静处理,不断完善自我。此外,学校要采取行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为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学校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激励,比如开展竞赛、完善奖惩机制等。为了最大程度提高效率,要结合教师个体需求和内在需要对培训形式进行创新,如采取校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

(五)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

农民肩负着振兴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7]调查发现,农民的文化素养与农业的净产值是正相关。这充分表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首先,激励农民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思维的创新,就是行动的失败者。农民要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学会举一反三,培养科学管理意识。其次,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培养农民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农业生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对农民提出的客观要求,“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要让农民学会管理和经营,实现农业科学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实现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管理,促使农业生产社会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再次,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要时时刻刻为农民着想,适当忽视培训学校的经济收益,注重社会效益。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49.

[2]郭蒸晨,成学炎等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97.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

[4]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18.

[5]黄志成.被压迫者教育学——福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2.

[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33.

[7][美]西奥多.W.舒尔茨.传统农业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02.

(责任编辑:刘奉越)

Liang Shuming’s Peasant Education Thought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ultivating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LIU Chun-Miao

(Education College,Hebei University,Baoding Hebei 071002,China)

First half of the 20thcentury, our country set off a wave of rural construction. Liang shum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His thoughts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establish the theocracy organization; Focusing on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al content; To emphasize the diversity of farmer’s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specializing showing farmer’s subjectiv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iang Shuming's peasant education thoughts,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and it has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Liang Shuming; farmer education;new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e

G725

A

1008-6471 (2016) 03-0045-04

10.13983/j.cnki.jaechu.2016.03.010

2016-07-04

刘春苗(1989-),女,河北曲阳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梁漱溟农民职业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