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分化下乡村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16-03-16 10:40苑帅民李子涵
关键词:责任意识培育村民

苑帅民 李子涵 王 凡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阶层分化下乡村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苑帅民 李子涵 王 凡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乡村公共精神塑造在乡村治理中尤显重要。从人学视角,重视重点人群,注重培育方式,探索新型培育模式,启迪村民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诚信宽容、主体参与的现代品格,形成村民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村民公共精神塑造与社会责任承担的良好生成,可促进村民自治的可持续发展。

阶层分化;乡村责任意识;乡村治理;村民命运共同体

把握阶层分化背景下乡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突出问题和心理动因,破解生成障碍,探索新型乡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动力生成模式、环境养成模式、联动育成模式,在参与和共享中,优化培育路径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是当今乡村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的重中之重。

1 阶层分化下乡村责任意识培育的障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泛滥,生产要素与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利益实现方式多元化,并且社会利益格局与利益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唤醒,这就导致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生活充斥着大量信息,使农民出现信仰动摇,历史虚无倾向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特点。

1.1 利己主义与自由主义泛滥

由于农村发展机会、就业几率、子女求学等局限,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空心化”严重,自由主义盛行,缺乏法治和乡约规范。当前,村民生活日益富裕化、信息化、科技化,改变了传统休闲活动方式,活动形式从集体转向个人,乡村生活的隐蔽性与隐私权得到重视,传统集体聚会形式越来越少,社会欲望膨胀,个体凸显,主体分离,竞争加强。另外,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逐利性,并且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与淘汰规则,使个人欲望膨胀,甚至发展为利己主义,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一些人认识不清,无视义务与责任,甚至违背道德与法律,这无疑带来了极大的负态效应与连锁反应。托克维尔曾指出:“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这“不但使每个人忘记了祖先,而且使每个人不顾后代,并与同时代人疏远。它使每个人遇事总是只想到自己,而最后完全陷入内心的孤寂”。这一切都对乡村公共生活、公共精神的培育构成了阻力。

1.2 乡村主体和共同体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后,个体逐渐脱离公社、单位等集体,对集体的依赖关系不断减弱。政治环境的宽松与市场经济的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成为共识,伴随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村民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但对精英和政府的畏惧使人们“不愿参与”“不能参与”。乡村邪教盛行,公共参与缺乏秩序。村民缺乏公民意识,在公共事务中秉持功利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为一己之私又不惜浪费、毁坏国家、集体的共同财产。村庄公共活动场所逐渐缩小,而与之相对应的私人领域呈扩大化趋势。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与信任度不断下降,传统的宗族观念在青年一代逐渐淡薄,追求独立、个性与自我,而众多的村庄在传统的公共场所消失之后,一直还未形成可替代的公共空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农民对信息的甄别力极弱,加上西方亡我之心不死,西方“第五纵队”和网络大V大肆扰乱网络生态,使农民出现信仰动摇、历史虚无倾向。部分偏远地区及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远低于城市,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极易被坏人利用和煽动。另外,农民迫于生计和奉行“读书无用论”价值观外出打工,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特点,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十分淡薄。

2 乡村责任意识培育障碍的形成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开始暴露。另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异质文化和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农民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公共生活的有效参与。具体而言,乡村责任意识培育障碍主要原因有:

2.1 社会矛盾激化,村民“不能”参与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阶层发生了分化,社会出现了地域矛盾、城乡矛盾、省际地缘矛盾、资源分配矛盾、行业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诸多矛盾,市场自发性、盲目性加上阶层固化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增多,缺少公共参与特别是政治参与条件,使社会特定群体和利益主体矛盾激化,群体事件多发。百姓民主观念提高同基层民主落实差距间的矛盾,造成不平衡甚至畏惧心理,使得公共责任意识培育和村民主动有效参与更为艰难。

2.2 缺乏价值导向,村民“不愿”参与

随着阶层分化,农村形成了文化和知识结构的自然分层,人们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不同,加上全球信息化和文化市场的开放,西方异质文化和网络“三俗”文化大量涌入,对人们的政治信仰、人生规划、道德判断、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等造成严重冲击,人们只看到公共生活中的阴暗面,缺乏积极作为和主动改变的自信与阳光心态。

2.3 计划转型市场,村民“不会”参与

首先,中国自古即小农经济,以血缘为纽带开展社会活动,所以骨子里带有私利性和小农意识。其次,改革开放前,个人是“单位人”,受到传统计划时代公权力的权威性的约束。再次,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特别是十四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个体工商业迅猛发展,乡村社会关系呈现自由发展态势,价值建构出现了问题。最后,经济与人格的独立、教育医疗的提升,使乡村集体意识和依赖关系大大降低,乡村成员关系与情感大大减弱,个体自我意识和家庭本位成为乡村结构的基本形态。这些原因使得“公”“私”关系处理成为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一大难题,村民大多“过自己的日子”,忽视公共生活,对村级事务“不会管、不想管、懒得管”。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和公共管理能力与乡村治理的时代要求严重脱节,思想僵化,难以创新,面临“不会”参与的尴尬局面和治理危机。

