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合
(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山东菏泽 274015)
论网络接龙诗互动性的审美特征*
曹金合
(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山东菏泽 274015)
接龙诗是只有在互联网提供的开放的虚拟空间和触角延伸、无远弗届的媒介信息功能都完备的情况之下才出现的一种诗歌类型,它的“互动性”意味着创作主体和欣赏客体打破了传统的主动与被动之间严格的界限,二者的通力协作和演绎带来的是接龙诗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介的开放性、拼贴性和不确定性的审美特征。值得反思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感带来的焦虑意识,注定了网络接龙诗的精品很少,虎头蛇尾的庸作太多。
网络接龙诗;互动性;现代;审美特征
接龙诗是只有在互联网提供的开放的虚拟空间和触角延伸、无远弗届的媒介信息功能都完备的情况之下才出现的一种诗歌类型。按照网络诗歌的发展历程来说,它的出现应该在原创诗之后,是诗歌的艺术涵养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相互契合的产物。从它呈现的接受美学特征来看,接龙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纸质的“可读的文本”到网络的“可写的文本”的审美嬗变。在纸质的诗歌中,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在意义的建构层次上提出的“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的文本分殊,意味着“可读的诗歌”总是含义清晰的低层次的诗歌,而“可写的诗歌”在意义层次上因陌生化的艺术变形超出了一般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因意义的朦胧含混、歧义复杂引起了读者提取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审美经验进行重新创作的欲望,因而属于较高层次的诗歌。也就是说,“前诗歌”作为一个情感和意境的触媒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能动的参与就由被动的审美接受的客体转变为创造的主体,但这个过程的互动的不同步性和“可写的诗歌”的文本稀缺性,与网络上的接龙诗就具有了质的不同。一方面,诗歌的即时互动效应形成的诗人主客体互相转化的风貌只有网络才能提供;另一方面,诗歌的可写性由文本的意蕴丰富的内容更多地转向了艺术形式方面的互动,因此“可写的诗歌”的审美蕴涵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就使网络诗歌“可写的文本”铺天盖地,过去在纸质诗歌中形成的艺术原创性的光晕效应已难觅芳踪。
接龙诗的“互动性”意味着创作主体和欣赏客体打破了传统的主动与被动之间严格的界限,毫不费力地实现了诗歌创作、传播、阅读、改写的目标。从接龙诗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来说,互动意味着矛盾的双方不再是传统的逻辑哲学中客观明晰的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主体的关系。这样,“主体间性”的通力协作和演绎带来的是接龙诗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介的一系列特征:第一,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打破了时间、地域、民族、年龄的界限,让任何一个稍有诗歌常识的网民都可以在既有的诗歌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只要是满足了前文本规定要求的后续诗歌都成为整首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拼贴性:由于不同的网民在进行诗歌续写的时候,在主观上对诗歌前文本的语义、语境、主题理解的不同和客观上不同的诗歌主体所具有的艺术修养、知识储备、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互动诗歌语义的断裂、主题的含混、审美观念的多样性、艺术价值的歧义性。类似游戏的拼贴方式由于没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线索贯穿起含混复杂的审美蕴涵,就导致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艺术上成为一个分裂的文本、矛盾的文本。第三,不确定性:一般来说,纸质的诗歌都是一个完整的文本,尽管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至少在文本的大体框架、艺术形式、思想意蕴等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接龙诗的文本从来就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每一个网民根据自己的嗜好和抒发感情的需要,都可以按照前文本的要求自由地书写个人对生命、生活和艺术的感悟。这样,文本的不确定性就成为接龙诗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
现代接龙诗的互动性
