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贵勤,孙超平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研究
周贵勤,孙超平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激励是以人的需要和动机为前提的。高校学生社团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关注的是高校学生现实的存在及其发展。基于激励理论的作用机制与学生社团运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动机引领、激励导向、满意最优、开放创新、动态调整等原则,提出对接学生内在需要、提高内部满意度、改进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的建设路径,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目标的实现。
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
激励源于古拉丁语“movere”,本意为“促动”;英文为“motivation”,表示动机和激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激励是组织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指激发、引导和维持组织成员的行为,即通过满足组织成员某些方面的需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自发性,促进组织成员积极付出,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一)激励的内涵特征
激励具有如下特征。(1)激励的实质是通过外在的刺激,激发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动机,是一个由外入内的过程;(2)激励的对象是组织成员的内心感受;(3)激励的客体是组织成员,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4)激励的本质是对某种价值的尊重与倡导,是对某种行为的允许和希冀。
激励的功能有三点。(1)潜能开发功能。激励不仅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有效的激励能使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技术与能力达到最佳的临界点,甚至实现质的飞跃。(2)团队凝聚功能。激励通过积极的、正面的内容,以外在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内心,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3)目标实现功能。激励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就组织管理中的激励而言,归根到底,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体某些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点上。一是内容符合对象的需求。再好的激励,如果与对象没有交集,也是没用的。正如极度饥饿的人,食物的诱惑远远大于华丽的服饰、豪华的轿车。二是方式符合对象的个性。同样是对人的激励,激励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对方的接受特点。三是恰到好处的节点。激励的时间、场合的选择对于激励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
(二)激励理论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逻辑基础
1.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激励理论应用的理论依据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去研究“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看,实践是人最根本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激励理论关注的起点是现实的个人,人既是激励的主体,又是激励的客体。激励理论发生作用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挖掘、激发人的潜能,使个人对目标行为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反映的是学生最真实的内心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渠道。就关注的起点而言,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社团是一致的。
2.实现社团建设目标是激励理论应用的现实依据
育人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根本功能与终极目标。高校学生社团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人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关注的是高校学生现实的存在及其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的目标或功能可以分解为三种。(1)思想引领功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是学生思想引领、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2]11-13高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大,传播方式广泛新颖,符合青年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渗透功能的实现,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充分和深度发挥。同时,以社团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和模式创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2)素质提升功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与高校学科专业紧密关联,更与学生素质提升息息相关。学生社团通过开展文化艺术、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实践锻炼、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等类型的活动,不断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专业素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3)能力锻炼功能。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生能力锻炼的过程,不仅包含以社会化能力为核心的组织、沟通、协调、交流等方面能力的锻炼,更包含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锻炼。但就目前而言,因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的凝聚力导致学生内在需求和积极行动不够,社团育人功能难以实现或实现的效果不佳。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前提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强烈动机,并转化为积极实现目标的实际行动,激励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论。
(三)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1.激发持续的发展动力
学生社团是充满活力的组织,高校的自由环境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活力的源泉。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解决社团存在的问题,消除制约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约束和障碍。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内驱动力,通过外在的激励将学生的需要催化为强烈的动机,付诸实际行动,为社团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2.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就社团自身而言,科学合理的激励能够使优秀的社团得到充分的肯定,能够增强社团的影响力、凝聚力,并转化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社团会员而言,有效的激励能促进其行为动力的增强,能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潜力的深度开发,并加快社团会员社团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形成,从而自觉提高工作效率,努力高效地实现组织和活动目标。
(一)以人为本原则
学生社团建设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素质培养与能力拓展的首位。高校学生社团以社团工作与活动的形式,在素质培养与能力拓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强化德育功能,始终渗透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牢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并根据学生个性和实际情况自主定位,从而确定社团类型、活动内容、运行方式,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育人实效。
