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的“文化软实力”密码解析

2016-03-16 12:46扈光珉
文化软实力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抗日抗战

扈光珉

抗日战争胜利的“文化软实力”密码解析

扈光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文章主要从思想理论引领力、民族团结凝聚力、精神信念支撑力、文化宣传鼓动力、文学艺术感染力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和解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文化软实力”密码。

抗日战争;文化软实力;密码解析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抗日战争暴发时,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个强国,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根据资料显示: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这种局面直至抗日战争结束也没有改变。因此,单从硬实力指标来看,中、日双方的实力确实相差甚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道,“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中国方面,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页。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恰恰是我们这个从各方面硬实力指标不如敌人的弱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所以如此,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文化软实力”在这场抗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解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文化软实力”密码。

一 思想理论引领力

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关键是拥有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战争开始时,我们党虽然名义上还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提法,但在实际的革命中,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了我们的指导思想。因此,抗日战争之初,党与人民思想上达到的高度是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来所从来没有的。在这个伟大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从思想境界上就已胜日本万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兵民是胜利之本。应该说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自古有之。孟子早就有“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唐太宗也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但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历史的主人的,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用群众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页。实践证明,日本帝国主义正是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

二是持久战。毛泽东明确指出“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古今中外,又有谁能像毛泽东这样准确地预判战争的进程与胜负呢?正是因为有了“持久战”的论断,有了毛泽东作战思想的指导,有了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才团结一致,鼓舞信心,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是作战战略。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高度是毛泽东同志的创造性发明,更是以毛泽东为领袖的共产党人的高明之处。毛泽东指出:“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又指出,“你们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几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的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为了战胜武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毛泽东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认为,游击战争发展的规模越大,其根据地所处的位置越重要,威胁敌人的战略基地和交通要道越大,敌人对于游击战争及其根据地的进攻也将会越厉害。所以,凡属敌人进攻游击战争越厉害之处,就证明那里的游击战争越有成绩,对于正规战争的配合也就越有作用。

二 民族团结凝聚力

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日战争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而且“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种团结和凝聚具体体现在:

一是国共两党在全民族的敌人入侵之时,不计前嫌,共赴国难,结成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不懈努力。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向日本帝国主义宣战。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三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同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条件。从1937年2月到9月,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等先后举行了五次谈判。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性,从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也正式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二是全国各“实力派”抛开私利,共襄大局,实现了全国大团结。抗日战争不但是民族团结的催化剂,它还使每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在民族大义之下,捐弃派别之嫌,排除历史积怨,并肩血战于抗日疆场。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台儿庄大捷”,就是各党各派弃嫌团结,携手御敌的爱国大合唱。参战的最高指挥官李宗仁,是国民党内受排挤的桂系首领。自蒋桂战争以来,一直同蒋介石处于对立状态,但当日寇侵华后,他捐弃前嫌,力主全国一致“焦土抗战”,自受任台儿庄战役总指挥后,虽然参战者多为“杂牌军”,仍欣然亲赴前线,并向参战各高级将领表示:“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18页。由于他高风亮节,以身作则,参战的“‘杂牌’部队人人皆有效死之心。”负责临沂外围作战的庞炳勋,年已花甲,仅有装备最差的“杂牌军”四个团,面对三万日军主力,他表示“为国效力,万死不辞”,在他与坂垣师团血战处于危急的时刻,曾在中原大战中受到庞部突袭而险遭不测的张自忠,为了一致抗日,在接到李宗仁全力援救庞部命令时,毅然抛弃旧怨,日夜兼程,与庞部团结战斗,一举击溃坂垣师团。

三是各民族消除隔阂,弥合怨隙,实现了民族大联合。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一再挑拨,使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各种民族隔阂或怨隙。帝国主义为了奴役瓜分中国,蓄意制造民族纠纷,策划民族分裂,又以蒙、藏、维等边疆地区为最。然而,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爱国者以及原来互有嫌隙的各党各派,都为抗日御侮而泯除隔阂,联合起来,团结对敌。

以回族而言,回民大分散小聚居,遍及全国各地。明清以来,因不堪统治阶级的歧视奴役,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与满、汉等族存在较深的民族隔阂。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回族又是为抗日救国贡献最大、牺牲最多、支持抗战最坚决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身为全军总指挥李宗仁副手的白崇禧,就是回族人。他不但协助李宗仁团结各军协同作战,取得辉煌胜利,而且借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回族人民团结抗日。他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大会上再三强调,协会的使命是“救国兴教”,要复兴回教,首先要团结救国,批判了少数回民中存在的“争教不争国”的糊涂观念。白崇禧在《回教大众》创刊号上发表的《要用信教精神挽救中国民族的沦亡》一文中指出:“必须要使每个教胞都知道,有国家才有宗教,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主权不能独立,宗教也就失去了保障……我国包含的种族,有汉、满、蒙、回、藏、苗、瑶等,若再唱出种族界限的口号,便是中了敌人——日本分化的诡计。我们中国各民族应该遵照国父的民族主义,由家族、宗教而国族,造成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据统计,仅抗日战争初期,各地回民成立的抗日组织已达上百个。回族青壮年大批从军,奔向前线或敌后抗日战场,仅华北地区的回民支队,大小就有数十支,其中由抗日英雄马本斋领导而威震中外的冀中回民支队,就是回民浴血抗战、赤心为国的一面光辉旗帜。

