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意识形态教育解析

2016-03-16 06:27卢晓芳
关键词:意识形态俄罗斯教育

卢晓芳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教育论坛·

俄罗斯的意识形态教育解析

卢晓芳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俄罗斯教育一直坚持自身特定的意识形态。俄罗斯帝国时期,封建统治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其教育的特点;苏联时期,教育提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俄罗斯联邦时期,强有力的国家、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是普京政府认定的全民族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教育认定的意识形态。随着其不同社会阶段的更迭,教育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不断分裂和重建。

[关键词]俄罗斯;意识形态;教育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3.022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DestuttdeTracy)在18世纪首次使用,并引入西方哲学史。特拉西把其作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的发展理论基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1]可见,特拉西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主要是集中于主观方面的意识和思想,也可以说,意识形态的起源在最初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在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起初一直遵循特拉西的思想认识,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了这一概念,把意识形态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现实而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不是空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某一个方面,社会中存在的客观事实被人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积累,从而隶属于某一个国家、团体、阶级等。意识形态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被特定的社会阶段所积累,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隶属于某一个特定时期。

一、俄罗斯帝国时期意识形态教育(17世纪至1919年)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正规学校教育出现在17世纪末期,而其帝国时期的教育随着在1919年十月革命后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而结束。17世纪初期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君主彼得一世执政期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西化改革,以期对教育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背景

政治背景:帝国时期的俄罗斯,在政治上采取中央集权制的体制。所有的政策必须通过皇帝的签署,同时为国家的政治体制服务;中下层阶级的人民没有公平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教育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等。

经济背景:帝国时期的经济大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下层阶级人民只是为统治者创造一切有利于他们的价值。在军事方面,面对频繁的战争,国家开始修建各种城堡和要塞,建立军事基地等;同时经济上发展军火工业、农业和商业为战争提供物资,然而战争对经济也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2]

文化背景:在文化上是东正教垄断学校教育的局面。在帝国时期,一方面国家统治者试图通过宗教对人民进行宗教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是更好实施国家的愚民政策来巩固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帝国时期的人民不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备受摧残,以期通过宗教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痛苦。

(二)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艰难地发展。从17世纪起,国家开始创办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创立科学院和大学等。在18世纪后半期,学校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7世纪创立的普通学校,国家发布命令,要求在初级学校教授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学校招收除农奴之外的各阶层的子弟,同时要求哲学课和外语课必须由神学教师教授。国家开办的专门学校,其实同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如: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医科学校、外语学校等。[3]专门学校招收普通公民子弟入学,目的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国家服务;然而,在入学自愿的原则下,专门学校高昂的学费将大部分普通公民子弟挡在学校之外。

在课程目标方面:国家由统治者全权管理,他们把学校的课程目标融入自己的统治意识,从而把本阶级的意识转化为全社会的意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统治者制定的课程目标是为统治者服务,即:培养忍受、顺从和愚昧的人民,并且义无反顾为国家奉献。

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课程结构简单,课程内容单一。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古典艺术、军事理论和社交礼仪等内容;普通子弟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以便更好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宗教在课程内容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课程实施的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课程的评价只是教师对学生主观性的看法,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这样失去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统治者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加入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中,把其作为全人民的意识形态,即: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极力维护统治者的地位。

由此可见,帝国时期的教育呈现以下意识形态的特点:首先,在当时开办的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的教育中带有很强的封建性、特权性和等级性;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一代统治者,更好地巩固国家政权;最后,教育呈现阶级分化严重(双轨制)、封建统治性强和宗教色彩浓厚的特点。

二、苏联时期意识形态教育(1917年至1991年)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产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作为同盟国加入苏联,在全国上下各方面要求实行统一的政体制度和集体的生活主义,同样课程的意识形态也发生极大的变化。

(一)背景

政治背景:苏联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没有自治权,有关国家的所有决定必须通过苏共中央全会的讨论和颁布。

经济背景:苏联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教育的发展被严格纳入到计划体系中,教育具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即:用于教育的生产、资源分配和消费都必须由国家和政府事先进行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也发生急剧的变革。[4]国家规定各宗教组织、社会团体和教育机构等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开设自己的学校,如:私立学校和职业夜校的创立。

