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让 戴玉霞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15年来零翻译研究综述:回顾与前瞻
石春让1戴玉霞2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零翻译”概念于2001年首次提出。15年来,我国零翻译研究主要讨论了零翻译的界定、类别、策略、方法、应用、功能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零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系统性研究和方法论指导,创新性研究不足等。今后零翻译研究宜加强零翻译理论本体研究、创新性研究,继续探索零翻译新策略与新方法,辩证探索零翻译功能研究。
零翻译;翻译本体;翻译功能
零翻译现象在翻译史上屡见不鲜,明确提出零翻译这个概念对并其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则肇始于21世纪。零翻译研究的勃兴是时代发展、翻译实践越来越多、翻译理论探讨越来越深入的必然结果。随着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需要更快速、更方便、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对翻译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多方面的要求。在常规翻译无法解决翻译难题的时候或者仅仅为了呈现某种特殊翻译效果的时候,零翻译便应运而生。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对零翻译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热烈讨论了零翻译的界定、类别、策略、方法、应用、功能。本文对十年来零翻译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零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1零翻译的界定
“零翻译”的概念是邱懋如先生在2001年讨论不可译的问题时首次提出的。零翻译的界定,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人们对零翻译的界定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展开。
在狭义层面,人们主要界定零翻译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邱懋如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换言之,零翻译是可译却故意不译的翻译方法,他进一步解释认为,零翻译包含两层意思:(1)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2)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零翻译具体可细分为三种译法:省略法、音译法和移译法(邱懋如,2001:24-27)。邱教授的界定立刻引发了一些学者的反驳。2002年,贾影撰文认为“不可译”是客观存在,“不可译”有积极作用,因而不赞同引进零翻译概念。此后,更多的学者热烈地讨论“零翻译”的界定问题。孙迎春(2001:58)认为零翻译是一种翻译技巧,具体包括音译、形译,但并不包括移译。相反,袁宜平(2010:13-17)却将零翻译直接等同于移译。2011年,罗国青、王维倩(2011:116-120)在《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一文中提出,不可译是一个悖论,不可译与零翻译具有因果关系,零翻译是解决不可译的翻译策略。零翻译是逆向式翻译,在译入语中采用源语语言文字符号,读者进入源语文化去理解译文,这种翻译形式也就是移植。李家春(2013:95-99)认为零翻译是一种翻译方法,但是其内涵和外延仍界定得不够清晰。他在系统调查零翻译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把零翻译界定为是将原语内容不加处理照搬到目的语中。他认为,零翻译存在具有客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人们应该从语篇类型、产生媒介、呈现方式等层面对零翻译进行理性分析。
李丹、黄忠廉(2012:93-97)认为零翻译是指将原语符号原封不动地转入译语的转译方法,也可称为原形转译。
在广义层面,人们从更广阔的理论视角来审视零翻译现象。赵明、王慧娟、吕淑文(2005)认为,引入零翻译概念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零翻译概念对阐释翻译的定义、译者作用、语用心理、翻译实践都有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可译性原则与零翻译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因而零翻译概念具有历史、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罗国青(2009:102-108)指出,当前零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概念定义不统一、生成理据不明确、概念层次不清楚和应用研究欠周密等。解决零翻译问题的关键译者要树立零翻译观。零翻译观体现着译者的不同语言文化平等融合的一种态度。零翻译观可以指导译者以工作机制与生成理据为标准,区分零翻译与不译、音译、移译、形译等翻译形式,选择零翻译策略。