诗人布罗茨基认为“诗歌是唯一一种要求读者同时成为演奏者的艺术”[1]210,在他提倡这种高雅化的艺术向读者的接受观念倾斜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料到如此艰难的艺术转换工程,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多人合作的接龙诗让诗人的单声独奏的个人化行为,第一次不是在隐喻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现实意义上汇入了众声喧哗的集体演奏,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所包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和想象意境的营造,在接龙诗中都变味为可以随意点染的平实粗俗的大白话。这种现象的产生虽与现代白话诗的源头胡适所提倡的“作诗如作文”的理论主张有密切的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在网络提供的无远弗届的互动平台上尽情滥用自由的必然结果。“在诗歌创作中,自由也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自由的诗。”[2]34常识性的理论所蕴含的实践的哲理性并没有引起网络诗人的充分注意,接龙诗的时间的紧迫性、主题的宽泛性和语境的限制性给网络诗人抖机灵的自我表现欲望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因此,没有多少诗意甚至毫无诗意倒人审美胃口的诗,因不同的诗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感悟的差异,竟频频出现在同一首接龙诗之中,这是多人合作所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样,诗歌公认的最个人化、最凝练、最简洁、最神圣的文体样式被网络时代多人合作的接龙诗轻轻打碎了,打碎之后富有诗意或不那么诗意的碎片拼贴,颠覆解构了传统的诗歌写作模式和美学蕴涵。
一首接龙诗的产生离不开网络诗歌论坛,一般是由论坛中的版主推出诗歌接龙的活动、内容要求、行数限定、接龙方式等具体的规定,由对此类主题感兴趣的网民根据诗歌的要求和前文本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往下填写。对现代诗歌的接龙活动而言,由于没有古典诗词节奏、字数、韵律等外在的艺术形式的制约,只好在自由诗的行数和诗歌的开头、结尾略作限定。如2006年12月6日14:58分,中国青年诗歌网论坛中版主風☆&雲☆推出的诗歌接龙活动:“要求内容不限,三行以上,一层跟一层,后诗开头必须是前诗的结尾。”北京诗人论坛的执行编辑朵拉在2013-6-30 12:58:28推出诗赛版首期诗歌接龙活动,接龙活动的时间为:2013-7-1至2013-7-20,活动规则为“1,接龙作品的首句必须含有上首诗的末尾的一个句子或者两个连字或者两字以上的词段。2,须大于6句(包括6句)的接龙诗作为有效,否则算为灌水作品,出于接龙诗的质量考虑。接龙作品不支持组诗。3,接龙诗限制体裁,现代诗,作品题目自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的接龙活动将诗歌的主旨内蕴、诗歌的内在律和外在律统统颠覆消解掉了,诗歌的无边的自由带来的审美意蕴的缺失和思想主题的枝外生节、节外生枝的迷失,恐怕是接龙诗的写作模式与活动形式本身就带有的无法克服的痼疾。诗歌本来是最具有个人性的一种文体,可网上匿名的公共空间形成的不同身份和阅历的所谓诗人都围绕一首诗歌贡献自己的才智的时候,公共性的审美观念就将诗歌主体最基本的个人性品质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这种无边的自由包蕴的审美张力就如同一柄双刃剑刺向自身。因此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对自由散漫的现代诗歌的警告仍未过时:“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会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做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3]247没有镣铐的限制,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辩证法一样,现代诗歌的接龙活动一定要对接龙的具体要求作明确的限制,庶几能尽量避免接龙诗备受诟病的缺陷。
通过对现代自由体接龙诗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不难发现,无论在审美意蕴、思想主题、情感表达等内容方面,还是在结构衔接、艺术技巧等形式特征都与接龙诗的规则要求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固然有网络诗人的审美素养和才智技巧等诸如此类的个性差异,造成的接龙诗质量的不均衡现象,但更重要的是与无主题、无感悟、无美感的文字游戏都不加筛选地融入诗歌之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规则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激发诗人的潜能,就会导致参与者更是以随意的游戏心态对待接龙活动。这样,重过程的游戏感悟而轻结果的艺术质素的衡量标准也是接龙诗大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風☆&雲☆推出的诗歌接龙、朵拉推出的诗赛版首期诗歌接龙、李谷风至开创的现代诗接龙等诗歌活动的结果都太注重形式,没有了诗歌的主旨结构作为灵魂统帅起众多参与者的碎片化的审美活动,注定了这样的接龙诗是没有龙骨和龙马精神的苍白的拼贴诗,甚至在接龙的时间限制下,连最基本的诗歌韵味都被焦灼的心态过滤掉了。