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荣,王渭刚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李海荣,王渭刚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师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师范生就业市场的趋向饱和高校专业设置自主化给传统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各种挑战,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应该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期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挑战;应对策略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中国拥有第一外语的地位,有最多的学习者。在国内,人们几乎已经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得英语者得天下,英语好是求职、就业、考研、留学、职称晋升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社会对于英语学习的高期望值和英语教学的低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得学校英语教学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一直高居社会热门话题的榜首位置。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传统上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英语教师的重任,因此也成了社会的焦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语教育的《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外语学刊》等权威期刊、专刊连续刊发文章,探讨师范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定位与发展方向,以及课程设置等问题。作为多年从事高师英语教学的教师,笔者基于高师院校的特点,借鉴专家、学者的看法观点,结合时代特征,并融合渭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将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高师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而探讨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重视英语的国家之一,学习英语的人数也是全球最多的。但是,在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人的英语熟练程度却较低。据英孚教育发布的《2015年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国在60个非英语母语国家中英语熟练度排第47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且连续多年没有大的变化。[1]这与我国在英语教育上的投入、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耗用的时间是很不相匹配的,也使得英语教学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英语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英语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所秉承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这些“中国式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远远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1.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需求
受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约束,人们一直认为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能够阅读英文文献资料,能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口头、书面交流,能满足各种英语考试的要求。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大多体现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教学活动围绕着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训展开;考核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升,参与国际交流的活动明显增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海外汉语教学热度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些都给国内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首先,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动机的多元化形成学习需求多元化。过去英语学习者通常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学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英语当作一种交流工具而学习。他们认为学好英语是留学移民的必备条件,是求职就业的有力保障。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多元化使得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关注自身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英语教育普及化形成学习需求社会化、生活化、平民化。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英语的社会化程度和大众接受度极大提高,英语早已从课堂的牢笼中突围出来,走向社会化、生活化、平民化,随处可见的英语标识和生活化的英语词汇已经普遍为国人所接受。顺应这种变化,今天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
在国内英语教学中,人们一直以来把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英语语言本身和教学策略上,认为只要把英语语言研究透彻,再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就能使学生学好英语;只要英语水平高就能当好英语教师教好英语。但长期以来“中国式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迫使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重新审视和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重新审视和研究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英语教师,进而重新审视和研究英语教师教育。
围绕着英语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目前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焦点,而且随着研究背景的发展、概念内涵的转变而迅速壮大,研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最主要的是教师知识、教师认知、教师成长和教师学习等。教师知识研究主要围绕着舒尔曼(Shulman)创立的教师知识基础模式(knowledge base)和艾尔贝兹(Elbaz)提出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PPK)而进行的。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基础模式由七种知识构成,后经过进一步地提炼概括形成了目前普遍接受的四种教师基础知识说法,即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环境类知识四种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最核心部分,它强调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将该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艾尔贝兹发展和丰富了舒尔曼的教师知识基础模式,认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PPK)也是教师知识基础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就是教师在其个人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行为的看法、原则、信念等的统称。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并没有形成一个精确统一的概念,拥有教师实践知识、教师个人知识、教师内隐理论、教师信念等五花八门的名称,情境性、个人性、默会性和内容特定性特征。[2]其实,教师知识构成研究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师临床思维研究的必然延伸。教师临床思维研究围绕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决策展开,此类研究超越了传统教学研究的行为层面,从可观察的教师教学行为,深入到教学行为背后的认知世界,使人们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样,教师认知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目前研究的内容已扩大到研究教师知识、信念的生成和变化,即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这些研究初步表明,英语好只是成为一名好英语教师的诸多素质条件中的一条,好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学科知识,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和高水平的英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强烈的教师身份认知。[3]
在新兴学科诸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等的影响和作用下,英语教育教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语言描写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使用理论为基础,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测试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相关领域的综合学科。如何应对教师教育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新发展,以及随之而来对英语师资力量的高要求,已成为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产品的研发使用给英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电子词典、电子图书、机器翻译的出现,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英语课堂上知识呈现的方式和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样化知识呈现方式,使英语学习更加轻松有趣,有效缓解和消除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紧张和焦虑;而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语言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成为可能,从而大大加快了英语教育个性化的进程。
多媒体教学课堂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多媒体的智能化压缩了教师的活动、节省了教学时间、丰富并形象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活动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再加上多媒体的交互性的优势,人机之间的虚拟对话、跟读、模仿、纠音等练习成为解决我国英语学习者多年“哑巴英语”的一味良药。而互联网催生下的翻转课堂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语言知识讲授活动中解脱出来,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英语课堂变成语言知识运用的场所和答疑解惑的场所。语言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查阅有关材料、参与网络讨论的方式完成。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开展基于项目的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盘活所学的语言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课后学生能够自主规划个人的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通过网络与学生保持联系,帮助学生满足自己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给传统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局面之下,高师英语专业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等进行重新界定,需与时俱进,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
4.基础外语教育所带来的新改革
21世纪初,立足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新型人才,中国基础教育界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是英语课程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三个纲领性文件,分别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导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改革。这三个文件统称为《英语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编写贯穿着以下基本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充分考虑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聚焦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语言学习渠道。[4]42-45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实施,中、小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好。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中外基础教育交流增多,中小学校聘请英语外教在一些较大城市已经司空见惯,有些学校甚至推出组织中学生去英语国家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所有这些举措使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比过去大大提高,尤其是在英语听说方面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从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新生入学的情况看,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已经明显高于英语专业原有教学计划设定的起点,而且其英语学习理念和方法也与以往的学生有了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师范英语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此外,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多数要到地方中、小学任教,在基础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英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除了过去的“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之外,还需要增加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实践内容。
