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创新思考

2016-03-16 07:21:32朱书卉眭国荣
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朱书卉 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文化与教育】

有效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创新思考

朱书卉 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本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贫困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论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帮助贫困生开展心理自助三方面结合的资助体系,积极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贫困生;心理资助;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能进入高校深造,高校中贫困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环节了贫困生在经济方面的压力。但贫困生不仅在经济方面需要资助,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一样,需要得到大家的广泛关心和帮助。本文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心理资助的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工作,帮助他们摆脱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困扰,力争将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格

自卑是一个人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现,是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1]自尊是与自卑相反的一种体验,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是人格的核心内容。[2]

自尊与自卑这样一对矛盾体,在贫困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有着过于强烈的自尊,有些学生不愿意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他们认为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人格受到了伤害。还有些贫困生为了维护面子,大肆挥霍,将学校和社会给予的经济资助用来买一些不必要的消费品,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理。

另外,由于贫富差距悬殊,贫困生外在表现出来的是自尊,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自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敢甚至不愿面对自己的家庭,害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还有一部分贫困生缺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总感觉会被他人看不起,致使他们容易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更加剧了其自卑心理。

(二)焦虑与敏感的叠加心理

很多贫困生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的生活相对比较拮据。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担心学费和生活费不足,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学习上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加勤奋刻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或急功近利,导致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在学习中也产生了焦虑心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心理脆弱,一点点刺激就会使他们烦躁不安。

另外,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也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他们非常需要国家、学校和同学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像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多种原因交织,致使很多贫困生不敢与同学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与大家疏远,从而对周围的同学、教师等极为敏感。

(三)封闭孤立的消极状态

由于自卑与敏感的心理,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敞开心扉,和他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更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主动融入集体,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不认为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还有部分贫困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总担心自己会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所以宁愿将自己封闭孤立起来。

在面对经济困难时,一些贫困生一味等待父母辛勤挣来的费用,或等待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忽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缺乏感恩意识,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与他人的理解与沟通,与同学关系紧张,进而使他们形成孤僻、自私的性格,有些同学甚至性情怪异,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二、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的影响

首先,家庭经济的压力。长期的经济压力给贫困生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调查,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各异,有的贫困生有很多兄弟姐妹,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还有的是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等。这些原因使得贫困生的生活长期处于拮据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必然有很多负面影响。

其次,家庭过高的期望。贫困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们一方面为能进入“象牙塔”继续学习而高兴,同时他们也要为即将面临的学杂费用而犯愁。另外,对贫困家庭而言,他们将孩子考上大学看成是整个家庭今后的希望,想通过孩子改变家庭经济落后的局面,这种压力一方面会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奋进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家庭过高的期望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调查显示,超过4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示承受着家庭的巨大压力,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3]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首先,学校没有将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较好的结合。目前,各大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集中在经济资助上,关注的重点是贫困生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早在2007年,前教育部部长就提出:“各学校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结合国家实施新资助政策的契机,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但能根据这个要求去落实或者说落实效果较好的高校较少。

其次,学校没有保护贫困生的隐私。高校在经济资助的评审方式上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很多资助工作都要经历申请、评比、审查、公示、批准几个步骤,迫使很多贫困生要公布自己的隐私,这无意之中就给贫困生带来了心理伤害。

(三)社会环境风气的影响

首先,社会不良风气易造成学生虚荣的心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不良习气进入校园,学生的思想变化较大。吃饱穿暖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不断追求时尚和潮流,这些消极因素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看到周围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穿名牌,一掷千金,贫困生心理的落差很大,有些学生会感觉心理不平衡,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骗取生活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次,社会捐助的过程易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社会上也掀起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热潮,很多个人或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在此过程中,需要贫困生公开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些还会将贫困生召集起来举行资助大会等。殊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贫困生由于被过分宣传报道,一些学生心理上遭受了创伤。

三、有效进行贫困生心理资助的创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资助的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自助。另外,还要从高校等外部环境出发,通过建立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借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一)构建贫困生档案,帮助贫困生积极开展心理自助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是科学开展心理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预防学生心理贫困、帮助贫困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及此阶段心理面貌的材料。档案内容要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测、观察其日常行为得来。笔者所在高校,每年新生一入校,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就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综合分析“问题学生”(即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情况。这样会使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和目标性变强,工作成效显著提高。在平时的工作中,贫困生首先要正视贫困,只有这样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是放在贫困上。鼓励贫困生要学会正视自己,相信自己,勇于接纳自己,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会自我调适。如果出现自身无法调节的心理症状时,要积极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说出自己的烦恼。要让贫困生认识到,摆脱经济困难及由此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靠他们个人的调适和努力。

(二)建立心理咨询队伍和机构

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资助,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是保障。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对他们进行心理专业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深入细致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情况,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南京工业大学每年都会在各学院中选派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合格的在学院兼职做心理咨询师,这样大大壮大了高校心理教师的队伍。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和信息服务网络,为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对学生面对面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资助。[4]

(三)合理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的一个有效载体。高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进行广泛宣传。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和特点,设立相应类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其次,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达到心理健康之目的。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贫困生心理资助方面的重要作用

成立以贫困生为主体的社团,依托社团开展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贫困生心理资助的一个有效措施。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境,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形成依赖心理,致使他们缺少奋斗的动力和决心。再者,很多贫困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学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但由于长期的经济压力导致不自信,很少有贫困生主动加入社团活动。因此,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有助于他们与相同状态的贫困生交流,互相鼓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社团活动中,贫困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通过贫困生社团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等,教导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学会感恩,能为他人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

总之,在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多的形势下,以恰当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资助,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最终成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1]杨永珠,赵静,苏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J].中医教育,2006,25(4):18-21.

[2]李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论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3):136-137.

[3]吴旭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4]李新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J].科技信息,2007,(26):219-220.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5-11-25

本文系江苏省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4JSAIDB10));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项目编号:SZ20150403)的研究成果。

朱书卉(1981-),女,江苏仪征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7

A

1673-7725(2016)02-0084-04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