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芬的思想属性
——以《校邠庐抗议》为基础

2016-03-16 13:11刘桂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洋务派改革派资产阶级

刘桂仙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冯桂芬的思想属性

——以《校邠庐抗议》为基础

刘桂仙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对于冯桂芬思想属性的划定,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要判定冯桂芬的思想属性,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及经历,其次要分清楚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划分的标准,然后针对《校邠庐抗议》中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文章综合这些认证冯桂芬思想仍然是地主阶级改良派。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学术界对于冯桂芬思想属性的界定,分歧颇多,但是以冯桂芬思想属于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学者居多。本文以《校邠庐抗议》为基础,通过其自身经历和概念界定等方面,对冯桂芬的思想做出界定。

一、冯桂芬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渊源

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出生于江苏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道光七年(1827)通过了科举考试院试第一级,成为秀才。道光八年(1828),冯桂芬进入苏州正谊书院学习。正是在书院学习期间,他受到了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道光十二年上任)的赏识,将其招至署中读书,对他栽培有加。然而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也对冯桂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光二十年(1840),冯桂芬赴京参加会试,在前三次的屡败屡战后,终在第四次高中榜眼,赐进士及第。之后,冯桂芬踏上了仕途之路,最先担任翰林院编修。在任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封建体制的策略,如“劝捐与团练”、[1](P41)“呼吁均赋”[2](P21)等,但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咸丰九年(1859),他以回籍休养而最终远离京师,远离官场,并隐居于光福邓尉山麓。咸丰十年(1860),避居上海,他完成了《校邠庐抗议》并倡导创办上海同文馆。晚年回到苏州,主纂《苏州府志》,卒于同治十三年四月(1874)。其重要的代表作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从冯桂芬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主要生活在一个弊病丛生、呼吁变法的时代,是一个中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从天朝大国到东方列国之一,从闭关锁国预防海盗到被迫开放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康熙盛世(中国疆域版图最辽阔)到晚清统治崩溃、民变迭起,从儒学体系占统治地位到采西学学习西方思想的转变,可谓是风云变幻。主要代表冯桂芬思想的《校邠庐抗议》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他的思想受多方面影响:第一是早年苏州书院学习时期。早年师从林则徐,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桂芬在苏州读书时,偶听及林则徐的一位叫饶廷襄的朋友痛斥科举制度“君为明祖所给矣……三年一科,今科失而来科可得,一科复一科,转瞬而其人已老,不能为我患,而明祖之愿毕矣。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天下之人才。君为此论,明祖得毋胡卢地下乎?”[3](P37)林则徐以“奇观”视之,冯桂芬未做评论,未必完全赞同,也未必全然否决,但给其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以至于在多年后撰写《校邠庐抗议》中提及此事。笔者认为从此时起,冯桂芬的改革思想就开始有迹可循了,此后他的学习更多的是观察、思考社会问题。1840年冯桂芬高中榜眼授予官职到1859年转任其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冯桂芬一直担任翰林院编修,这使他有机会去了解封建制度和统治集团的内部运行,从而更加深层次的体会、了解、反思封建社会,这是他对于改革封建统治措施的思想基础。第三是冯桂芬19世纪60年代后避于上海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大量赔款各地丧失主权;太平天国运动衰弱,南京政府还掌握着南方的中国,使统治政府濒临崩溃、风雨飘摇。“冯桂芬耿介不阿,愤世嫉俗之情常现于笔端,因此得罪了权要而辞官回乡,闲居校邠庐。个人际遇坎坷,国家命运堪忧,愤怒、惆怅、焦虑的情惑交织在一起。《校邠庐抗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4]《校邠庐抗议》是其思想的精华,也是其思想最全面的体现。

二、以派别界定之标准分析冯桂芬思想属性

19世纪6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流派主要是地主阶级顽固派、地主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革命派(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同时即将要形成的思想流派是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这样多流派交织的社会里,要认定冯桂芬的思想属性,实要精细的分析。

对于冯桂芬的思想属性学术界观点颇多,笔者就拟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加以表述。陈旭麓先生比较全面的研究了冯桂芬的思想,并认为冯桂芬的思想属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同时指出研究冯桂芬思想应“注意他的思想的倾向性”,“看他的思想是否和龚、魏接近,或者比龚、魏多了什么”。[5]王栻先生认为,冯桂芬的思想属于洋务派,并提出了区别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三个标准。[6]郑大华先生在其《晚清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冯桂芬的思想是联系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的桥梁。[7](P107)当然更为传统的观点认为冯桂芬的思想属性为地主阶级改革派。

