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03)
新时期宗教发展的中国化研究
刘蓓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03)
理解“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要义,首先要强调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法律认同,其次是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第三是社会认同、群众认同。历史上,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耳濡目染式中国化、迎合附会式中国化。新时期宗教中国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强信教群众的宗教中国化认同感、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视具有正能量的教职人员培养。
宗教中国化;耳濡目染式中国化;迎合附会式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中国化是党和政府对外来宗教的共同要求,也是所有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而生存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必然趋势。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宗教发展中国化的内涵外延,梳理其历史脉络,总结历史上我国宗教中国化发展的有益做法,探索不同宗教中国化发展的模式道路,剖析当前我国宗教中国化发展所面临的难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我国宗教中国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建设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弥久常新的命题。宗教作为人类社会长期演变发展的产物,它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取决于是否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适应既包括内容的适应,也包括形式的适应,既包括不同的社会形态,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既包括基本国情的适应,也包括深入的文化适应。宗教中国化涉及的宗教,涉及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它们都是在中外文化交往的漫长过程中陆续传入中国,传教伊始便面临中国化的问题,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仍要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深化。
准确理解内涵,对于我国外来宗教中国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宗教发展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宗教的发展,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丰富我国各宗教的内容,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
理解“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要义,首先强调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法律认同,即对于宗教界人士,要强化国家观念国家意识、重视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凸显国家法律的权威性,要求做到自主认同、自觉遵守。这是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基础与保证。信仰宗教的自由,与热爱祖国的公民义务,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爱国守法守规是每一个普通公民基本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注重礼义廉耻,宗教文化倡导洗涤灵魂、积极向善,我们要引导信教群众认同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促进宗教文化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文化的认同是“宗教中国化”的关键。
三是社会认同、群众认同。要引导各宗教弘扬善念善果的宗教教义,即“善”的文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集聚更多资源帮助弱小、扶助贫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融入中国本土社会。这也体现了宗教对社会的贡献度。
准确理解宗教中国化的核心内涵,必须努力防止与杜绝国内宗教受国外敌对宗教势力影响,而出现的“去中国化”与“假中国化”现象。比如农村某些宗教仪式活动庸俗低俗,充斥着封建迷信的内容,就体现出与宗教中国化主旨相悖的一面。此外,我们还要警惕国外一些宗教极端主义或有极端主义倾向的势力,在我国宗教中国化过程中的蓄意动摇与恶意破坏。例如,有些宗教打着帮助弱小、扶弱济贫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渗透外来的政治思维与意图。有的宗教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做到了地域化,宗教工作人员尽量本土化,传教内容却都是丑化与贬斥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宗教中国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宗教的“假中国化”与“去中国化”等等现象,都是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格格不入、相悖相斥的,也是我们要坚决摒弃的。
历史上,外来宗教适应中国政治发展需要、适应中国现有主流文化思想需要、适应中国民间文化习俗需要,作出了很多的努力,有的比较成功,日渐兴盛,有的遭遇失败,在中国传播的良好势头一去不返。历史上外来宗教的中国化,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耳濡目染式中国化、迎合附会式中国化。
第一种形式耳濡目染式中国化,是一种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中国化,没有外人强制强加,也没有宗教自身的刻意为之。当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具有极强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就如无处不在的空气,渗入了外来宗教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外来宗教自身所固有的一切,慢慢也发生了改变,包括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也包括人际交往、语言习俗等。穆斯林也过起了传统中国的中秋节、新春佳节等。伊斯兰教在中国建起的清真寺不仅有阿拉伯建筑的特点,往往还凸显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比如屹立杭州千余年的凤凰寺,就是中伊文化合璧的建筑艺术典范。凤凰寺的总体布局为东西向,因为按照伊斯兰教义,穆斯林礼拜时必须面向麦加,建筑布局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官邸和民间四合院的形式,总体格局既不失伊斯兰教的庄重大方,也兼具中国传统庭院的简洁端庄。佛教的这种耳濡目染式中国化也很明显,比如现有的藏传佛教就是外来佛教与藏族传统结合的产物。
第二种迎合附会式中国化,主要是外来宗教从自身宗教的生存发展考虑,主动或被动迎合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中国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传统特色的国家,外来宗教传播中,要很好地进行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就必须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得已地被动改变适应,另一种是积极主动地顺应适应。中国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就一直备受推崇,如何与占中国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处理好关系,伊斯兰教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伊斯兰教有“念礼斋课朝”,儒家有“仁义礼智信”,伊斯兰教将两者结合,提出了“忠主忠君”的道德伦理观。较好地解决了对非穆斯林君主的态度问题,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此外,伊斯兰教积极进行汉文译著活动,也是突出地表现出在宗教中国化方面的主动迎合符合。佛教传播伊始,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崇尚黄老之术、追求长生不死的社会风俗,经常用神异的占卜灵验方术来吸引佛教信徒,也是一种迎合附会的中国化的方式。反之,天主教一味坚持“一神论的排他性”,坚决反对信徒进行中国传统特色的“祭祖”等,最终惹恼了统治阶级,至康熙皇帝下令全国禁止天主教,天主教的一开始的强盛势头一去不返。至上世纪30年代初期,基督教思想家赵紫宸先生提出“救世的进化的宗教”,主张基督教会和基督徒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国家建设,要深入民间、深入社会,积极倡导农村运动,体现出一种积极努力。