3 阶层分化下乡村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简析

3.1 突出重点人群,发挥思想引领

3.1.1 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要认真自觉落实“两学一做”,以“独上高楼”的政治自觉,以“衣带渐宽”的政治勇气,以“蓦然回首”的政治自信,引领广大群众切实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为乡村责任意识培育提供思想引领和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切实解决“不能参与”“不想参与”难题。

3.1.2 退伍官兵弘扬“四铁品质”,发挥好鲜活榜样作用

地方政府、人武部、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切实做好退伍官兵的退役安置工作,让他们在各种岗位上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精神,引领广大干部“信仰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带领地方群众“一心向党、求实进取、踏实肯干、积极作为”,形成培育践行责任意识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

3.1.3 退休人员发扬“螺丝精神”,发挥好“石子投湖”的作用

退休老职工要继续发扬“螺丝精神”,以自己的工作故事,带动新生代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以主体责任意识和主体参与精神投入到生活、生产与学习中,重视家风,讲好中国式奋斗故事,以“石子投湖”的涟漪效应让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蔚然成风。

3.1.4 返乡学生做好“人才回流”,发挥好服务家乡的作用

大学生要深入家乡开展实地调研,发现突出问题,利用专长和掌握的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任职,做好村屯和乡镇间的沟通桥梁和智囊,以新思路、新观点获取乡镇相关支持,启迪村民公共事务参与自觉与自信。

3.2 丰富开展形式,拉近心灵距离

3.2.1 融合艺术形式,以情动人

在各乡、村镇成立乡村艺术团,不仅可以丰富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生活品质,还可以改变农村赌博等不良生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艺术团利用农闲和过年时机举办文娱晚会,可以吸引子女亲朋前来参加,在艺术形式中渗透责任教育思想。

3.2.2 开展案例教育,以理服人

责任意识培育不可只重理论,要根据村民特点,结合村民熟知案例展开教学,让村民在实例剖析中懂道理、学能力。对于案例选取要贴近生活、贴近农村;讲解过程要通俗易懂,注重启发;讲解技巧要诙谐幽默、平易近人;案例对比要具体深刻、主题突出;教学地点要灵活多变、深入村民。

3.2.3 整合惠农政策,以惠化人

县、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三农”问题,利用条件、创造条件,结合本地实际难题和村民关心的重点问题,邀请专家、能人开展系列指导。对于乡村农业生产,加强农业技术指导,促进农民稳生产、创收入、奔小康;同时,要因地制宜地促进农业转型,增加乡村经济效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对村民开展再就业和技能培训,使中青年掌握一定劳动技术,逐步摆脱低层次劳动结构,鼓励自主创业,解决就业和留守难题,增加农民朋友的幸福感。

3.3 建构新型模式,激发主体意识

3.3.1 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充分利用非政府公共组织等民间资源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统一居民意志、凝聚居民共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坚持党组织领导原则下,政府要注重保护与培育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给予充分重视并加强正确引导,以市场机制保障其资金来源与发展的活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农村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公共空间中促进村民有效、有序进行社会参与,以主体姿态积极推进农村建设。

3.3.2 建构家风建设、学校教育、责任落实的三级联动责任教育生成模式

家风对于青年公共责任意识培养具有重要启蒙意义。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子女的公共责任意识,定家规、讲村史,合理利用村里文化资源进行责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要加强各村中、小学的课程论证与评估,开设专门的公共责任教育课,由校党委牵头,教务处主抓,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的渗透,加强学生公共责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生动载体和环境条件;借鉴国外模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青少年进行角色模拟,促使青少年对公共责任角色形成全面透彻的理解和认知。农村责任教育和建设发展要坚持知行合一,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村委会要定期举办实践课堂,让居民了解党情、县情,充分认识并正确把握所在村落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明确自身责任。

3.3.3 建构一种政治生态、民主环境、网络环境三位一体的环境养成模式

创设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发展党员要公开透明,公正有效,及时补充。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不断优化为民服务的民主政治环境,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村地区的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参与立法制度、社区矫正制度、陪审制度等,加强阳光行政,保障群众知情权;完善基层自治,保障群众参与权;强化民主监督,保障群众监督权,充分保障基层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真实性与广泛性。调整乡村关系和城乡关系,协调村级两委关系,铺就农村民主政治基石。提供干净、安全、惠民的网络信息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大事,要因势而谋,统一规划,创新网络宣传,做强网上舆论,把握好引导的时、度、效,以清朗明媚的网络环境引导村民公共责任意识生成,强化国人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建设成就感。

[1]王丽.公共治理视域下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与重构[J].行政论坛,2012,(4):21.

[2]胡艳蕾.我国城市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建构——基于中国若干城市问卷调查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3,(2):76.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21

2016-10-19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层分化下的乡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201603010117);2016年天津市教委重点调研课题“基于青年接受习惯的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研究”(JWDY-20161053);2015年河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本科导师制研究与实践”(201502024)

苑帅民(1980—),男,南开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责任教育、乡村治理。

C913

A

1674-6341(2016)06-0054-03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培育村民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