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栋,翟 优
(衡水学院 a. 教务处;b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主导价值观在德育中的困境与出路
谢新栋a,翟优b
(衡水学院a. 教务处;b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的主导价值观被边缘化,其在德育中的困境并不是主导价值观本身造成的,而是我们在理论与实践各层面工作做得不好造成的.特别是由于知与行的分裂,理论与实际的分离以及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互斥,造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被边缘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被当作笑谈;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失去认同感.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主要是做好三点:即党员干部必须践行主导价值观,给人民大众做出表率和榜样;在思想上必须从实际出发,承认个体本位的合理性;理论上必须面对社会现实,理清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主导价值观;德育;困惑;出路;理论发展;言行一致
翟优(1988-),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
主流价值观是指社会多数成员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及重要性的一致看法和评价.在我国,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以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就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在利益格局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冲击下,原来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1]相统一的局面被打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尚未健全,主导价值观中原有一些东西被边缘化[2].如何让主导价值观恢复德育教育的主导地位?如何使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统一?怎样增强主导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下面就笔者个人的思索加以汇总,抛砖引玉,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促进全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构,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尽一点绵薄之力.
主导价值观,就是统治阶级倡导且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其他价值观具有引领、主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并不等于主导价值观.一般而言,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中,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然而,社会处于改革开放又多元的情况下,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可能略有出入,但不会存在对立.主导价值观的特点是:一是主导价值观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二是主导价值观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相一致;三是主导价值观是相对于非主导价值观而言的,它常常与非主导价值观同时存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与转化的现象[3];四是主导价值观与时代有关,不同时代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主导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不合时宜的主导价值观不仅不能主导社会价值观,还会被边缘化,丧失其应有的主导地位.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是有所不同的,总是与社会历史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以确保主导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在解放前,中国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推翻这三座大山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愿望.因此,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就是解放广大无产阶级劳苦大众.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主导价值观与广大无产阶级大众的主流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而居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它的主导价值观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矛盾对立的.因此,人民在那个时候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抛弃了中国国民党.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解放初期,全国人民劳动热情高涨,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经济体制和门类齐全的工农业经济基础.但是在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主导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中渐渐发生了偏差,人民大众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对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怀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悄无声息地偏离了党的主导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调整,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突破了姓“社”与姓“资”的禁锢,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从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把人们都引导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进入新世纪,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加;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民生问题等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以旧的思路、理念和方式去发展,必然不能持续下去.为此,这就需要重启改革,破除旧的观念、格局和体制,构建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新格局和新体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导价值观或者是起着主导作用,或者是被边缘化.当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时,社会就会集聚正能量.否则,社会价值观就会放任自流,而原来的主导价值观就会被边缘化,社会就会产生大量的负能量,各种社会问题便层出不穷.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轨,社会管理转型的巨变期,社会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传统的集体至上[4]、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爱党爱国的价值体系因与现实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而受到冲击,一些非传统价值观因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而被一些人接受,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们从现实中得到了验证.这样,就出现了官方与民间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各说各话的现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主导价值观的某些方面已经与社会现实很不适应,也失去了主导作用,而以反对腐败和要求公平正义为由头的价值观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体主义价值观被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所排斥[5].集体主义就是一切想着集体、一切为了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最高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集体主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他人利益为重.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标准啊!它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牺牲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阶级严重对立的形势下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够唤醒和团结本阶级,形成强大合力,但进入和平时代后阶级关系缓和后,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日渐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所排斥,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集体主义价值观几乎被完全排斥在主流价值观之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被拜金主义价值观所排斥.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既能包含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社会的性质特征以及远大理想层面的东西,又能涵盖反映社会生活基本道德规范层面的要求.为人民服务就是不计报酬、不图报答、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做事,为大众做事,并以此为快乐、为光荣.这表现出的是人的高尚的一面,但人还有自私的一面.在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砸碎铁饭碗,打破大锅饭,消除等靠要的懒汉思想,以经济为杠杆,明确细化责权利,激发社会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下,个人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同时,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拜金主义成为大众的主流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被排斥在了主流价值观之外.
3) 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被崇洋媚外的价值观所排斥[6].爱国主义是爱己、爱家的延伸,是人的正常感情上升为理性或思想的一个方面.也就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热爱.爱国主义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间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国家和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性高尚的一面.因为爱国主义表现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互矛盾的时候,总是国家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爆炸式发展,国际边界日渐模糊,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制度模式、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倍受青睐,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显得有些狭隘和清谈,与社会实际不和拍、不搭调.因此,爱国主义价值观被崇洋媚外的价值观排斥在主流价值观之外似乎也就水道渠成了.
