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学术语的价值

2016-03-16 03:52:52
关键词:译学术语定义

高 雷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语言学】

论译学术语的价值

高 雷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译学术语是开展翻译研究的基本话语,它是翻译学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基石。译学术语是翻译学理论的缩影,它们在定义、构成、特征、类型等方面体现了翻译学的学科内容和特点,使得翻译学在本质上有别于其他学科。在翻译学的学科功能上,译学术语具有描写功能、规范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加强译学术语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译学术语体系,还有利于巩固翻译学的本体地位,促进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翻译学;术语;学科;价值

前言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术语是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和话语形式,可以说,“没有术语就没有科学”[1]119。任何学科都应该有自己健全的术语体系,来“描述其研究对象、目的、方法、规律、定理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术语是某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2]前言。翻译研究从语文学范式到语言学范式、文化学范式、多元系统范式等等,借鉴了大量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术语,并形成了翻译研究的特殊话语。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拥有自身的术语体系,一来它可以促进翻译学的理论建设,二来可以促进翻译学的学科发展。

一、译学术语的理论价值

译学术语的理论价值,是指译学术语在翻译理论建设方面的价值,译学术语通过自己的定义、构成、特征、类型等对翻译理论或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或分类,从而反映翻译学理论的特殊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译学术语的定义。

冯志伟[3]1指出:“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叫做术语。”因而,我们可以说译学术语是用来表达或限定翻译学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为了揭示译学术语的含义、功能、在译学理论系统中的地位等,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理论用途,譬如,译学术语词典,对译学术语进行相应的定义。一般而言,定义的方法是“用一个已知概念来对一个概念作综合的语言描述”[3]31。定义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被定义项显示术语的名称及其词语、语法的构成;定义项则描述该术语的本质特点、来源和形成的情况、所起的作用、发生的原因、在特定学科理论中的位置等。在对译学术语进行定义时,学者们多就术语的发生性、本质性、功能性、结构性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例如,在《译学词典》[2]116中,词条“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被定义如下:

指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采用这种手段的理由是原语和译语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认知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常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应用这种手法:1.原文直译不太好懂,佶屈聱牙,甚至可能招致误解。例如:I couldn’t agree more.我百分百同意。2.直译虽然理解,但不合乎译入语的习惯,例如:He laughed till his sides split.他肚子都要笑破了。

在定义中,作者首先对该术语进行了本质性的描述,“指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或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接下来,作者又对该术语进行了发生性的描述,“采用这种手段的理由是原语和译语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最后进行了功能性的描述,列举了该术语发挥功能的两种情况。由此可见,在定义过程中,作者综合使用了三种定义手段,描写了该术语的基本含义和功能。

就翻译学理论和知识而言,对译学术语进行定义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可以明确译学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规范翻译学的理论话语;

2.可以通过术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3.可以规范或指导人们的翻译理论研究或翻译实践;

4.可以根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译学术语。

(二)译学术语的构成。

“从理论上讲,最理想的术语应该是单成分结构,但事实上单成分术语一般只占术语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术语要通过词汇构词方式或词汇句法组合方式构成。”[4]137冯志伟[3]1也曾提出,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术语学界一般认为,术语是表示专业概念的词和词组。

ISO 704《术语工作——原则和方法》中指出:“构造术语的时候,要求理解概念化的过程,而概念化支撑着人们在专业领域中的知识。由于术语总是要处理在某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中的专业语言,概念不仅仅可以看成是思维的单元,还可以看成是知识的单元。”[1]3尽管构成术语的基本单位应该是概念,然而,不同语言表达概念的语言层次却不尽相同,可以小到语素,可以大到词组。以贝克(Mona Baker)[5]3-288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为例,书中所列的术语和概念共有81个,其中只有14个是单一名词,其余皆为名词词组。其他译学词典中的术语情况也类似,多由名词概念构成,构成形式多以词组为主。就译学术语和概念的内容构成而言,主要涉及翻译事件、专名、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理论等。

总之,译学术语的构成,在表述上以名词词组为主,在内容上以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为主。

