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2016-03-16 03:05高璐佳魏晴晴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南梁党性甘肃

高璐佳,魏晴晴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兰州 730070;2.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00)



甘肃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高璐佳1,魏晴晴2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兰州730070;2.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00)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和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具有资政、兴党、育人的重要价值。甘肃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充分利用甘肃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在新形势下意义重大。通过在深化甘肃红色文化内涵、突出党性教育核心内容、打造甘肃红色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寻找甘肃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不但有利于甘肃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促使党员在认知、行为和思想等层面获得进步与提升。

甘肃;红色文化;党性教育;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政治性质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时代精神,体现了党的价值理念和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统一。红色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育人价值,因此,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转化为资政、兴党、育人的宝贵资源,运用于党员的党性教育中,提升党员的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甘肃红色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

甘肃省是红色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红色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革命根据地、革命旧址和历史文献,也包括老一辈革命家和陇原儿女共同缔造的革命精神。据全省党史部门开展的革命遗址普查显示,全省现存的革命遗址总数为720处,在此基础上已陆续建立起70个红色纪念馆。[1]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以不同形式保留和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成为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革命精神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民群众在任何情况下敢于牺牲、无私奉献,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

1925年冬,在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的背景下,甘肃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成立。黄河水滋养下的古老甘肃拉开了革命的序幕,红色文化应运而生。

1.南梁精神

80多年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陕甘游击队和陇东群众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里是土地革命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璀璨的精神财富和共产党人前进的动力。[2]南梁精神体现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曾称赞刘志丹是“群众领袖”,称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3],这是党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者坚持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的高度肯定。南梁精神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在“左”倾路线执行者对陕甘边根据地进行错误肃反时,根据地领导人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刘志丹曾说:“我们要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要在战场上英勇拼搏,让党在实践中考验我们,我们对党是忠贞不二的。”南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北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错误思想的干扰影响和严峻恶劣的自然环境,陕甘边区政府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斗争的现实需要,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政策,发展、繁荣了边区经济,粉碎了敌人的合围封锁,巩固和壮大了根据地。[4]南梁精神历经战火洗礼和时代发展的检验,是值得今天的共产党人认真学习、代代相传的。

2.会师精神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工农红军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会师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综合体现,其核心内涵可以高度凝练为:“自强图存、团结胜利”。自强图存就是永远努力向上,谋求生存,奋斗拼搏,绝不停止,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生命力。1934年10月,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撤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为争取主动策应红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也相继撤出南方的根据地进行长征。各路红军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极端匮乏的物资和分裂主义的错误,终于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但保存了红军的实力,也使我党获得了在西北地区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的稳定根据地。会师精神就是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红军将士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外,还在于全党上下、民族之间和各路武装力量的团结一致和紧密配合。红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在南方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以及沿途各地、各民族人民群众都全力配合主力红军的转移。他们顾大体、识大局,牺牲局部利益,维护集体利益,为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和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西路军精神

西路军是一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光荣部队,由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三十军、九军、五军组成,1936年10月西渡黄河,11月11日正式成立。为了创建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线路,取得国际援助,西路军两万一千八百余将士,血洒疆场、一路悲歌。即使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西路军依然转战河西,播撒革命火种,分散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作战,还积极配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据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回忆,临泽保卫战中,“城内红军,多为直属队,武器装备少,战斗力薄弱。他们面对强敌的围攻,毫不畏惧,男女齐上阵,前赴后继,打得英勇顽强。”[5]539西路军精神是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牺牲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也丰富和发展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南梁精神、会师精神和西路军精神是甘肃红色文化孕育出的最典型的红色精神。它们犹如一面面旗帜引领一代又一代陇原儿女铭记历史、艰苦奋斗,在甘肃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形成“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激励共产党人继续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二、红色文化对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员是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素质和修养,决定着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反映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增强党性修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对党员的党性教育意义重大。

从认知层面上讲,红色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党员丰富党史知识,吸取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九十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全体党员生动的教科书,它包括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各项情况和党章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包含了党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是兴党资政的宝贵资源,每个党员都有责任认真学习党史,从中吸取养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自己审视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党的组织生活,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言献策。

从行为层面上讲,红色文化的激励有助于党员加强作风建设,严明组织纪律。2013年6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红色文化深刻反映着党的纪律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优良作风,将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作风和严格纪律纳入党员教育体系,有助于全体党员努力改善作风、遵守行为规范、接受党纪约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思想层面上讲,红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红色文化蕴含的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对于党员坚守政治理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包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勇于开展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内容。[6]党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党性修养的提升也非一日之功,对党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红色文化为其注入活力,也需要所有党员自觉自愿地接受。