针对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基本产生于同一时代——20世纪中晚期,他们就产生时间、组成成员、学习西方的程度、改革的目的来说,基本上是继承与分化的关系。因此从联系中找到区别,从区别中看到特质,这种特质就是我们所要明确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社会经济方面的措施。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不仅主权受损,也带来了经济的沉重负担,加之农民起义,使中国经济凋敝。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之下,一定程度上限制封建大地主的特权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以此来缓和封建统治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洋务派主张利用本国封建资本与外国资本、技术相连,建立由政府控制的企业,控制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虽主张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他们要求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中国建立近代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第二,国内政治上的措施。此时期,清政府政治腐败,与外国勾结镇压农民起义,一步步走向反动,沦为洋人的朝廷。地主阶级改革派针对清政府统治的黑暗腐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对封建专制制度作出了一些批判,当然这些批判止于开明政治,而非追求资本主义民主,这也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致;洋务派的一切活动均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他们坚决拥护封建专制制度,反对民主;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追求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受到了民主政治的熏陶,提出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政治主张。

第三,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自鸦片战争(1840)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如此危亡的时刻,中国人应该觉醒,通过自强来抵御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只是前者反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后者偏重于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洋务派则采取的是“外须和戎”的妥协卖国的政策。

从划分的标准来看,冯桂芬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主张用传统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主张改革体制内部结构及运行,来解除统治危机;主张反对外国侵略,呼吁人们反抗,认为“国家以夷物为第一要政,而剿贼次之。何也,贼可灭夷不可灭也”。[3](P52)当然他也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制洋器”,就其程度来说,还不足以超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范畴。“如果粗俗的以十年为划分的话,像冯桂芬这样,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著作写成传抄于六十年代,完整刊刻于八十年代,讨论签注于九十年代,其影响则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未间断,实属少见。”[8](P1)因此,冯桂芬的思想应以其内容深入分析。

三、以《校邠庐抗议》为例具体分析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要分析冯桂芬的思想属性,当然应以《校邠庐抗议》为其中心点,从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文化思想方面分析,在上述标准之下,从具体中找到差异,从差异中找到归属。

(一)《校邠庐抗议》之经济思想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均赋税议、兴水利议、改河道议、劝树桑议、稽旱潦议、崇节俭议、节经费议、筹国用议等。“按亩均收,仍遵康熙五十年永不加赋之谕旨,不得藉口田多,丝毫增额。如是则豪强无欺隐,良懦无赔累矣。”[3](P69)冯桂芬的赋税思想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但是他仍然反对大地主肆意掠夺土地,也反对农民为了获取土地而举行起义,因此他主张均衡赋税,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也缓和了农民的压力。就国库紧张,清政府经费有限,冯桂芬主张“至八旗生齿日繁,世复一世,尤难亿计……愿别置田产长子孙者听,其外任罢官及因依亲族不愿回京者亦听。惟孽生年岁,咨旗存案,以备稽考,诚今日之至计也”。[3](P29)节约经费,崇尚节俭,都是在清政府经济潦困的情况下提出,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秩序。

“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主要代表某些非当权地主集团的利益,仍把封建关系下的农业看作富国之本,而只是从‘治标’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经济改革要求,更多地反映了他们的自然经济眼光。”[9]冯桂芬的经济思想主要是“除弊”,符合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利益,其主要目的是对于清王朝的封建经济和国家财政政策中一些腐败和不合理的方面提出改革,以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就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来说,虽然他们也是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但其经济思想更多的是趋向资产阶级,而并不是局限于资产阶级萌芽的因素。例如,在农业方面,地主阶级改良派更多的是改革农业,使农民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赋税,剩余的农产品再供给集市,而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更多的是将农产品商品化,强调一步步使用机器生产,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下,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

就针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认识和深度来说,冯桂芬关注的是帝国主义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并非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打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与地主阶级改革派是一致的,他们看到的是西方列国的武器装备强,想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外辱,而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主张在中国开办军事、民用企业,甚至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当然这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冯桂芬仍然是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