导致我国主导价值观社会认同感不强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知与行的分裂.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领导者中有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对上搞两面派,对下搞愚民政策.表面上讲清廉为民,内里却自私自利,表面上讲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他们的行为给他们嘴上常说的主导价值观贴上了令人生厌的标签,误导了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无法辨别理论上的对与错,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感受到了他们的虚伪与肮脏.一些居于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人,奉行着与自己所倡导的大相径庭的价值观,这样的人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自然就会失去公信,就会为人不耻,人民大众就会将他们与他们倡导的价值观一同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
2) 理论与实际的分离.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导价值观,从道义上和理论上都是先进的,但脱离了社会现实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过去战争年代的生存危机解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个的个体问题,因为一个人吃饱了就是吃饱了,没吃饱就是没吃饱,不会是一人吃饱了大家都不饿了.社会关系已经由“人的依赖”转变为“物的依赖”[7].所以,这个时期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突显.在这个时期,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价值观遭到了质疑.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中,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而我们的思想受左的思想禁锢,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分离,理论上倡导爱国主义,但实际上崇洋媚外,结果是爱国主义成为空谈;还有理论上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却是金钱万能等等.在这样的现实中,还能有多少大众去接受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呢?造成这种境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滞后于现实,没有及时根据新形势去丰富和发展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而是简单地说教原来教条化的理论.结果使主导价值观被日趋边缘化.为此,党的十八大专门对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统的改进.
3) 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互斥.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的相互激荡,使人民大众在这种相互激荡中鉴别着是非黑白,一些过去传统的高谈阔论的主导价值观因与实际情况的格格不入而被摒弃,而一些被西方自诩为“普世价值”的东西似乎更加符合今天的社会实际,人们也更乐于接受这些“普世价值”.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们的传统主导价值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发展、不完善,还是保持着那样一种高不可攀的、不接地气的和脱离实际的状态,甚至与人们乐于接受的价值观相互排斥,结果不是主导价值观排斥掉其他价值观,而是主导价值观被边缘化.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现实条件下,主导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越是相互排斥,越容易被边缘化.
一般而言,一种价值观要获得主导地位,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活为这个价值观提供合理性依据;二是有广大民众的理解并自觉实践这个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确立的这两个条件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主导价值观不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多数人带来预期的利益,它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如果得不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同,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无法体现.
由此可见,破解主导价值观在德育中困境的方法也应该从上述基本条件出发,解决好前面提到的知与行的分裂、理论与实际的分离和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互斥问题.
1) 党员干部必须践行主导价值观,给人民大众做出表率和榜样.党员干部的言行在人民群众中无疑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能否把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变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党员干部的言行一致是必不可少的.在革命年代和建设初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主导社会价值观,不仅因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更重要的是老一代党员干部大多能够身体力行地践行党的核心价值观.到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利益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竞逐的目标,以及世界文明的冲击,特别是腐败成风,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相形见绌,甚至成为了脱离实际的政治说教和自欺其人的“骗术”.因此,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只有党员干部积极践行,才能回归其应有的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和一系列反腐倡廉措施,无疑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践行主导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主导价值观回归主导地位的重要保障.
2) 在思想上必须从实际出发,承认个体本位的合理性.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属于典型的整体主义,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反映着人在大自然中的思想观念与自然经济相适应,反映了小生产者对大自然的无能为力和对社会互助的期望.而现代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对个人的权利与利益的追求,成为价值评价的准则.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类价值取向的演化,我们发现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立,与整体主义价值观又有区别,它是强调集体,又承认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所以说这个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具有高度一致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总汇.然而,在我们的实践中,常常是重整体、轻个体,结果使集体主义价值观难以融入当今社会.因此,应坚持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集体利益.
3) 理论上必须面对社会现实,摆正个体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否认我们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这个阶段相适应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兼顾现实与理想,在肯定个人主义价值观合理性的基础上,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新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导价值观,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融入核心价值观,并作为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保障了公民个人的权利,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可引导公民培养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这样,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才切实可行,才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遵循.
参考文献:
[1] 申小翠.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多维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2-56.
[2] 李德顺.“主流价值观”会“边缘化”吗?[N].学习时报,2010-03-10(3).
[3] 张明学.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之研究[DB/OL].[2015-02-18].http://www.lwlm.com/zhengzhizhexue/201012/538538.htm.
[4] 刘小新.论社会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69-72.
[5] 张红,刘斌.中美价值观教育比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照[J].教学与管理,2004(15):95-96.
[6] 孙春飞,俞悦.价值的性质形态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6)31-33.
[7] 曾令剑.关于马克思“物的依赖性”社会中人际交往关系的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6-39.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the Dominant Values in Moral Education
XIE Xindonga, ZHAI Youb
(a.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b. Morde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rer,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hina's dominant values are marginalized and their dilemma in moral education are not due to the dominant values themselves, but due to the poor work in all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specially because of divis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epa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mutual exclusion of leading values and non-leading values, the collectivism values are marginalized, and the value of serving the people are taken as a joke, and the value of patriotism is not warmly accepted. The method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do three things: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must practice dominant values to make the example and model for the masses; must proceed from reality in thought and admit the rationality of individual standard; theory must face the social reality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dominant values; moral education; perplexity; outlet; theory development; consistency of statement and practice
作者简介:谢新栋(1964-),女,河北定州人,衡水学院教务处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5-03-2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