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之长效机制问题浅析

2016-03-16 07:46:25马红鸽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学术期刊

马红鸽

(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之长效机制问题浅析

马红鸽

(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办刊理念是期刊的灵魂,编辑职能是期刊理念得以有效实施的载体,以期刊评价为指挥棒的期刊生态环境是学术期刊精品化的基础和土壤。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编辑职能和期刊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剖析,指出转变办刊理念、突破“平台”意识,让编辑真正“学者化”和构建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提升学术期刊质量,构建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编辑职能;期刊评价;长效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学术期刊6000余种,由于各种原因,呈现出“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病,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也是部分学术刊物沦为“学术垃圾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10年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5203篇,居世界第二,而在《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全球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中,我国的期刊只有472种,仅占2%。[1]打造精品学术期刊,构建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长效机制,让我国的学术期刊走出国门,吸引国外优质稿源,是历代办刊人始终不渝的情结。

打造学术期刊精品的核心在于创新和突破,关键在于学术期刊质量提升长效机制的构建。学术期刊质量提升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更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以往的关于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研究一方面大多基于某一个期刊具体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多集中在具体的选题、导向等某几个方向的研究,鲜见从微观的视角的系统研究。本文从办刊理念、编辑职能等微观视角着手,结合期刊发展宏观环境的考量即期刊评价等三个维度考量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概念及内涵解析

(一)办刊理念办刊理念是指期刊的创办人或主办者为了经营好期刊所秉持的思想、观念。办刊理念对期刊经营所有的流程及其质量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灵魂的期刊,才能够深入到读者和作者的内心,通过不断地吸引高质量的稿件而成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学术期刊。《Science》就是一直秉承“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刊理念,坚持为读者办刊,并不断完善读者阅读服务才吸引了优秀稿源,成为学术期刊精品、名品。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不但要立足作者、服务读者,更要通过不断地创新办刊理念来满足读者和作者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挑战,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期刊品牌之树常青。[2]

(二)编辑职能编辑职能是指从事编辑的专业人员所具备的编辑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组合,这几个要素同时围绕期刊的发展理念或者目标聚集的时候,这个编辑便具备了有效达成工作目标的特定的职务能力。编辑职能的有效履行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生死存亡的关系。如果说办刊理念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灵魂的话,那么编辑则是学术期刊灵魂能否升上天堂的救命稻草,是办刊理念的具体践行者。编辑唯有以办刊理念为导向,从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四个维度全面完善和修行自己,履行好编辑职能,才能成就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品牌。

(三)期刊评价如果说办刊理念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导向的话,那么期刊评价则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风向标。学术期刊评价的本质是对一种学术期刊在一定时间内学术传播效果的总体性评价,这种效果通过发表论文、创设议题形成专栏等编辑手段实施。随着学术期刊类别与数量的不断涌现,期刊的质量便成为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尽管近几年对“以刊评文”的诟病日益凸显,但当前核心期刊评价仍然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指挥棒”,也是大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职称评定参考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术期刊能否被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覆盖则成为学术期刊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刊发高质量稿件的重要标志。

三、 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刊理念囿于“平台”意识,裹足不前,阻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从最初中国学术期刊诞生之时的“同人园地”发展到今天的“平台”意识,在功能上从最初的办刊者及参与者能够针对特定问题自由发表言论的园地转变为具有“交流”和“引领学术发展”两大功能的载体。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术期刊诞生至今,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经历了从“园地”到“阵地”再到“平台”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学术期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试自身发展理念及指导思想,以使之更加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履行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3]然而,当“平台”意识成为学术期刊发展导向的时候,期刊创新不足、学术平庸、问题意识淡漠、缺乏个性、信息闭塞等问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几乎所有的学术期刊都依附于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位领导或者主编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学术期刊的主编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工作在一线的编辑部人员,而只是行政意义上的管理者。[4]尤其是有些高校的学术刊物仍然定位为“为我校科研人员成果展示的平台”,并不断强化学术期刊作为高校成果展示的“窗口”效应。大大阻碍了我国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服务意识淡薄,“衙门”作风盛行更是阻碍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绊脚石。