在海南地区,黎汉隔阂较深,但抗日救国却使两个兄弟民族走在一起。1939年3月,仅昌(感)乐(东)边界地区就有30多名黎汉青年携手参加抗日游击队。1941年,白沙地区的黎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与当地汉族、苗族人民一起团结抗日。而以汉族为主体的共产党及多民族抗日武装被黎族、苗族同胞亲切地称为“父母同志”和“父母军”。

在内蒙古地区,以高凤英为队长的“蒙古抗日游击队”,在八路军协助下,一再粉碎日伪挑拨蒙汉关系、分裂内蒙的政治阴谋,进而分化瓦解了伪蒙军队,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在东北地区,据统计,仅师长以上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就有六人,包括满族、朝鲜族和远道从南方赶赴东北抗战的白族。以“八女投江”壮烈事迹驰名的巾帼女英雄中,就有两名是少数民族女战士。

四是东南西北各种力量的大汇合。旅居海外的八百万华侨,并未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身处异邦,却心怀祖国,为支援抗战不遗余力。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共有400多万华侨为抗日捐款,总数达13亿元。身为亿万巨富的华侨首领陈嘉庚在牺牲家财资助抗日的同时,提出“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心”的口号,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而派人追捕。陈嘉庚随身携带氰化钾,随时准备以死殉国。在他的感召下,大批华侨归国抗日,仅1938年广东一役中,来自菲律宾的华侨就有80名,其中28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印尼女归侨李林奔赴晋绥抗日根据地,加入共产党,先在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后改任第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因作战英勇,威震敌胆,人称“双枪女英雄”,日寇悬赏5000元捉拿她。贺龙曾称赞说:“听说鬼子们听了你的名字都怕呢,了不起!”1940年在一次反扫荡中,她打死六个日本鬼子,自己也身中四弹。在敌人包围下,她用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的咽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当时年仅24岁。

抗日战争也激发了西藏僧俗各界爱国力量的内向之心,大大抑制了亲英派中分裂分子的力量。深受英帝国主义分裂挑拨之害的西藏政教领袖达赖与班禅的驻京代表,在抗战初期就通电全国,表示要“早日解决康藏纷争,共同抗日。”九世班禅不因英帝国主义阻挠其返藏而淡化其爱国之心,反而激发他坚定拥护中央立场的决心,毅然出任“西陲宣化使”,在藏族僧俗大众中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同帝国主义破坏国家统一和西藏内部团结的阴谋不懈斗争,直到在青海玉树病逝。十三世达赖一度也抵制了亲英派分裂势力,表示欢迎班禅返藏。其后主持藏政的热振活佛也一直表示内向。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后,藏族人民反应强烈。为反对其卖国投降,西藏拉萨全体民众致电国民政府:“汪逆兆铭,叛党辱先,迭签丧权之密约,妄组降敌之伪府,阴谋所布,举国痛愤,我拉萨市民众,久坚抗战到底之决心,誓不与国贼共立,特电声讨。” 1939年7月7日,热振活佛还聚集拉萨三大寺僧众为中央政府领导的全民抗战胜利而诵经祈祷。同时派出特别代表到重庆,保证在中华民族的生存斗争中与中央精诚合作。三大寺也致函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要求中央积极开发西藏,以免列强鲸吞蚕食。函称:“恳请中枢念西藏为中国领土之一,藏省人民土地财产,亟待管理与启导;开发西藏,保护西藏,实为目前抗战建国迫切需要之事。今有数点待办之事,恳求准予早日俯允以建新西藏,增加抗战实力,免为外人所占……如能照办,则亲英势力可减,英帝国东占(进)甚难,而西藏可永为中国领土,吾等永为中国国民。”以上事例充分表明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各民族各派别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三 精神信念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学习时指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父母亲送儿子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救国洪流而举国御侮。一位叫王者成的父亲,送给参军的儿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旁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在家乡沦陷后叮嘱孩子,“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先后把丈夫和五个儿子送上前线,自己筹军粮、做军鞋、救伤员,丈夫和五个孩子全部为国捐躯。