纵观历史上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历程,我们可以明晰,外来宗教在中国希望能很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然要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就必然要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与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和变革。有极强适应能力的伊斯兰教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外来宗教在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文化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宗教中国化也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梳理历史上宗教中国化表现形式,对新时期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如何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宗教的中国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此,我们既要有战略性的眼光,也要有长期性的心理准备,既要有政策性的引导,也要有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探索,需要政府、宗教人士及有志人士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宗教的中国化顺利发展。
新形势下,宗教中国化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佛教中禅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化的佛教的产生,目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体现出佛教在中国化道路上的积极成果。天主教“梵二会议”后提出宗教对话也凸显天主教的主动努力。在中国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信仰的伊斯兰教,也进入了宗教中国化的新阶段。
相比之下,信奉一神教的基督教,其中国化道路上障碍频频。首先表现在政治上,远未摆脱国外敌对势力政治意识的恶意渗透。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基督教教徒人数过快增长的背后,那些妄图利用基督教传教,控制中国独立发展的叫嚣从未停止。如何抵御这种渗透、如何摆脱这种控制,如何使基督教真正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有效纽带与渠道,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其次在文化方面,基督教一神教的强排斥性,基督教的保守落后,都使其中国化道路远难于佛教的中国化。第三,基督教神学研究青黄不接。基督教神学方面有较深造诣的老一辈年事已高,如丁光训、汪唯藩、陈泽民,年轻一代能接班的几乎没有。如果中国的基督教没有自己有包容、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一代神学研究者,就不可能做到基督教在中国化道路上发扬光大。因此,相较于其他宗教,中国基督教中国化道路更任重道远。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就必须在政治上自觉认同、在文化上自觉融合、在社会上自觉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同频,成为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和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
在新的历史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有各宗教中的进步人士,事实上也一直在进行着宗教中国化的尝试。他们对于各自宗教教义、宗教文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努力弘扬宗教道德文化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因素,按照促进社会进步的要求对宗教教义进行了新阐释、新理解,比如我国基督教对其神学思想进行了建设,藏传佛教在各寺庙开展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伊斯兰教进行了经典的新挖掘等工作。这些努力对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宗教自身的健康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习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宗教中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增强信教群众的宗教中国化认同感
宗教的中国化建设,离不开众多信教群众的认同与支持,脱离了群众基础,我国的宗教中国化就如同涸辙之鱼,缺乏生机,而一旦有了大批信教群众的支持,宗教的中国化建设就如星星之火,势可燎原。为此,我们要重视维护信教群众的政治经济利益,特别是保持他们与非信教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协同性。要尊重基层信教群众的信仰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要正视在信教群众中存在的种种不理解、不适应,鼓励肯定他们在宗教中国化道路上的种种努力,即使是细小的努力。要引导他们将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感紧密结合,着力构建有自身特色的精神体系,并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二)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
面向所有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凸显了时代精神的要素。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宗教中国化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探讨深入挖掘宗教道德文化和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契合点,积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文化浸润各外来宗教。要引导信教群众发扬宗教中国化优良传统,将互助友爱、团结奋进等的价值观与理念,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积极抵制境外反华势力妄图进行政治渗透的邪恶用心。
(三)重视具有正能量的教职人员培养
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中国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批爱国爱教、具有正能量的教职人员,能引导信教群众坚决抵制西方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动自身宗教健康发展。教职人员的培养要有系统性与科学性,各级学校要根据我国现有不同宗教的特点,编制富有特色与针对性的教材,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社区大学等形式的成人短长期培训,促进宗教文化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
[1]张志刚.“宗教中国化”义理沉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6(3).
[2]李剑锋.关于我国宗教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
[3]郭伟.六论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J].中国宗教,2016(9).
[4]李向平.大力加强“中国文化引导”深入促进宗教发展“中国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4).
[5]段知壮.再论佛教对中国法治的借鉴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1):73-75.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LIU Bei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Jiangsu 212003)
Understand the core essence of“religious Chinese”.First of all,we should emphasize the national identity,political identity,legal identity;The second is the value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The third is the social identity,the mass identification.In the history,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religion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forms:gradual influence and active change.We should enhance the religious people's religious identity in China,emphasize the cultural leading role of core value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personnel training.
Chinese religious development;gradual influence;active change
B911
A
1671-9743(2016)12-0071-03
2016-11-18
刘 蓓,1973年生,女,江苏镇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