(二)动机引领原则
社团建设通过引领学生动机,激发学生参与社团组织与活动的持续动力,推动学生实现参与社团建设与活动的目标,以及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方面的目标。目标是动机指向的终极状态,直接引导行为的方向,影响行为的强度。学生社团建设目标导向原则有两层基本内涵。一是具有社团特点,具备社团性质的明确组织和行为目标。社团和社团活动没有既定的目标,无论内部诱因多么强烈,都难以激发会员的行动动机。二是社团目标与学生需求具有契合点。需要决定动机,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不同,对加入社团的预期目标也不同。只有社团的目标符合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符合度越高,对学生的激励就越强,学生的动机就越强烈,行为就越坚定。[3]39
(三)激励导向原则
适当的激励能让会员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体验自我实现的幸福和满足,并能激发创造的动力和激情。正如麦克莱兰成就理论描述的那样,适当的激励能激发人对成功、成就的强烈需求,激发直面困难和风险、寻求挑战、执着追求的强烈事业心和工作欲。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要遵循强化理论的规律,不但要考虑激励的内容,而且要考虑激励的时机和程序,原则上激励越及时,激励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要坚持动机激励、过程激励与结果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四)满意最优原则
学生社团要以学生社团会员与非社团会员的满意最优,即满意度最大化为建设原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动机是动态的,需要是变化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要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以需要为基础内容的动机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需要的层次性、层级性以及需要的心理强度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的,但这种层级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有变化和例外。人都潜藏着各种基本需要,只不过表现的时期、呈现的强度不同而已。学生社团对会员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学生对社团的满意度评价是成正比的。学生社团应通过学生社团会员需要的最大化满足获取社团满意度评价的最大化。
(五)开放创新原则
学生社团的开放创新包含组织的开放创新和个体的开放创新两个方面。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开放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学生社团组织的开放创新是指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对外在前沿、优秀、先进的元素与资源具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强烈吸引力,使得外部优质资源流向自身组织体系,并转化为自身稳定的组织特质。学生社团个体的创新是指学生社团的成员都是思想解放、敢于创新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志趣爱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前瞻意识。
(六)动态调整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态调整是游离于社团运行之外,但又与社团建设紧密结合的一种机制,是社团的自我纠正和完善方面的原则。动态调整基本包含监测、评估、反馈、矫正等基本环节和程序,在社团组织建设和社团活动开展方面均有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以初始的目标体系为准绳和依据,将社团建设过程和活动运行过程与其对照,并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建设过程和活动运行过程,确保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沿着既定目标运行。
(一)动机引领,对接学生内在需要
1.研究社团会员需要
心理需要的满足会成为内部动机的促进条件,个体对相关活动的动机强弱是伴随着个体在从事该项活动时其心理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发生变化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作为个体存在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4]38-41但在现实中,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具体的、动态的,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只有把握住其思想动态和需要特点,才能满足其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挑战和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在需求层次以及每一层次需求的内容、强弱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为美好愿景的需要、渴求知识的需要、素质培养的需要、能力提升的需要、理解尊重的需要、友情爱情的需要、政治进步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丰富性、高层次性、政治性、务实性等方面的特征。[5]29
2.分析会员加入社团动机
无论在人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动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的所有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动机的驱动下完成的,尤其是内部动机更是人类活动的先天动机。诸多伟大的科学家自身都着迷于科学探究,并且从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这些乐趣的力量超过了外在激励,也超越了外界的威胁。[6]235-237要发挥青年大学生动机的驱动作用,首要前提是深刻认知青年大学生动机及其特点。处在确定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通过调查显示,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加入社团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加入学生社团,是希望通过组织和参加社团工作与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为将来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运用合理的动机激发方法
根据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需要是行为的诱因,如果人们能满足需要,就能够激发行为的动机。但满足需要具有针对性,具体来说:一是不同的对象需要满足的内容、方式、效果不同;二是同一对象不同状况下需要满足的内容、方式、效果不同。在激发学生社团会员动机方面需要将控制取向与自主支持取向两种类型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引领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努力行为如果有助于实现预期目标,该行为会受到激励,从而实现目标。学生社团在引领学生加入社团时,可鼓励、支持学生个体进行SWOT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渴求。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的社团组织与活动,才能对学生个体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归属感。三是鼓励学生积极的创新动机。学生社团要创建合理的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活动内容以及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乐于组织社团工作,创办、参与社团活动,产生创新社团组织与活动的渴望。四是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需求。成就需求是指对成功、成就具有强烈的需求。学生社团要根据不同社团会员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职责与任务,让会员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情境下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其成就需求,并转化为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
(二)激励推进,提高内部满意度
1.优化社团管理体系,激励会员组织认同感
