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的建设问题

2016-03-16 05:35王菊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秘古代文学研究性

王菊艳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6)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的建设问题

王菊艳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6)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建设问题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因素。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突出专业知识四个方面的融通:古代文学与现代、外国文学的融通;古代文学与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人文社科其他学科的融通。课程注重学生三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本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作品分析与比较鉴赏能力;独立思考与科研创新能力。课程建设还有三个方面的后续工作要做。

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本科学位课程。2014年6月,在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第一轮教学内涵建设年的课程遴选中,该课被确立为特色课程之一的研究性课程。本课程是从先秦文学一直讲到清代文学,课程负责人主要讲解后半段内容,即唐宋元明清文学。在人文学院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从培养方案看,师范专业共开设四个学期,周学时为3学时,第三和第四段分别讲唐宋和元明清文学,而在文秘专业方向的班级包括秘书学专业,要开设三个学期,第三个学期讲的是宋元明清文学。笔者在下文中主要就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课程建设的背景内容与教学重点

这门研究性课程的建设时间为两年,主要以讲授《中国古代文学》(3)(4)为主,课程开设在大二和大三级,第三段是在秋季学期讲,为考试课;第四段是在春季学期讲,为考查课。

(一)研究性课程建设的背景

研究性课程指的是以深化专业问题、注重学术研究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本门课程建设的背景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是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P4)这些思想是我们从事教学改革的动力。

第二,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相关。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从文学史讲到作品选,作品分析从篇章字词到思想主题,再到艺术特色,多由教师一言堂完成,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较慢。教师比较注重知识传授,不少内容在重复教材观点,信息量较小,知识也相对陈旧,经常是教师读讲义,学生背笔记,课堂缺少活力,体现不出大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因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问题。

第三,部分学生学习状态欠佳。进入大学后,课业负担减轻,一些学习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开始有了“混文凭”的思想,放松了要求,上课不注意听讲,课余不认真读书,以考试及格为学习目标。如果我们不改革教学方法,不注意创新课程,那么就无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形成高效的大学课堂。

(二)研究性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在《常熟理工学院研究性课程立项建设申报书》中,我们对课程的基本思路做了如下表述:第一,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本课程的知识为重点,适当联系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知识讲解,如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知识的联系。在文学学科内部,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具有相似性格的人物形象的比较,这样就打破古今中外文学的界限,表现出宏阔宽泛的视野,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第二,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篇目的衔接。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关注小学、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篇目的内容,可作为重点讲解。了解课程改革与新课标的有关内容,掌握中小学不同的年级对作品的不同要求,体会大学专业学习的特点,鼓励研究教材教法,尤其对师范专业的学生,适当组织有关课文的说课与试讲,并请有经验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做示范课。这也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从改革目标看,加大课程教学中人文学科的知识含量,做到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科研写作能力;注重联系基础教育,思考知识传授的层次性、系统性和渐进性,了解中小学古文教学的实际,培养语言表达与作品赏析能力,也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决以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解决以往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从只会背诵笔记和答案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解决以往本科院校的文学课堂闭门读书、忽视联系基础教育的问题,有意进行相关专业训练,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关注知识的四个融通

从2014年6月开始,在为期两年共计四个学期的研究性课程建设中,我们按照课程申报书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力图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知识的“融通”:

1.打通古今,加强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融通

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为重点,适当联系现代文学,比较分析类似的作品,这样能打破古今文学的界限,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看,在分析文学现象和讲解作品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师启发大家关注古代与现代题材与写作技巧类似的作品,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学实例看,在给13和14级两个师范班讲唐宋文学时,教师指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与郭沫若诗歌的异同;在讲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时,与闻一多的诗歌比较,如分析了同为政治题材的诗歌——《关山月》与《死水》的区别,组织了课堂讨论。讲明清小说,同为历史题材的《三国演义》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比较;讲世情小说,《红楼梦》与《金粉世家》的比较,如贾宝玉与金燕西、林黛玉与冷清秋。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学知识贯通起来。2014年5月7日,任课教师在人文学院举行了公开课教学活动,在给文秘121班讲授《牡丹亭》时,将杜丽娘的形象与林黛玉、周繁漪和简·爱进行了比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所写的公开课教学体会的文章《注重“融通—群辩”,深化课程改革》,发表在校内刊物《工作研究》上。

