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旧建筑空间改造的建构模式

2016-06-05 14:15:40陈希
潍坊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脉历史空间

陈希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当代旧建筑空间改造的建构模式

陈希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现阶段旧建筑改造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旧建筑能够带给人们丰富且深刻的空间意义。本文分别从修旧如故、新旧交合、更新延伸三个方面,对当代旧建筑空间改造的建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当代;旧建筑;改造;空间;建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的提升,旧建筑及历史文物性建筑空间的修护和改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已经摆脱了对旧建筑的鄙弃意识,认识到旧建筑所承载的文脉气质及历史所赋予的古朴沧桑之美,并积极热情的投入到旧建筑的改造工作中,在生态学、历史学、文脉意义等观念之下,研究和实践旧建筑改造的空间建构模式。

一、修旧如故

现有留存的旧建筑中,有部分建筑是历史文物性建筑或文化遗留性建筑,对于这类建筑的维护和改造,还原其历史真实性,引导受众解读其文化内涵和意识属性,使其文脉得到延续,是首要的改造目的和主旨。梁思成先生曾于1955年关于赵州桥修缮成果评价时提出“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旨在强调保持古建筑原初性的必要,纠正和改变由于文化遗存概念和历史遗迹意识淡薄而产生的置于改造维护概念之下盲目的翻新拆旧之风。这一旧建筑的改造原则使历史遗迹得到留存和保护,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修旧如故”的观念被提出,将旧建筑改造的视野进一步向前推动。建筑是物质的,也是历史的和人文的,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浓缩和集中体现,“修旧如故”充分表达了对建筑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尊重及保护。所谓“如故”,就是要以恢复性地保护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为根本,[1]意图恢复建筑的原初面貌和历史特征,留存和延续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岁月痕迹。具体操作实践中,尽量减少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注入,运用建筑原来的材料,使用传统手工工艺,仔细体悟建筑最初营建的思路和主导思想,充分尊重建筑本体和其代表的历史文化意涵,从而使民族文化和历史文脉最大限度的得以延续。

在敦煌莫高窟的修护改造工作中,“修旧如故”的理念较好的得到实践运用。针对由于年代久远造成的莫高窟内外部空间的多处坍塌部分,采用模拟砂岩的材料进行填充,并利用人工浇注的手法确保其稳固性,这一修护举措既能够对莫高窟起到加固作用,又能保持其沙石原貌。莫高窟内部的珍贵壁画,对于目前尚留存部分采用保护和加固措施,已经剥落部分则不做任何复原处理,而意图展现现有风貌,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和古建筑的真实现状特点。剥落的壁画表现了一种动态的时空观和强有力的叙事意味,拓展了建筑空间的维度,引发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意涵的追思和遐想。

二、新旧交合

上世纪70年代在柏林的一座废弃仓库,吉斯伯特·休尔施杰、赫尔曼·彼茨等艺术家们制造了一件名为《空间》的环境设计装置艺术,散发出了强烈的观念表现意味,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该仓库内部空间充满残破废旧的意味:破旧衰败的结构构架、斑驳的墙面以及被遗弃多时的瓦砾残骸和垃圾的集合,这一切使得该空间充满了引人猜想的不确定叙事意味,一种来自残破废弃之物所特有的艺术性及观念表现感油然而生。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敏感的捕捉到这种叙事意味和表现意味所带来的废旧残破之美,并将这一艺术表现概念置于旧建筑改造的实践中加以运用,意图使旧建筑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空间意义。旧建筑被更多的保留原有部分及结构构件,成为建筑空间改造中“旧”的部分,改造性部分被以现代材料及现代技术手段加以实施,两者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旧交合的美感,新旧时代的碰撞和历史文化的动态线形律动,带给受众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复杂的思想启迪。

来自于美国西海岸的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埃里克·欧文·莫斯的设计作品通常突出的表现着废旧美学及“废品艺术”的特点,他在废弃建筑及废弃材料中找寻设计灵感。菲利普·约翰逊称他为“化废品为宝石的艺人”[2]。莫斯擅长对于老旧空间的修整改造设计,常常能够基于尊重老旧建筑历史的前提,寻找新的改造接合点,恰如其分的处理新旧两种对比关系。他一方面运用工业特征的材料如老旧铁构件、金属构件来表达建筑的工业化衰败、古旧的建筑背景;[3]另一方面又用新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来设计新锐革新的建筑形式。[4]The Umbrella(伞)项目是莫斯的一项代表性作品,该项目基址为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老旧仓库,莫斯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老旧建筑本体的特点,将原本被废弃移除的桁架重新使用,并运用解构的手法再组织,其中添加了其他新材料纠合成一个造型夸张新异的“伞”形结构,插入原有建筑的西北角,作为一个延伸出屋外的小型剧场,拓展了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从形式上看旧建筑和新结构部分有机结合,新旧并置使人耳目一新;从材料使用及空间功能上看新旧建筑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种运动的时空观和有深意的空间意境顷刻呈现。(图1)

