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机制分析

2016-03-16 10:52马世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述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刘 翀,马世超

(哈尔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机制分析

刘翀,马世超

(哈尔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十分突出。文章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概念、具体表现和危害、产生机制、干预措施等几方面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述评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概念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困难、挫折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助人和服务性的职业人群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而高校辅导员正是这样的职业。我国研究学者根据职业倦怠的含义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给出了相关定义,主要呈现出两个方向:

1.研究者根据马斯拉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界定。如李丽、李效林、孟勇等人认为“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2.研究者根据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定义。如马琼、牟海萍、苗朝阳等人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这个定义目前是我国研究者引用次数最多的定义。俞锋、刘毅则认为,“辅导员工作倦怠就是指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因个人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工作要求、工作报酬不相匹配,引起的一个渐进的工作态度行为恶化过程,包括身心疲惫、丧失工作热情、消极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的降低等。”闫伟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而感到厌烦,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这将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李素芳认为,“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压力或者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出现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辅导员职业倦怠。”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研究者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危害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主要集中于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从生理方面来看,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配比大多数都超过1:200,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推优选举、心理辅导、解决突发问题、学生品质的塑造与培养等,有的还兼有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强度非常大,致使辅导员感到力不从心,经常产生疲劳感,工作中精力难以集中,有的甚至积劳成疾。从心理方面看,辅导员常常会感到身体疲劳,内心压抑,情绪紧张、烦躁、焦虑,有时寝食难安。对待领导反抗、拒绝,对待同事冷漠、厌倦,对待学生缺乏同情心、爱心和耐心,总是以抱怨的心态面对工作。认为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繁琐的事务,毫无意义和价值,自我评价低,自卑感强,经常会产生调换工作岗位的想法。由于前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在行为上表现为:办事拖沓、反应迟钝、敷衍塞责、不思进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对工作缺乏激情和兴趣,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表现为方法单一、创造性低、教育效果不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会引发一系列的危害,主要集中于自身、学生、学校以及社会。

1.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辅导员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况中,就会产生意志消沉、身心疲惫状态,易诱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小至注意力分散、食欲不振、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状态,大至各种严重的心理或生理疾病,如抑郁症、心脏病等,对辅导员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不良的心理状态还会引发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不仅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会影响到辅导员个人家庭生活的处理,使自身陷入更大的困境。

2.对学生发展的危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倦怠中的辅导员会因为其对工作热情的锐减,对学生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下降,使学生原本可能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大学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程式化、机械化,从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还会把消极情绪带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去,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整个大学的认知都带有负面评价。

3.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危害。辅导员如果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的状况,会引发辅导员的自卑感和失落感,从而对工作失去兴趣,不思进取,甚至会产生离职的念头,不仅影响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加剧了学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

4.对社会人才培养的危害。目前,高校辅导员转岗或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直接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流动性,也危害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建设后继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碍于学校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机制

研究者们对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颇多,从实际工作中不同视角具体分析了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总结起来主要可归为内、外两大因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外部机制

1.工作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众多研究人员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本身具有的特点——工作职能多、工作对象广、工作内容杂所导致。虽然我国学生工作与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大致相同,但由于历史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还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即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水平和程度,工作职能不够分化、细化。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仅要接受校院两级的领导,完成指定任务,也要协助多个部门完成各种学生工作,还要直接面向几百名学生,负责他们在校期间除课堂教学外的几乎所有事务,众多的服务对象使得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身心俱疲。同时,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地点和工作量具有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很多部门和个人认为辅导员只是为学校、学生服务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承担许多与学生有关但又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琐碎而繁杂的工作,使辅导员的工作本末倒置,成为“勤杂工”。

2.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当个人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清晰并且很容易被人理解,而且所处的位置也是清晰并且与其他人员不发生冲突时,他们的工作压力会降到最低,职业倦怠状况也最低。所以,职业倦怠与职业中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随着高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辅导员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样化,辅导员有时是思想的引领者,有时是知识的传授者,有时是家长的代理者,有时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有时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者,甚至有时还要成为行政事务助理员和学费的催缴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角色的转换。

