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研究

2016-03-16 14:13:55王康盈李文姣
关键词:职业女性生育意愿

王康盈 李文姣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研究

王康盈 李文姣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20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结构出现结构性失衡。社会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地位的提高,使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发生一些变化。为进一步优化职业女性的生育观念,应从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等方面,采取加大对女性就业保护,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以缓解我国人口结构性失衡压力,构建和谐社会。

职业女性 ;人口结构失衡 ;生育意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发生结构性失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所以人口政策需要调整。而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定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到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此项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对生育二孩没有预期的那么期待,特别是职业女性生育意愿更是低下。二孩政策的实施让女性面对的就业歧视可能加大,所以本文集中关注“二孩政策”背景下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

一、职业女性生育意愿低下及其影响

尽管政府、社会、媒体、网络对二孩政策都给予了高度的期待,但是二孩政策的施行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期望。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组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二胎政策的实施结果做了专门的报道,报道指出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上海婚育年龄职业妇女中有90%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可实际上她们申请生育二胎的比例不足5%。截止2014 年12 月底,上海市符合“单独二胎”生育政策条件的近37万对育龄职业夫妇中,提出申请的只有6万多对。北京的情况与上海十分相似,2014年全年北京单独育龄夫妇申请生育二胎不足3万例。[1]可见,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也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效果,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仍然十分低下。

职业女性生育意愿低下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第一,人口红利优势丧失。人口结构性失衡,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养老压力增大等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使得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女性生育意愿偏低不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口总数的过快下降使得我国劳动力数量快速减少以及结构失衡,不利于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不利于缓解社会养老保障压力。生育意愿低下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和社会缴费群体减少,进而增加了社会养老的压力。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使他们“老有所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因此,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育意愿是生育行为的基础,对生育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提高其生育意愿十分重要。职业女性相比较于普通女同胞在生育观上更加具有主体性,她们更注重个人的价值追求特别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在生育方面考虑的因素更多。因此我们要分析影响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推动二孩政策的实施。

二、当前职业女性生育意愿偏低的原因

职业女性在“生”和“升”之间面临艰难的选择,经济压力,特别是抚养成本的压力使得大多数女性不愿意生育二胎,导致职业女性生育二胎的意愿低下。

(一)经济原因

就业问题是职业女性在选择生育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在给全民带来欢呼的同时也给一部分人带来苦恼,职业女性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市场。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女性的主要责任就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使得女性在就业市场受到一定的歧视。企业在招聘职工时考虑到招收女性同胞的生育成本更偏向于招收男性,而二胎政策的放开加剧了女性就业的严峻形势,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可能将符合生二孩的女性拒绝门外。[2]同时在公司上班的职业女性也面临着“生”与“升”的纠结,一方面家庭老人认为多子多福要求下一代多生孩子。另一方面工作来之不易,如果选择生育,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最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奋斗取得的成就,往往会因为生育孩子而一落千丈。公司不会因为你的请假而让位子空着,激烈的竞争使得位子被别人顶替。也正因如此,作为职业女性在选择生育孩子时,会非常慎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在逐渐的提高,因此人民的生活成本也相应的提高。由于养育子女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追求生活品质的职业女性必然也要对下一代的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经济成本角度考虑生育行为,也是影响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父母花费的经济成本几乎是过去的几十倍。现在很多家庭给孩子的吃、穿、用、玩等更多的选择进口产品。除此之外,还有日益增加的保姆费,孩子的教育费用等。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都会选择昂贵的教育优质的学校。对于一般的双职家庭,生育一个孩子刚好可以给孩子较好的生活的同时自己也保持着高品质的生活,因此很多职业女性不愿意生育二胎。另一方面,现代职业女性的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往往因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不愿意为了生育孩子而影响自己的事业。生育二胎将需要职业女性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对职业的注意力减少,影响自己职位上升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损失。

(二)政策原因

生育意愿的转变主要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重大。生育意愿的转变往往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及内化阶段。从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独生子女”政策已经进入内化阶段,人们已经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认同“独生子女”政策。[3]面对新鲜出炉的“二孩政策”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但是因为生育意愿属于个人意识范畴, 所以政策因素对于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由于我国长时期的推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们深受影响短时间里很难转变自己的生育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二胎政策的推行。[4]

女性作为承担人口生产的主体,女性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承五千年的“男尊女卑”、“父权至上”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女性权益保护工作起步的较晚。而且比起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女性权益保护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由于生育,女性在劳动市场中受到严重的性别歧视,女性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同时女性回归家庭生育二胎,二胎妈妈很多都是高龄产妇,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导致职业女性在怀孕期间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文化原因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使得生育意愿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 意愿生育孩子数量越少, 生育孩子性别偏好也越不明显。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文化程度低的或没有受过教育的往往会认为孩子越多越好,儿子才是宝。相反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女性思想更加开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加理性的选择生育。她们更多地注重孩子的质量,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降低了在数量上的偏好。在我国政府大力宣扬“生儿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家人”等生育观的影响下,孩子性别也不那么重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受教育程度高的职业女性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生活的重心不只在家庭中,因此降低职业女性的生育欲望。

