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
——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

2016-03-16 03:52郑建春
关键词:淮阴师范学院育人

郑建春

(淮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
——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

郑建春

(淮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施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要以学习周恩来精神为目标,以研究周恩来精神为使命,以践行周恩来精神为传承。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与地方优质资源相结合,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重视和加强理论研究。

周恩来精神;高校;党建;大学生党员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瑰宝。弘扬和学习、宣传和研究周恩来精神,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进而带动广大学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实现周恩来的“崛起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周恩来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现实意义

(一)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党员讲政治讲信念。

周恩来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自认定共产主义信仰后,矢志不渝,实现了“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的诺言。他用一生践行他所许下的诺言,并为此奋斗终生。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思想道德、情感理念、意志品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周恩来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价值,是周恩来理想、意志、品格、作风的总和。[1]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仰需要标杆,周恩来是大学生心中的楷模,周恩来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重要的引领意义。正如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党员爱党护党、对党忠诚的源泉。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问题,淮阴师范学院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办学思路上,坚持把周恩来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灵魂塑造上,打造了“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大学精神,成为周恩来精神的淮师表述。在路径选择上,实现了课程、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三个途径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激励、辅导和研讨三个机制的有机结合。在机制建设上,专门设立了党委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工作部,统筹规划学校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工作。

针对育人工作弱化问题,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淮阴师范学院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回归和坚守大学育人之道、纠正大学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引领师生“立四德”和“四树人”。“立四德”就是“一立政治品德,二立社会公德,三立职业道德,四立生活美德”;“四树人”就是“一树人的社会责任感,二树人的创新精神,三树人的实践能力,四树人的法治观念”。为了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学校坚持用周恩来精神统领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20年如一日,坚持通过党建和德育工作评估督促和检验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

针对部分学生党员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并创新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平台。探索构建淮阴师范学院特色鲜明的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教学体系。搜集整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群体在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相关案例,重点进行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普通大学生读案例、读经典、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讲解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榜样故事的大学生党员,定期向入党积极分子讲授课程,拓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新渠道。

(二)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党员讲规矩有纪律。

如果没有纪律和规矩不能成其为政党。周恩来是守纪的模范。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周恩来专门开会作了保密纪律要求,强调试验这件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家属。周恩来当时就表态说:“邓颖超是我的爱人,中央委员,但这件事同她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也没有必要对她说。”

讲规矩有纪律是对党员党性的考验,是检验党员对党忠诚度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党员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用周恩来精神引导他们遵守革命纪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下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思想自由,思维活跃,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员违纪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产生出来”,“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3]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员讲规矩、有纪律的最佳证明。周恩来精神对培育大学生党员纪律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党员必须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严明纪律观念,做合格党员,做时代先锋。周恩来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最好范本,它激励和鼓舞着大学生党员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和开启中国繁荣昌盛的现实之门。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党员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纪律素质。

(三)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党员讲道德有品行。

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周恩来精神中有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传承,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推陈出新。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大学生党员,应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质教育。要鼓励大学生党员注重品质修养,为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固的现实根基,为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淮阴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刘缇萦骑车不小心剐蹭了一辆停靠路边的私家车,在周围并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她留下了“诚信纸条”,表示道歉并赔偿之意。车主在得到刘缇萦的600元红包赔偿后,感动之余又将钱退还给她。诚信的刘缇萦只是淮阴师范学院学习周恩来精神,讲道德有品行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发扬周恩来精神,推进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对纠正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清除不良风气,尤其是庸俗的社会风气,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纯洁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义重大。

注重大学生党员传统美德的教育,注重大学生党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大学生党员道德情操的培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周恩来精神,推动大学生党员与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周恩来精神是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结,是民族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四)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党员讲奉献有作为。

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将周恩来精神落到实处;臻于至善,才能真正地让周恩来精神发挥实效。淮阴师范学院一直用周恩来精神去照耀、影响青年人,弘扬周恩来精神已经是淮师人的文化自觉行为。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引下,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4]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在周恩来精神的引领下,勇于追梦、乐于奉献、敢于作为的意识愈来愈强。

