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

2016-03-16 03:29闫海玲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心理学院校

闫海玲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

闫海玲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与大众化程度愈来愈高,高职教育也随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大学生中高职生的比例愈来愈高;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完善程度,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但经济危机、“用人荒”等因素伴随高校扩招而来,也使就业形势更严峻。对此高职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就业心理问题要比普通大学生严重得多,值得引起足够关注,同时要加强心理指导。立足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意义,客观分析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同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从指导模式、指导方法与指导内容等方面探寻强化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对策。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积极心理学;心理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招至今历时近20年,高职院校规模得以壮大,学生规模数倍乃至数十倍激增,充盈了专业技术人才力量,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1]75但将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就业率增幅同高职毕业生总量增幅对比,前者仍低于后者。《教育蓝皮书》数据表明,2014年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1.5%,2013年是89.6%,增幅1.5%;而2014年高职毕业生总量相较于2013年增幅16.1%。可见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旧存在。究其原因,首先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对比普通高等教育,其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其次,不论是现行教育体制,还是用人理念与机制均从诸多方面制约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再次,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缺乏足够认知,或自信心不足,或自信心膨胀,而使其在择业过程中或自卑、怯懦,或存在过高的期望值,盲目攀比与从众,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已有学者实证证实了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心理焦虑显著正相关,同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53鉴于此,有待于高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强化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帮助高职大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缓解或降低其就业压力。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分析

(一)多采取消极心理学模式,辅导模式过于传统

近年来,高职院校愈发重视就业心理辅导。从理论层面来说,高职院校纷纷增设就业心理指导课程,试图帮助高职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高职院校也针对大学生就业实践给予相应的就业心理指导,其就业心理指导基本能做到服务于高职大学生。但从其指导模式来看,仍就是消极心理学这一传统模式占据主要地位。[3]46就业心理指导关注的是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心理发展的弱缺点),尽可能预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滋生乃至增加心理问题。实际上高职大学生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与自我意识,在消极心理学指导模式下,“反向暗示”有可能形成,继而削弱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效果。

(二)就业心理指导时长过短,缺乏全程性与发展性规划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均未贯穿全部学习阶段,缺乏全程性与发展性指导,其就业指导课程不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就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中后者占62.6%,前者占19.8%。[4]23就业指导更多地表现为“快餐性”与“短暂性”,而就业心理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其起始时间也必然后延。实际上除高职毕业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倍感压力外,部分学生刚入学便担心以后的就业,所以就业心理指导的对象绝非只是大三学生,而应从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就开始。调研表明,大一就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仅占15.4%,另有2.2%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无这门课程。[5]90与此同时,针对这15.4%的高职院校而言,其心理指导也缺乏发展性考虑,普遍浅尝辄止,到毕业前才增加内容。因此学生很难基于发展的眼光尽早规划其职业生涯,不易为未来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与知识、技能铺垫,最终致使其在就业中因频频碰壁而滋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指导方式单一,方法普遍趋同

目前高职院校对高职就业市场缺乏科学预测,就业心理指导也仅限于传统形式上的举办讲座与上大课。学生借此了解的只有相关的就业政策、程序与一般择业技巧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的内容无非就是就业中曾遭遇的困惑或问题等,从指导方法来看,既单一又过于程式化,且基本趋同。之所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法普通趋同,是因如前所述,高职心理指导教师无论面对任何指导对象,其方法均如出一辙,无非就是泛泛地指导一些共性问题,而并未从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职业定位出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这里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弱势高职大学生群体,他们或因贫困,或因来自单亲家庭而存在相对其他学生更严重的自卑、怯懦、偏激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指导方面的需求更强,需分类进行指导。高职院校普遍对此并未予以关注,表现为就业心理指导的实用价值有限,针对性不足。