3.职业生涯的发展。国家规定辅导员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职业发展上可以走“双线晋升”路线,而在实际情况下,由于辅导员需要面对众多工作对象,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与琐碎的事情打交道,很难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处于被两个群体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评优选先、对外交流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甚至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归属系列不明,把辅导员归为教师系列,却不给他们走向讲台、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无法满足晋升职称的条件,在职称评定中走投无路,转岗愿望强烈。辅导员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晋升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辅导员个人成就感较低,也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另外,研究者们认为缺乏有效的效绩考核、新型的师生关系、工作的机会成本高等也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内部机制

内部机制就是辅导员的自身因素,也是导致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心理调试能力和专业水平等。由于人格特征、心理调适能力不同,辅导员在面对工作压力、承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时的表现也不同。例如:与那些生活态度较为灵活多变的辅导员相比,焦虑、处事刻板的辅导员更容易受到角色冲突的影响;与对认知清晰度较低的辅导员相比,认知清晰度较高的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要更大,压力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可见,辅导员人格的坚韧性越低,心理调适能力越差,工作应激反应就越高,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高。辅导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对职业倦怠有正相关的影响,对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基础性知识和所带学生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越多,驾驭工作的能力就越强,职业倦怠的程度也越低。

四、关于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研究者们对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的研究,都是为了寻求解决这一状况的途径和措施。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针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内、外两大因素,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也可以归结外部和内部调节两大方面。

(一)外部干预

1.改善社会环境。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要摆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期望水平,不应一味地提出高素质要求而不给予相应的尊重。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配合,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可度和信心,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一种信任、支持的氛围对于辅导员身心健康和缓解职业压力有重要作用。

2.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对组织环境的期待是众多研究者认为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的重点。第一,努力为辅导员创造和谐进步的工作环境、独立创造完成工作的平台和与各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关系。第二,明确岗位职责,消除角色困惑,为辅导员工作减负。所以高校应该制定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理清辅导员与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和非职能工作中解脱出来。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高校在涨工资、分奖金、分房子等方面应可给予辅导员适当的倾斜,创建科学的薪酬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四,加强专业能力培训,畅通出路,优化发展前景。根据辅导员的个人特长,为他们合理分流提供保证。如果本人愿意并适合从事学生工作,学校可以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加以培养;如果工作能力表现十分突出,可提拔任用到其他行政管理岗位,作为党政储备干部重点培养;如果善于钻研教学业务有意从事教学工作,可分流到教学岗位上,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加以培养。解决好出路问题,是缓解辅导员工作倦怠、安定工作情绪的保证。

(二)内部调节

内部调节就是自我调节。首先辅导员要客观评价自身的工作,正确认识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客观存在。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倦怠的情况,也不应该过分的夸大或视而不理,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正确面对。其次,辅导员还要积极从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自我,要善于学习,利用各种途径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增强自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辅导员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多渠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悦纳自己,探寻自我心理压力宣泄的有效途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五、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空间,也有一些问题继续等待我们完善和深化。

1.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以往对辅导员职业倦怠来源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没有使用标准化测验的方法对辅导员职业压力来源进行量化研究,缺少客观的实证调查,因而也无法验证辅导员工作压力对其职业倦怠和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

2.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目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似乎形成了固定的三大模块,即职业倦怠的表现、职业倦怠的来源以及对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而很少针对某一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如:在职业倦怠的来源研究中,缺少对不同类型辅导员职业倦怠来源特点和整体特点的研究;在干预措施研究中,缺少作为对职业倦怠产生重要影响的机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等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调解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永森,邱海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4).

[2]闫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3]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4]刘毅.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8,(6).

[5]李素芳.浅谈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J].铜陵职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4).

[6]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7]董刚.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0).

[8]叶冰,蒋兆雷.近十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3).

[9]贾菁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10]刘明智,吴文君,胡雯斐.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现状研究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11]刘贤敏,周炎根,曹艳杰,张岩.近十年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J].教育导刊,2014,(5).

[12]薛浩,陈桂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13]马永亮,王军.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2).

[14]葛昕明.多元化用工模式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责任编辑:魏乐娇

On University Counselors’ Job Burnout

LIU Chong,MA Shi-chao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Recently,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hanging,which makes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 develop job burnout sense.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terms of conception,embodiment,harm,and solu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ter studies.

Key words:university counselors;job burnout;review and summary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指导)项目计划,项目编号:1155xs408;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JD1212006;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编号:1253G038。

[作者简介]刘翀(1980-),女,哈尔滨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儿童哲学研究;马世超(1980-),男,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青少年人格发展。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5—0138—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5.034

猜你喜欢
述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