石春让、覃成强(2012:109-112)提出语篇零翻译的概念。语篇零翻译是译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采取的翻译措施,既是具体的翻译方法,也是实用的翻译策略。语篇零翻译有哲学和方法层面的理据,也有实践层面的印证。语篇零翻译的具体样态有:(1)移译语篇结构;(2)省略语篇内容;(3)移译语篇中的多个词语。
骆阳(2012:217,218)指出,当前的零翻译研究存在其概念不统一的现象,大部分的文章多以研究零翻译策略为主。骆阳从译者的角度阐述了零翻译观的问题,他认为,零翻译观是译者的一种对源语和目标语的不平等的认同观念。译者遇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巨大差异时,就要想办法解决可译与不可译、对等与不对等、归化与异化等矛盾,译者可以认同源语在目标语之上,抑或是目标语在源语之上,这种不平等的认同观最终左右着译者的翻译策略。零翻译是译者进入目的语语言文化、尊重对方文化的结果,是译者进入了该文化的思维的显现。
石蕊(2010:102-105)指出,“零翻译” 是一种逆向的新型翻译策略与翻译观,可以突破语言文字符号障碍。她区分了“零翻译”与“不译”“不可译”,认为“零翻译”仍然是“翻译”, 而“不译”是不翻译,“零翻译”是变“不可译”为“可译”的弥补手段之一。
赵尚(2015:26-27)指出,“零翻译”是跨语际实践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反映了译者的精神。他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研究零翻译现象,认为民族精神与民族语言具有同一性,民族精神影响到民族语言的发展,语言零翻译现象也折射出时代与民族精神。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的翻译,同样也是创造活动,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语言,也没有翻译。零翻译,其实质就是不翻译,是不作为的借口,是精神的懒惰,是缺乏创造精神的表现。零翻译泛滥实则是对民族、对语言、对后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罪莫大焉。翻译是为了不懂或几乎不懂外文的读者,只图省事、省力的零翻译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零翻译的滥用、外来词的泛滥,对于民族的语言、民族的精神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不难看出,由于人们采用的视角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人们对零翻译的界定也就不同。从狭义层面看,零翻译是一个概念,因为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人们对其范畴和侧重点的认定就大相径庭。范畴的不同是零翻译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分存在差异,所以,零翻译是一种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从广义层面看,零翻译是一种翻译观念、翻译态度、翻译精神。这些界定的共性都反映了零翻译的最本质核心,即译者在译语中直接转写源语。
1.2零翻译的类别
许多学者在界定零翻译的同时,对零翻译进行了分类。刘明东(2002:29-32)认为省译、移译可称作“绝对零翻译”,而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可称作“相对零翻译”。张治英,朱勤芹(2007:42-46)将零翻译分为“完全零翻译”和“部分零翻译”。罗国青认为,不译、绝对零翻译、相对零翻译、相对音译和音译都是转写的表现形式,零翻译的变异形式有借用、引用、附注、伪翻译与语码转换(罗国青,2008:213-215)。他认为,零翻译可分为绝对零翻译和宽泛零翻译。李家春(2013:95-99)认为,零翻译包括缩略语零翻译、词语零翻译、语句零翻译和语篇零翻译。其中缩略语零翻译是报章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词语零翻译包括专名零翻译和通名零翻译。语句零翻译是将原文中出现的某个或多个句子直接植入目的语。语篇零翻译则是在一个更高的语言范畴中(如书籍) 将一个完整的或长或短的语篇照搬进目的语。
李丹认为零翻译可分为非语言符号的零翻译和语言符号的零翻译两大类,各类又分别包含一些小类。李丹、黄忠廉(2012:93-97)认为,零翻译有别于移译、省译和免译,可分为非语言符号零翻译和语言符号零翻译两大类,每类均有多种表现形式,前者较后者更为普遍。
学者们对零翻译的分类主要是对具体的零翻译形态进行归类。学者们都是围绕自己选定的研究主题,自己设定分类标准,并将不同的零翻译形态画归到不同的类别中。令人可喜的是,学者们对零翻译的类别研究充分展现了几乎所有的零翻译形态。
1.3零翻译的策略
张治英、朱勤芹(2007:42-46)讨论了零翻译概念的存在理据,认为零翻译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新型的翻译策略,它符合“省力原则”和“功能对等原则”。
王月华(2012:136-137)认为,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策略,可以满足特殊的跨语言、跨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零翻译是翻译实践的需求,主要适用于科技术语、商标和缩略词等的翻译。
总之,零翻译是一种新型、特殊的翻译策略。
1.4零翻译的方法
人们对零翻译方法的特点、使用要求作了一些研究,这有助于人们在翻译实践中有效地使用零翻译方法。