2.融合中外,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融通

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注重把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外国文学联系起来,题材风格近似的文学作品可以对照分析,以此扩充课堂内容,并展开相关讨论。例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送别诗,可与雪莱的《致华兹华斯》比较;杜甫关心现实的诗歌《兵车行》,可与普希金的《致恰答耶夫》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醉花阴》,可与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叶芝的《当你老了》比较。中英戏剧中,崔莺莺感情深沉,朱丽叶单纯热情,表现了东西方戏剧的不同特征。表达复仇主题,《窦娥冤》《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不同;注重个体价值,王熙凤与郝思嘉不同。这样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选择认为新鲜有趣的题目写作。也可以把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外国文学三者一起比较来讲,角度更新颖,视野更开阔,如曹禺《雷雨》中的周繁漪,与崔莺莺和朱丽叶相似中又有区别,她很勇敢但又偏执,不够理性。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李白、李商隐、李贺、李清照与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比较与现代和外国诗人创作的异同,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效果会很好。

3.突出方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与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融通

在本科教学阶段,可适当联系基础教育的教材来授课,关注古诗文篇目的内容,使学生不断熟悉教材,有利于突出专业方向和学生就业。

从教学实例看,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作为课堂提问的内容,也可从中选择课程论文的题目。以杜甫诗歌为例,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四首诗歌:《孤雁》(七年级下册);《春望》《望岳》(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年级下册)。除了《孤雁》是诵读欣赏篇目,其余都是精讲篇目,应当挖掘这些诗歌的价值。从学生发表的课程论文题目看,有的是针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研究,如12级师范班李怡所写的《〈出师表〉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发表于2015年4月的《现代语文》第10期上;13级师范班的钱毓《〈前赤壁赋〉与〈荷塘月色〉的比较研究》,发表于2015年5月的《现代语文》第17期上。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写作十分重要。在论文选题上,任课教师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的思路。以两届学生的论文选题为例,2015届的选题有:现代文秘班的章敏,题目是《简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赠别怀人诗》,通过答辩后经过修改压缩,该篇论文发表在《文教资料》2015年5月的第13期上;2016届毕业论文选题,12师范班的吴冰倩,选题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训练缺失现象的研究》;高亚楠的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阅读教学的三个方法》;陆婧艺的是《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三种方法——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教学为例》,都与初中语文教学教材有关,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也较好。

4.学科交叉,古代文学与人文社科的其他学科的融通

文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作为文科学生,仅仅了解文学知识显然不够,应当将文学与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扩大知识储备,启迪学生的专业思维。例如,谈王维、李白、苏轼、陆游的诗词作品,组织讨论其体现的儒家、道家与佛教文化色彩;分析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了解其中的民俗学、心理学等知识;分析《红楼梦》,讨论其中有关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的话题。在布置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时,也建议大家选择这类题目来写。如文秘111班的王勤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从“临川四梦”看明代的科举文化》,赵淑怡的题目是:《〈孽海花〉与〈玉梨魂〉中的吴地科举文化》,这些题目是研究古代文学与文化学的联系,都与研究性课程的设计思路有关。

二、课程对中文学生三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课堂教学环节还是课余教师的工作,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课程希望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一)文本阅读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都很重要,课程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知识视野的拓展,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现代与外国文学作品,翻看中小学语文教材,这样会提高阅读文本的能力。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课程或毕业论文,都有益于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文秘112班钱伟的课程论文《相似的命运不同的人生——杜十娘、陈白露与玛格丽特悲剧结局成因的比较》,发表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文秘112班的沈笑笑的毕业论文是《贾赦与高克定形象中人伦情感缺失的比较研究》,发表于《现代语文》2015年10月的28期上;12师范班顾冰沁的《〈醉翁亭记〉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发表于《语文学刊》2015年2月中旬刊;13师范班冯子纯的论文《简析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爱国诗篇》,发表于《现代语文》2015年6月的第17期。通过完成作业、写作论文,学生们阅读了文本,学会了语言表达,以论文《从“三言”中苏州民俗描写看吴文化的精神特质》为例,12师范班的张嘉琦等同学,对吴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观点:理性克制、重礼务实的出世原则;关注个体、珍视自我的人生态度;求知钻研、灵动聪慧的智者思维;淡雅清丽、简约古朴的审美情趣。[2](P100)论文的语言表述清晰,概括力强。

(二)作品分析与比较鉴赏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要求学生仔细研读分析作品,还要学会比较分析鉴赏,对内容和写法有相似性的诗文或戏曲小说,可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好地把握文本,并写出自己的思考。从学生课程论文发表的情况来看,两年来任课班级的学生在省级刊物上共发表课程与毕业论文四十余篇。文秘112班王晓婷的论文《严监生、李梅亭与葛朗台的比较研究》,发表于《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13级师范班堵晓晴的论文《李煜与余光中诗词中爱国情怀的比较》,发表于《语文学刊》2015年6月的中旬刊;王靖的论文《辛弃疾与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的比较》,发表于《文学教育》2015年8月上旬刊;现代文秘131班缪怡婷的论文《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发表于《现代语文》2015年第19期。

