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志 强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我国拜占庭学发展方兴未艾
陈 志 强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我国拜占庭学呈现出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目前,该学科方向不仅逐步完善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形成了稳定的学科队伍。30多年来,我国拜占庭学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开拓进取,从开设本科生课程开始,逐步完善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经过多种教学渠道,已经建立起近百人的研究队伍。其中既有从国外一流拜占庭研究机构学成归来的学者,也有国内外联合培养或国内培养的后备人才,还有许多自学成才的业余爱好者。为了有效协调全国力量进行项目合作,他们于1995年建立了我国拜占庭研究的专业学会,并得到国际拜占庭学会的认可。他们还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专业化训练,立足本土,发挥我国史学传统优势,不断取得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近5年来每年发表的文章超过百余篇,比30年前发表的相关论文总数多出数倍。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出版的中文拜占庭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书籍超过45部,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相关中文书籍仅有2本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拜占庭研究起步较晚,起点高,发展快,相关工作者自觉提升理论水平,积极探讨事关拜占庭帝国上千年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在学科建设的思想方面形成以物质文明研究为主要倾向的特点,并在这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逐步形成国际拜占庭学界的“中国声音”,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有意识地加强基本原始史料和参考文献的资料建设,大力拓展多种数据库(如TLG)平台的搭建,有针对性地克服30多年前存在的工作语言单一、文献资料缺乏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从阅读少数原始史料到全面掌握资料数据库,从简单翻译文献到熟练解读原文文献,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很多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世界历史》等学科顶尖刊物上。
加强国际交流是我国拜占庭学发展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无论在资料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学者特别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不仅于1997年作为国家会员正式加入国际拜占庭学会,而且积极参加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并敢于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之声”,贡献“东方智慧”,扩大了国际影响。中国拜占庭学研究的发展在集中展示我国史学发展30年成就的《Thirty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Studies》(张海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英文版,第156-165页)一书中向世界推介。相关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国内多层次奖项,而且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其中突出者还于2013年获得经由希腊议会讨论通过、希腊总统卡罗洛斯·帕普利亚斯先生和前外长迪米特里·阿不拉莫布鲁斯先生签署颁发的金质勋章。
我国拜占庭学刚刚起步,尚处在艰难的奠基阶段,还需要各方配合,通力合作。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并计划以6卷本的《拜占庭帝国通史》作为结项成果。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拜占庭研究方兴未艾,前途无限美好。
(责任编辑:冯雅)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ZDB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