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宪与“文选学”的兴起

2016-03-16 12:10
关键词:李善旧唐书音义

屠 青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州学刊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2)



曹宪与“文选学”的兴起

屠 青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州学刊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2)

唐初曹宪首先在江淮间讲授《文选》,著有《文选音义》,开了私人讲授《文选》的先例,打破了原来公私讲学仅以经学、史学等为授课内容的限制,使“文选学”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虽然《文选音义》早已亡佚,但曹宪在“文选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这是因为曹宪不仅在“文选学”的兴起方面居功甚伟,而且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文选》研究与讲授的人才,如许淹、魏模、公孙罗、李善等。正是这批弟子,为唐代“文选学”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宪;“文选学”;《文选音义》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历代学子案头必备的书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文选》成书后不久即流传到了北朝。隋朝统一南北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安定以及科举制度的推行,普通读书人通过文章入仕成为一种常规途径,《文选》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作为八代文章范本的作用逐渐凸显。隋代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选》研究专著——萧该的《文选音》,开启了“文选学”(简称“选学”)的先河。唐初继六朝余绪,骈文盛行,再加上科举考试中以文学取士的进士科越来越受重视,以骈文为主、各种文本备录的《文选》备受读书人关注。为了更好地研习利用《文选》,社会上迫切需要有人对《文选》进行注音、训诂注释和讲授。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需求之下,曹宪首先在江淮间开始讲授《文选》,开了私人讲授《文选》的先例,使“文选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曹宪的弟子李善、许淹、公孙罗、魏模等人又薪火相传,社会上对《文选》的学习与研究蔚然成风,“文选学”由此进入了兴盛阶段。

曹宪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两《唐书》。《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记载曹宪生平云:

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宪又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由宪此学复兴。大业中,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宪又训注张揖所撰《博雅》,分为十卷,炀帝令藏于秘阁。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学者荣之。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证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新唐书·儒学上·曹宪传》亦曰:

曹宪,扬州江都人。仕隋为秘书学士,聚徒教授凡数百人,公卿多从之游。于小学家尤邃,自汉杜林、卫宏以后,古文亡绝,至宪复兴。炀帝令与诸儒撰《桂苑珠丛》,规正文字,又注《广雅》,学者推其该,藏于秘书。…… 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以弘文馆学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散大夫,当世荣之。太宗尝读书,有奇难字,辄遣使者问宪,宪具为音注,援验详复,帝咨尚之。卒,年百余岁。…… 宪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2]

因本传中的记载过于简略,下面我们结合相关史料对曹宪的生平、著述情况及其在“文选学”兴起阶段的贡献略加阐述。

曹宪,两《唐书》本传中皆称其为扬州江都人。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二《唐常州建安寺释智琚传》记载了“前陈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智琚所作的碑文[3],由此条记载而言,曹宪祖籍应该在谯郡,后来迁居扬州。曹宪在南朝陈代曾任西阳王记室*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二《唐常州建安寺释智琚传》中,称释智琚卒于“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窆于毗坛之南寺之旧垗。衍姓丘氏,晋陵名族,容止可观,精采卓异,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陈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宋代罗愿《新安志》、《罗鄂州小集》并有《智琚传》,其中云智琚“逝于常州建安寺。武德二年,弟子常衍为立碑,西阳王记室曹宪为文”。根据这两条记载,智琚弟子丘常衍于武德二年(619)年所立之碑是曹宪所撰,曹宪自称“陈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可见曹宪祖籍应在谯郡,或即曹魏后裔,可能在东晋时期移居扬州,曹宪在陈曾任西阳王记室。,与虞世南同在陈西阳王府任职*《旧唐书·虞世南传》中称虞世南“至德初除西阳王友”,陈灭亡后入长安,则曹宪与虞世南同在陈西阳王府供职。。西阳王即陈宣帝顼第二十三子陈叔穆,至德元年(583)被封为西阳王,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即隋文帝开皇九年,陈朝灭亡,西阳王北入长安*据唐姚思廉《陈书·高宗二十九王传》记载:“西阳王叔穆,字子和,高宗第二十三子也。至德元年立为西阳王,祯明三年入关,卒于长安。”。曹宪可能作为属官一起去了长安,所以在隋代又任秘书学士。