本项研究性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还表现在学生论文获奖方面。2015年5月,由《名作欣赏》杂志与北岳文艺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中,11级文秘顾小洁的《贾宝玉与哈姆雷特生存困惑的比较解析》和12级文秘杜飞燕的《清传奇与黄梅戏〈桃花扇〉中侯李故事不同结局的比较》获得了优秀奖,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2014年第4期的《常州工学院学报》和《现代语文》2015年第19期上。此外,11级文秘章敏的论文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二等奖。

(三)独立思考与科研创新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最终是提出和反思问题,培养学生的写作与科研的能力,对师范专业的同学来说,也是为将来从事语文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这也是本门研究性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的课时毕竟有限,任课教师还在课外花费了许多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利用双休日时间到校找学生面批作业。教师先不给作业打分,先指出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包括错别字与格式问题,然后交来作业的修改稿,以此给出分数,并进行作业讲评。作业题目都是围绕课程建设的思路展开,要求围绕一个论题写文献综述和写作提纲,考试课并不要求写课程论文,但提纲写好了,有的学生会利用假期把小论文完成,然后会找任课教师来修改,教师还帮助推荐到学术刊物投稿,很多论文就是这样发表的。如果是考查课,会安排学生写作课程论文,如师范专业的第四段文学——元明清文学,很多学生写作了戏曲小说作品比较的题目,带领学生申报科研项目方面,课程建设也有成果。2015年10月,任课教师指导的2011级现代文秘专业章敏的毕业论文校重点资助课题顺利结项。除了带领学生申报此类课题,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这个项目分为校省两级。2015年5月,带领12级师范专业的张嘉琦等所做的校级课题顺利结题,名称:《从“三言”的苏州民俗描写看吴文化的精神特质》,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其延伸项目被确立为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名称为《明传奇中的吴文化研究——以沈璟和梁辰鱼的戏曲为例》(编号:201510333027Y),负责的学生是12级师范的苏思涵,课题已于2016年5月结项。此外,任课教师所指导的2015年两项校级项目也已结项:13级师范班施顺飞的《新课标视野中初中语文课堂五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新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为例》;13级文秘班任正珊的《文秘专业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以古代戏曲小说中的三个女性为例》,项目的有关论文已发表。

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课程的后续工作

两年来我们尽管对该门研究性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努力,但对比高校优秀课程的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可做。

(一)深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就阅读作品情况而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阅读热情不高,熟悉程度不够等问题。受计算机与电子传媒的冲击,学生对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够积极,任课教师还要时常加以引导和关注。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名著,有些学生并没有仔细研读,或者浅尝辄止,或看网上的作品简介。以毕业论文答辩时回答问题为例,学生研究苏轼散文,却不知“苏门四学士”是谁;研究《窦娥冤》,不读关汉卿的其他戏曲,知识面较窄,这些都是后续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此外,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熟悉程度不高,对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人文社科知识了解不深入。任课教师还要改进方法,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其实,读书不但能增长见识,最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和培养人格。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经常阅读书籍,时时充电。研究性课程建设可以两年结束,但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却是长期的工作。

(二)应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教育部内部资料《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中小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六项内容:学会学习;扩充并整合知识;沟通与交流;思考和推理;合作;个人与社会责任。[3](P89)这也应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我们感到,理论教学的课时多,实践训练时间较少。一些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连普通的汉字书写、古诗背诵方面,也不尽人意。有些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动力不足。我们在修改学生的作业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有时就是在改错别字和病句,有些学生对古代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仍需加强。有些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写作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训练,加大工作的投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三)课程建设成果还要更为出色

从现有的课程建设成果来看,有关成果层次还有待于提高。从上文列举的学生论文发表情况看,省级论文居多,缺少核心期刊的论文,获奖也都是优秀奖。课题申报情况,都是省级一般项目,不是重点。在这一方面,今后还要加大力度。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学课也是如此。教育专家指出:“教师即课程有机构成部分,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应共同参与课程开发。”[4](P34)今后,我们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的有关知识,向优秀教师请教,勇于奉献,多出成果,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打动他们,并成为大学生活美好记忆的一个部分。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嘉琦,等.从“三言”的苏州民俗描写看吴文化的精神特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4).

[3]刘惠军,等.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新红

[收稿日期]2016-06-17

[作者简介]韩少男(1975-),男,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10—0140—02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ANG Ju-ya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Thre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issu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 course focuses on four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reas: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foreign literature;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hinese textbook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other humanity subjects. The course lays stre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in three aspects:the ability to read texts and to convey ideas;the ability to analyze,compare and judge literary works;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to innovate in research. In addition,follow-up work in three respects is needed for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cient literature;study course;construction

2016-08-11

王菊艳(1963-),女,黑龙江拜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1004—5856(2016)10—0135—05

G642.3;I206.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0.031

猜你喜欢
文秘古代文学研究性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升电力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水平的途径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