尤其是李谷风至开创的接龙诗更是如此。从他的抛砖引玉的开题诗歌《一把刀,透明锋利》来看:“一把刀,透明锋利/划破空荡荡的夜晚/男人喝酒看球/而女人越是美丽/越是疼痛/一把刀,透明锋利/划破阴深深的白天/狗在人的怀抱里/而人走在街上/六神无主”。不仅符合自定的规矩“下一楼以上一楼的最后一句为诗题,最好不要超过十五行”,更重要的是诗人通过男人与女人的鲜明对比、人与狗的荒诞处境,为生存的一种世态景观穷形尽相,对六神无主的现代人在麻木的状态中的表现和作为进行了剖析,寻绎到了在阴沉的世俗环境中不断沉沦的现代人进行自我救赎的钥匙,那把透明锋利的刀子就是划破“空荡荡的夜晚”和“阴深深的白天”的介入和行动的有力工具。存在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象赋予这首诗歌浓郁的哲理蕴涵,具有了诗歌以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品质。下面李景云属的《六神无主》的“什么狗屁人性/什么狗屁异性/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是谁在振臂高呼/诗歌革命”,很具有下半身写作、垃圾诗歌之类的崇低的诗歌味道,采取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审美的意蕴作为假想敌进行攻击的行为,在江湖的各大诗歌流派反复跑马之后就丝毫不具有革命的意义,所以与最后一句的点睛之语“诗歌革命”恰恰构成了反讽。浪淫诗人的《诗歌革命》更不具有革命的意义,“闫平坐了三天拖拉机/又坐了三天火车/最后到了岭南/岭南柳忠秧在唱歌/岭南好啊岭南好哇/呵呵/岭南真的不错/闫平在岭南干活/也在那里写诗/他天天写:啊!诗歌/革命”。口水诗的淡乎寡味除了满足参与者的跟帖的快感之外,不仅没有一点文体形式和诗歌内涵的革命意义,而且灌水的分行方式造成的诗歌内容的空洞无味也使“啊!诗歌/革命”的口号失去了轰动效应。“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废名语)意味着诗歌的思想情感和知性蕴涵都要经过诗意的浸润,充实的内容和用富有诗意的细节表达意旨和情感的诗歌技巧注定与口号诗、灌水诗无缘。因为这首接龙诗很长,所以只截取了三个诗歌片段进行了分析,即使是切片式的分析也可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无论是诗歌的艺术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碎片拼贴,由《一把刀,透明锋利》到《六神无主》再到《诗歌革命》,主题和寓意内涵的跳跃之大远远超过了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所能承受的审美张力,只要是网络接龙诗的规则要求采取上首诗最后一句为接龙的下首诗第一句,或者是上首的最后一个字词为下首的第一个字词,诗歌主题的相互游离甚至矛盾扦格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接龙诗歌的缺陷在众多不成功的接龙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和凸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众人参与的接龙活动就没有比较成功的艺术范型。其实,无论在自由体还是格律体诗歌中,在思想蕴含的表现和艺术形式的探索方面都有接龙活动比较好的个案。对现代接龙诗而言,形式上的自由宽泛,只有在主题意蕴和时间上的明确限制下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审美效果。因此,诗歌论坛在清明、端午、中秋、国庆、新年等传统的民族节日推出的接龙诗,往往异常火爆,人气很高。而且每个人在参与其中的诗歌主题的牵制和别人提供的诗歌意境的拘束下,就不会将自己的诗歌主题和审美意境游离出去。看到自己的帖子因为接龙的技高一筹引起众人的跟贴赞扬,这种即时的互动效应会激发接龙者进一步参与的情感和欲望,形成了良好的诗歌接龙氛围。当然,由于不同地域和文化条件的限制,形成的对节日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接龙诗歌的审美结构和主题还是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不太融洽之处。综观网上的现代接龙诗,不难发现,越是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节日推出的接龙诗就越容易取得成功。因为地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代代相传的带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的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开辟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公共空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童心和童趣。正如汪曾祺所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4]58因此浸润在民俗节日中的人们在网络接龙诗的活动中,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本民族浓郁的文化色彩尽情地显示出来,诗歌的主题在摇曳多姿的枝蔓中,始终围绕着民族节日的红线展开。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林2011-04-17 13:14:09在51群组网站上发起的[星空活动]泼水节诗歌接龙活动,诗歌接龙的规则要求与其它网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1、接龙诗歌体裁统一为现代诗歌;2、接龙诗内容不得带有侮辱、诋毁、色情等语言,不许占位,不许回复与诗歌无关的内容,否则一律删除。3、参加接龙的诗歌,必须以上一楼诗歌的末句作为本首诗歌的开头,限制在15行内,4行以上方有效。”由于傣族的泼水节的全民参与性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受,以及节日的文化意义对每个接龙的网民的影响,因此在七天的节日活动中形成的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就化作了美丽的诗行:
