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辉
碎片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王向辉
碎片化状态下,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碎片化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特征。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对碎片化的社会背景回应不足。在碎片化学习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应在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上做出调整,呈现出新的课程形态。
碎片化;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是高校进行母语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可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等充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呈现碎片化趋势。作为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现象,碎片化已经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忽视这一背景,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总是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未能切中肯綮。因此,本文依据有关碎片化的研究成果,探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科学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激发大学语文的课程活力,探索开展母语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概念最初属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范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Frederic Jameson)认为,碎片化是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基本形态。[1]165进入21 世纪,碎片化研究进入传播学领域,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时至今日,碎片化已成为研究社会形态的一个共识。在碎片化社会中,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处在碎片化生存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角色的碎片化和接受信息的碎片化。[2]从社会角色层面来讲,人们以不同的身份、角色毫无阻碍地出入于现实、虚拟的社交场域,造成了主体完整性的撕裂,呈现一种充实而散乱的状态。从信息接受层面来讲,信息的涌现呈现零散、无序、互不关联的状态,导致人们接受的信息是丰富的、片段的、芜杂的;同时,信息发布追求舆论热点和关注点,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在最短时间、最小篇幅内向外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高校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但也并非与世隔绝。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新技术、新手段备感兴趣。在他们的生活中,QQ、微信、陌陌等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网络聊天、网购已成为生活中的必要环节。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主要体现在:生活场域在网络和现实之间变幻,他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可能是网络上的聊天者,或者游戏中的战斗英雄;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便捷,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网络信息如微信、微博等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具吸引力。这样的生存状态,导致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力削弱。在传统学习模式中,教室、图书馆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听课、阅读、练习是主要的学习途径。而在碎片化的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抵御不了网络的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逐渐下降。同时,随着慕课、微课形式的迅猛发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接受到最新的前沿知识,聆听经过精雕细琢的网络课程,导致学生待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的积极性降低。高校课堂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衰落,课堂上“低头族”频现。有的高校提出在课堂上“拒绝手机”的倡议,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其次,追求知识的热情逐渐降低。碎片化的社会更加强调每个人价值的独特性,价值观变得多元,成功的标准也随之变得相当杂乱:地位和财富、创造力和影响力、对他人的帮助或贡献、自我的提高和超越……标准的多元,导致了社会对知识的追求力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死记硬背、烂熟于心似乎已不再是学习的最佳模式。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识记模式已经丧失了敬畏感,对大学语文这类课程的学习也热情不再。
再次,浅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阅读是文学类课程的基本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数字阅读率明显超过传统阅读率。[3]在碎片化背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正由传统的书本阅读转向电子阅读,“浅阅读”正在成为流行的阅读趋势。作为网络时代涌现的新现象,浅阅读是指人们借助现代媒介从符号中获取某种信息或者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4]虽然与传统阅读一样要获取必要的信息与知识,但是浅阅读放弃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体味,更追求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快感,实现的是功利化、愉悦性的阅读。
观察今天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碎片化正在日益对传统学习模式形成挑战,这是必然的和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因此,适应碎片化状态,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当下高等教育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已经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并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应对策略。所谓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利用多样化学习媒体、零散时间和分布式的空间,学习零碎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5]碎片化学习把系统的、规范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为微型的、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切片化、学习行为的不连续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注意力的零碎化等特征,适应了人的碎片化生存状态,可以对新形势下的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引导。
当然,还应当进一步探讨“碎片化学习”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从而追求学习效果的最佳化。碎片化学习的积极层面主要表现在:根据需求和情境开展学习, 学习者能够做到自定步调学习和选择性学习,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方法,有效扩展了学习者原有固定、封闭的学习时空,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契合,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碎片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接受的知识呈现零碎化状态,不利于学习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难以形成有纵深感的学习成果;孤立习得的知识碎片,难以有效解决生活实践中的系统任务,较难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不连续的学习行为、零碎化的注意力,容易使学习者的思维认知结构变得碎片化和分散化,难以对思维能力产生卓有成效的提升。
在当前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整体上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所谓传统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听讲与练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作为一种发展成熟、理论积淀深厚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学内容的识记与理解为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线式传递,更有利于实现母语意识培养、传统文化认同、审美能力提升等育人目标。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主要体现在:注重听、说、读、写的课堂实践,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剖析和再造性想象,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高效,有利于实现思维能力的快速、系统培养;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和把握。
但是,在碎片化状态下,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课程资源看,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较为单一;课程知识多为决定性、封闭性知识,开放性、动态性知识较少,学科视野不够开阔。从教学方法与形式上看,以课堂教学为形式,以教师讲解为方法,时空受限,与受教育者不能形成良好互动。从信息的传输效率与效果来看,“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单一,传输的信息有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创新力度不够,对碎片化的生存状态回应不足,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从外部环境看,诸如课程地位弱化(定位为考查课,课时量较少),教学条件受限制(合班上课导致学生数较多,研讨交流无法进行),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师队伍不稳定(多数学校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问题,都使课程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从内部因素来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吸引力等方面,都因碎片化的状态而呈现出明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理念与时代需求脱节。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任何人只要愿意付诸行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生不缺乏学习的资源,缺乏的是学习的耐心和信心。人们的专长领域将会高度分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越来越多元,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受到较大冲击。在碎片化的背景下,社会对学习的理解日趋多元,传统学习中的占有知识变得不再重要,相反,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应当以更少的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知识和构建思维,而不是将每个知识点烂熟于心。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对碎片化背景缺乏有效应对,脱离了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活力。伴随教学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模式异军突起,大有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之势。但从大学语文的课堂实际来看,因为课时量少,教学内容多,同时又局限于教学条件,故绝大多数教师依旧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接受学习、模仿学习为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方式仅是浅尝辄止,创新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于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讲,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讲授法。教师主要依靠有趣的讲解、生动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品味中文的魅力;学生只能单向度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读”的教学以压倒性的优势远远超过“写、听、说”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广泛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化指导力度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忽视“写、听、说”的教学,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母语能力的整体发展。