石春让、杨蕾(2014:82-85)认为,术语零翻译法包括由移译法、音译法、意译法派生出来的多种样态的翻译方法,不同样态的翻译法包含的零翻译比重不同。不同样态的零翻译法可以突显术语的单义性、简约性和专业性,还可提高术语传播和使用速度、增强术语凝练信息功能和衍生新词功能。人们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地探索术语零翻译的方法。
肖耀田(2004:114-116)指出,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时会产生按照常规的翻译概念,对一些语言结构是不可译的。零翻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零翻译的具体方法包括省译、音译和移译等,而这些零翻译方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5零翻译的应用
人们对零翻译应用作了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零翻译策略或方法解决科技术语、网络流行词、广告文本、特殊文化词等的翻译难题。
袁宜平(2010:13-17)指出,科技术语本身的特点使科技术语的翻译十分困难,有时直译、意译、音译等等传统方法无法快速、准确、简洁地翻译术语,这时零翻译(指相对音译和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朱波孙永华(2014:69-72)认为,英语是国际民航通用语言,英语中存在大量专业缩略语。为了顺应国际标准,追求形式极似,彰显透明效应,促进专业交流,对这类缩略语可采用零翻译。
余清萍认为,零翻译大量地使用在商标、广告语的翻译中。使用相对零翻译的策略可以解决公司名称、品牌名称的翻译问题,“雅戈尔”等公司、品牌名的翻译就是成功译例的典范,这种翻译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还可以解决公司名称、品牌翻译造成的相关误解。零翻译在自创商业广告文本中也有妙有。有时,为了取得宣传效果,一些公司名称或品牌名称还会在自创商业广告文本中直接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的词汇,这实际上是给源语读者提供零翻译词汇,向源语读者传播零翻译词汇,目的在于给源语读者以一种新颖、陌生的感觉,从而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中国移动推出的“M-zone人”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一些研究者讨论了网络流行词的零翻译方法和策略。张彦、郭霄在认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浮云”“偷菜”等网络流行词汇的翻译问题。罗义霞、秦伟(2014:133-134)认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词汇不仅在网络上普遍使用,甚至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网络词汇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使得网络词汇的翻译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零翻译的八种具体方法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网络词汇时提供思路及方法。石蕊(2010:102-105)从跨文化视角,讨论了“零翻译”在流行语翻译中的优化应用,以辩证的视角提出应规范“零翻译”,防止其造成的语言污染。
而张丹则认为,使用相对零翻译即相对音译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政治文件中的流行词“不折腾”的翻译问题。杨明星、闫达(2012:73-77)则根据“政治等效”理论, 讨论了“不折腾”的译法,提出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
胡永(2013:112-113)认为,中、西医学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翻译中必然会遇到诸如语言文化差异、词汇空缺、术语标准难立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入零翻译策略可以应对中医英语翻译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人们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外语词汇都采用零翻译。比如,苹果品牌的狂热追随者,更乐于用iPhone、iPad、iPod,以示自己与众不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特殊文化词无法精准地从汉语翻译成英语,即不容易做到既忠实于原文,也不容易向目的语读者传递这些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而零翻译策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连佩佩和蔡攀科共同撰写的《从零翻译的角度看‘道’字的翻译》的文章,详细探讨了“道”这个字的译法。他们认为,在英语中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词,无法用一个相对应英语词来翻译出“道”字所传达的文化含义和哲学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零翻译中相对音译的策略是一个很好的翻译策略。
李家春(2013:95-99)理性地讨论了零翻译的应用问题,认为不应一刀切地赞成或反对零翻译。他提出使用零翻译时要首先分析语篇类型、语篇功能、预期效果、受众能力,其次要遵守效果为先、谨慎使用、语域划分和关注受众四原则,这样会对零翻译的规范使用有一定借鉴作用。