武林时间:2011-04-17 13:18:57
向着小伙泼一盆哟
看你还发烫
朝着姑娘浇一桶哟
瞧你还多情
一盆,一桶
姑娘,小伙
爱在水中倾述
水在爱中交融
情在水中飞舞
水在情中升华
爱是琉璃时间:2011-04-17 13:39:19
水在情中升华
升华水的诗话
诗话
一泼向天涯
清净清灵清雅
佛莲心时间:2011-04-17 13:50:20
清净清灵清雅
观音菩萨无数化身
清水甘露洗红尘
慈悲喜舍洒人间
多情儿女乐其中
云舒子时间:2011-04-17 13:53:06
多情儿女乐其中
爱在水中迸溅
你一盆,我一桶
圣水,淋淋漓漓的
把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泼洒得犹如春风乍起
吹皱那滇池的柔波
满山里的曼陀罗
笑弯了纤纤细腰
醉了多情的少男少女
从开篇的四首诗歌来看,首先不能不惊叹网络的迅速便捷激发起来的诗人们的创作活力,每首诗歌接龙的时间集中在十分钟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构思酝酿并接续前人的诗句,确实是一场智力与艺术的挑战。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特别是云舒子将十行诗句排列成傣族少女怀抱的水罐,图像诗组成的审美意象与所要表现的主题意境的融合相通堪称巧夺天工。因此,就这首接龙诗的整体而言,七天46首接龙诗在思想意蕴、表现的意境、传达的情感等方面体现的温润统一确实令人惊叹,每首诗歌都紧紧围绕泼水节的情感起伏,使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沉醉欢快的节日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龙诗虎头蛇尾的弊病在节日的时间限制下也得到了有效的避免。这种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的互动交流,不仅凸显了网络诗歌无功利的审美功能,而且在游戏和娱乐之余,将接龙诗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身份教养的参与者手中,衔接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堪称接龙诗的奇迹。特别是结尾:“她就在这里 下雨/点点滴滴,潮湿了那片四月的天/看看飞燕,又衔春将去/送一程烟云/再送一程水歌/渴望再次见到你时/仍在四月泼水节”,与开篇泼水节的欢快热闹的场面形成了遥遥的呼应。正因为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在互相泼水,致以最真挚的祝福的过程中结成的深厚情谊,才会让他们在节日散去之后,要依依不舍地“送一程烟云,再送一程水歌”,才会相互约定在明年的泼水节再次相会。
古典接龙诗的互动性
对古典诗词的接龙活动,由于有诗歌格律、行数、字数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自由诗歌的质量稍胜一筹。如行治惠在2010.2.28的“依依的月亮”贴吧里推出七字接龙诗,在附言中以商榷的口气提出要求:“七字接龙一句一句接,显示不岀诗意。若四句八句或更多连接就成诗了。这想法对否?请评说。”,紧接着楼主“河边青垂柳”发出了呼应,并对接龙的规则进一步明晰化:“楼主建议不错,支持!从您的接龙诗看,属于回字文诗句接龙,也叫首尾接龙(后一句诗的首字接前一句诗句的尾字),这在接龙诗里是较难的一种,愿您老率先参与,网友们积极努力!”也就是说,倡导者有时候并没有对接龙的古典诗歌提出更多的要求,但由于不同的古典诗歌文体发展成熟之后,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就内在地限定了诗歌接龙的要求,所以这样的接龙活动必须是深受古典诗词浸润的诗人,才能在前诗歌提供的语境中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蕴和审美诉求。所以,综观古典诗词的接龙活动的要求,一般是比较随意的,甚至在要求的语调、语气和语义上都带有网络用语的自由散漫、游戏戏耍的味道。如遗忘往事随风的诗词接龙活动的规则要求就带有比较典型的网络特点,其用词、标点、网络符号的表情达意的新奇功能都与传统的纸质表达拉开了不小的距离。在文学贴吧里,他在2012-07-09 16:15发起超新版接龙诗词活动,规矩是“诗词接龙 字数不限 格式不限 含义不限 要求接楼上一句(尾句或者中间的随意) 或者接楼上词句中的一个字……合辙押韵即可 大家随意哈~~~”当然,这种非常松散的规定,也为接龙诗的龙头、龙身、龙尾之间起承转合的结构衔接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可以说,除了艺术修养和情感气质都非常类似的二三诗友之间志同道合的诗词酬唱应和的接龙诗,表现出在思想情感等审美内容和合辙押韵等艺术形式方面比较圆润融通之外,不同性格和修养的众人参与合作的接龙诗就成了文字的拼贴游戏,从本源意义上还原了诗歌游戏的本体特征,但值得深思的是两千多年的诗歌的审美积淀和传承就是为了网络中的毫无顾忌的狂欢游戏吗?
