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异同及其翻译技巧
周振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习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是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习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并且习惯性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中文和英语中都存在众多习语。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受互联网的影响,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仔细了解两种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使习语翻译更加正确和贴切。
习语;差异性;相似性;翻译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并且习惯性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是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
习语的意义是一个整体,这是习语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能把组成习语的单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不论汉语习语还是英语习语,它们均和各自的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体现各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同时,呈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精髓。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习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在翻译与对比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体现在不同层面的研究与对比中。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情感认知的相似性:
对于忠诚的品质,汉语中有“一仆不能侍二主”,而英文中对应有“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汉语中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在英文中对应有“Bi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又比如“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等的习语“Man proposes,Goddispo—ses.”中国人用“血浓于水”来形容亲情的不可替代,而英文中的“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也使用了“blood(血)”和“water(水)”来反映他们文化中的概念。再比如,“自食其果”(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s)、“画饼充饥”(Drawing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这两个习语分别用“果”、“画”、“饥”及与之对应的英文“fruit”、“drawing”、“hunger”来表达相同的含义。
数字表达的相似性:
数字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历史色彩和地方色彩,中西方的人们对某些数字有着相同的感觉和类似的概念。如:人类出行、活动时喜欢成群结队,因此在中文中用“三三两两”来形容人们出行的情形,而英语中也使“by twos and threes”来对应描述这种状态,同样,“十之八九”对“nine times out of ten”,“千里挑一”对应“one in a thousand”。在一些由数词构成的习语中,中英文表达方式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些数字表示虚指。如:汉语常用“百、千、万”等数字表示虚指,如“万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难求”,而英语中也有典型的实例,如:“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do it.(不必发愁 ,我们有许多方法去做这件事)”,“一千零一个”办法在这里虚指“许许多多”,这与汉语的表达极为相似。
颜色使用的相似性:
习语反映物质世界的变化、思想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反映世界的多姿多彩、万紫千红。颜色词是构成习语的重要语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生动多彩的,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会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如:“Cal white black/Cal black white(是非不分)”,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习语“颠倒黑白”。在汉语中我们用“黑钱”指来源不正当且未向政府报税的钱,在英语习语中则用“Black money”来指代。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阴险”、“邪恶”的意思。不仅“黑色”如此,其他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其共通之处。比如:英语习语“Give somebody’s Green light(允许某人做)”,而汉语中也有与之呼应的“给某人开绿灯”表示允许或批准做某件事。此外,绿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表示“年轻、有活力”,“in the green”表示“血气方刚”,而“a green old age”则表示“老当益壮”。另外,在中国,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更多地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所用,如称吉瑞之气为“紫气 ”,皇宫叫作“紫禁城”。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往往将“紫袍 ”赐予品位低的臣下,而“著紫”则成为封建文人奋力追求的 荣禄,人们还把道书称为“紫书”,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而英语中的紫色“purple”象征意义也跟帝王将相和宗教有关,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巧合,如“the purple”、“be born in the purple”、“marry in the purple”。
生活氛围的差异性:
生活在不同的生活氛围中,当人们在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认知辨别时,不同民族之间就会存在差异;而在语言文化当中,对于一些事物的表达也蕴含丰富的内涵情感,给人以不断的遐想空间。简单举几个例子:英国是公认的岛国,其四面环海,英国人都喜欢航海,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达方式是与航海、海洋相关的。比如,短语中有:a sea of clouds(云海 )、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to raise the wind(找风)等;精辟短句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里叫作“挥金如土”。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海风决扬帆).等等。而对于中国来说,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也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比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大多具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如“海底捞月”、“天涯海角”、“石沉大海”。但汉语中也有许多与河流等有关的习语,如“见风使舵”、“过河拆桥”等。
文化历史的差异性:
历史中大量的名人名事演变而来的典故慢慢成为习语的主力,普遍存在于中英两国文化中。这些习语虽然结构简单,却内涵丰富,因此不能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对其含义进行解释。在我国文化领域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神话和语言典故,如:守株待兔、愚公移山、亡羊补牢、完璧归赵、精卫填海等,都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如果不能准确了解与该类成语相关的典故,那么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就会出现偏差,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解释。而在英语中,许多习语都是与《圣经》、希腊神话密切相关,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Writing on the wall(粉墙上的字迹——灾难的预兆),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祸害、麻烦的根源),等等。中国读者对其进行翻译和理解时,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也就不能对其含义有真正的理解和判断。
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导致了英汉习语谚语的民族色彩有所不同,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英国人对狗的评价很高,狗在英语习语和谚语中的形象经常比喻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例如:“top dog”当权派、头儿,“cat and dog’s life”(经常吵闹的生活 ),“Your are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中国人和英美人恰恰相反,通常贬低这种动物,因此有关“狗”的中国习语和谚语往往带有贬义,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