文化背景:在初期,国家要求教育的统一性和生活方式的集体主义。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开始倡导具有民主性和人道化的教育,即:地区或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开办与其相适应的课程,目的是增进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巩固完善国家。

(二)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苏联时期的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废除了帝国时期的双轨制,逐步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在教学内容上,逐步淡化宗教思想,普及科学系统的学科;在学生的招收上,逐步消除等级性并实现教育的公平性等。

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由国家制定,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倡导,课程目标主要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教学,建立世俗的、无等级的统一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苏联时期经历过几次大的教育改革,主要就是在劳动教学和系统的学科间偏移,最后在1977年的改革中,确定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平衡关系。

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国家要求统一和集体的生活主义方式,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内容也较丰富,同时开设了选修课。1934年通过《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形成小学四年、不完全中学三年、完全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的学制系统。课程科目的设置增加了许多实用性科目,如: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劳动生产等。国家对学时和学分有明确规定,如:小学一周最多24个学时,劳动、数学和体育每周保证2个学时。

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国家追求的是全国统一和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对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案都进一步改善,全国采用统一的校历和考试制度。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国家培训相应的教师队伍和配备教学设备,教学方式更加人道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取合适的教学地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教室。在课程的评价方面,评价体系具体包含知识的掌握程度、思想和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5]可见,课程实施和评价都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劳动、思想和道德的重视,同时体现了教育的人道化和民主化的思想。

在教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方提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着重进行民主和人道的教育,把其作为此时期的课程意识形态。

三、俄罗斯联邦时期意识形态教育(1991年至今)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在大的社会背景的变化下,俄罗斯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背景

政治背景:中央集权制的体制转变为联邦制、三权分立和普选制。总的方针是地方在国家联邦保持联邦完整统一的同时,可以自主因地制宜地开设自己的课程。

经济背景:随着20世纪70年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迅速发展,允许各地区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以保障地区传统。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教育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状态;相反,国家经济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教学设备的更新失败和教师的工资被拖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

文化背景:俄罗斯独立后,国家呈现多民族、多种族的状态,国家文化整体属于开放及多元的局面,国际中的各民族开始真正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地区特性。法律法规禁止在国家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中组建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同时也禁止宗教组织的活动。

(二)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意识除了受以上各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时还受国家领导人教育理念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人道化思想对国家的教育也有导向作用。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更是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作为教育和文化的理论基石。它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这四个因素相辅相成,强有力的国家、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是普京政府认定的全民族的意识形态,更是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6]

课程目标方面:国家呈现多民族和多种族的状态,随着国家权力的下放,自治州和地方有权制定自己的课程目标。国家的目标是培养公民责任感和正确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创新精神和社会化意识,保证受教育者的公平。

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化,课程内容更加丰富。面对多民族、多种族的状态,国家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尊重地区的传统和特性,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来制定科目、学制、学时和学分等。如:学习本族语、穿民族服饰进校等。

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课程的实施方面更加灵活,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课程的实施分为三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国家开始增加大量的选修科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出版专业书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先考虑教师的工资和住房问题;学生选修的弹性大。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全国采用统一考试制度和标准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从而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同时评价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

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课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各不相同。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意识形态在课程中的表现是特权性、封建性和等级性的思想;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指导思想是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教育上提倡人道化和民主化的思想,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俄罗斯联邦时期,课程中体现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的教育思想。俄罗斯国家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决定着课程的意识形态变化,从而影响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的选择。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8-99.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4-45.

[3]马海.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及其文化动因[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王玲.课程政策的意识形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22-23.

[5]郝明君.现代课程的意识形态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4):9-10.

[6]顾鸿飞.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7):21-22.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6)03-0081-04

[收稿日期]2016-05-02

[作者简介]卢晓芳(1991-),女,山西忻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Analysis on Russia's Ideology Education

LU Xiao-fa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Russia has its own ideology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Russian empire, the feudal rule and strong religious color were its character; The Soviet education advocated Marxism-Leninism and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Russian federation, powerful country, patriotism and power consciousness are put in the ideology of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tages, the goal, content,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divided and reconstructed constantly.

Key words:Russia; ideolog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俄罗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