(四)就业心理指导内容深度与丰富度有限

近年来,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备受重视不同的是,就业心理指导虽然是就业指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受重视程度却相对有限,致使就业心理指导内容太虚,只是浅显地停留在介绍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与解释一些心理问题,而在学生的自我认识、激励与决策力训练乃至社会适应力培养方面涉猎不深,从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更无法适应就业形势。[6]68并且以照本宣科为主的就业心理指导内容既单调又乏味,缺乏丰富性与实践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度。其实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生需要的是针对其素质拓展进行深入指导,以及针对就业体验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且希望获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学生实际获得的就业心理指导则过于经验化、程序化,对其调试就业心理益处不大。

(五)对学生不成熟的择业心理关注不够

伴随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代高职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每年迈出高职院校大门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庞大,但多数高职毕业生均因各类原因而存在择业心理障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7]82不成熟的择业心理使其对未来工作岗位普遍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值,特别是在薪资与福利方面有同其学习经历以及岗位技能不相适应的期望值,这同企业所给出的待遇往往相去甚远。这一主要矛盾致使高职大学生不太容易就业。这种择业心理障碍的养成同高职就业心理指导的部分缺失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因为高职就业心理指导对学生不成熟的择业心里关注不够,从而使高职大学生不能适时调整心理,影响了其准确定位和正确择业,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职场生涯。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末期,重点研究的是人的积极品质,其中以人的美德、主观幸福感与发展潜能等心理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为主。[8]63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主观体验,包括快乐、希望、满足与乐观主义,强调的是如何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第二个层面是个体的人格特质,希望个体人格特质中积极的一面能发挥到极致,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爱、智慧、宽容、创造性、勇气、毅力、洞察力等优秀品质。第三个层面是积极的组织系统。该学科认为,心理学应以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与学校系统方面的研究为己任,致力于探讨公民美德、职业道德、责任感、文明习惯、利他主义等品行的培养途径,强调对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进行研究,努力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人的创造性与潜能挖掘至最大。

研究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有机结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意义都很重大。[9]85前文提到,当代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多采取消极心理学模式,仅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弱(缺)点,其“反向暗示”作用难免削弱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就业指导应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就业心理指导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二是化解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为此,当代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应强调大学生正面就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潜在心理能量的拓展、较好的自我评价的生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便帮助其在压力情境来临时能动用积极资源与策略,对就业压力做出清醒、积极的认识,继而能有效应对。

四、强化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措施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

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内心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的存在是持肯定态度的。个人内心消极力量胜过积极力量时,个体必然凸显出负性心理品质,表现为冷漠、自卑、抑郁、贪婪等负面情绪;反之,个体便会凸显正性心理品质,展现出善良、宽容、果敢与乐观的一面。[10]82为此,当代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应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强化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最大限度地遏制大学生消极心理品质,更多地展现乐观、阳光、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为达此目的,高职院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基于完整、科学、系统与易于操作原则,该体系应兼顾到不同的年级、阶段与培养层次,重点在于高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心理指导内容、途径拓展,以便使其积极做好心态、观念、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职前准备,帮助其更好地步入社会,应对挑战。与此同时,为确保该体系的健全,高职院校有必要配备固定场所用于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匹配专职指导教师与咨询室、资料室、会议室等辅助设施,有条件的院校应配备用于心理测量的电脑、测量仪器与软件、资料书籍等设备,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

(二)构建发展性职业生涯心理指导模式,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并非社会(或学校)强加给学生个人的,而应是学生发自肺腑的,以社会职业要求以及个人现实条件为依据而制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实施方案。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心里指导普遍缺失这一块,现有的针对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心理指导恰恰没有从高职大学生直观意愿的角度出发,忽略其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高职生就业后几乎均需从基层做起,所以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可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认识到若想成为企业中的优秀一员,应通过几个阶段去实现;而为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又需历经诸多过程。这有利于提升其就业后的工作水平。为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发展性特征明显的学生职业生涯心理指导模式,建立层次感、导向性明确的实践载体,由浅入深地指导其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应指导其分别从社会与自我角度关注未来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帮助其从正确选择社会实践开始,加强对社会、职业的认知,一步步在同社会的互动中加深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从而持续培养积极的心态与意志品质,继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拓展咨询方式