(二)《校邠庐抗议》之政治思想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公黜陟议、汰冗员议、免回避议、厚养廉议、省则例议、折南漕议、罢关征议、易胥吏议等。“今之冗员多矣,不冗于小冗于大,不冗于闲冗于要,不冗于一二冗于十百,试备言之……国家鼎盛之时,物力丰盈,雍容揖让,无形之弊,人所不觉,今则自微而著,有不能不大加芟薙者,而节费固其小焉者也。”[3](P3)冯桂芬对于政治腐败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裁撤冗员等。实则政治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设官,于古不为多,大官之多,为汉以来所未有。”[3](P5)当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之时,政治上亦未显现出其弊端,然则经济凋敝,国库空虚之时,弊态百出。“谈者谓今天下有大弊三,吏也、例也、利也。任吏挟例以牟利,而天下大乱,于乎尽之矣。”[3](P14)其实不难看出,冯桂芬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揭示清王朝行政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如改革官吏管理办法、养厚廉、改革捐纳制度、革除吏弊等。

冯桂芬的政治思想如上所述,大部分还是传统观念,当然也有一部分维新的思想,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思想范畴,他比当时的世人所超前的是他对西学的认识。第一,冯桂芬对于清政府弊端的认识与魏源、龚自珍的认识是一致的。所认识到的都是清政府行政管理上的弊端,如政府行政机构重叠、冗官现象严重等。同时也有他没有认识的事实,这也是他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所致。第二,冯桂芬的解决行政弊端的措施并没有超越传统框架,其关注点仍然是以反腐败、崇尚节俭为目的去调整行政机构。冯桂芬通过裁撤冗员来控制国库支出,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这些都是历朝统治者们经常用到的方法。第三,冯桂芬行政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行政体系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与传统的行政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冯桂芬作为清朝的官员,他的本质还是维护君主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他的维新的地方就是“采西学”,他表示中国有四不如夷“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3](P49)他在改革官员选拔方面确有借鉴西方代议制的民主选举。“冯桂芬应该是个善言古的人,试看其行政改革方案中的公选举,所本的是三代善取众论之法,但实际宣扬的是西方的公举和公论;设县令之下的亲民小官,所本的是古乡亭之职,但所设乡官与古制已完全不一样,并且乡官产生的过程和任免的办法都用的是西方的直接民选制;通下情,所本的是圣人悬鞀建铎、庶人传语之法,但他请士人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民情,并主张言者无罪,与西方以知识分子为社会良心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鼓吹学习西方,所本的是太史公的‘法后王’”,[10]这是评价冯桂芬行政思想改革最为全面的,同时也体现了冯桂芬的政治思想仍然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

(三)《校邠庐抗议》之军事思想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减兵额议、严盗课议、制洋器议、善御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等。“天下大营凡四五,皆募勇居多,官兵每营不及万。然则平日所谓养兵百万安在?虽至愚亦知其必当减矣。”[3](P45)冯桂芬对于军队建制提出减兵额的方法,实则是根据军队人数众多却战斗力低下,养兵费用巨大而提出来的。对于军队战斗力低下,西方资产阶级船坚利炮,威力巨大的情况下,提出“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坚持将西方的技术为我所有,以致能“夫而后内可以荡平区宇,夫而后外可以雄长瀛寰,夫而后可以复本有之强,夫而后可以雪从前之耻,夫而后完然为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正本清源之治,长治久安之规,可从容议也”。[3](P51)对于魏源的御夷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3](P49)冯桂芬认为中国与西方语言文字不通,习俗不同,用疏远假当亲密,是万万不可行的。而魏源学习西方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得之。冯桂芬的军事思想即学习西方制洋器的思想较之林则徐、魏源实为先进一步,但是其仍是位于地主阶级改革派这个大框架之中。

冯桂芬的军事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冯桂芬对于御夷提出的建议,即通过“严于律己”和“融会贯通”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严于律己”是指通过对中国军队的整顿和改革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八旗兵经过多年的“寓兵于农”与和平的环境消磨了其刀锋的锐利,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兵器破败。“融会贯通”指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达到自造、自修、自用的境地,不再依附于外国技术,达到中国真正的自强。其方法和目的仍然与魏源的军事思想大体一致。洋务派官员体会到了西方侵略者火力威猛,他们把创建军事工厂付之于实践,但是其大部分军事工业的成果却并没有用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受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指导,用来镇压国内人民起义。其军事思想的本质还是以降为主。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积极抵御外国的侵略,但是其代表资本主义的利益,其重点是“商战”,通过商业的发展来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实力。就马克思主义史观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他们认为经济强大必然实现国家免受侵略。以此观之,冯桂芬的军事思想是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了拯救正遭受侵略的清王朝于危难之中的良方。