改革开放后,世界各种文化在我国交融,西方文化对职业女性生育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中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逐渐传入我国,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观念, 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育意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女性具有经济独立能力,不再依靠男人而生活。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激发了自主意识,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生活重心从家庭和养育子女中转移。[5]同时西方“丁克家庭”模式在我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化程度较高的夫妻双方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都不想养育孩子,所以选择做“丁克一族”。

(四)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 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养老压力。群居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在工作中,人们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若是一个公司的其他人都选择了相同的生育方式,往往作为企业中的个人也会随大流,跟着大部分人的脚步选择养育一个孩子。[6]我国现在的家庭模式是典型的4—2—1模式,一个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育一个孩子,人们的养老压力加大。为了保持生活质量,人们会放弃生育二胎的机会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因此社会环境也影响着生育意愿。

三、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对策思考

(一)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合法劳动权

据最近官方研究统计,到2020年,我国大概有3000万男士找不到配偶,预计2020 年男女人口比例为120:100。这组数据表明我国面临着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变得不明显。因此,推行二胎政策,提高女性生育意愿,十分重要。由于女性特殊的生育需求,常常使得女性在就业时遭遇隐形的歧视。企业往往在招收职工时考虑到女性的休假带来的成本会将女性拒绝门外。尽管国家指出不能随意降低“三期”时期女性的工资,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到。

二胎政策后,女性就业遭遇歧视的情况愈加明显。因此一方面国家针对一些劝退或降低孕期职业女性的公司加大经济惩罚,严厉打击损害女性权益的行为,提供职业女性维护权益的途径。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尊重市场秩序,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对企业进行引导和调控,以促使企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件下自觉地保障女性的劳动权益。比如,政府可以制订有利于保障女性劳动权益的财政与税收政策: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女职工缴纳生育保险费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以平摊生育风险,尽量地减轻用人单位雇佣女性员工的负担;通过按年度对各个单位各个企业女职工的生育率进行统计并按一定比例减免部分税收;或者是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按比例拨付至单位或企业用于补贴其所承担的女职工生育成本。[7]奖惩并用,引导企业积极保障女性劳动权益,促进就业平等。

(二)尊重女性生育权,保障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女性权益的政策,但是还不完善。因此要完善保护女性合法权益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如今生育二胎的准妈妈或符合条件的女性多为高龄产妇,在生育时妈妈和孩子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医疗部门应当建立起一套针对于职业女性生育的完善的保障体系。在保障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前提下,从怀孕到分娩的全过程适当给予职业女性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定期向全体准妈妈推送一些医疗常识,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对职业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给予全程的贴心照顾,建立起完整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为白领女性生育下一代保驾护航。[8]其次,完善产假制度。虽然目前职业女性在怀孕期间拥有98天的产假,但是生二胎的产假比生一胎少,同时男方没有护理假。我认为针对女性孕育二胎应该给予更多的假期,同时男方有陪伴女方的义务。因为生二胎女性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所以男方更应该陪同女性,增加对女性的爱护,以让女性更好的恢复。最后完善生育保险和津贴制度。我国之前的生育保险制度是针对之前的生育政策而制定的,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生育保险制度和津贴制度也发生改变。2016年最新生育保险制度主要规定是生育保险基金是以生育津贴形式对单位给予补偿。根据顺产、剖腹产、早产、难产、多产等情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补贴。但是生育补贴很多产妇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享受不到,所以政府应该放宽政策要求。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对特殊困难家庭加大津贴补助,调动她们的生产积极性。

(三)加大政策宣传,完善配套措施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职业女性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全面二孩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职业女性积极生育。着重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宣传宣传形式进行宣传。针对青年群体对互联网、新型媒体接受快的特点, 加强线上交流和线上宣传。对生育欲望低迷的地区, 充分宣传“全面二孩”的重大意义,提高女性生育欲望。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措施减轻职业女性的高压力生活下养育二孩子女的负担。其中最主要的是孩子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应该扶持公立学校鼓励民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保护教学安全,降低上学费用。同时医疗保险,保障看病安全,特别是婴幼儿的医疗安全问题。政府在能力范围内增加对二胎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补贴,以此来减轻二胎家庭的生活压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党和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加大宣传,完善相关制度以及配套设施,提高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促进我国人口增长。缓解我国的人口结构失衡压力,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责任编辑 远 扬)

[1] 姚亚萍.单独二胎政策下女性权益保护[J].科教文汇,2015(11),186-187.

[2] 吴唯实.影响生育意愿的社会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1993(4),33-35.

[3] 贾志科.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30-44.

[4] 陈卫红.白领阶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龚德华,甘霖,刘惠芳,曾小敏.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94.

[6] 李高原.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罗月婵.就业性别歧视的消除―基于人口经济学视角思考[J].求索.2015(12),49-53.

[8]齐萌.大城市职业女性生育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C923

王康盈(1992-)女,安徽淮南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文姣(1991-)女,山东淄博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资金项目课题“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研究”(编号16ycx120)项目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职业女性生育意愿
从蔡鸣喈之死看五四时期职业女性的困境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0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8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八闽职业女性制服秀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19:03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职业女性的先驱:茅丽瑛
上海工运(2015年11期)2015-08-21 07:26:58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