2012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专题调研组来到淮阴师范学院,专题调研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自2004年以来,不仅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而且大学生积极投入校园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各类青年志愿者活动层出不穷,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年先后获得“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大学生党员徐则臣校友、2016年考取江苏、山东省委选调生的12名大学生党员等一大批优秀淮师学生党员代表已将学习周恩来精神融入自身发展,让周恩来精神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二、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策略

(一)以学习周恩来精神为目标。

作为周恩来总理故乡的第一所本科院校,淮阴师范学院多年来坚持以学习周恩来精神为目标,大学生党员更是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排头兵,形成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从1976年至今,这个办学特色经历了自发形成、自觉培育和重点塑造三个历史时期。

2008年,学校根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教育的要求,专门印发文件,对“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进行科学规划。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后,学校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这个办学特色的塑造和发展,在培养目标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对周恩来精神元素进行科学融会,把培养目标细化为:理想远大、勤奋好学、文明有礼、勇于担当、博雅多才。在办学思路上,坚持把周恩来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灵魂塑造上,打造了“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大学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周恩来精神的淮师表述。在路径选择上,实现了课程、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三个途径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激励、辅导和研讨三个机制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学习践行活动的深入开展。淮阴师范学院用周恩来精神育人已经形成了的鲜明特色,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在开辟第二课堂,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更好地体现了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精髓,较好地诠释了“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大学精神。

(二)以研究周恩来精神为使命。

周恩来精神研究,已经成为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重要支撑之一。

学校建立了周恩来精神研究学术团队,其中教授16名、博士21名,有4位专家在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中担任副会长等领导职务。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周恩来研究所和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先后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10多门,主持国家和省厅研究项目29项。出版专著20多部,先后举办和承办周恩来精神学术研讨会10余次。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周恩来研究专栏”自开设以来先后刊发研究论文近200篇,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周恩来研究专辑》连续出版5辑。《周恩来研究概论》的出版,为周恩来精神践行的学科化、专业化奠定了基础。1997年始,校报开辟了“总理风范”专栏,每期刊登一则周恩来风范故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翔宇网”,选用周恩来的字作为站名,同时开辟“学习恩来”专栏,为大学生学习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园地。周恩来研究基地,由学校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共建,是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是江苏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江苏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同时也是淮阴师范学院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和加强大学生党建的重要依托。研究基地展览中心主要通过图文音像等方式展示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以及学校结合学习周恩来精神的基本情况。自2012年建成以来,先后接待校内外师生3 000多批次,近7万人次。

(三)以践行周恩来精神为传承。

学校把周恩来班创建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突破口。自1998年起,学校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支持下,开始“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十多年来,全校共有2 000多个班级10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创建活动,大学生党员多是创建“周恩来班”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先后有180多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称号,17个班级被命名为江苏省和淮安市周恩来班。2012年11月,江苏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联合向全省高校推广淮师创建经验。2013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在淮师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创建周恩来班的“淮师模式”。该创建项目还荣获了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三、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工作必须与地方优质资源相结合。

找准契合点,教育活动才更具独特性。加强大学生党员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把地方优质教育文化资源植入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之中。独具学校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亲和力。紧密结合淮安乡土资源强化周恩来精神教育特色,是淮阴师范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因素。

(二)培养大学生党员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大学生党员工作必须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收到实效。所谓体现时代性,就是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社会转型的基本状况,如何根据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新要求,不断丰富时代内涵,不断拓宽培育渠道、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培育实效,是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解决的时代问题。所谓把握规律性,一方面是要根据大学生党建工作本身规律的要求,找准培育和引领的着力点,逐步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是如何根据师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品质以及道德人格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培育目标,逐步提升培育和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富于创造性,就是如何根据社会和时代、科技和信息、理论和实践发展变化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传媒等先进手段和措施,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充满活力。

(三)培养大学生党员工作也要重视和加强理论研究。

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它的影响并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够表达清楚的,还需要通过不断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实践积累经验。这就需要大家在今后继续探究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践找到一个更佳的解决路径,提高对大学生党员工作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精神研究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研究成果,更在于对办学育人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1] 汪浩.关于周恩来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37.

[3]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1.

责任编辑:张 超

G641

A

1007-8444(2016)06-0745-04

2016-07-09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接受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6JDSZ2033)。

郑建春(1962-),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淮阴师范学院育人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淮阴:母爱之都
洛阳师范学院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