坐落于德国西北部工业城镇埃森的红点设计博物馆,是一间以收藏和展示年度国际产品设计获奖作品而闻名的专业性博物馆。该博物馆的选址原为一座被废弃的煤矿工厂建筑,设计师进行博物馆改建规划的时候,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原有厂矿建筑,只在室内空间设计部分做小面积的局部性的改造,并且室内还保留了该工厂工业生产时期的部分机械设备,如废弃的大型锅炉及其钢架结构等,以作为室内展示装置而产生一定的装饰效果。然而少量的改造性部分则是以现代工业材料、合金材料、抛光合成材料等现代新型材料穿插于旧建筑空间之内,斑驳古旧的墙壁、锈迹斑斑的特质构件及笨重粗糙的老旧机器作为一种对历史过往的记录而静止存在于原地,与新时代因子的注入形成强烈的反差,新旧元素的交合使用,把人类文明发展的动态观念演绎得深刻而耐人寻味。(图2)

图1 伞

图2 红点博物馆

三、更新延伸

旧建筑带有浓厚的历史印记,往往是地域历史文化和场地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文脉的承载体。对于旧建筑的保护改建和再利用,充分的保留旧有建筑或相关建筑构件,保持旧建筑的本体性,其既是文脉及往日文明的标志与记忆之物,也被作为当下新建筑、新空间构建与发展的依据与范型,提供新的设计构建的启发。[5]合理利用旧建筑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将其融入新建筑工程,使旧建筑成为新建筑的依托,新建筑成为旧建筑的延伸和扩展。传统文化、手工营建技艺、传统民俗风情等由此得到复苏,在当代语境下延续传承。

成都的武侯祠是当地久负盛名的历史文物性建筑,作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合祀祠庙,武侯祠是蜀地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历史的记录者。对于武侯祠公园的景观改造扩建,就充分体现了旧有建筑对当代新环境空间建构的启发性作用。建筑外墙作为武侯祠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历史文化的承载物,新空间的建设就以武侯祠外墙为出发点,向外围空间扩展,延伸出一条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建筑为主题的景观街巷空间,称为“锦里古街”,锦里古街还原模拟了蜀地民俗风貌,是对四川地域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继承和延伸。(图3)

图3 武侯祠公园墙外的锦里古街

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奖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营建,体现出东方哲学和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园林的写意气质。校舍建筑以象山为中心,合抱环绕,散点分布坐落于乡野之间,有水流从中缓缓流淌,一派田园诗意般的美景生成。在美院二期校舍建筑的营建中,王澍先生运用了其对于传统营建技艺“瓦爿墙”的旧艺新用的理念,刻意使用旧材料,超过七百万片旧砖瓦从浙江全省的拆迁现场被运载到象山校园,这些具有一定历史的废弃建筑材料被重新应用,并且旧材料的使用范围大为扩充,不仅仅是传统的碎瓦片,更包含了混凝土砌块、烧结黏土砖、多孔砖等材料,同传统的瓦爿墙一样,肌理丰富,粗糙的墙面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沧桑感,[6]使建筑在落成之初就具备了历史所赋予的连续性和思想感,传统技艺、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均得到显现。对于废旧建筑材料及传统营建技艺创造性的更新运用,正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衔接和继承。(图4、图5)

图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秋季建筑景观

图5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瓦爿墙建筑立面

结语

当代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再利用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并且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快速、高度城市化的进程中,老旧建筑所彰显的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正在一点点流失,对旧建筑的保护改建能够有效遏止这一现象,引导人们在意识上对旧建筑的认可和关注。当代设计师运用多种空间建构手法,悉心维护旧建筑原貌;改建、引入新型现代材料及结构,使之与旧建筑完美穿插交合;利用旧建筑的文化属性,以重塑再造或解构手法间接运用在新建筑的扩建和生成之中,达到建筑文化的延伸及更新。由此带来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复苏、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历史传统文化的复兴等,是整个民族文脉的延续。同时,在全球生态意识文化的概念之下,对于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再利用,正体现了诸如循环再造、减少垃圾、降低造价、消减能源损耗等可持续的有机生态观念。旧建筑的维护改建和空间再造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李倍雷,赫云.景观设计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63.

[2]渊上正幸.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66.

[3]艾瑞克·欧文·莫斯.艾瑞克·欧文·莫斯——圆的分解与重组美国科佛市的艺术之塔[J].城市环境设计,2009,(3).

[4]江晓辰.E.O.莫斯的建筑“层级”与“解构”研究[J].安徽建筑,2013,(3).

[5]矫苏平.空间设计新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92.

[6]高小宇.既新又旧:王澍建筑创作中对旧材料的运用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4.

责任编辑:陈冬梅

J59

A

1671-4288(2016)04-0031-03

2016-05-24

陈 希(1982-),女,安徽淮北人,宿州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脉历史空间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24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 06:58:30
空间是什么?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58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30:06
创享空间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