不过,从总体来看,古典诗词的接龙活动相比现代诗歌来说,成功的几率要大一些。文言借助于网络的平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死文字做不出活文学的五四文学革命的断言,并没有判处古典诗歌的死刑,相反,在网络时代的接龙活动中最活跃的还是古典诗歌。这种耐人寻味的诗歌现象可能与凝练含蓄的古典意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诗歌贵在玩味隽永的内涵特征有关,也与千百年来的古典文化的积淀形成的原型意识有关。总之,古典网络接龙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现代自由诗歌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现代自由体接龙诗相比,由于古典体诗歌成熟的文体形式所带来的精神动力支持和多样的规则选择游戏,古典诗歌的接龙活动也呈现出远比自由体接龙诗复杂的状貌。按照字数的不同,有四字成语接龙诗、五字接龙诗、七字接龙诗;按照句子的多少,可有律诗接龙诗、绝句接龙诗;按照押韵要求的松紧程度,可分打油接龙诗和格律接龙诗;按照形式技巧的要求,有字头咬字尾接龙诗和回文接龙诗等等。这些接龙诗由于有文体内在的特点的限制和束缚,使得众多的接龙诗人只有按照文体形式的内在要求,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符合上下文语境特点的诗歌。取得成功的接龙诗并不鲜见,尤其是二三志同道合的诗友因古典文化的修养类似,以及诗歌志趣的相投形成的诗词酬唱式的接龙活动,在比较严格的韵律和诗词意境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柳荫浓和诗友雅静依然在诗词贴吧里互相唱和所形成的一组接龙诗堪称代表,他们的接龙活动的要求是“和诗要以唱诗的尾句为自己的首句,这样一首一首的接下去”,不仅诗歌的格律要求和接龙的规则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内容的相互衔接和结构的起承转合也达到了比较圆融统一的境地:
望眼欲穿盼鹤归,水天一色鸟云飞。
栈道情深如既往,等你扬帆破浪回。
柳荫浓
等你扬帆破浪回,廊桥执手沐霞辉。
柳荫浓处倾杯叙,相共画堂描雪梅。
雅静依然
相共画堂描雪梅,雪花飘落梅花随。
圣洁环宇高寒处,数遍群芳竟有谁?
