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现 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155)
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陈 现 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155)
摘要:万州是红阳猕猴桃栽培新区。论述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提出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并对如何发展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猕猴桃;优势;发展模式;建议
1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其种植面积高达到1 334hm2,主要分布在孙家、黄柏、响水、铁峰、罗田、龙驹、梨树、恒河、后山等九个乡镇。其中:孙家镇和黄柏乡面积分别达到134hm2以上,响水镇和铁峰乡的面积分别达到67hm2以上,孙家、黄柏、响水三个乡镇的新建果园面积达467hm2。其主要生产经营模式以业主流转土地为主,农户种植为辅。现有30余家业主从事红阳猕猴桃产业,业主经营规模达到504hm2。
1.2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优势
1.2.1生长条件适宜
万州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春早,气温回升快;秋长,阴雨绵绵。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气温和,无霜期长,霜雪稀少。境内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日照时数1 484.4h,年平均降水量1 243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620mm,年蒸发总量达10.85亿m3,是红阳猕猴桃栽培的最适宜气候。万州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被国家确定为猕猴桃资源开发试点地区,境内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丰富,自然和气候条件适合猕猴桃生长。
1.2.2新品种的成功引进
早在2003年11月,万州区科委与四川省苍溪县科技局合作,引进我国第一个猕猴桃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品种、世界唯一具有红色基因、风味独特、全球第三代最具代表性的猕猴桃品种——红阳猕猴桃,并在响水镇(原国家乡)公议村建立了三峡库区第一个红阳猕猴桃科技种植示范基地,2006年顺利挂果,科技示范取得成功。
1.2.3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在响水镇公议村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和影响下,目前万州区红阳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 334hm2,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栽植面积迅速扩大,产业化基础已经具备。
1.2.4科技支撑的深加工开发具备成熟的条件
目前,万州已成功开发出红阳猕猴桃果酒,其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按照目前的产能(500t/年)设计,满负荷条件可消耗红阳猕猴桃加工果1 500t,未来3—5年内为万州红阳猕猴桃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万州区猕猴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规划,业主冲动投资,乡镇盲目跟进
尽管万州是猕猴桃适生区域,但红阳猕猴桃对小气候有着特殊的要求。根据四川省苍溪县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万州八年的栽培实践,红阳猕猴桃(包括所有红色系猕猴桃)最佳种植海拔是600—1 000m,而且要求昼夜温差达到13℃、水源条件好,同时对土壤等也有独特的要求。目前一些业主和乡镇不顾立地条件,盲目大面积地种植,缺乏系统的规划,给整个产业发展埋下隐患。目前,万州区红阳猕猴桃的发展尚没有完善的推进体系和机制。
2.2缺乏面上的技术规范
一方面,听信苗贩子,推广所谓的“密植技术”,隐形损失大。红阳猕猴桃与普通猕猴桃不同,必须依靠足够光合作用才能积累糖分,也才能使其品质达到要求,其种植密度不宜过大。目前,红阳猕猴桃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80—113株,但是万州有些地方种植的密度甚至达到5 250株/hm2。另一方面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多种植户未根据自然条件选择相应的品种,早、中、晚熟不配套,品种结构不合理。尚没有一家正规的无病毒容器苗繁育场,并且苗木乱引乱调现象很严重,苗木带病,检疫不严,苗木质量也参差不齐。猕猴桃溃疡病、根腐病、黑斑病、根结线虫等病虫害属于猕猴桃检疫性病虫害,在万州已有一定面积的发生,群众难以做到有效防治,如不加强统防统治将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大部分种植户种植猕猴桃未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生产的猕猴桃鲜果商品性状差,种植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2.3深加工研发缺乏统筹
种植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却鲜有深入进行深加工研发的企业。目前除了大山农业具有自主研发的红阳猕猴桃果酒外,万州市场的猕猴桃深加工产品全是贴牌(购进陕西的普通猕猴桃产品,贴上自己的商标),并以此得到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欲望,对万州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另外,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企业实力单薄,在区内影响较小,加工能力偏弱,与种植户、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引导能力欠佳。万州区相关产业企业品牌意识不够强,缺乏深加工,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2.4产业链不完善
随着万州区猕猴桃的大规模投产及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实现猕猴桃“淡储热销”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出现“旺销—扩种—难卖”的传统“伤心模式”的风险在增加。由于万州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事猕猴桃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果品批发商与零售个体户,仍以生产和销售鲜果为主,生产、收购、销售到加工的产业链还不完善,冷储仓链体系不健全,精深加工企业缺位,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产业效益的充分发挥。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的瓶颈。除此之外,没有建立起生产农户和销售企业间的联系平台,没有建立起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技术服务脱节断档现象十分严重,没有建立起猕猴桃产业农资配送体系,关键季节猕猴桃生产农资紧缺。
3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创新模式
3.1“三峡农科院+农业企业+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猕猴桃种植户”模式