实际上人们对零翻译的应用研究可分为四类。一是对以英语为主的外来词的零翻译的研究,如IT、windows、黑客、博客等。二是研究英语媒体上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零翻译,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零翻译,例如在美国知名报刊在报道中国的新闻文本中经常会照搬汉语拼音来描述中国特有的或新出现的专有名词,如shiganjia(实干家)、shuangying(双赢)等。三是研究中译外过程中中国文化专有项的零翻译,这主要是中国人把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成英语时使用零翻译的问题,如针对中医文本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词汇空缺等问题,人们使用“零翻译”来翻译一些术语,如Yin(阴)、 Yang(阳)、 zusanli(足三里)、tianqi(田七)、Huangdi’s Classics on Medicine (黄帝内经)、mingmen (命门)、five-zang viscera and six-fu viscera(五脏六腑)等。四是一些汉语文本中故意使用零翻译词的问题,如前述的广告文本中故意使用英语词汇的情况,还比如,一些文本为了引领时尚,在汉语中故意生造出伪零翻译的词汇,如QQ。零翻译的应用是语言文化演变与融合的必然结果, 有利于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零翻译的应用研究,一方面体现了零翻译在解决具体翻译难题时的优势,另一方面为推动零翻译理论构建提供了基础。
1.6零翻译的影响
人们对零翻译的影响的探讨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一些成果也有一定的深刻性。
刘明、石春让(2011:108-110)从翻译学和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探讨零翻译词语在新闻语篇中异常活跃的原因是时代发展要求与词汇创新要求,对新闻语篇的影响是使语言更简洁生动,更有利于语篇信息传播,给读者传播更多信息。
程瑛、石春让(2012:133-137)认为,零翻译词对汉语语言有正面影响:不但增加汉语音节、音素、词素,还使汉语词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则增多,也使汉语固有词增加新的义项。零翻译词对汉语文化有负面影响:产生模糊的文化语义,削弱汉语抵御英语文化霸权的能力,使汉语错失吸纳异质文化精髓的机会。决策部门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积极稳健的语言和文化政策,引导零翻译词合理、有效地进入汉语。
熊紫瑞(2015:191-192)讨论了零翻译外来词对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接受态度和使用习惯的影响,她将样本大学生的态度定位于文化休克理论的四阶段内,透视不同类大学生对于零翻译外来词的看法,零翻译外来词对汉语纯洁性的影响,并为大学生正确对待使用零翻译外来词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1缺乏系统性
零翻译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探讨。许多研究者把零翻译看作一个基本概念,而这个基本概念又可以衍生出诸如零翻译观、零翻译技巧、零翻译策略、零翻译功能等多个次生概念,研究者就从一个视角对其中一个次生概念进行讨论,但是从基本概念入手,深入系统地探讨不同次生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以其他翻译理论为基础展开零翻译系统研究也不多,从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哲学途径来研究零翻译的论文有一些,但多是粗浅地谈论因零翻译形成的语言现象,而没有专门把零翻译当成一个新的翻译分支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汪福祥(2005:93-96)指出,当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需要在深层次、多层面上进行探索。深入系统地探讨零翻译对中国翻译理论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2创新性不足
当前,零翻译研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重复性研究太多,而创新性成果少见。许多学者热烈地讨论零翻译的类别,但是他们的分类只是名称不同,如一篇论文称为“相对零翻译”,另一论文就称为“宽泛零翻译”,另一篇论文则称“部分零翻译”。而对该类零翻译为什么这样分类,分类的价值的讨论却不多。这样,研究零翻译的论文数量很多,而有创新性观点的论文不多。另外,目前,零翻译研究还只集中在界定、类别、方法、策略、应用、影响等几个方面,研究零翻译的其他范畴的论文不多。所以,有关零翻译研究的视角有待创新,研究对象有待创新。
2.3缺少方法论指导
目前,大多数零翻译研究都缺少明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都只是研究者的感性认识的总结。一种翻译现象及一种翻译理论都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具体的语言现象相结合的产物,而语言现象又与语言环境密不可分,要对一种翻译现象深入研究并形成一种翻译理论,需要研究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较恰当的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取得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