(三)译学术语的特征。

有学者指出,“术语就其本质而言应具有统一的、国际化的标准,因为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学习、传播科学知识重要手段的术语也应该具有统一的、国际化的标准和原则。然而,在强调统一原则的前提下,民族语言的特征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的语言尽管有很多共同特征,但每一种自然语言仍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任何一个科学术语都来自于一种特定的自然语言,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组合规则必然会受到这一自然语言的影响”[4]36。作为人文性明显的翻译学,其术语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性,给国际学术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文化背景、多参加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之外,还应该加强译学术语意识和译学术语的翻译。以《译学词典》[2]中的“传统译论”为例,其中的概念和术语有:

八备 eight conditions

三美 beautiful in sense, in sound, and in form

三不易 three difficulties

五不翻 transliteration in the five cases

五失本 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化境 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

传神 lifelike

达旨 paraphrase

形似 alike in form/formal similarity

案本 follow the source text closely

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达切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神似 alike in spirit/spiritual similarity

得体 appropriateness

善译 criteria of good translation

在上述15个有关中国传统译论的概念和术语中,“三美、化境、信达雅、信达切、神似”具备了术语的诸多要素和特征,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标志性符号。其他词语多是一种描述性的概念,难以形成译学术语。就这五个术语的英译而言,“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作为译学术语已得到了广泛承认和使用,成了经典的中国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注意术语的结构和语义要求,其余译文不都具有术语的特征。如,把“化境”的英文译为“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此为祈使句型,不能形成译学术语,这种译文不利于“化境”这一术语的传播。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成为译学术语,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其主要因素有:1)长期以来,在国际性学术交流中,中国学者频繁引用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译论;2)此术语的翻译比较统一、稳定,符合术语的特征,容易被人们接受。如果术语翻译不注意有关要求,随心所欲,那既不利于翻译理论的构建,也不利于翻译学的健康发展。譬如“化境”,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查到的译文有:transfiguration,transmigration,sublimation theory, 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 of souls,realm of transformation,huajing(sublimation),HuaJing,sublimation,sublimity,theory of sublimity, perfection, aesthetic value of integrat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 into contemporary lives,contextualization,consummate translating works,consummating等。如此众多的译文必然会影响“化境”作为译学术语的对外传播。此外,有的译文不具有任何术语的特点,如“aesthetic value of integrat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 into contemporary lives”;有的译文甚至还存在语法错误,如:“consummate translating works”。因此,译学术语及其翻译都要遵循术语学的基本原则,应该努力保持译学术语的下列特征:

1.准确性。译学术语应该准确地反映译学知识的本质;

2.单义性。同一理论层次上的术语最好具有单义性;

3.系统性。不同层次的术语应该逻辑一致,相互协调,形成系统;

4.简洁性。在文字表述上多以词和词组为主,言简意赅,意义全面,易读易记;

5.稳定性。术语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译学理论的基石,不要轻易加以改变。

(四)译学术语的类型。

翻译研究,常常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就必然要借鉴或吸收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术语,使之成为翻译研究的话语。但不能生吞活剥地滥用其他学科的术语,从而导致翻译理论成了“大杂烩”,译学本体特色尽失。译学术语是支撑译学理论的基石,根据其语义及来源,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单义术语。单义术语用来表达单一的译学概念。这有利于译学术语的标准化和系统化。例如在Shuttleworth & Cowie[6]151主编的《翻译学词典》中,“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词条如下:

根据纽马克的理论,这是两种翻译模式之一(见交际翻译2),在语义翻译中“译者在目的语的句法和语义限制内,试图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文本意义”(1981/1988:22),因而,在目的语规范的允许下,语义翻译尽可能精确地再现原文的形式,不去根据目的语文化语境来转变原语。关注原文作者思想过程的再现,而不迎合目的语来阐释原语;语义翻译审慎对待原文,甚至要求再现原文的矛盾、含糊与错误。语义翻译通常适合于文学、技术以及科学文本的翻译,对于那些语言和内容同样重要的文本来说,也同样适合。……

在翻译研究中,这一术语的定义具有单义性,给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了方便。当然,由于译学研究多采用跨学科或多学科的方法,要确保术语的单义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要防止生搬硬套、滥造译学术语。

