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本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性及融合发展
——以湖北省十堰市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为例

2016-03-16 08:04舒永涛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十堰

舒永涛

(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台,湖北 十堰 442000)



地域性本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性及融合发展
——以湖北省十堰市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为例

舒永涛

(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台,湖北 十堰442000)

摘要:本土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区域内创造和积累的文明财富,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产品,进而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时代发展,该产业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十堰文化旅游资源的综述,详细解读了该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及现状,并以此切入辨析了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建议。对十堰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十堰;文化资源;旅游景区;融合发展

一、十堰地域性本土文化资源的构成

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品位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而又珍贵,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旅游价值。深入挖掘整理十堰地区的文化资源,将其厚重性和丰富性进行呈现,定能提升十堰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旅游品牌。

1.十堰地区拥有众多远古文化遗存。十堰的远古文化遗存包括郧阳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郧县人头骨发现地、新石器时期房县七里河遗址、郧县辽瓦店子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存从远古时代完好地留存下来,在当代被发现和研究,为十堰本土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如郧阳区的恐龙蛋化石群所在地,这是当今世界唯一发现龙蛋共存的地域,对于研究白垩纪时代的地质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如郧县人头盖骨化石,它证明了汉江中上游地区是人类重要发祥地。

2.十堰地区拥有久负盛名的武当文化。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其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全世界罕见,太极拳发祥于此,武当武术名扬天下。另有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养生功法、武当医药、武当山朝山进香习俗等组合成厚重的武当文化。该文化在十堰及周边地区影响深远,许多小景区如张湾区白马山、余坪庙、茅箭区赛武当等均与武当文化相关。

3.十堰地区拥有底蕴厚重的汉水文化等。汉江在十堰境内径流郧西、郧阳区、张湾区、丹江口市等地,总长200多公里。因其地处长江、黄河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轴心,因此,此处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如:汉水神话、汉水民间文学、沧浪文化、屈原文化、盐道文化、纤夫文化、老人洞寄死窑文化等。另外,十堰本土还存在着楚文化、秦巴文化、古庸国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诗经文化等。这些文化现象和遗存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无比深远。

4.十堰地区拥有特色较为显明的移民文化。十堰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地区,从尧子丹朱流放到丹江口、房县为起点,先后有数十位王侯将相流放到房县、丹江口、郧阳区等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中宗李显,曾被武则天下令流放房县达14年之久,另有李世明的儿子李泰因太子党争被流放到郧阳,最后死在郧阳,到现在还有李泰墓。他们的到来给十堰地域带来了生产技术、宫廷礼仪等,在后世影响深远。另外,在明代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时期,有来自全国的近20万工匠聚集武当山数十年,有的最终扎根于此,使十堰成为东西南北文化的交融地,移民文化的特色非常显明。

二、依托本土文化形成的旅游景区及产业

十堰依托远古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

1.武当旅游是龙头。依托武当道教文化、道教古建筑群文化等形成的武当旅游是十堰旅游的龙头。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当旅游已呈现井喷模式,2010年,武当山接待中外游客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8亿元;2011年,接待中外游客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6亿元;2015年,接待中外游客66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31亿元。

2.各县市区文化旅游景区星罗密布。十堰市的各县市区已从文化资源转旅游产品中尝到了甜头,纷纷依托文化开发景区景点。如:郧阳区以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资源为依托,整合区域内其它地质遗迹资源,形成了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园区、青曲郧县人遗址园区等;郧西县通过七夕文化传说开发了五龙河风景区、天河口风景区,通过其他文化资源沉淀开发了悬鼓观、郧西八景、上津古城等;房县依托诗经文化、移民文化等开发了温泉浴、观音洞、宝堂寺、显圣店、七里河遗址等;竹山依托女娲文化和上庸文化开发了女娲山风景区、上庸文化博览园等;竹溪县依托楚文化开发了楚长城、十八里长峡、西关街等;丹江口依托武当文化、沧浪文化、移民文化开发了武当峡谷漂流、沧浪港、松涛山庄、静乐宫等。