3.1加强零翻译理论本体研究
零翻译概念的诞生必然产生零翻译理论。要构建零翻译理论需要加强零翻译本体论研究。同时,零翻译研究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零翻译在不同评议环境、不同文本中的具体应用及影响,深入探究。同时,还要结合零翻译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机器翻译、翻译工具、不同行业对零翻译的特殊要求、零翻译与不同行业的互动影响等问题。
3.2加强零翻译创新性研究
从历时角度看,先贤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相关的零翻译研究成果,如丝绸之路开创之初,人们用最常见的零翻译方法是用特殊的汉字把它们音译为汉语,例如葡萄、苜蓿、茉莉,后来,对一些多音节的词,则通过先全译音节——再省略音节——后转写汉字的方法译出,如“玻璃”,首先从梵文音译为“赛颇胝迦”,后省略为“颇胝”,再进一步转写为“颇黎”,最后变成现在固定的译名“玻璃”。玄奘提出五不译的观点对佛经中特殊类别的词汇进行零翻译。英国翻译家傅兰雅对化学元素名的英译汉提出了非常有效的零翻译方法:(1)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而为新名, 仍读其本音, 如镁、砷、钚、硒等; 或以字典内不常用之字释以新义而为新名, 如铂、钾、钴、锌等是也。(2)用数字解释其物, 即以此解释为新名, 而字数以少为妙, 如养气、轻气、火轮船、风雨表等是也。(3)用华字写其西名, 以官音为主, 而西字各音亦代以常用相同之华字 (转引自袁锦翔, 1984) 。近代以来从事机械行业、医学行业研究的科技人员发明的形译法(如A frame译为A 形架 ,O ring译为 O 形环,X ray译为 X 光),也是独具特色的零翻译方法。这些成果都具有创举性, 以理论可靠、实用性强而备受后人推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哲学转向等新方向,我们可以借这些新方向来研究零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翻译的生态环境也发生着巨大变化,零翻译不但层出不穷,而且使得词汇、句法、篇章在不同文本中都有更多的、新颖的规定性,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还需要以前贤为榜样,结合已有的语言学、文艺学、翻译学的研究成果,认真研究零翻译的生态环境以及应用效果,努力地找寻不同类型零翻译的本质规律,力争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以求得出创新性的成果。
3.3继续探索零翻译新策略与新方法
实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探索、归纳新颖而实用的零翻译策略和方法。实际上,一些非常实用的零翻译方法和策略在一些专门文本的翻译中一直沿用,并且效果良好,但是这些策略和方法还没有传播开来。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代翻译工作的重要问题。无论中国译者还是外国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时都在很大程度上涉及零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这也是零翻译方法和策略研究的新问题。
所以,人们应该关注翻译的现实问题,继续探索零翻译新策略与新方法。
3.4辩证探索零翻译功能
零翻译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零翻译的特殊功能。零翻译的功能是从多个层面产生的。不同类型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上使用零翻译产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同一类型的媒体因读者对象不同而使用零翻译产生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综合性报刊与专业报刊上零翻译功能是不同的;官方文本中使用零翻译与民间文本中使用零翻译的功能是不同的;汉译外中使用零翻译和外译汉中使用零翻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中国媒体表达中国特有文化时使用零翻译的功能与外国媒体表达中国特有文化时使用零翻译的功能是不同的。不同文本因使用零翻译产生的功能更是多方面的,不但会产生零翻译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而且还涉及这些策略和方法背后的中国话语权和意识形态问题、语言陌生化问题、汉语语言纯洁性问题等等。对于不同的零翻译产生的各类功能,我们应该辩证地区分对待,认真地研究。
零翻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样态越来越多,其应用不断成熟,实践效果越来越有用,其理论不断丰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断地显现。零翻译实践有助于解决那些具有明显时效性、民族性的词汇翻译问题。零翻译的实践与研究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人们认真细致地探究。
程瑛,石春让. 2012.零翻译词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3-137.