(四)《校邠庐抗议》之文化思想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变科举议、改会试议、广取士议、停武试议等。“况览前古,取士之法屡变,而得人才辈出,莫能轩轾。”[3](P38)冯桂芬认识到了科举自嘉道以来,大不如从前,“至近二三十年来遂若探筹然,极工不必得,极拙不必失,谬种流传,非一朝夕之故,断不可复以之取士”。[3](P37)要求改变科举,增加难度,获得真正的人才。“所谓难者 ,要不外功令中之经解 、古学 、策问三者而已。”[3](P38)除了就考试方法而言,冯桂芬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设想。第一在会试地点上,将会试的地点由京师改为各省,“应请乡试榜发后一月,即于省闱借地会试,定为若而人取一人,一切如乡试法。中式者始令进京殿试,是恤士之一道也。”[3](P40)免除了学子在路途跋涉之苦。第二在取士上,推广取士之法。“今欲于科目之外,推广取士之法,幕职已具前议,又宜令各州县在籍、在外、在京各绅及诸生,各举才德出众者一人”,[3](P41)此法主要是依靠考试之外的德才来选拔人才。第三停武科考试,因为“武职以行伍为正途”,“武科之不得人,视文科尤甚”。[3](P42)以及可以停止一些无用的科举考试,“自散馆、大考、试差、御史、军机、中书、学政等试,可一切停罢矣”。[3](P39)第四设立翻译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3](P56)冯桂芬在思想文化上的变革主要是改变科举,但是其改变科举并没有放弃儒家思想体系,由于其阶级局限,他也并没有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

洋务派的文化思想主要是“中体西用”,在封建制度之下,学习西方的技术。最能体现的是张之洞在《劝学篇》谈到的“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11](P4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文化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他们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资产阶级参与政治,追求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冯桂芬的文化思想虽与洋务派的宗旨是一致的,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其程度相差甚远,不能混为一谈,而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的阶级利益相较之,更是大相径庭,[12]因此,冯桂芬的文化思想也涵于地主阶级改革派,只是比魏源他们又前进了一大步,但却又并未超出地主阶级改革派。

四、结语

冯桂芬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青年励志应试,受到林则徐的大力赞赏,后终中举,获得清政府授予翰林院的官职,便一直在封建官僚体制之内,期间也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但是其思想仍然师承其老师林则徐。在辨别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具体分析冯桂芬的思想,从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对比中辨别。从而得出结论:冯桂芬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较之林则徐、魏源来说,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冯桂芬.显志堂稿:卷五·与吉抚部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2]冯桂芬.显志堂稿:卷九·均赋说劝官[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3]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4]王建平,李绪堂.冯桂芬思想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2008,(4).

[5]陈旭麓.论冯桂芬的思想[J].史学月刊,1962,(3).

[6]王栻.冯桂芬是不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改良主义者?[J].南京大学学报,1956,(3).

[7]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熊月之.冯桂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宋立红.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的比较[J].青海师专学报,1995,(4).

[10]李志茗.在复古与学西之间——论冯桂芬的行政改革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11]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2]王志伟.近代上海社会的嬗变(1843-1937)[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辑:张庆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Feng Guifen’s Theory——Based on “The Protest of Jiaobinlu Kangyi”

LIU Gui-xi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The ideological nature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history domain. To judge this needs to know his life experiences firstly and then ha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landlord class,the westernization group,early bourgeoisie reformists. Finally,a detailed analysis is needed to do with “The Protest of Jiaobinlu Kangyi” in terms of economy,politics,and militar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it is concluded that Feng Guifen is still a landlord class reformist.

Feng Guifen;“The Protest of Jiaobinlu Kangyi”;landlord class reformist;the westernization group;early bourgeois reformists

2015-11-19

刘桂仙(1992-),女,湖南桃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004—5856(2016)09—0110—05

K25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09.025

猜你喜欢
洋务派改革派资产阶级
李实:坚定的“改革派”学者
“王权至尊”与都铎时期的思想纷争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