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03-16 08:45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观生态文明启示

陈 俊

(1.遵义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陈俊1,2

(1.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遵义563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经萌芽、发展、丰富、成熟、提升五个阶段,体现了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果的理论升华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理念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确定为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观;演进历程;生态文明;启示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各时期各阶段提出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并且凝聚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生态观,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然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确立起来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取得的有益精神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的应然回应,其拓展了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内涵,彰显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放松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逐步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应对各种关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严重危机,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使我党的思想理论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能够更好地指导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

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经萌芽、发展、丰富、成熟、提升五个阶段。具体表现为:第一,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绿化祖国”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第二,邓小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辩证统一思想,环境保护工作被上升为基本国策。第三,江泽民提出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深化。第四,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新篇章。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体系的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治理思想的探索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逐步深化与完善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我们党的执政方针,既是科学执政的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综观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下启示:

(一)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条件,人与自然不是相互对立、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是休戚与共、和谐相处的关系。[2]因此,在自然环境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相对有限的,人的欲望必须受到理性的控制,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依靠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首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清醒而正确的把握,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3]坚决制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进一步保护自然资源,在改变生态环境中优化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的索取而不投入、利用而不建设。对此,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牢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就必须加强公民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4]通过加强生态观念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科普宣传,强化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理念,让他们意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倡导文明消费和适度消费,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二)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理念

回顾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历程,先后经历了对生态问题认识不足,到初步关注环保工作,到提出保持生态平衡的任务,到明确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与发展,都是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做出的科学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既与当时的国内外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也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还受到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贴近实际,并且将这些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有效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决不可妄图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借鉴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我国当前的资源、环境现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既要继承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关于生态治理的科学理论和执政方针,又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着“生态国情”的变迁不断创新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继续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施政纲领和执政方略。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确定为基本国策

所谓国策,是指国家执行较长时间,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政策。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决定性影响的策略,如计划生育、科教兴国、环境保护等才能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政策。从1978 年3 月5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职能之一,到最开始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再到专门成立环境保护领导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从没有环境保护法规,到1979 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再到1989 年修订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再到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党和国家一步一步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彰显了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发展进步,鲜明地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远大计放在突出地位,这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福祉,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这说明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决定性问题。2014年新修订的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新环保法的修改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对“五位一体”社会文明整体推进给予的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正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断深化,才逐渐上升到重要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层面,“用法治向污染宣战”,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必须从全局高度,用战略眼光来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用科学发展思维来规划“美丽中国”宏伟蓝图,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使生态文明成为全国人民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方面和全过程,更新环境保护理念,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关注“生态民生”,提高人民福祉,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四)要把科学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第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第二,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文明建设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绿色科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力发展以节能高效、低碳排放、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生态产业和绿色技术,倡导生态化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三,在全社会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理念。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除了要在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外,还需要在生活领域引导人们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大力倡导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中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四,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结构决定了生态文明并不是独立游离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外,而是深刻体现和渗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之中,引领我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因此,要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原则、方法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调整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全面推进生态执政方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发展生态文化,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6]

(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存在于生产、生活、消费等社会各领域和全过程,事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通过健全的制度和完备的法律来推动和调节。[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离开了制度的规范、约束和法律的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将永远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意识领域,而不会自动上升到操作层面和实践领域。建国以来,随着国内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立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机制,如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等。[8]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建立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当前,要继续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度、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战略评估制度等,通过比较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9]此外,还要利用法律来约束和调控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机关也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为我国用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既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立法,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真正发挥引导、评价、预测、教育、促进、保障、制约、调控和震慑作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有法可依。还要加大生态执法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监督水平,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建立生态保护的良好秩序。[10]

(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依靠一国努力难以凑效,必须坚持生态治理的国际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环境大国,在保护全球环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密切关注国外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环保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启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后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且从我国环保事业起步开始,就与国际交流密切联系,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在1992 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我国环保事业的国际交流向全面化、深层次、多渠道发展。[11]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所持的积极态度和原则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中国人民也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了自己在国际环境协作中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原则,即“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2]当前要继续加强环保工作的国际与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外交活动,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占据世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制高点,积极参与一系列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谈判,不断拓展双边和多边国际环境合作关系,不断推进环境领域的合作交流,尤其是要针对我国环保技术发展滞后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加大在环保技术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侧重于环保产业的外资引进,增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推动我国环保事业深入发展。

三、结语

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1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各个时期都很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理论应当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14]此外,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党的思想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必将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早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3,(2).

[3]范星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范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5]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6]刘真真.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3.

[7]刘登娟,邓玲,黄勤.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陷阱”到“制度红利”[J].求实,2014,(2).

[8]刘起军.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9]李咏梅.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生态民生建设之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0]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

[11]陈延斌,周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J].中州学刊,2015,(3).

[12]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二[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3]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14]张凤华,周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江汉论坛,2011,(11).

[责任编辑:马祺]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EN Jun

(1.ZunyiMedical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Zunyi,Guizhou563000,China;2.CollegeofHumanitie,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Concept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germination ecology,development,rich,ripe,lifting five stages over the years reflect the results achieved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heory of sublimation process.Recall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cological concept Evolution,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day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we must adher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ecurity system,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cological Perspective;Evolu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velation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2-0038-05

[作者简介]陈俊(1980—),湖北天门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副主任,贵州省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一般项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13BZX031)、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境伦理之实践研究”(13QN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2-25

猜你喜欢
生态观生态文明启示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