还有许多高士,日寇入侵后,洁身自守,决不侍敌。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上海隐居不出,蓄须明志,停演绝唱,以示与敌伪决绝。北京陷落,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耻歌寇盗学犁锄”,断然拒绝为日伪粉墨登场,不愿媚敌当顺民。他与夫人商议后,解甲归田,绝迹舞台,到北平西部颐和园后青龙桥隐居荷锄种田,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梅、程两位艺术大师的高风亮节,南北辉映,一时传颂。著名教育家马叙伦极力劝阻原来的学生、后来成为汉奸的陈公博弃暗投明,停止卖国,当陈不听劝告时即与其脱离师生关系,后来不管生活如何清贫,绝不接受陈公博的任何馈赠;爱国华侨司徒美堂在美国积极组织华侨支援国内抗战,途经香港时断然拒绝日本的利诱,化装进入东江游击区;大汉奸汪精卫的胞兄汪兆镛拒不担任广州维持会长,宣称“汉贼势不两立,我宁死不为虎作伥”;当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公开投降后,立即与其断绝一切来往。类似事例举不胜举。这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面对亡国灭种之险,中华民族一扫百年来的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达到空前觉醒,奋起抗争成为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的毅然选择。“敌未出国土前议和即汉奸”、“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这些铿锵有力的言论、简洁明了的价值判断,在当时不仅作为道德准则更是作为政治原则为全国上下所认同,成为辨别爱国还是卖国,区分人民还是敌人的重要标准。

在抗战的国民党军队中,也曾出现过堪比“狼牙山五壮士”的抗日英雄,其视死如归的惨烈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她们就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在战场上集体殉国的七名女译电员,被称为“七姐妹”。她们是于1942年1月作为情报工作人员同三十八师一同入缅参战的。在三十八师撤退过程中,七名译电员随同撤退。由于当时日军已经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前进速度很快,远征军撤退中不断遭到日军的袭击,死伤累累。但他们顽强不屈,一直在和沿途遇到的日军作殊死搏斗。当他们退到印缅边境的当坡时,护送电台的小分队突遭日军的伏击,情势十分危急,这时中国士兵已经弹尽力竭,掩护人员全部牺牲,剩下的七名女译电员被敌人追到一个山坡上,凶神恶煞的日军如潮水般扑了上来。突围无望,不死即降,此外别无选择。七名译电员宁死不屈,毫不犹豫地迅速砸毁电台,每人高呼一声“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随即拉响手雷,跳下山崖。七人中只有最年轻的姚姓女译电员因手雷没有爆炸而未死,但坠崖后四肢骨折,无力移动。四天后被克钦族游击队发现,但因伤势过重,留下最后的陈述后,也在异国的土地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话剧,涌现出以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佟麟阁,以及“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四行八百壮士”、“宝山姚子青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死报国的气节之魂。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4.4倍,日本陆军虽然少于中国,但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日本海军、空军军力则分别是中国的13倍和8倍。如此悬殊的国力军力差距,不仅是日本敢于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资本,也让很多人对中国抗战的前景产生了疑问。尤其是抗战伊始,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绝不可能抵抗得住日本的武力,甚至悲观地认为“抗战简直是发疯”。但中国军队就是在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情况下,“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以血肉相搏举起坚决抵抗侵略的旗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在此后的抗战岁月里,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的绝大部分兵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的第一个胜利。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129师奇袭阳明堡机场,1940年进行百团大战;新四军在江南江北作战,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作战,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解放区军民广泛开展各种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日军寝食不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多天没有饭吃,只吃树皮、草根和棉絮,仍然坚持战斗,直到英勇牺牲。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为国捐躯时都只有37岁。“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与日军战到力尽弹绝,最后毅然跳下悬崖。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被敌军包围,不甘被俘,集体投江,壮烈殉国。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身先士卒,“尽忠保国”。在台儿庄战役中,坚守台儿庄的勇士与敌展开巷战,守卫滕县的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为国捐躯。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在姚子清营长率领下,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守卫四行仓库的800名官兵,为掩护主力撤退,孤军奋战四个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

四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基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劫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作为其资源及兵源供给地,在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加紧对中国进行掳掠、压榨和控制,尤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长期“清剿”和残酷封锁。抗日斗争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异常艰难。面对缺衣少食、缺枪少炮、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百姓,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最终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伟大的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中华民族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四 文化宣传鼓动力

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没有舆论的鼓动也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宣传鼓动和凝聚力,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是独具穿透力的先进文化宣传。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