3.十堰辖区依托文化资源产生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在武当山特区,依托武当传说、武当音乐、武当武术等武当文化类别打造的大型表演剧《梦幻武当》已经成为武当旅游的一个品牌;在丹江口六里坪镇,依托武当文化、汉水文化被命名的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因其民间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成为民间文化爱好者旅游探秘的热土;丹江口市官山镇的吕家河民歌村已经成为国家级品牌,来此旅游、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北京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就曾多次来到吕家河民歌村采风、调研。这些旅游项目承载了当地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十堰本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性

有文化的旅游才是有内涵的,有内涵的旅游才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在当前这个时代,寻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旅游者的新风尚,因为文化旅游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舒畅,还有知识层面的更新、精神品质的提升,以及更多的愉悦感、满足感等。

1.离开了文化的旅游只能昙花一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大多长远不了。如武当山旅游,如果只是一座山,没有道教文化,没有武当建筑,这里的风光即便绮丽无限,也不会持续吸引游客一次又一次登山朝拜。因为武当七十二峰,峰峰险峻,景致应该无二。游客来武当山,更多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古老建筑,体验一下道教的神秘之处,也就是希望体验文化之旅。在十堰市张湾区方滩乡,曾有一处人造景区月亮湖,傍着堵河,风光也好,可因没有文化做支撑,或者没有挖掘出堵河文化的魅力,没有太多人去玩儿,最终没落了。

2.有文化的景区才能发展壮大。对于原本就有文化气息的小景区,通过策划包装,把文化做足,再加上现实中实物对文化的印证,可以将景区做大。如在竹溪县的丰溪镇,这里有一片珍贵的楠木林,在先前几年,来此欣赏观看楠木的很少。后在,通过当地文化学者的考察印证,北京故宫的修建者曾在此处选取楠木做贡木,并且当地的山崖边还有一块碑记。有了这一文化发现,楠木林便找到了“灵魂”依靠,来此欣赏楠木林的游客越来越多,景区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并且带动了周边旅游发展。另如:在郧西的大山深处,有一处叫五龙河的景区,原本并没有多大名气,但因傍上了七夕文化这一棵大树,此处被传说为织女下凡洗澡的地方,一举攻破文化高地,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景区。

3.文化与旅游只有深度融合发展才能取得新突破。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互为基础、互为支撑、互相发力、协同共进的过程。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昙花一现,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不可能长足发展。还是以武当山旅游为例,武当山的道教文化、建筑文化、宫观道乐、传说故事等文化内涵是厚重的,也正因为其厚重,才有大批量的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品鉴;也正因为有大量的游客涌入,给武当山带来了可观的门票收入、消费收入,从而为武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财力及物质支撑。文物保护、道观维护、道路修建、道士生活,以及停车场的修建、购物街的修建、住宿条件的改善等,还有对外宣传,包装推介等,这些所需要的钱物都可以依靠门票收入实现。而这些硬实力的改善又进一步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形成了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文化与旅游只有互为依托,互相发力,深度融合,才可以齐头并进、共谋发展。

四、十堰本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从十堰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已在十堰各县乡引发关注,无论是生态保护、精准扶贫还是产业升级,文化旅游产业都成了各级政府的首选。但从产业本身看,十堰的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品质还不对称,存在一定问题,还有极大的挖掘、升级空间。

1.旅游景区文化挖掘不够。许多景区有厚重的文化基础,却无人整理,或者对文化资源运用不够,导致景区文化内涵缺乏,旅游发展不够。如张湾区白马山的五仙庙,原本这是明清时期黄龙大户余氏家族为弘扬传说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而建造的,但在此景区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大多讲的是真武祖师在修行时路过此处停留,后来骑白马飞升至武当金顶。把本来极具吸引力的实物文化淡化了,而黏着武当山讲了另一个文化传说,效果并不好。

2.文化未交融,十堰各景区各自为阵现象严重。在十堰辖区内,除武当山外,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数量多,如房县双野、郧阳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丹江口市大坝景区、竹溪楚长城、竹山女娲山、郧西五龙河等。可以说这些景区文化都比较厚重,有的甚至是4A级景区,但因太零散,各自为阵,没有挖掘文化的关联性,没有抱团发展,也没有形成一条或多条精品旅游线,没有形成文化合力,发展前景堪忧。