曹宪的生卒年史书缺载,《新唐书》称其“卒年百余岁”,《旧唐书》则确称“年一百五岁卒”。贞观年间,曹宪受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的推荐,被征为弘文馆学士*《大唐新语》称为“贞观初”,两《唐书》皆称“贞观中”。按,李袭誉贞观八年(634)正月从扬州长史任为江南巡察大使,《册府元龟》引当时诏书有“若有鸿材异学,留滞末班,哲人奇士,隐伦屠钓,宜精加捜访,进以殊礼,务尽使乎之旨,俾若朕亲觌焉”之语,曹宪被推荐或在此时也;《唐会要·疏凿利人》记载:贞观十一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以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业,誉乃引雷陂水,又筑句城塘,溉田八百余顷,百姓获其利;《唐会要·修撰》记载:贞观十三年十一月三日扬州长史李袭誉撰《忠孝图》二十卷奏之;《太宗本纪》称李袭誉贞观十五年为凉州都督。据此,则李袭誉任江南巡察大使(也称观风俗使)期间,仍是扬州长史,则荐曹宪事当在贞观十五年前,或在八年至十五年之间也,两《唐书》所谓“贞观中”似更确切。,但他因为年老而没有应召。根据李袭誉任扬州长史的时间推断,他举荐曹宪之事可能在贞观八年(634)至十五年之间,此时曹宪已经年事过高。于是,唐太宗特意遣使至其家,拜为朝散大夫,并且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字书未载的疑难杂字。曹宪在贞观中年事已高,则其年龄或已在八十岁以上,若以此逆推其生年,当在梁末至陈初年间,大致在公元550年前后*清代阮元《扬州隋文选楼记》推断曹宪生于梁大同年间(535—545),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中以为其生年在梁末太清(547—549)之后,以笔者推断,曹宪生年大致就在梁末550年前后。。因此,曹宪入长安时的年龄大约在40余岁。曹宪去世时年105岁,然未知卒于何年。据笔者推断,曹宪可能卒于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因为《旧唐书》称卢照邻“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1]5000,卢照邻生年虽不可确考*卢照邻的生年史无实据,不可确考,大致有以下六种说法:1.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认为贞观四年(630)前后;2.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附录四《卢照邻年谱》认为贞观六年(632)前后;3.任国绪《卢照邻诗文系年及生平行迹》认为贞观八年(634);4.刘开扬《初唐四杰及其诗》认为贞观九年(635);5.闻一多《唐诗大系》认为贞观十一年(637);6.苏雪林《唐诗概论》认为高宗永徽元年(650)。大致皆在贞观四年(630)至永徽元年(650)间也。其十余岁,则当在十二三岁之间,不会大于十五岁,盖最早也在贞观十七年,晚则在贞观末或永徽、显庆年间也。,其十余岁时,最早也在贞观十七年(643)以后,此时曹宪尚能讲学,其年龄当未至百余岁,则其去世当在唐高宗年间。

曹宪在隋任秘书学士期间,曾在长安收徒讲学,生徒达数百人,很多公卿都跟随曹宪受业。由于曹宪精于小学训诂,所以他当时讲学的主要内容可能是文字训诂及经史之类。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曹宪受命与其他学士共同编撰《桂苑珠丛》一百卷,受到广泛称赞。后来,他又训注张揖所注《广雅》,因避炀帝讳,改称《博雅音》十卷,藏于内府。大业末年,天下丧乱,曹宪又回到了扬州,也可能是在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巡行扬州时跟随到了扬州。当时天下大乱,曹宪从此居家不仕,设帐授学,开启了传授《文选》的伟业。

曹宪一生著述颇丰,主要集中在文字训诂方面。《隋书·经籍志》著录其《广雅音》四卷,《古今字图杂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其《尔雅音义》二卷,《博雅》十卷,《文字指归》四卷,《曹宪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又著录有《文选音义》,但注为“卷亡”。本传所载他与诸儒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旧唐书》著录为“诸葛颖撰”,则曹宪很可能是参与编撰,而诸葛颖是总撰官。曹宪既与虞世南同在陈西阳王府任职,虞世南曾在顾野王门下学习十余年,则曹宪在小学训诂方面也可能曾受到顾野王影响。宋代陈思《书小史》卷九云:“《桂苑珠丛》一百二十卷,体制拟顾野王《玉篇》,以小篆、八分、隶书三体,正御本甚精。”[4]此处盖合《旧唐书》著录的《桂苑珠丛略要》二十卷而言之。曹宪的著作现仅有《广雅音》十卷传世,其他著作都已亡佚,清代马国翰辑有曹宪《文字指归》一卷。

