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评论差异

2016-03-16 07:21
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评论家人本主义

乔 娇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000)



【语言与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评论差异

乔 娇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000)

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成败及是否契合人类精神需求,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对英美文学来说,由于英美两国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状态各不相同,所以即使针对同一作品,两国的文学评论者也会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意识角度来看待,如此一来,差异在所难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英美两国在文化历史、语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来探讨英美文学评论的差异。

文化背景;英美文学评论;差异

一、英美不同的历史背景对其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国文化的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方面的妥协和不彻底使得人本主义具有保守性。然而,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越来越质疑文学评论中人本主义观点的合理性,甚至全盘否定。究其原因,归结如下:革命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催化作用,只有借助革命力量的推动,才能令社会更完善且迅速向前发展。所以,与传统保守的人本主义观相比,革新在社会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而人本主义的作用只有在社会发展的某些必要时刻才能发挥。

关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虽然稍显激进,但其独创性显而易见,这得益于美国没有太多历史遗留问题,不如英国那般需要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另外,美国在为争取独立所进行的斗争中形成了自由民主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其文学评论的发展摆脱了沉重的枷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国文学评论家对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中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观点。他们认为马克·吐温在作品中真实反映了美国的历史。有很多人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结尾有意回避美国奴隶制度,黑奴获得自由不符合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也有人认为,黑奴吉姆看似拥有自由身,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不过是哈克和汤姆的一个玩物而已;另外,更多的美国文学评论家所持的观点是,马克?吐温其实是在用一种貌似有种族歧视的方式,来描写、讽刺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1]由此可见,美国文学评论是在相对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产生的,其特点是激进且具有独创性。

二、英美语言差异对其文学评论得影响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言,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由于英国文化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英式英语表现出了英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其用在文学作品中就体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受历史因素影响,很多评论家对英式英语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尊重,甚至是崇拜,所以在评论英国的文学作品时,他们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小心谨慎,唯恐万一使用不当会亵渎英式英语的崇高地位。但也正因为这样,评论家在语言上中规中矩,使文学评论缺少了本该有的个性与犀利的特质。

美国是一个民族独立、崇尚自由的新生国家,其语言虽然是英国英语的衍生物,与英式英语相比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但美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受美国历史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及民主文化意识的影响,自然而然带有一定的叛逆和创新意味。同时,美国民主革命的成功,使其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都不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在对美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评家的措辞不用谨小慎微,可以大胆地表现个性,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在评论语言中实现艺术的创造性。[2]其与美国自由、民主、个性张扬的文化氛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精神主张密切相关。

三、英美不同的文化氛围在其文学评论中的作用

英国文学评论,是介于传承与突破之间的一种推动文学发展的特殊文化形态。如英国文学的代表——莎士比亚著名作品《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呢喃出“生存还是灭亡”这一哲学思考,这种徘徊的状态与当时英国的文化形态是十分契合的。[3]20世纪初,西方的文学评论界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英国,文学评论家对往日的理论评价模式重新进行了审视与思考,纷纷摆脱传统的评论方式,文学评论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抛开那种单一、平面式的评价,从不同维度表现评论的立体感,且评论形式丰富,一些高水准的评论佳作大量涌现。此时英国文学评论的潮流走向是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整理已有的文学理论成就,在此基础上探索超越传统理论的途径,力图重构一个完善创新的理论体系。

要研究美国文学评论,对美国文学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评论终究是依附于文学而存在的。美国因其殖民地的特殊属性,文化受英国影响深远。但美国文学发展至今,自身已有了明显的特点。不管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多强大,一个国家文化形态的生成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其内在因素。美国借助英国文学的基础,融入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逐渐褪去英国文学的痕迹,最终得到真正独立的文学体系,与之相对的美国文学评论亦然。

四、结语

英美文学评论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文化因素是重中之重,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本文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侧面的比较分析,阐释了英美文学评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实质差异,以利于我们对英美文学的理解能更加深入。

[1]舒荪乐.“‘文化转向’与外国文学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评论,2011,(4):228-232.

[2]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J].文学评论,2008,(6):7-14.

[3]张东芹.评《美国文学评论案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2,(2):111-114.

【责任编辑:刘亚男】

2015-11-05

乔娇(1983-),女,河北张家口人,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I106

A

1673-7725(2016)02-0163-02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评论家人本主义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