该模式主要依托三峡农业科学院,将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红阳猕猴桃品种,率先在万州区相关农业企业和一些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和种植。同时,农科院与农业企业还要积极支持万州区农业农村信息网建设,支持万州大中型农业企业与三峡农业科学院共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选择区内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乡镇作为猕猴桃成果培育的基地,并进行相关成果的转化。联合申报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计划和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另外,万州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三峡农业科学院一起培育猕猴桃新品种,一但培育出来,双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共同承担风险。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当地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一起为种植户提供丰富的农资服务,对一些种植户缺乏资金的,相应地给予资金支持和帮助。三峡农业科学院在推广科研成果时需要的基地,可以与万州区农业企业合作,以缓解科研经费紧张的压力,促进相关成果转化。
3.2农超对接模式
农超对接指的是万州区猕猴桃种植户和商家签订协议,由种植户向大型超市、水果市场和水果店直供新鲜猕猴桃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的猕猴桃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新鲜猕猴桃与超市直接对接,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中国只有15%左右。农超对接模式能够有效地使市场、连锁超市和农户三方受益,是万州区红阳猕猴桃营销主要模式。
3.3建立电子商务模式
在万州建立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平台,统一为猕猴桃客户提供信息、质检、交易、结算、运输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网上挂牌、网上洽谈、竞价等交易模式,涵盖交易系统、交收系统、仓储物流系统和物资银行系统等;融合物流配送服务、物流交易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类金融服务等于一体。平台系统将实现基础业务、运营业务、平台管理和运营支持等四个层面的业务功能;实现各层级会员管理、供应商商品发布、承销商在线下单交易、订单结算、交易管理、担保授信等全程电子商务管理,这样加快猕猴桃的销路,让猕猴桃产业发展更好。
4建议
4.1科学规划,规模化经营
万州区将猕猴桃作为万元农户增收工程的主要载体,由万州区农委牵头高起点编制万州区红阳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分乡镇、分年度统筹实施。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猕猴桃产业发展,对实实在在参与猕猴桃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业主大户进行资金扶持,对具有自主创新的企业、组织和大户进行特殊扶持和表彰奖励。另外可以将项目打捆来筹措红阳猕猴桃产业发展资金。将万州区移民、农业、国土、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优先安排到猕猴桃产业发展项目区,资金打捆使用,确保猕猴桃项目区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资金保障,做强万州区红阳猕猴桃产业。注意在引进、培育猕猴桃营销企业时,拓展猕猴桃国内国际市场,创建红阳猕猴桃品牌。成立以技术专家为核心的猕猴桃专业协会,统一猕猴桃栽培标准,指导农户、业主生产,使其成为绿色食品。实行土地流转、租赁承包、反租倒包等方式,为农户、业主规模化种植创造条件。在政府的指导下,以专业协会为核心,通过营销与种植连结起来,实现种植和销售的一体化。
4.2完善技术服务网络,提高科技水平
加大万州区红阳猕猴桃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做实已成立的万州红阳猕猴桃研究所,完善各乡镇猕猴桃技术培训推广机制,大力培训和推广普及猕猴桃栽培技术,使种植技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使红阳猕猴桃种植实现规范化。强化红阳猕猴桃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三分栽、七分管,保证红阳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强猕猴桃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在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充实区、乡猕猴桃技术推广人员。一是充实猕猴桃研究所人员,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担当猕猴桃技术服务的主力军;二是在每个乡镇落实一名专职推广技术人员;三是500至800亩配备1名村级专职技术员,切实加强三级猕猴桃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4.3完善红阳猕猴桃产业链
延伸完善红阳猕猴桃产业链,深化红阳猕猴桃产品加工,加大“古红橘红阳猕猴桃”品牌的打造,增强市场影响力。加强与农业科学院合作,以红阳猕猴桃为原料研发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挖掘红阳猕猴桃的食用价值,开发相关的休闲类食品,如猕猴桃干、猕猴桃罐头等;挖掘红阳猕猴桃的药用价值,开发养生药膳、提炼保养护理产品。挖掘猕猴桃的观赏价值,开发猕猴桃之类的工艺品等。另外结合万州区独特的地势,可以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丰富休闲农产品的品种和内容,充分发挥节会经济的效应,提升红阳猕猴桃产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礼星,黄贞光,赵改荣,等.我国猕猴桃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果农之友,2004,(2):8.
[2]李会芳,张亚军.浅析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0—101.
[3]郁俊谊,刘占德,赵菊琴.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眉县果园土壤养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4):4—9.
[4]严平生,张有平.陕西省猕猴桃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果农之友,2011,(9):32—33.
[5]周洪巨.试论四川省名山县红心猕猴桃栽培技术与发展前景[J].读与写杂志,2010,(7).
[6]王永琦,熊晓军,张永平,等.汉中市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汉中科技,2011,(3):10—11.
[7]周国兰,赵华富,王校常,等.贵州茶园土壤养分调查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116—120.
[8]马静,侯军岐.陕西省猕猴桃产业发展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1):50—52.
[9]王承江.基于SWOT分析下的湘西自治州猕猴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9):101—102.
责任编辑:王洪军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2-0012-03
作者简介:陈现军(1981—),男,重庆万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因应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林下经济模式研究”(批准号:2015PY27)
收稿日期:2016-01-05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