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超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中国第三届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会综述
文永超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2016年4月21-23日,来自全国高校外语界的学者、专家云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第三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就外语界面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认知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界面研究是一个前沿话题,与会专家就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在《关于文学界面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指出:要认清文学的界面性、文学的魅力和功效;新时期的文学研究仍然需要加强文本细读,发现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可能转向,还要关注其中人物性格命运,进一步审视作家的立场和审美品格;加强理论反思,从理论概念原点出发探讨21世纪外国文学所内蕴的地域特征和跨国界文化交融等命题,延展跨国界理论的批评视野,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并以地域、时间与空间、族群与性属等为着眼点多层次、多维度探讨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的《忠贞还是叛逆——论约翰·邓恩的伦理选择》,解析邓恩爱情诗中体现出的斯芬克斯因子,认为邓恩在宗教上面临的伦理困境让他触犯叛教这一伦理选择,并触发伦理禁忌。他对上帝的虔诚和怀疑并存,从而建构出他矛盾的宗教观。华中师范大学王文惠教授的《卡塔西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叙事》,将“卡塔西斯”置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体系中,探寻其中蕴含的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以及亚氏对悲剧叙事功能的一种理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伟胜教授的《思辨实在论与瑞克·巴斯的后自然书写》,分析了生态批评及其缺陷,然后提出近10年欧洲大陆兴起的“思辨实在论”哲学流派的根本立场:消灭主体,让物自显,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物”世界,走进不受人类主体限制的“广大户外”。唐伟胜提出“后自然主义”视角并以此分析瑞克·巴斯(Rick Bass)的小说《隐者的故事》。浙江师范大学李贵苍教授的《图式理论与小说人物分析》,探讨运用其图式理论分析小说的基本要素。将运用概念图式、他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情境图式以及策略图式等,分析《红楼梦》中的边缘人物“刘姥姥”。与会代表就时间与空间、文化图式、生态诗学、文化身份建构以及神经认知诗学等理论进行了讨论。
认知-功能语法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话题之一。黄国文教授的《语言与生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讨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了韩礼德范式的特点对语言界面研究的启示。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的《语言教学理论的再思考》基于语言、文化、认知的三维互动,对现有的外语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廖光蓉教授的《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歇后语的定义》认为汉语歇后语是一个原型范畴,由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构成,成员的典型效应有级差。歇后语的建构是基于人的现实经验和基于现实经验的想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魏在江教授的《隐喻式否定的构式特征及其语用效应》认为隐喻式否定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否定方式,具有很强的语用效应,体现了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思维的跳跃性和递进对比意义,为我们认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打开了一条崭新的认知通道。西安外国语大学孙毅教授的《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CSSCI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以CSSCI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中1994-2013年间我国当代隐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为试验样本进行了精细地统计和分析。《现代外语》主编冉永平教授的《ELF语境下的语用能力新探》结合ELF使用所体现的多元语境,探究ELF的语境变化与传统EFL交际语境之间区别性特征引发的语用能力新表现,意在重新思考ELF语境变化对语用能力思想带来的重要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的《从认知视角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天”》对体现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天”进行对比研究,以考察“天”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语义拓展模式、两种模式的异同、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古今中国人在对“天”的认知上所表现出的继承和发展。湘潭大学文卫平教授的《英汉双重否定的语义——可能的解释》探究自然语言中英汉双重否定的语义机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书卿博士的《除了X还是X”构式的结构-语义-语用分析》从图式—例示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除了X还是X”的构成、理据、语义及其语用功能。
翻译本身是一种认知活动,所以翻译与认知的界面研究存在天然的关联性。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的《创译话语及其跨语际实践——兼论创译话语实践与中国文学“走出去”》指出:从印度学者拉尔初创,到巴西具象派诗人和食人主义者德·坎波斯兄弟等人的广泛使用,“创译”一词不无浓厚的后殖民色彩。纵观巴西话语场的翻译实践及其世界范围的典型个案,创译话语实践倡导的尊重译入语文化传统和目标读者可接受性的“再创作”归化做法、以及激发语言内部对话,革新话语表现方式、建立语际互文关系的话语呈现模式,对于当下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在翻译政策、译介策略、翻译选材以及市场机制建设方面有着多方面的参考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刘玉红教授的《壮族史诗〈布洛陀〉英译的代理原则研究》,认为译者作为“代理人”,需要综合考虑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的认知共域,将诗歌独特的“前景化形体”这一维度呈现出来。认知视角较好地解释了《布洛陀》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思路,同时也为其研究提出的第三方译文提供理论支撑。
语言、文学中的空间认知问题和课程改革中的界面性问题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熊沐清教授的《语言和文学研究中的空间转向》分析了“转向”的涵义和“空间转向”的意义与背景,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中的空间转向和文学研究中的空间转向。黑龙江大学刘丽芬教授的《我国语言界面研究现状与前瞻》从单学科内界面以及多学科交叉互动界面等分析我国人文社科界面研究现状,旨在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尤其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以及多学科互动与融合研究提供新思路,深化和拓展我国语言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的《界面与特色——基于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标、校标和课标的思考》,认为厘清国家标准,学校标准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商务英语界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应该将三者放在同一界面,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思考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的《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的课程设置及其界面特色》从界面的角度探讨了国标语境下的本科课程设置。湘潭大学胡强教授的《剑桥景观、空间认知与“大学之道》认为:作为一个地名,剑桥是一个具有公共文化内涵的物质空间,作为一所大学,剑桥充分体现了大学理念维度上对自由星空的智识向往和思想憧憬。剑桥的建筑和剑桥独特的人文景观赋予了剑桥一种独特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充分反映了“大学之道”与大学的启蒙价值、文化气质和思想风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安徽大学朱跃教授的《英语地域变体与跨文化交际——以新加坡英语为例》认为:一种语言与它赖以生存的语言社区文化密切相关。 英语地域变体是英语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新加坡标准英语的建立,是内在规范与外在规范相互妥协的结果。
另外,为了给青年学子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专设“外语科研方法漫谈——对话期刊主编”青年论坛,秘书处邀请了黄国文、冉永平、王和平、李洪儒等教授以及《外国语文》主编、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会长董洪川教授与大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责任编校:肖 谊
2016-05-01
文永超,男,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与认知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