课程吸引力不足。因为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被经常性地误解为高中语文的延续,成为“高四语文”,普遍存在着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且课程容量大,在有限课时内难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质的提升,所以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成熟,同时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在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下,大学生的生活被无处不在的信息、媒介所吸引,更愿意接受感性的、功利的知识信息,大学语文的课程吸引力进一步削弱。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大学语文面临的诸多困境,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通过积极应对碎片化生存状态,探索“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尝试全方位创新,呈现出新的形态。
一是确立新理念,强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碎片化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折。大数据时代不仅让我们不再期待精确性,也让我们无法实现精确性。[6]56这启示我们,学习并掌握知识已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途径,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更加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致力于提升受教育者积极、自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能力。依据新的教学理念,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不以获得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能力提升为最终目标。学习知识只是途径和措施,能力提升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重心所在。教育者要着力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促使受教育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质的提升。
二是构建新模式,实现全时空教学。在碎片化时代,网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已经显现:教材已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网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开辟了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灵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既可以阅读文字材料,也可以观看视频材料(甚至是课堂实时录像);既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既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也可以对已学的内容进行练习与测试(有的系统还提供形成性报告)。应当在“碎片化学习”的背景下,打通现实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界限,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课程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形式,构建起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近年来, 慕课因大规模、高质量、免费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解构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流程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波澜。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授课录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以讨论为主,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上还是新生事物,鲜有尝试。
三是运用新方法,均衡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教育目标。当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水平。与碎片化学习相适应,大学语文教学应尝试运用自学法、探讨法、评价法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安排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把教材的文本与网络上的多个文本进行比较,查找声频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就他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改进学习方式与方法,最终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实现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是探索新体系,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传统考核模式主要以考试或考查为主,重点在对语文课程知识的书面考核。结合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与教学过程相互整合,它关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全面评价。[7]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优势,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加便捷地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参与的态度、参与的程度和效果进行评价,把考核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的过程。而学生也可以不受限制地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这种评价体系中,增强了考核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可以通过累计积分的形式,把学生演讲、写作、网络研讨等情况作为成绩计入总分;还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公益活动,以活动总结或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缩短课程教学与社会就业的距离,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有利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面对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趋势,构建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态已经迫在眉睫。当前,碎片化学习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已经显现,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质。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和大学生面临的新挑战,需要教师、学生和有关研究者共同努力解决。本文虽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但因现实形势的限制,有些思考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实践方面的探索还不够充分,有待于更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推动课程教学的全方位转变,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崭新的形态散发出蓬勃的活力。
[1]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林楠,吴佩婷.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7-51.
[3] 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32-136+144.
[4] 杜羽,侯力. 统计数据中的全民阅读[N].光明日报,2016-04-23(11).
[5] 王觅. 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 钟媚. 过程性评价:概念、范围与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44-47.
(责任编辑 毕凌霄)
Zhengzhou450046,China)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6-0109-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6.021
Strategies for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n Background of Fragment Learning
WANG Xianghui
(DepartmentofCadreTraining,HenanInstituteofFinanceandBanking(LongzihuCanmpus),
In the fragmentation state, the style and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is presenting new characteristics. Fragment learning becomes the primary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urrent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still under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lacks of response to social background of fragm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ragmentation of learning, it should make adjustments in the curriculum concep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nd present a new pattern of curriculum.
fragmentatio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1006-2920(2016)06-0104-05
王向辉,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教育干部培训处副教授(郑州 450046)。
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碎片化时代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162400410251)。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