胡永.2013. 中医英语翻译中零翻译应用[J]. 海外英语(2):112-113.
贾影.2002. “零翻译”还是“不可译”——试与邱懋如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 (7):75-77.
李丹,黄忠廉.2012. 零翻译类型考[J]. 山东外语教学(2):93-97.
李家春.2013. 零翻译类型研究[J]. 外语学刊(3):95-99.
刘明,石春让. 2011.新闻语篇中的零翻译词语摭谈[J]. 新闻知识(2):108-110.
刘明东.2002.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15(1):29-32.
罗国青,王维倩,2011. 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J]. 外国语文(1):116-120.
罗国青.2009. 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102-108.
罗国青.2008. 再论零翻译的表现形式[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213-215.
罗义霞,秦伟. 2014.浅析零翻译理论在网络词汇翻译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19):133-134.
骆阳.2012. 零翻译策略下译者翻译观的探讨[J]. 科技信息(2):217-218.
邱懋如.2001. 可译性及零翻译[J]. 中国翻译(1):24-27.
石春让,覃成强.2012.语篇零翻译:名与实[J]. 外语学刊(5):109-112.
石春让,杨蕾. 2014.术语零翻译法的类别与功能[J]. 外语研究(2):82-85.
石蕊.2010. 跨文化视角下“零翻译”在流行语翻译中的优化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02-105.
汪福祥.2005. 谈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几种倾向[J]. 外语教学(1):93-96.
王月华.2012. 浅谈零翻译策略[J].青年文学家(6):136,137.
肖耀田.2004. 零翻译 ——不可或缺的翻译手段之一[J]. 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4):114-116.
熊紫瑞. 2015.“文化休克”视野下的零翻译外来词对当代大学生语言使用的影响[J]. 科教导刊(6):191-192.
杨明星,闫达.2012.“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73-77 .
袁锦翔. 1984.晚清科技翻译家傅兰雅[J]. 翻译通讯(2): 35-37.
袁宜平.2010. 科技术语的零翻译[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3):13-17.
张治英,朱勤芹.2007. 零翻译再议[J]. 语言与翻译(1):42-46.
赵尚.2015. 民族精神视野中的“零翻译”研究[J]. 英语广场26-27.
朱波,孙永华.2014. 民航英语缩略语零翻译及其理据[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5):69-72.
戴玉霞,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校:陈 宁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Zero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15 Years
SHIChunrangDAIYuxia
The concept of zero translation was first put forward in 2001. Over the past 15 years, studies of zero translation mainly have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strategies, approaches, appl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zero translation and have scored fruitful achievement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tudies of zero translation include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ies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and inadequacy of innovative researches. Studies of zero translation in future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study of on the being of translation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continuing to explore new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zero translation, and discriminating the study of functions of zero translation.
zero translation; being of translation;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H315.9
A
1674-6414(2016)05-0131-06
2016-05-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百年英汉科普文本翻译研究”(15YJA40037),2015年度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科普文本中零翻译词语的应用研究:问题与对策”(2015TX0024A),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研究项目“以‘全球本土化’理论为指导的MTI 笔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TIJZW201530)的阶段性成果
石春让,男,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