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意旨,在国统区创办《新华日报》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新华日报》由此成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报纸。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10月25日武汉沦陷当天改在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终刊于重庆,历经九年1个月零18天,中间除1939年5月至8月因日机轰炸重庆而与重庆十大报纸共出《联合版》外,共出刊3231期,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最久的一张党报。烽火岁月中,《新华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就肩负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史迹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事实证明,《新华日报》发挥了鼓动作用,所以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新华军”。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毛泽东主席撰写发刊词,指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解放日报》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规定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四个宗旨。抗战时期,延安还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中国工人》、《边区群众报》、《抗战生活》等许多重要报刊,这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为避免敌机轰炸,机房和播音室都设置在半山腰的窑洞里。广播发射机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来的。人民广播电台的诞生打破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从此,各地都可以直接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有力地指导和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二是进步人士的宣传鼓动号角。郭沫若从日本回来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创办了《救亡日报》,所有作者都不取稿酬。郭沫若、潘汉年、夏衍、田汉等工作人员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宋庆龄、何香凝、邹韬奋等也向报纸义务写稿。郭沫若多次带领夏衍、田汉等奔赴前线,采访陈诚、冯玉祥、薛岳、张发奎等将军,写成通讯报道,配发图片,鼓舞中国人民“不悲观、不踌躇、不畏怯、不中馁,拼到最后胜利的到来”。

1938年4月,郭沫若奉命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长。三厅甫一成立,郭沫若即组织了一个扩大宣传周,开展宣读、歌咏、美术、戏剧、电影、游行等多种宣传活动。在这次的宣传周中,三厅还组织了献金活动,献金主力包括黄包车夫、擦皮鞋的小孩子、码头工人、洗澡堂搓背工等各界人士,可见宣传动员之广。

在台儿庄大战前夕,范长江、陆诒约请许多官兵开了一次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我军必定胜利,日军必定败亡。为了赶回徐州发稿,晚间他们趁着夜色离开台儿庄,此时胜利的欢呼响彻全城。第二天,“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就刊登在《大公报》的头版头条,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三是其他人士在国际上的发声宣传。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宋美玲在美国国会的演讲。1943年2月至4月,宋美龄应罗斯福总统邀请访问美国期间,先后在美国国会等地发表过七次正式演讲,增进了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战状况的了解,争取到了美国对华更多的军事援助,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各界为中国募捐,有效促成了美国国会废除了《排华法》。总之,她的演讲对中国继续抗战以及提高国际地位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五 文学艺术感染力

1938年2月,由毛泽东领衔发起的《成立缘起》写道:“艺术——戏剧、音乐、美术等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有力的武器”。抗日战争时期,小说、诗歌、音乐、舞蹈,乃至书画、木刻、漫画都是打击日本鬼子的锐利武器。延安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或演出抗战短剧。这种形式,轻便、灵巧、快速、通俗,适应战争要求,为军民喜闻乐见。抗战歌舞中,秧歌剧具有独特的地位。像《拥军花鼓》、《兄妹开荒》、《小放牛》等节目到处演出。1945年2月23日,毛泽东对到枣园拜年的延安秧歌队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大秧歌,边区的150万人民也是闹着这个大秧歌,敌后解放区的9000万人民,都在闹着打日本的大秧歌,我们要闹得将日本鬼子打出去,要叫全中国的四万万五千万人民都来闹。”在延安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小说《李有才板话》、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都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艺术品。

歌曲方面,“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延安颂》一经诞生,就传遍全国。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歌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斗志。1939年秋,郑律成与公木合作完成《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又被定为解放军军歌。《东方红》、《绣金匾》、《翻身道情》等许多著名的革命歌曲都成为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篇章。最为家喻户晓的当然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歌曲雄壮激烈,号召人民奋起抵抗入侵者,催人奋进,后来成了我们的国歌。

电影方面,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简称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成立。电影团拍摄了20部影片,有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新闻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素材《白求恩大夫》等,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史实。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的足迹踏遍整个陕甘宁边区,还远渡黄河到了晋西北前线,除放映延安拍摄的影片外,还放映了《列宁在十月》、《保卫斯大林格勒》等苏联影片。

木刻也同样发挥了作用。1938年1月,木刻工作者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组织了“抗敌木刻画展览会”,无论是在大后方,解放区还是敌后,他们创作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对号召国民一致抗日、鼓舞军民信心起到了积极影响。

漫画也是如此。1937年8月,上海漫画家们就迅速成立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是叶浅予,副领队是张乐平。1938年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时,撒下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张乐平带领救亡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漫画,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远袭日本。

总之,文学艺术各界,都以不同的形式、方法、行动,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的顽固立场,反对汪精卫的汉奸行径,介绍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和行动,反映共产党及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感染了民众的情绪,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思想理论引领力、民族团结凝聚力,精神信念支撑力、文化宣传鼓动力、文学艺术感染力这五种力量汇成汩汩洪流,形成巨大的软实力,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文化软实力”密码。

扈光珉: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山东滨州孙子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烈马威龙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