通常同一教师所教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其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其性格、心理与爱好也必然存在差异,其就业心理也就不同。其中有自信心强的,也有胆小自卑的,指导教师应分类进行指导,以求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其顺利走出就业低谷。从具体的指导方式来看,既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动员大会与专题讲座,也可以拓展其他有效方式,如经验分享与开发培训课程等。需要指出的是,针对那些可能存在严重的自卑、怯懦、偏激等心理问题的弱势生群体,指导教师更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应在上述基础上分类进行团体咨询、角色扮演。鉴于需要心理指导的学生可能有很多,一对一指导恐有难度,因此对所有来访学生,指导教师可使用QQ、MSN、微信等新媒体咨询方式,积极进行统一的心理干预,同其建立信任与平等的关系,对其优点与长处应予以强调,发掘并培养其积极品质,鼓励并赞扬其努力与进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帮助其建立积极情绪,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树立信心。

(四)丰富就业指导心理课程内容,加强就业心理指导的系统性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渠道。针对目前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乏味的现状,应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加入其中,从理论层面向大学生宣讲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导其积极心理健康观的建立,借此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其系统性。同时,课堂教学应将理论传授结合案例分析,注意增加讨论环节的时长,使大学生真正消化积极理念。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本着尊重、平等、参与、娱乐原则,立足于大学生基本特点与本质需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鲜活事例作为情景设计到课件或教案中,以营造既和谐又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使课堂操作性增加,课堂指导效果加强。此外,教师应在其教学过程中格外关注并引导学生获得幸福感,同时拓展培养其他积极情绪,以增加其现实应对能力与未来计划能力,最终提升其积极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励志教育,引导择业心理预期的合理定位

前文提到,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对自身估计过高,特别是对就业职位以及薪资待遇要求过高,择业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如果高职毕业生所选的工作无法胜任,力不从心之感便会随之产生,压抑感与挫折感便会随之而来,这对其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反之,工作难度过低,久而久之会使其无心工作,懈怠感顿生,创造力也会不足。所以,高职大学生心理指导应着重加强励志教育,以便引导高职生更合理地定位择业心理预期。具体而言,高职心理指导应首先引导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将个人梦想紧密融入中国梦,树立其积极到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就业的心理,促使其到广大城乡基层等人才急需的地方就业。其次,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发掘学生专长,同时使其比较清晰地认识自我能力,以便使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工作。尤其应加强高职学生对当前高职就业市场形势的认识,使其就业期望值能够合理调整,最终沉下心,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技能。

[1]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

[2]王小明.就业压力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心理焦虑的影响——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劳动,2015(12).

[3]成晓丽、苏淼.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4]陈瑞莲.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5]寇静.当前高职生就业主要心理问题与解决思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6]任胜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J].职教论坛,2012(8).

[7]夏江华.高职生择业心理对就业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8]隋明兰.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技术与教育,2015(3).

[9]李晓波,刘燕.构建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的积极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

[10]杨云.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1).

责任编辑:吴 夜

A Study on the Guidance of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Yan Hailing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241002,China)

Since the enrollmentexpansion ofcollegesand universitiesin 1999,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reached a higher and higher level,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On the one hand,there are more and morestudentsfrom vocationalcollegesamongcollegestudents.On theotherhand,along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market economy,the trend will be more clear.But the economic crisis,“personnel shortage”and other factors that come along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have mad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more severe.As a resul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suffering much more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an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need strengthene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which deserves enough attention.The article,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ical guidance for employ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guidance,and explores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from such aspects as guiding models,guiding methods and guiding cont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guidance

G718.5

:A

:1672-447X(2016)06-0091-04

2016-06-10

闫海玲(1979—),江苏连云港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干事,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心理学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