(二)大多数编辑沦为“手工加工者”,职能定位模糊学术期刊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该刊物所刊发文章学术水平及质量的高低。没有高素质及高职业素养的编辑团队,学术期刊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编辑从业人员实质上是对作者来稿的编辑、校对及加工的“手工加工者”。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基于责任心对稿件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及出版规范等方面的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是将作者的稿件进行大肆修改,直至面目全非(问题在于这样的稿件何以通过层层审稿?)。编辑职能定位模糊不清,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编辑从业者缺乏专业、系统的编辑知识的学习。[5]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的运行机制是从选题、组稿,到履行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甚至排版、发行等,都是由编辑部具体承担。这种体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编辑大多缺乏组织论文选题的时间和能力,大部分都是被动地“等米下锅”,同行之间很少进行交流,更谈不上与国际性期刊和出版商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辈子默默地在自己的“三分地”上辛勤耕耘,由于信息闭塞,违背学术期刊发展规律,最终逃不掉被封杀的命运。因此,如何使期刊的编辑、编委和期刊主办单位的责、权、利明确,尤其是解决编辑的职责和定位问题,是学术期刊在改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部分学术期刊围绕期刊评价的“指挥棒”进行不良竞争《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评价仅限于评价被评期刊是否“合格”的层面。具体而言,期刊评价就是对期刊质量、编辑出版过程和发行服务质量等进行系统检查和检测,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以在各类期刊之间起到相互督促、学习、借鉴经验等,最终达到促进期刊整体质量提升的目的。在期刊评价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国内外评价机构和学者对于学术期刊评价展开了许多实践。例如通过核心期刊的遴选、权威期刊数据库的构建、对某学科或某类别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排名等手段将现有的学术期刊分成不同的等级。而在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其科研管理体制下,这种等级的划分注定就成了学术期刊之间不良竞争的土壤。另外,由于学术评价、职称评定、项目结题等对科研成果的认定都遵从于期刊评价所产生的结果认定,这就导致大部分学术期刊为了“挤进”某核心期刊的名单而穷尽各种办法。一时间,提高“引用率”“转载率”便成为编辑部甚至办刊人的主要职责。更有甚者,部分学术期刊的主管领导以能否让刊物进入核心来决定主编及其期刊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四、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办刊理念,突破“平台”意识,将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发展内置于学术生态的构建中学术期刊办刊理念从“学园”“阵地”到“平台”的演变标志着学术期刊回归学术本真、服务学术研究、传播学术成果、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的进一步彰显,对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平台”意识下的办刊理念将学术期刊置于“商场”的角色,而将编辑部置于对商品进行微加工的“手工作坊”。要打破这种被动办刊,“等米下锅”以及滥竽充数等局面的关键在于要突破期刊的“平台”意识,将学术期刊的生产内置于学术生态的构建中,构建编辑部办刊的“部门”意识,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产品的市场反响都直接与编辑部的利益挂钩,从而大大激励办刊人及编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要将主编的权力下放到编辑部,由具体参与办刊的人承担办刊理念的规划与制定。编辑部只在行政上隶属于高校等机构,在业务上完全脱钩,才能保证刊物的办刊理念更接地气,具有更好的执行力。

(二)让编辑真正的“学者化”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所刊发文章学术质量的优劣。由于编辑职能定位模糊不清,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编辑“学者化”流于形式。破解的关键在于:首先,提升编辑队伍整体学术素养。随着社会发展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以及评聘职称的压力,编辑群体队伍中的学历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近年来,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中注入的新鲜血液基本都是博士,为新生编辑学者化奠定了基础。另外,学术期刊编辑部中的年轻编辑也纷纷选择就读与自己编辑栏目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其实质则是对编辑学者化的真正践行。其次,明确编辑职能。编辑的职能要求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编辑业务知识,还要对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广泛涉猎,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自己敏锐的学术嗅觉与发现问题的能力。除此外,编辑还应具备协调组织学术活动的能力,能够独立策划和组织相关主题的学术会议。再次,强化编辑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编辑要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及时捕捉到社会热点及公众关心的话题,以此为突破口创立刊物的特色。[6]最后,构建刊物的学术共同体并与之保持紧密联系。学术共同体是学术刊物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掌握着学术发展前沿的信息,并且能够提供更多、更新的学术成果及选题建议等。

(三)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优化学术期刊评价环境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挥棒”不利于学术生态环境的根源在于当前我国学术成果评价中过分注重文章所刊发刊物的级别,结果导致部分学术刊物不择手段争相奔赴核心期刊的名单。要减少由期刊评价导致的学术腐败等现象,首要的就是淡化学术期刊的级别观念。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虽然是期刊评价的产物,但却是作者发表文章、学术成果评定等的一项硬性指标。学术评价体系是对科研人员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性、重要性进行科学评价的制度体系。其重要程度不仅在于对某一学术成果的评价,而且在于评价过程及其之后所形成的制度诱导效应,这种效应则是学术期刊生态的晴雨表。因此,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将除了期刊级别之外的评价因子纳入学术评价体系范围之内,如规范同行评议制度、实施并改进学术匿名评审机制、建立学术评价的逆向监督机制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等举措以削减期刊级别在学术评价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吴芳. 挑战与机遇:我国学术期刊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10).

[2]袁桂清,杜杏叶,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编辑学报,2010,(5).

[3]任多伦.如何制订期刊发展战略[J].新疆新闻出版,2007,(4).

[4]程靖.试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取向——基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J].中国出版,2012,(14).

[5]赵大良.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2,(9).

[6]张志华.对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理解和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周觅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115-03

基金项目: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SC01;西安财经学院2014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XCK13;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JK。

作者简介:马红鸽(1980-),女,陕西合阳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06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31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学术期刊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10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