三、甘肃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实现路径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试论甘肃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深入发掘甘肃红色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为党性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独特的资源。首先,我们应遵循“为科学发展服务”的原则,把握“党需要什么”的方向,根据党性教育的目的与主题,选择恰当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次,红色文化具有历史性,其产生的时代与目前党员工作、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时间差,社会背景也大不相同。学习红色文化精神,就是从中获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启示,运用到自己现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所以,我们要将甘肃红色文化的主流精神和党员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把甘肃红色文化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此外,党性教育的对象虽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但我们仍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也要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困境创新教育理念,使广大接受教育的党员真正学有所获。

(二)积极建设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党员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党员党性修养的全面提升。党性修养是党员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党员工作能力的综合考量标准,党性修养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也需要针对当前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实际来进行。建设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党员教育与培训体系还应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将党性教育与甘肃红色文化结合起来。甘肃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甘肃红色文化这个窗口,广大党员能够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经过及其对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了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壮大和它作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我们还应结合甘肃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鼓舞广大党员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做到革命信念不动摇,打牢战胜各种不利因素的信心和勇气,树立在当前环境下推动甘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无畏精神,充分释放甘肃省红色文化蕴含着的丰富育人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使其激励人、感染人和启发人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将甘肃特色的红色文化贯穿于广大党员的精神动力之中。

第二,将党性教育与甘肃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履行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的义务。甘肃省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劣势,因此,甘肃省的广大党员承担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陇原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原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就是其中之一。为报效家乡人民,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先后在陇西、安定、临洮等甘肃最艰苦的地区任职,为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呕心沥血。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通过民生平台接待来访群众,入户走访解决了老百姓数不清的困难。正是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公仆,却因劳累过度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柴生芳式的好干部以先进的事迹和高尚的道德为广大党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鼓舞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将党性教育与党中央的要求结合起来。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党员正式实施。学党章党规就是要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入党誓词和党员义务权利,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从正反两方面典型中吸取经验、教训,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学习系列讲话就是要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掌握其中与增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观念、涵养道德品格等相关的基本要求。做合格党员就是要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这是党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

(三)注重党性教育中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促使党员在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断促进党性修养的提升,同时促进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的形成。开展党性教育要把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结合起来,围绕中心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开展专题研讨,使广大党员在学习中找到差距、提高认识、完善自我。开展党性教育,还要把课堂学习和实地学习结合起来,党员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思想境界的提升也需要通过体验来实现。“重走长征路”就可以作为一堂体验课运用到党员的党性教育中。甘肃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甘肃省境内留下了很多红军长征的足迹,腊子口、哈达铺、会宁等红军战斗和胜利会师的地方便是“重走长征路”的天然课堂,使广大党员在亲身体验中感知、领悟红军长征的艰难和长征精神的伟大,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红色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完善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不但为党员提升修养与能力提供了途径,也为青年学生群体、少年儿童群体和普通民众群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平台。甘肃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基础,而红色文化教育品牌的打造,对甘肃红色文化内涵的提炼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南梁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突出,具有鲜明的特点,将南梁红色文化作为特色品牌进行打造,甘肃省已做过许多有益探索,比如,建设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南梁红色文化广场等红色旅游景点,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文化节、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等学术文化活动推介南梁精神和甘肃红色文化。我们还可以将与南梁革命根据地有着密切联系的寺村塬游击革命根据地、照进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组合起来,共同发掘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让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红色文化传承关系形成清晰的链条,为红色文化的开发和红色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夯实基础。这些举措既扩大了南梁精神的影响力,也为红色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党性教育将会有更生动、更广阔的课堂。

[1]李荣珍.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和特点[N].甘肃日报,2014-10-24(10).

[2]先朝阳.弘扬南梁精神 创建“三个生态”——庆阳市顺应发展新常态综述之一[N].甘肃日报,2014-12-10(1).

[3]刘治立.论南梁精神[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

[4]中共庆阳市委.中共庆阳市委关于继承和弘扬南梁精神的决定[N].陇东报,2015-3-1(1).

[5]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6]甘忠诚.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学理论,2013,(34).

[责任编辑:马莉]

2015-3-20

本文系2013年甘肃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战略路径研究”(13YD109)的阶段性成果。

高璐佳(1983年—),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魏晴晴(1992—),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D26

A

1003-4307(2016)03-0066-04

猜你喜欢
南梁党性甘肃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南梁精神永传唱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南梁长4+5油藏加密方式对井组产能的影响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