从现存史料来看,除了文字训诂方面的著述成就外,曹宪应该也擅长辞章。两《唐书》皆著录有《曹宪集》三十卷,但《宋史》已不见著录,可能其文集亡于唐末宋初。史传材料中有曹宪曾为人撰写碑文的记载,除了上述曹宪为智琚所作碑文外,唐代李冲昭《南岳小录》中还记载有《衡岳观碑》,“其观碑文,隋学士曹宪撰,今见存焉”[5]。秦汉以来,大凡能被邀请撰写碑文者,一般都是当世的文章楷模,最起码也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文章大家,如秦代的李斯,汉代的蔡邕,等等。由此观之,曹宪的文章在当时应该也很受人重视。可惜他的文集失传,我们不能一睹其风采。

除了善于写文章和著述文字训诂著作以外,曹宪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文选》研究上,他对“文选学”的兴起有首倡之功。《旧唐书·曹宪传》称,“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新唐书·曹宪传》亦有“宪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的说法。也就是说,曹宪首先在江淮间讲授《文选》,并已有了“文选学”的称号。经过曹宪的传授,其弟子许淹、李善、公孙罗、魏模等又相继传授,于是“文选学”成为有唐一代与“三礼学”“汉书学”并称的显学。曹宪讲授《文选》开了私人讲授《文选》的风气,并从此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学问——“文选学”。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中对曹宪与“文选学”兴起的关系也有记载。《大唐新语·著述》云: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6]*也有学者认为《旧唐书》所载本之于刘肃《大唐新语》,清赵翼《廿二史剳记》已言《旧唐书》前半全用国史实录文,其说可从。如此,则《大唐新语》与《旧唐书》或引用材料相同,不能断定《旧唐书》引自《大唐新语》,汪习波先生《隋唐文选学研究》亦主此说。

刘肃在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曾任江都主簿,而曹宪传授《文选》正是在这个地方,所以刘肃对江淮间“文选学”兴起情况的记载应该比较可靠,这也与两《唐书》关于“文选学”始自曹宪的说法相吻合。当然,两《唐书》关于“文选学”兴起的记载可能源自刘肃,也可能另有其他文献来源。不管是何种可能,都印证了刘肃记载的准确可信。

刘肃还提到曹宪的“文选学”专著——《文选音义》十卷,《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都没有著录该书,而《新唐书·艺文志》已著录为“卷亡”。根据曹宪的其他著述在《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有著录来看,《文选音义》可能在隋代没有成书,很可能是入唐以后的著作,也说明曹宪讲授《文选》是在入唐以后闲居扬州时期之事,《文选音义》很可能是曹宪教授《文选》时所用的讲义,所以《旧唐书·经籍志》中也没有著录。该书在《宋史》已不见著录,大概在唐末五代时期亡佚。当然,从另一层面来说,唐代有李善、五臣两家的《文选注》流传,注音、释义、训解典故皆很完备,作为早期“文选学”著作的曹宪《文选音义》亡佚也是可以理解的,即在新时期有了更好的“文选学”著作可以利用,《文选音义》的历史作用已经被取代,亡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宪的《文选音义》早已亡佚,今天仅能见其个别佚文存世。日本所藏原帙共有一百二十卷的《文选集注》残卷所引《音决》中,尚引有曹宪音11条,涉及12个字的注音*分别见《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卷八左太冲《蜀都赋》“汩”,曹胡没反(一·一八);卷九左太冲《吴都赋》“澄”,曹直耕反(一·一一〇);“琵”,曹步兮反(一·一一三);“刷”,曹音子六反(一·一一八-一一九);“荂”,曹苦花反(一·一三二);“忼”,曹何朗反(一·一六八);卷六三屈原《离骚》“顑颔”,曹减淫二音(一·八一〇);卷六六宋玉《招魂》“藂”,曹音邹(二·一四);“牛”,曹合口呼谋,齐鲁之间言也(二·二〇);卷七九繁休伯《与魏文帝牋》“姐”,曹子预反(二·四五八);卷九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淬”,曹七对反(三·一〇),共计十一条,涉及十二个字音。,尤刻本李善注《文选》卷十七傅武仲《舞赋》注中有1条,涉及2个字音*尤刻本李善注《文选》卷十七傅武仲《舞赋》“黎收而拜”下有“曹宪曰:秋犬而拜。上音戾,下居虯反”,涉及2个字音。,此12条的14个注音为曹宪《文选音义》仅存之一鳞半爪。从其残存的佚文来看,仅涉及注音,未见释义条目。虽然《音决》所引主要是注音,很少引其释义条目,但结合其书仅有十卷而观之,可能曹宪的《文选音义》主要是注音,释义的地方比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选音义》仍然秉承了萧该《文选音》主要注音的体例。