5.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带来新竞争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的持续下降,基础教育学校(即中小学)数目的减少,社会上新教师(高师院校毕业生)的供给量已经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传统的高师院校开始向非师范化、综合性大学转变,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呈现下降趋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一流师范大学开始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探索,积极开设非师范性专业,压缩师范专业的招生规模,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校生100%为师范生,2010年师范生仅占全体在校生的50%[5],而且这种转变还有加快的趋势。与此同时,一些传统非高师院校却开设教师教育专业,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分切教师教育的蛋糕”。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外语类学院相比较高师院校有较强的语言专业优势,给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形的竞争压力,要求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尽快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格局、新挑战,培养出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更专业的英语教育人才。
面对上述挑战,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该认真研究思考,依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转变观念,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以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高等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对高师英语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是确定英语专业教育其他环节的起点,是确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是外语界探讨的热点。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3 月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学大纲》(下称《大纲》),是迄今为止唯一份由教育部颁布的指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6]1教育部于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指出,“高等学校应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7]而我国对于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缺乏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师英语专业多年来一直遵循与沿用着国家制定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以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缺乏考虑师范英语自身的特殊性和特色性,使得英语专业与师范专业界定非常模糊,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专业性和目标性。因此,对高师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兼具结合英语专业和师范教育两者的特征,即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又要体现出学生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及对于教育事业的认同和热爱。以牢固英语运用能力为前提和基础,突出师范生的技能和特征,在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做“加法”,而不是在二者之间“取平均值”,使英语师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好,与非师范生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2.教学理念要更新
态度决定一切,理念影响行为。社会在进步,认知在发展,高师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形成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且一旦形成,又会指导教师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甚至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以及人们的认识程度而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具有动态性特征。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要求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与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保持教学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时性,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师范英语专业的需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思想,找到师范英语发展的新路径。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以下基本教学理念:了解和协调英语专业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双重性质;理解不同层次高师院校在生源基础和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差异,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依据自身特点,办出特色;设计课程整体要注意协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思辨创新能力以及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以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为基础,重视语言输出,兼顾语言输入;选择教学方法应该坚持一些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诵读”教学、“模仿”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间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改革考核和评价方式,发展和采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方式。[8]
3.课程设置要优化
课程改革是英语专业改革的核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新的教育理念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都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而优化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势必造成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无法与外语类大学相比、教学技能又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实现英语专业和教师教育的完美结合,既顾全英语专业需要,又突出师范特色。第一,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英语语言技能课、知识课和师范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开设一些介绍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程,如外语教育心理学、新课标解读、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使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外语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的英语教学技能,逐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英语教学理念。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用英语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技能教材,拓宽语言技能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综合能力。增加专业选修课课程,完善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二,要完善实践类课程体系,开设教学实践课,增加教学实践课的课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登台讲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增强实际教学技能。第三,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教育纲要规定,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在基础教育实践寻找课题,让大多数学生加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在研究中培养能力;增设创业基础课程和创业训练等课程,积极与社会接轨,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并制定就业计划。[9]
4.教师队伍建设要跟上
在课程设置完成后,要重视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都要通过课程实施来落实。而这些的最终执行和实施都要依靠教师去落实。[10]
所以,一支敬业爱岗、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障。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鼓励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因为观念影响行为,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专业教师了解高师英语专业发展前沿,了解教育界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使其在观念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实施者和探索者;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培训,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重视教师的科研成长和教学成长,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注重课程团队建设,吸引教师组团、结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团队力量;最后,重视师资队伍的学历提高,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高历和教学水平,建设合理配置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高教水平,为培养一流的英语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11]
随着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高等院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在高师院校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各高师院校正在积极酝酿、开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高师英语专业教育应该积极探索专业改革之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紧抓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范特色,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英孚教育.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EF EPI)[R].第5版.上海:英孚教育,2015.
[2] 杨翠蓉,胡谊,吴庆麟.教师知识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69.
[3] 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4]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张璐晶.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师范大学必须强化特色、综合发展[J].中国经济周刊,2010,(35):36-38.
[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8] 杨四海.教师职前培养与现实需要的对接研究[J].教育探索,2007,(10):97-99.
[9] 王莹莹.基于社会需求的英语师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罗明礼.地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9):121-123.
[11] 李明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6(2):116-120.
【责任编辑 贺 晴】
Reflection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Hai-rong, WANG Wei-g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hanged social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theory, the adva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eepening basic education reform,and the independent specialty set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uggests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s, recomposing its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updat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re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and seek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s well.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lish major;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H315
A
1009-5128(2016)22-0061-06
2016-09-13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重构(14JK1234);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模式下教育实习微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G201511)
李海荣(1971—),女,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汉互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