柳荫浓
数遍群芳竟有谁?山滇野岭一枝梅。
傲寒凌霜雪为伴,芳华吐尽兆燕回。
雅静依然
芳华吐尽兆燕回,旭日融融映翠微。
绿水溪头舒傲骨,笑观桃李浴春晖。
柳荫浓
在这里只选取开篇的五首接龙诗,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看,可以说以物喻人、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就像一条红线,将栈道、扬帆、柳荫、梅花、野岭、溪头、桃李等物象和意象所包蕴的情感碎片有机地贯穿起来,围绕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引起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采用移情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体现出了一首完整的诗歌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其实,能达到此种境界的古典接龙诗歌在多人接龙的活动中偶尔也有,特别是吟咏中秋、重阳、清明、端午这些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的接龙诗。因为凡从事古典诗词接龙活动的网友一般都对传统文化一往情深,诗词底蕴的深厚和古典文化修养的高深,借助于网络提供的自由抒发情感的平台,就能达到厚积薄发、境界深远的效果。
不过,如果发起古典诗词的接龙活动的版主(楼主)态度的随意性和活动要求的散漫感染了网友的接龙方式的话,那么彼此之间出现文不对题、甚至文体舛讹之类的现象也不足为奇。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古典诗词不太熟悉的网友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凑热闹,只为了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味的“消遣”意识,注定这样的创作介入只是个人的力比多的转移和释放。有的甚至不顾接龙活动的要求和前一位楼主的诗词特征乱接一气,如遗忘往事随风为超新版接龙诗词活动抛砖引玉的龙头诗歌是“西风劲 北雁南飞 人未亡/心归处 孤芳自赏 情已断”,很明显是一首带有比较浓郁的古典意境的诗词,到人荷本色接龙时就变成了非常具有现代意味的格律体诗:“茅店月色中的那片鸡声/沿平平仄仄的历史小径/从唐诗中逶迤而来/声音依旧高亢又悠长”。句的整齐和句末的押韵在形式的相似之中,孕育着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本质方面的巨大差异,如果将两种异质的文体形式强扭在一起,造成的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断裂就会导致整首接龙诗歌的彻底失败。对这种混乱的衔接形式,连接龙的参与者都提出了抗议,接龙者黑心老人发帖说:“不行,感觉太乱了!还是我的提议,重开贴!三言四言五言,第二人接五言六言七言,第三人七言三言四言……依次下去!方可,不然太散了,没有了古代诗词意味了!不信你们读读自己写的!”尽管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现象,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古典诗词的接龙活动,也不能采取太散漫的方式将古典意蕴稀释殆尽,否则四不像的不伦不类就会涨破诗歌本身固有的内涵。
网络接龙诗互动性的审美反思
由此可见,接龙诗的多人完成的特点,造成了文本内部异质的美学观念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张力和冲突,不同的(准)诗人的审美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理解同一主题或完成同一接龙活动的要求的视角不同,网络提供的自由的平台虽可以使众人在线交互的应答机制得以正常运作,将个人的机智和才华在方寸之中尽情展露,但接龙诗的即时互动意味着诗人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跟帖,否则自己写的诗歌再精彩也不能贴上去,这种时间的紧迫感带来的焦虑意识,破坏了诗人以从容余裕的心态精雕细琢诗歌的雅兴,很多的时候是相互比赛着抖机灵换来的众人的喝彩声。这样的一种写作心态和创作方式注定了网络接龙诗的精品很少,虎头蛇尾的庸作太多。特别是如果开坛的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规定只是非常松散的大致要求,那就形成了版主开题之后,众多网民跟帖参与时不顾已完成的诗歌文本的具体内容和审美要求的信笔涂鸦,甚至前后跟帖者的诗歌片段的衔接都出现了不应有的语义断裂、节奏混乱、意象模糊等瑕疵,遑论整首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意蕴!因此,这类诗歌的游戏性、随意性、快乐性的追求虽与诗歌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本体追求相吻合,但没有整体的布局和构思、缺乏有机的整合和铺排、个体参与者的良莠不齐等等都违背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导致了大部分接龙诗歌的失败。况且,有的接龙诗活动长达数年,达到了成千上万首的托拉斯式的庞大规模;有的接龙诗按照逻辑来说永远没有完结的时候,因此从活动到现在仍在继续,到底能接续多少首诗歌始终是一个未知数。这种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超过了常人能承受的心理限度,往往就在懒老婆的裹脚所发出的臭味中,最终成为不知所终的旅行。
[1]西渡.灵魂的未来[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吕周聚.被遮蔽的新诗与歌之关系探析[J].文学评论,2014(3):34-37.
[3]朱自清等编辑.闻一多全集3:诗与批评[M].上海:开明书店,1948.
[4]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J].读书,1982(8):58-62.
(责任编辑:谭淑娟)
On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Interactivity of Network Poem Solitaire
CAO Jin-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The poem solitaire is only available in the open and virtual spac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completely extending and far-reaching functions of media information. Its interactivity means that the creation subjects and the appreciation objects break the strict limits between the active and passive. Their collab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make solitaire poem the openness, collage and uncertainty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It is worthy of reflection that the sense of anxiety due to the urgent time destines to the less competitive works and more anticlimactic ones.
poem solitaire; interactivity;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1673-2103(2016)03-0045-06
2015-08-15
山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网络诗歌研究”(J10WD22 )
曹金合(1973-),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I2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