3.部分景区思路不够开阔。十堰的许多景区还存在靠山吃山、一劳永逸的现象,还不知挖掘厚重的文化,打文化牌,也不知外出搞策划宣传、闯市场。如房县的观音洞景区,原本文化厚重,有近千年历史,近些年景区建设又增添了许多新亮点,应该说文化与旅游融合得不错,可就是游客数量无法突破。究其原因,是文化挖掘不够,对外宣传不够,除了房县本地居民,周边县市很少有人知道房县有个观音洞景区,也不晓得里面有啥可看之处。

4.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稀缺。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还懂经营的从业人员、文化学者的参与。但在十堰市,除武当山外,其他景区包括景区管理者、导游、旅行社从业者、文化学者等层次都还不够,无法应对大旅游时代的到来。

五、本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十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只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基因,将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与保护,将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才能使文化融入旅游,旅游反推文化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1.将带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市县乡各级政府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省、市两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堰市已实施的“一县一品”工程,要考虑去粗取精、资源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房县,既是流放文化地,又是诗经文化地,究竟以那一项为主,要作出选择,着重发展。又如在竹山县,女娲文化和绿松石产业本来可以合二为一,但在现实中融合发展的概念还不足。

2.进一步为景区精准挖掘地方文化。有文化的景区都是有大量可挖掘内容的。在确定一个景区的文化内涵之前,应充分的对本地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然后选取最重要或者最准确的文化资源进行包装运用。如武当山,就应该以武当文化为核心,以武当道教文化、宫观建筑文化、武当武术等为主要内容,而不能花太多精力偏离这一主线向其他方向挖资源,就如前些年武当山在丹江口库区挖掘太极湖旅游资源,后来证实发展并不顺利。

3.小景区可联合挖掘大文化,抱团取暖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小景区,单个发展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但可以融入大的文化圈,共同挖掘属于某一区域的文化之根,然后深度融合开发,实现文化支撑下的抱团发展。如汉江沿岸的景区,可依托汉水文化,形成一条线路,包括郧西境内的刘洪寨、天河口,郧阳区境内的五峰乡、韩家洲,丹江口境内的龙山宝塔等等,以汉水文化为线,深度挖掘沧浪文化,实现一线串珠,融合发展。

4.加大景区的文化融合度,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和内涵。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景区,在找准文化内涵的同时,要深度挖掘其中的传说、故事和人文。在记述传说或讲故事的时候要有情节和细节,并且要有依据,让人听后不觉得突兀。同时,在文化的打造上还可加一些现实的内容,与时代融合。如武当山太子坡复真观,在太子修道的地方挖掘出廉政方面的内容,因这一文化与 “党的八项规定”和“党员廉洁自律”等当代道德、纪律要求息息相关,从而使这一景区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古老文化在景区散射出新的光辉。

六、本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促进本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除了景区本身的作为,还需要政府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文化与旅游能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财力投入。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要增加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投入,建立必要的、适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资助和扶持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壮大。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培育多元化的投资单元。

2.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可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件实事”、“惠民措施”、产业升级等内容,落实相关政策,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力。同时完善各项制度,减免相关税费,给予发展较好的文化旅游景区适当政策激励等等。

3.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队伍建设。十堰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缺的不是资源,不是文化底蕴,是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宣传策划人才和地方文化学者。再好的酒也需要人来酿。要不断完善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对高层次的人才,实行特殊政策,鼓励文化旅游工作者钻研业务,多出好策划、好点子,尤其是旅游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放开思路,敢于想和做,适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求。

有文化的旅游才是真旅游,有旅游的文化才能重现生机,二者深度融合才能齐头并进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十堰的文化旅游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性机遇期,无论是各级政府及文化旅游部门,还是地方文化学者、旅游从业者、景区开发者等,都应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认清不足,拓展思路,找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道,以免贻误全民旅游时代的发展良机。

中图分类号:F592;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6)03-0041-04

收稿日期:2016-04-27

作者简介:舒永涛(1977-),男,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中心副主任,总制片人。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Based on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t Resources in Shiyan

SHU Yong-tao
(Shiyan Radio&TV Station,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Local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ivilization wealth created and accumulated by the local people.Cultur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product to some certain extent,and then become cultural tourist indust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tourist industry will have wider and brighter prospect.This paper has analyzed cul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 Shiyan and its values and current situation,studi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so as to help promote regional centre city construction of Shiyan.

Key words:Shiyan;cultural resources;tourist spots;integr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十堰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