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它给各民族的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语言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宗教也是英汉习语的一个重要的来源。由于宗教不同,英美人和中国人在各自的习语中使用不同的宗教暗指。《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而大多数英美人都信仰基督教,因此《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书。在英语中有关宗教的习语很多来自《圣经》。如Let us eat and drink,for tomorrow we shall die.(人生短暂,及时行乐)、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在中国,许多人信奉佛教和道教,于是与此有关的习语比比皆是,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宗教信仰的差异有时会给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带来障碍与困扰,以汉语中的“阎王”为例,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对等的概念。尽管英语中有“devil”、“Satan”、“Prince of darkness”等丰富的词汇,但其所指的都是邪恶的神或魔鬼,这与中国神话中的“阎王”相距甚远。
经济生活的差异性:
一多半习语是劳动人民在从事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从而反映其经济生活。英国曾是个以捕鱼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两方面都发展很好的国家,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鱼(fish)”、“羊毛(woo1)”、“羊(sheep)”、“牛(COW)”等。因而,英语的很多习语与此有关,drink like
a fish(像雨一样能喝,形容酒量很大),lose one’s wool(发怒,生气),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习语与农业相关,如:“谷幽前后,栽瓜种豆”、“斩草除根”、“瑞雪兆丰年”等。历史典故的差异性:
英汉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例如“望梅止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要深刻理解此类习语,必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的了解。英语中burn one's boat(意同破釜沉舟)源于公元前49年,凯撒率部渡过卢比根河时,下令焚舟,表示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而汉语习语“破釜沉舟”源自当年项羽渡河后,令部下破釜沉舟表示志在必胜的决心。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ra’s box(灾难、麻烦、祸害之 源)”、“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都是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的神话形成的习语更是数不胜数。如汉语中出自古典神话的习语“开天辟地”,传说天地是盘古开辟而来的,后来表示从未有过,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关于习语的翻译技巧,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Nida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他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这些理论是相互影响,互相补充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直译、意译、代换、套用、增词加注等方法来翻译中西习语。
(一)直译法
就是按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英译汉:Easy Come,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 Such carpenters,such chips.(什么木匠出什么活。)Cut the coat according to the cloth.(看布裁衣。)A good anvil does not fear the hammer.(好砧不怕锤打。)
汉译英:猫有九命 (A cat has nine lives)、初生牛犊不怕虎 (New born calves are not afraid of tigers.)
(二)意译法
无法直译,只要采用意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抓主舍次。抓住内容和喻义,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这体现了“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原则。英译汉:We sang the same songs.(我们志同道合)汉译英:树倒猢狲散可译为 (When a person falls from power his hangers on disperse);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三)代换法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不同,有些英语习语所承载的寓意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来体现。此时就要改换喻体,用读者较熟悉的物体,从而产生与原语相近的或相似的寓意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如要译成“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也无可非议,但是“布丁”毕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译成“亲身下河方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更富有汉语的色彩。
(四)套用法
套用法大多用于名言警句,它积累和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触及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
英译汉:Wall shave ears.(隔墙有耳。)Easier said than done.(说时容易做时难。)汉译英:本末倒置(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五)增词加注法
有些习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基本不能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加注释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英译汉: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向纽卡索运煤,多此一举。) (纽卡索是煤城);汉译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cobbleswith theirwits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Liang-the mastermind.)
以上是个人针对习语翻译的一些见解,翻译一直以来就没有一套定责。许多习语既有字面意义又有习语意义,而二者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必须得有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才能确定。习语翻译要结合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历史背景等冈素采取灵活的翻译对策,做到忠实传达源语意为前提,尽可能表达出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实现了最佳交流效果,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语言,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在翻译中,译员应该在保持译语国家读者理解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东西。
[1]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3]洪蓉.比较英汉习语与成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7,(26).
[4]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M]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8).
[5]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王秀芬.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英文谚语的汉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 and their Translation skills
ZHOU Zhen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China)
An idiom is an carrier of the culture and essence of the language.It is a linguistic form that people always use in daily life.The idioms were phrases,phrases and short verses which refined in a long time.It included redundant linguistic symbol of national culture.Meantime,those also rooted in a long history cultural of a nation.There are many idio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especially influenced bythe Internet,the language was alsoconstantlyrenovated and developed.The idioms usuallyinclude phrase,proverb,aphorisme,allegorical saying,slang,cart,etc.In the course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idiom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and it would make our translation more correct and appropriate.
idiom;difference;similarity;translation
H059
A
1671-4288(2016)04-0020-04
责任编辑:陈冬梅
2016-06-07
周 振(1991-),男,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2015届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