“音”和“音义”的名称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区别开,有时也会混用,如《隋书·经籍志》“《尔雅音》八卷”下著录“梁有《尔雅音》二卷,孙炎、郭璞撰”,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却称其书为《尔雅音义》,可见当时的音义书和音书区别并不明朗。大体上,音书主要以注音为主,如果释义的条目比较多,也可称“音义”,但仍是以注音为主,释义为辅。裴骃《史记集解序》中谈到徐广所作《史记音义》时说:“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7]1可见,即使称为《音义》的书,也主要是注音,“兼述训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中谈到有关《史记音义》时的说法也可以说明当时音义书的这种情况,其中称:“徐广作《音义》十三卷,唯记诸家本异同,于义少有解释”,“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音则尚奇,义则罕说”,又称唐初刘伯庄“采邹、徐二说”,“遂作《音义》二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7]9。这里所说的虽然是《史记音义》的情况,大致也能代表音义书的普遍现象,即音义书主要以注音为主,少有释义。因此,音义书和音书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以注音为主,区别在于是否兼及释义或释义的多少。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音义书”条目下,周祖谟先生为该类书所下定义云:

音义书专指解释字的读音和意义的书。古人为通读某一部书而摘举其中的单字或单词注出其读音和字义,这是中国古书中特有的一种体制。一部书因师承不同,可以有几家为之作音,或兼释义,有的还注意到字的正误。这种书在传统“小学”著作中独成一类,与字书、韵书、训诂书体例不同,所以一般称为“音义书”,或称“音书”。音义书内容丰富,成为研究古音、古义的重要参考资料。[8]

可见,音义具有兼跨经学、小学众多门类的特点,包含着多元的语言因素。

曹宪之所以精通《文选》,与其深厚的文字训诂功底有关。这与萧该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而著《文选音》类似。清人阮元在《扬州隋文选楼记》中曾阐述了文字训诂和“文选学”的关系:

古人古文小学,与辞赋同源共流,汉之相如、子云,无不深通古文雅训。至隋时曹宪在江淮,其道大明,扬、马之学传于《文选》,故曹宪既精雅训,又精选学。[9]

阮元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剖析了曹宪精通“文选学”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当然,对于初唐时期“文选学”的兴起,曹宪的首倡之功自不待言,但是“文选学”的兴起还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虽然曹宪的《文选音义》早已亡佚,但曹宪在“文选学”上的影响深远,这是因为曹宪开始将《文选》作为讲学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有志于《文选》研究的人才,使“文选学”薪火相传。在曹宪之前,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讲授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经学、史学以及训诂小学方面,还没有将集部的著作纳入讲学范围。自从曹宪在江淮间开始讲授《文选》,作为文学作品的集部也堂而皇之地步入了私学的课堂,打破了原来公私讲学仅以经学、史学等为授课内容的限制,并逐渐发展成了专门学问。曹宪不但开了《文选》讲授的先河,也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文选》研究与讲授的人才,如许淹、魏模、公孙罗、李善等。正是这批弟子,为唐代“文选学”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40.

[3]释道宣.续高僧传[G]//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0.

[4]陈思.书小史[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67.

[5]李冲昭.南岳小史[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5.

[6]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3-134.

[7]司马迁.史记: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452.

[9]阮元.揅经室集·二集:卷二[G]//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

[责任编辑 海 林]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5.025

2016-01-03

I206.421

A

1000-2359(2016)05-0145-04

屠青(1976—),女,河南方城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1]4945-4946

猜你喜欢
李善旧唐书音义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从班昭《幽通赋注》看《文选》五臣–李善注的价值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被忽视的孩子们
本家侄不敌邻家妇
善恶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