2.多义术语。多义术语指一个译学术语能表达几种含义,这些含义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例如,《翻译学词典》中的“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这一词条:

翻译理论

① 此术语用来指整个翻译研究的学科。例如,Popovic把翻译理论定义为“进行翻译系统研究的学科”,它的任务在于“表现翻译过程和文本”(1976:23)。然而,这个术语的使用可能与纽马克有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理论描述为“我们关于翻译过程的知识总体”(1981/1988:19)……

② 此术语特意用来系统阐释与翻译有关的一些或所有现象。然而,此术语的使用有些混乱。原因是,在缺乏一致承认的普遍翻译原则的领域,这个术语常用来表述翻译原则,与其他类似表述在相互竞争中共存……

在上述定义中,“翻译理论”这个术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翻译学学科;二是指翻译原则等具体内容。研究发现,译学术语的多义性常因为同一术语被用来描述不同层次的译学概念,如“翻译理论”在高层次上可以指翻译学学科,在翻译过程层面上可以指翻译原则。

3.多源术语。如果不同来源的译学术语被译为同一术语,这个术语就称为多源术语。例如,“机器翻译”的英语对应术语有:“Machine Translation”和“Automatic Translation”;“直译”有:“Metaphrase”和“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有:“Paraphrase”“Liberal Translation”和“Free Translation”,等等。当然,每个术语都有其使用的学术语境,有其特定的学术含义,而人们在翻译时,多注重它们的表层语义。因而,有时多源术语会给翻译研究带来不便。

4.同义术语。在一种语言内部,如果有多个译学术语表达同一含义,它们就叫做同义术语。对于同义术语产生的原因,冯志伟[3]8指出,可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而误造;可能是不同学派、不同学科分支等的标新立异;可能是标准化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新产生的同义术语未能及时处理;也可能是某些翻译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未经深思熟虑而随便生造。例如,依据不同的学术背景,卡特福德(Catford)和奈达(Nida)分别使用了“formal correspondence”与“formal equivalence”这两个术语,而在翻译研究中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几乎相同,都要求形式的对应。对于那些因为缺乏专业知识、缺乏标准化等原因造成的同义术语,我们应该注意考察,分清缘由,避免使用。“在术语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同义术语,在表示同一概念的各个同义术语之间进行比较,选取最好的一个作为标准术语,至于其他同义术语,则根据用户对它们的使用态度进行个别处理。”[1]7

二、译学术语的学科价值

译学术语的编纂是对翻译学领域中“术语系统的规范性整理或描写活动”[7]38。译学术语的理论价值是其学科价值的基础,所谓学科价值是指译学术语对翻译学学科内容所起的描写功能、规范功能和管理功能。

(一)描写功能。

著名语言学家H.Felber 教授曾指出,在传统的术语学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逻辑关系和知识本体关系两种;在一个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工具关系、继承关系,等等,但是,逻辑关系和知识本体关系是最主要的。[1]7同样,译学术语之间也主要存在逻辑关系和知识本体关系,同时还包含着其他关系。

译学术语可以用来描写翻译研究各个层面的知识,譬如,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理论家、翻译家、翻译史、翻译事件、译事知识、翻译组织、翻译教学等,均可以通过相关的术语加以专业的描述。“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这些特定的术语是组成这种理论的基本元素和构件,也是形成这种体系理论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一种理论往往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语言’将‘自己特有的认识成果’表达出来。正因为如此,了解某一理论的捷径也往往是认识该理论的术语系统。”[8]1

(二)规范功能。

译学术语的规范功能,在于它能够规范或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诸多环节应该有相应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和标准常需要通过有关术语表现出来。

在翻译研究中,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描写的方法,建立起了丰富的译学理论。但是,随着译学逐渐成熟,尤其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只依赖描写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该使用规定性的研究方法。规定性研究依靠规定性的术语体系,没有规定性的术语体系就没有真正的翻译学学科。方梦之说:“术语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术语的意义必须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具有单一的理性意义和感性色彩,它是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2]例如,在《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8]1一文中,作者胡庚申列述了21个术语概念,用来规范生态翻译理论的话语和研究方法。通过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综合,作者初步提出了生态译学的有关术语,并以此来界定生态译学的基本理念、生态译学中翻译的本质以及生态译学中译评的标准。