社团管理体系包含静态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动态的运行机制和规范流程;包含社团章程、规章制度、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管理方式、人员结构等方面内容,涵盖社团活动类型规划、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组织方式、活动参与方式、活动组织过程、活动宣传方式、活动开展频率、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规范与要求。学生社团是充满活力的组织,高校的自由环境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活力的源泉。优化社团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考核评估制度。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对社团理事会和学生社团工作与活动进行考核评估,提高社团的竞争意识,提升社团工作与活动质量。其次要建立激励制度。就社团自身而言,科学合理的激励能够使优秀的社团得到充分的肯定,能够增强社团的影响力、凝聚力,并转化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社团会员而言,有效的激励能促进其行为动力的增强,能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潜力的深度开发,并加速社团会员社团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形成。
2.细化社团职责分工,激励会员组织责任感
在社团组织机构方面,明确社团理事会、社团部门与广大会员的职责,并与考核评比相挂钩。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按照项目化的运行模式建立项目运行团队,明确活动项目负责人与各专项任务的负责人。轨迹控制理论认为,当人们感觉内因决定自己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时,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影响行为的结果,从而增加激励影响行为的强度;反之,当人们感觉自己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取决于外因控制的时候,会有受人摆布、无能为力的感觉,从而减弱动机和激励的强度。建立明晰的职责分工与考核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社团会员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内驱动力,消除制约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约束和障碍,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从而自觉提高工作效率,努力高效地实现组织和活动目标,为社团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3.强化成员权益维护,激励会员组织归属感
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都希望受到公平对待。这种对公平对待的期待表现为:自己付出与所得回报的对等性;自己付出与回报的对等性与其他人或人群付出与回报对等性之间的差距。人们会根据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对待,确定增减自己付出或投入的代价。学生社团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大,传播方式广泛新颖,符合青年学生的接受特点,不仅担负着服务学生个性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职能,更担负着维护成员权益的重要职责。首先要使社团会员具有全面的知情权。学生社团要让社团会员了解本社团的发展规划、活动计划、经费使用、考核指标、评优评先标准。其次要使社团会员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学生社团会员不仅有社团活动的参与权,还具有社团事务等方面的参与权。再次要使社团会员具有自由的建议权。作为学生社团会员,对本社团的组织建设、活动设计、评价与奖励等具有建言献策,并被合理采纳的权利,同时还要使社团会员具有平等的成果分享权。不仅要通过会员大会、主题座谈、社团网页、微博、微信等载体使广大社团会员分享本社团建设和发展成绩,更要使参与活动的会员享有该项活动所应获得的学分认定、评优表彰等方面的激励和荣誉。
(三)扩大影响,改进外部评价
根据调查显示,来自非社团会员等外部评价对于扩大社团影响,促进社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打造社团品牌
打造社团品牌是扩大学生社团影响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一要积极以社团名义承办或创办活动。学生社团要具有创新意识,创办具有影响力和实效性的活动;要具有责任意识,积极承办公益活动和服务工作,在工作与活动中宣传、推广本社团。二要形成、推广体现本社团特点,具有本社团特色的有形标识。内涵深刻、新颖别致、简洁大方的社团会旗、会标、会章和微博、微信图像,甚至特定活动的宣传标志,都是打造社团品牌的有效载体。
2.培育特色活动
活动是学生社团的存在方式。只有特色活动才能产生特色社团。社团特色活动是扩大社团影响的重要载体,是提升社团外部评价的重要举措。开展学生社团特色活动,一要注重在创新中提升。当前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纷繁复杂,只有适应特定需求、形式和内容创新、有质量的社团活动才具有生命力。二要注重在坚持中凝练。社团特色活动的形成不仅要具有质量保证,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坚持。如某高校爱心社的春运 “小甜橙”志愿服务活动、“暖暖基金”主题活动、“益心衣意”捐助活动、“幸福唱响”公益支教活动、快乐童年阅读坊、尚知学堂、行知学堂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不仅在校内校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与好评,更成为该社团的代名词。
3.吸引优秀会员
社团要通过社团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样在社团的招新和组织管理人员更替时,会使优秀的学生人才主动加入,成为本社团发展的积极分子,甚至骨干。基于这种基础上产生的社团组织管理和活动策划设计方面的团队,会形成合理的力量梯队,成为社团建设发展和良性竞争的核心元素。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晓龙.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3]陈晓静.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4]恽广岚.动机研究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
[5]许英.人性假设视域中的大学生需求激励[J].广西大学学报, 2004,14(3).
[6]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吴 夜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Associations Based on Incentive Theory
Zhou Guiqin,Sun Chao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Human needs and motivations are the premise of incentives.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which focus on the students’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need of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incentive theory and rules of students’ associations,and adheringto theprinciplesofpeople first, motivation guidance,incentive orientation,satisfaction best,open innovation and dynamic adjustment,the paperputs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dockingthe students’ innerneeds,improving internal satisfaction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in terms of the guidance of motivation,the promotion of incentives and the extension of influen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ssociations,making them not only the cradle of nurturing community members’interests and specialties,but the home for community members to exchange growth sentiments and share wisdom and vigor.
incentive theory;college students’association;construction path
.G455.7
:A
:1672-447X(2016)06-0101-05
2016-04-25
合肥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5XSFW09)
周贵勤(1980—),安徽霍邱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孙超平(1973—),安徽怀宁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战略决策与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