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近况

2016-03-16 10:45
外国问题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世界大战首都师范大学二战

徐 蓝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近况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近几年来,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呈现几个特点。其一是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从地域来看,涉及了美、苏、英、中、法、德、日等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国与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从涉及的时间长度来看,从17世纪到21世纪,但以研究20世纪的成果为多。其二是选题广泛。除了传统的研究领域,还探讨了难民、媒体宣传等过去较少涉猎的问题。其三是普遍重视对原始档案的利用。不仅利用了已刊的纸本档案集和已经发布的数据库网络资源,还积极挖掘新的数据库以及馆藏档案。以上特点,体现了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巨大张力。

在对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研究方面。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有几个新进展。其一,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研究者第一次将中国参战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新外交的起步。其二,关于法西斯主义和绥靖政策研究。研究者更深层次地探讨法西斯主义和绥靖政策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分别在二战爆发中的重要作用。其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者认为,二战的一个重要根源,即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世界作出的和平安排之中,凡尔赛体系是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温床。其四,对两次世界大战影响研究的拓展。研究者不仅提出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著名论断,还进一步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研究相结合,把视野拓展到对两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领域。指出:一战后建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因其历史局限性而未能维护世界和平;二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虽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它们在维护世界整体和平、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研究者还进一步论述了新中国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关系。指出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者之一,也是战后国际体系的受益者。从1949年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这一国际秩序的关系经历了被排斥者和挑战者到成为参与建设者和维护者的重要转换。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为促进战后国际秩序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相当明显。与此同时,研究者也从东亚的领土问题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问题,指出二战后国际秩序一直面临的破坏和挑战。

关于冷战史研究,有关冷战中的两个主角美国和苏联的关系研究,成果仍然不多,而且研究者多从美国的角度,而从苏联的角度探讨冷战中重大事件的成果还是研究的缺项。但是,对冷战中的“第三方”即中国、英国、东欧以及亚非拉国家与冷战的关系研究,仍然是中国学术界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关于地中海区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2015年4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地中海区域研究中心”,旨在运用多学科视角,研究地中海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改变及其影响。

近年来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视野仍需扩大,理论水平仍需提升,资料来源仍需拓展,档案甄别仍需重视,学术史梳理仍要加强,写作水平仍待提高。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出版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将继续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

(责任编辑:冯雅)

猜你喜欢
世界大战首都师范大学二战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二战那些事(连载)
论决策与世界大战的起源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现代科技创新的政治动力与政治负赘
FUNNY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