(三)管理功能。

译学术语的管理功能,是指译学术语可以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程序、过程进行管理,使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在执行具体任务的过程中,相关的译学术语可以发挥规划、组织、实施、检验等功能。

首先,英汉双向对应译学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译学理论的学术性和翻译实践的准确性。“术语数据库强大而高效的输入功能、存储功能和输出功能为术语研究、语际翻译以及辞书编纂等领域的理论及实践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215此外,术语一旦成为国际性术语,为专业人士广泛接受,将极大地促进译学理论的国际交流,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译学术语还具有选择功能。译学术语形成体系以后,可以把翻译研究的各个层次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张“译学术语网”,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翻译研究进行话语“过滤”。跨学科研究是译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如果不顾译学的自身特点,把其他学科的概念、术语强行地拉进译学研究,最终只能被“译学术语网”过滤掉,不会产生多大的译学价值。

再次,译学术语还具有发展功能。生成性是术语的基本性能之一,随着学科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任何学科的术语都会随之发展变化,永远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术语系统。译学术语可以在原有术语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需要,通过术语生成的途径不断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术语,逐步扩大译学术语自身的体系,以满足译学发展的需要。

三、小结

成熟的学科需要相应成熟的术语体系。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翻译学的不断成熟,翻译学的本体理论必须得到加强,而翻译学的本体理论是建立在自身成熟的术语体系之上的。本文从译学术语的理论价值和学科价值两方面探讨了译学术语在翻译理论和翻译知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探讨了译学术语在翻译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译学术语对于巩固翻译学的本体地位和促进翻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 魏向清,裴亚军.术语翻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方梦之.翻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 林春泽.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学刊,2011(6):135-138.

[5] 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 Shuttleworth,M.&M.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 叶其松.“术语编纂”三分说[J].辞书研究,2014(6):34-41.

[8]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责任编辑:刘海宁

编者按:蒯因提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后,引发了许多批评和误解。为了回应批评和澄清误解,蒯因先后发表了《论支持翻译不确定性的理由》[“On the Reasons for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67, No.6, Mar.26, 1970, pp.178—183)]和《再论翻译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Again”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84, No.1, Jan., 1987, pp.5—10)]两篇文章。蒯因在第一篇文章中认为,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是两个不同的论题,翻译不确定性不只是物理学上理论为经验所不充分决定的一个特例,相反,翻译的不确定性是另外一回事;即使我们以非常任意的方式选择了其中的某一个理论,翻译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指称的不可测知性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Gavagai”作为一个观察句并不存在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但作为一个词项,其指称就具有不确定性;即使“Gavagai”作为一个观察句的翻译已经被确定下来,其指称仍然是不确定的。翻译不确定性的根本理由在于,理论层面上的语句独立地看并不等值于任何观察层面的语句。蒯因在第二篇文章中认为,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是指两个独立从事土著语翻译的彻底翻译者不可能提供相互都能接受的翻译手册,一种翻译手册所提供的翻译可能是另一种翻译手册所拒绝的,但二者都与土著人的言语行为倾向一致,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个翻译手册是正确的,这里不存在事实问题。翻译的不确定性相对于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科学理论为经验材料所不充分决定存在事实问题,即使所有可能的观察材料也不足以唯一地确定其科学理论,假如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理论,翻译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是对传统的不加批判的语义学的挑战,其结果不是虚无主义,更不是没有可以接受的翻译,而是有很多翻译。两篇文章可视为蒯因对该论题的再论述和澄清。

蒯因这两篇文章虽然很短,但对于理解“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很有启发意义。因为是同一译者对同一作者两篇文章的翻译,故在此次刊发这两篇译文时,将它们放在《蒯因论“翻译的不确定性”》题目下,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发出。特此说明。

H059

A

1007-8444(2016)06-0805-04

2016-03-2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翻译的价值哲学研究”(13YJC740024)。

高雷(1975-),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学术语定义
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34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成功的定义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
外语学刊(2015年5期)2015-03-18 02:57:46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山的定义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奥运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