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梦
——一所小学的未来课程重构行动

2016-03-16 12:14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成都市课程体系融合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根与梦
——一所小学的未来课程重构行动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一所学校的课程折射着校长的教育理念,凝结着教师的集体智慧,承载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情怀。成都市实验小学以“小学生·大课程”为理念指引,将“雅”作为学校的文化与标识,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学生未来准备”的“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的课程要符合“契合、融合、联合”三大特征。所谓契合,一是要契合学生个体认知、性格、情绪等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二是要契合区情和校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三是要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所谓融合,一是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高质融合;二是要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使知识由分裂、封闭、单一,走向整合、开放、多元。所谓联合,一是要实现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联合;二是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合。

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课程体系,以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满足未来发展为基点,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天性发展和内在需求,旨在为学生创设大的视野、厚的基础、高的平台,广的知识、泛的能力,从而能够让他们不被束缚、大胆作为、养成素养、创新实践、适应未来,人人成为堂堂君子、世界公民。在课程建设上一方面博采众长,一方面固守本真,立足学校实际,尊重学校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静水流深、静待花开。这也即未来学校的课程契合特征。

成都市实验小学以“树状”生长方式架构课程体系,公民素养、运动技能、知识能力、国际理解、科技创新、项目课程等六大课程模块无不体现学科融合的理念。始业课程开展“四爱”主题学习,实现全学科教师全科融合。学段课程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国家课程为核心,融合跨界;以泛在课程为基础,拓宽眼界;以选修课程为提升,尊重个性。实现国家课程、选修课程、泛在课程的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入学“热身”课程既有线上也有线下,年级选修课采取APP“选课走班”,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面正在努力探索。应当说,未来学校课程的融合特征在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课程体系中随处可见。

成都市实验小学特别注重“泛在课程”,而且这种课程由教师、家长、学生根据班本资源和学生需求共同研发,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无课程内容限制,无时空局限,无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家长资源与班本资源。选修课程种类丰富,既有年级选修课,也有个创课程、众创课程等。不同年级的选修课有所侧重,熊猫课程、电影课程、游走课程、国学课程、英语戏剧、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毕业课程尽在其中。尤其是毕业课程,采取“学校+社区+家委会”的形式共同开展,努力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联合。个创课程由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并有一定造诣的学长来开设,用他们的名字成立科技创新、服装设计等“个创工作室”,让小小孩童当家作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成长。这些都符合未来学校的课程联合特征。

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而我们认为,大学要有大师,小学校要有大课程。正如成都市实验小学李蓓校长所理解的,“小学生·大课程”寓意宽泛、开放、多元、个性化与可选择,是以全人的发展为前提的课程重构,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全面成长、面向未来的课程群!

猜你喜欢
成都市课程体系融合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融合》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未来教育家2016年11期

未来教育家的其它文章
国 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